标题:达观法师:信心铭-禅解 本论大意 内容: 肆、本论大意第一章莫起分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爭,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究竟的真理,不难领悟,只要放下分別、憎爱的执著,就可清楚明白;迷悟之间总是一线之隔,天壤之別。 想要明心见性,於一切境界,莫起顺逆;若有分別,內心便会矛盾相爭,日久之后,则成心病。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知正见,徒劳无功。 第二章勿落两边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滯两边,寧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圆满的自性如同虚空,於眾生无欠少,於佛无多余;只因凡夫无知,对境生迷贪憎取捨,所以迷失真如本性而不知。 莫去追逐假有的一切,也勿沈守空寂而不动,保持一种平常的心,让一切心念自然生灭。 当心妄动时,越想將它止静,妄念反而更动;如果一直想止动求静,执著在两边打转,还不如保持平常心。 若不懂得平常心,而在动静、空有两处下功夫,那是没有用的;越想消除妄念,越是无法降伏;越想进入空性,反而背离真空。 何不「应无所住」,不住动静、空有,「而生其」平常之「心」呢? 第三章息妄显真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隨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多言的人其心不净,故与真如不能相应;若能屏息诸缘,一心清净,则无所障碍,智慧通达。 回归本心,得悟修行的旨趣;隨境而转,则失心宗。 一念返照,胜於前空,前空转有,两者皆妄;若要契入真空,只须止息妄见。 第四章不住真妄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不住一切相对的知见,如憎爱、顺逆、动静、空有、真妄…等,慎勿再去追寻,因有分別对立的二见,才有种种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的概念生起,来扰乱清净的本心。 分別是由一心而起,此心亦不可执守,心若不生起种种的妄念,哪来的过失呢? 既无过失也无妄念,就不再生起妄想,也不再执著此心了! 第五章心境如幻能隨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寧有偏党。 心隨境而灭,境逐心而沈;境是由心而现,心是由境而起。 欲知心境两段,彼此互为因缘,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原是一事,虚妄不实。 一空两妄,包含一切的万象,皆是假相,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是不实,则不见精粗好坏之別,哪会偏执一边呢? 第六章隨缘修行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繫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大道无形无相,其体宽广无有边际,若要悟此实无难易,是妄心自起分別。 偏见之人於理不明,疑惑不断,越急悟道反倒越迟,执急则失正度,必然走入邪路。 放下此念,顺应自然,道体本无来去,经上有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任运本性合於大道,便能逍遥自在,绝断烦恼罣碍。 心想繫念,乖离失真;若不如此,昏沈不好。 不必劳神交战,何用亲疏之法,若欲趣入一乘,切勿憎恶六尘境界,只要隨缘修行,自然还同正觉。 第七章离幻即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將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虚华,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智者了知,无有一法可为;愚人不悉,自受其法所缚。 法无不同,是妄心自起贪爱执著。 想要將心用於止妄心,岂不是大错特错,只因迷时有寂有乱,悟时无好无恶,一切相对的概念,皆由妄心生起分別。 诸法因缘生灭,如梦里幻境、空中生花一般,故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是虚妄,何必劳神把捉? 此时无得无失,无是无非,彻底放下,不就当下觉醒,诸梦自除吗? 故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第八章真如现前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復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心若不起二心,不就万法一如,契入真如本体,浑然忘了尘缘。 万法平等观照,一切归復自然,泯除所有分別、对待的知见,真如就能清楚的现前,此境界是不可比喻的。 止息妄动的心已无,妄动止息的心亦亡,动静二心既不成立,那一心何来所有? 究竟穷极之处,自性空体不存一丝丝轨则。 第九章断疑生信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当心契合平等,所有分別、造作全部止息,疑惑殆尽,正信坚固从此不移,过去错误的知见一概不留,统统放下;此时心似明镜,虚明自照,不再劳心费力,而入不可思量处,此境界识情难以测知。 在真如的境界里,一切平等无二无別,没有別人的对待,也没有自己的存在。 第十章不二法门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此,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若要速与真如相应,唯有打破一切分別对立,亲证万法皆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诸佛菩萨,皆入此不二之法。 此刻已无时空的观念,大小的对待,有无的分別,若不是这样,就可不必执守。 一心即含万法,万法归於一心,但能如是依法修行,何必忧虑道业不成。 相信自心,与佛心不二,与一切不二,一心一意,不再有所怀疑,信心坚定直到究竟圆满的果地。 然此实相不可思议,非言语可论议,非意识可思量,已超越所有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5-08-06 14:41:1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