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十二处分第二十九 内容: 十二处分第二十九十二处复次,阿难! 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分义】十二处者,六根与六境也。 根已前破。 今十二处,虽根境相对而破,正为破境。 破境无生者,即会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入如来藏妙真如性。 【十二处】处者方所之义。 六根六尘,对成十二。 总为心识起灭出入之方所,故曰十二处。 一眼色处阿难! 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色生眼见? 眼生色相? 阿难! 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 销则显发一切都无。 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空亦如是。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 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 谁明空色?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假若眼能生色相,那么,见空之时,无有色相,色相应灭。 空由色显,色灭无色相,无色谁显空。 空色俱无,境复何有? 见色非空,亦复如是。 此明色相非从眼生。 又若色相能生眼根,那么,见空之时,无有色相。 色相无故,应无眼见。 无眼见故,谁复见空? 见色不是空,例此可知。 此明眼根非从色相生。 是故当知,眼不生色,色不生眼。 眼色处无生,则悟一切法无生。 眼根与色空,皆虚妄有,俱无处所,了无所得。 元无生灭,本非因缘自然故,唯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耳声处阿难! 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 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声来耳边? 耳往声处? 阿难! 若复此声来于耳边。 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 钟声齐出,应不俱闻。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假若声至耳边,其声既至阿难耳边,不应同时至一千二百五十沙门耳也。 如我至于室罗筏城,则不复同时至于祇陀林。 而事实上,众沙门同闻钟声,同来食饭。 此明声不至耳边。 又假若耳至于声,如阿难耳,既至鼓声处,不应同时至于钟声处。 如我归于祇陀林时,则不应同时在室罗筏城。 而事实上,钟鼓牛马种种声音,能同时听闻。 此明耳不至声。 是故当知,耳根与声,俱无处所,皆不可得。 声不至耳,耳不至声。 耳声二处,皆虚妄有。 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 唯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目连迦叶】即目健连,迦叶波。 二人同为佛之大弟子。 【沙门】此云勤息。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为出家之总称。 一千二百五十人,乃佛常随弟子。 三鼻香处阿难! 汝又嗅此炉中栴檀。 此香若复燃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 生于汝鼻? 为生于空? 阿难! 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 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 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 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 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是故当知,香臭与闻,俱无处所。 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若香生于鼻,则鼻中自生旃檀香气,旃檀香气,应从鼻出。 香从外来,而入于鼻,名为闻香。 今香从鼻出,则闻香时,应是闻鼻,鼻已被闻,谁是能闻? 此明香非从鼻生。 若香生于空,空性常在,何待焚木,方有香气。 此明香不从空生。 若香生于木,爇木成烟,烟至于鼻,乃应闻香。 今烟不至于鼻,便已闻香。 故知此香非从木生。 以凡夫肉眼观之,香实生于木。 今谓木若生香,木即是香,何待于焚? 故知木不生香。 如是香尘,不生于鼻,不生于空,亦不生于木。 则知香鼻处,二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唯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旃檀】经言牛首旃檀,生臭木丛中,中秋月满之时,从地猝生,初如竹笋,成旃檀树,其味上妙,为香木中第一。 【一铢】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言其至少。 四舌味处阿难! 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于意云何?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 为生食中? 阿难! 若复此味,生于汝舌。 在汝口中,只有一舌。 其舌尔时,已成酥味。 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 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 何预于汝? 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 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若味生于舌,舌既是一,味何以多? 此明味不生于舌。 若味生于食,食无辩味之能,则不知味。 食不知味,何言味生于食? 食若知味,即同他食,与我无关。 此明味不生于食。 若味生于空,作咸味时,则虚空遍一切处,皆成咸味。 一切众生处于虚空,即同海鱼,通身是咸,有是理乎? 空若生咸,则无淡味。 若无有淡,何显于咸。 咸淡二味,俱不安立,是则无味。 味本非有,何言味生于空? 是故当知,如是味尘,不生于舌,不生于食,亦不生于空。 则知舌味处,二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唯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时】日初日中,二饭之时。 【钵】梵语钵多罗,此云应器。 僧人之食具。 【酥酪醍醐】《涅槃经》云: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 皆言上味。 五身触处阿难! 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于意云何?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 能为在手? 为复在头?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 则手与头,当为一体。 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 即身与触,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晨朝以手摩头而有触知觉。 此触知觉若生于手,则手离头后,手应有触觉。 今却不然。 此明触觉不生于手。 若触觉生于头,当手离头后,头应有触觉。 今亦不然。 此明触觉不生于头。 若手头各各生触觉,则有二触觉。 有二触觉则成二身。 亦不然。 此明触觉非头手各生。 若手头共生一触觉,则头与手,应成一体。 若成一体,则无能所。 无能所故,即不成触。 若二体者,谁为能触,谁为所触? 能所不成,亦不成触。 此明非头手共生触觉。 不应虚空,与你成触。 亦明触觉不从空生。 如是触尘,非生于手,非生于头,非各各生,亦非共生,亦不从空生。 是故当知,身与触尘,二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六意法处阿难! 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阿难!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 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 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 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阿难,你时常意中,缘善、恶、无记三性而生成法尘。 此法尘应当是即心生成,还是离心别有方所? 若是即心是法,法尘即非心所缘。 若是法尘非心所缘,云何名为法处? 此说明不是即心是法尘。 若离心有法,则此法尘,为有知,为无知? 法若有知,即应名心。 此有知之法,既离我心别有,即应同于他人之心。 若谓此有知之法,即是我心,则离我心外,复有我心,即成二心。 此皆于理不可。 法若无知,则此离我心之无知法尘,即无色声香味,及离合冷暖之触,也无虚空之相。 不应人间更有虚空外之所在。 若此无知法尘是心,心是能缘,不是所缘,法无所缘,法处何立? 所以非一切法故,心无所缘。 无所缘故,法不可得。 此明不是离心有法尘(即心外无法)。 如是法尘,非即心有,非离心有。 是故当知,心意法处,二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为缘虑心,无记是昏住心。 善性,即百法所谓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善心所有法。 恶性,即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六位烦恼所摄。 无记性、即睡眠、恶作、寻、伺、四不定法所摄。 发布时间:2025-08-04 14:09:3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