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吕传道集·钟离权、吕洞宾 著 内容: 钟吕传道集正陽真人·鐘離權 (雲房)述純陽真人·呂岩(洞賓)集華陽真人·施肩吾 (希聖)傳论真仙第一 吕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 ” 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 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 灵光入体,与母分离。 自太素之后已有升降,而长黄芽。 五千日气足,其数自满八十一丈。 方当十五,乃曰童男。 是时阴中阳半,可比东日之光。 过此以往,走失元阳,耗散真气,气弱则病、老、死、绝矣。 平生愚昧,自损灵光,一世凶顽,时除寿数。 所以来生而身有等殊,寿有长短。 既生复灭,既灭复生。 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则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 至真之根性不复于人,傍道轮回,永无解脱。 或遇真仙至人,与消其罪,除皮脱壳,再得人身。 方在痴病愚昧之中,积行百劫,升在福地,犹不免饥寒残患。 遍逦升迁,渐得完全形貌,尚居奴婢卑贱之中。 苟或复作前孽,如立板走丸,再入傍道轮回。 ” 吕曰:“生于中国,幸遇太平,衣食稍足而岁月未迟。 爱者安而嫌者病,贪者生而怕者死。 今日得面尊师,再拜再告,念以生死事大,敢望开陈不病不死之理,指教于贫儒者乎? ” 钟曰:“人生欲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尝使其身无病、老、死、苦,顶天立地,负阴抱阳而为人也。 为人勿使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 ” 吕曰:“人死为鬼,道成为仙。 仙一等也,何以仙中升取天乎? ” 钟曰:“仙非一也。 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 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 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而为鬼也。 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脱质而为仙也。 仙有五等,法有三成。 修持在人,而功成随分者也。 ” 吕曰:“法有三成而仙有三等者,何也? ” 钟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 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 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 吕曰:“所谓鬼仙者,何也? ” 钟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 阴中超脱,神象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 虽不轮回,又难返蓬瀛。 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 ” 吕曰:“是此鬼仙,行何术、用何功而致如此? ”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 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 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 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 虽曰仙,其实鬼也。 古今崇释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诚可笑也。 ” 吕曰:“所谓人仙者,何也。 ” 钟曰:“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 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 五行之气,误交误会,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 吕曰:“是此人仙,何术、何功而致如此? ”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 孽重福薄,一切魔难而改初心,止于小成。 云法有功,终身不能改移,四时不能变换。 如绝五味者,岂知有六气,忘七情者,岂知有十戒。 行漱咽者,哈吐纳之为错。 著采补者,笑清静以为愚。 好即物以夺天地之气者,不肯休粮。 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导引。 孤坐闭息,安知有自然。 屈体劳形,不识于无为。 采阴、取妇人之气,与缩金龟者不同。 养阳、食女子之乳,与炼丹者不同。 以类推究,不一可胜数。 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放曰人仙。 更有一等,而悦于须臾,厌于持久,用功不谨,错时乱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 吕曰:“所谓地仙者,何也? ” 钟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 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 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 ” 吕曰:“地仙如何下手? ” 钟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数。 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时刻。 先要识龙虎,次要配坎离。 辨水源清浊,分气候早晚。 收真一,察二仪,列三才,分四象,别五运,定六气,聚七宝,序八卦,行九洲。 五行颠倒,气传于母而液行夫妇也。 三田反复,烧成丹药,永镇压下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以作陆地神仙,故曰地仙。 ” 吕曰:“所谓神仙者,何也? ” 钟曰:“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 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 功满忘形,胎仙自化。 阴尽阳纯,身外有身。 脱质升仙,超凡入圣。 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 吕曰:“所谓天仙者,何也? ” 钟曰:“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脱,乃曰神仙。 地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 既为天仙,若以厌居洞天,效职以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 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 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 吕曰:“鬼仙固不可求矣,天仙亦未敢望矣。 所谓人仙、地仙、神仙之法,可得闻乎时? ” 钟曰:“人仙不出小成法,地仙不出中成法,神仙不出大成法。 是此三成之数,其实一也。 用法求道,道固不难。 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 吕曰:“古今养命之士,非不求长生也,非不求升仙也,然而不得长生而升仙者,何也? ” 钟曰:“法不合道,以多闻强识,自生小法傍门,不免于疾病、死亡,犹称尸解,迷惑世人,互相推举,致使不闻大道。 虽有信心苦志之人,行持已久,终不见功,节序而入于泉下。 呜呼! ”论大道第二 吕曰:“所谓大道者,何也? ” 钟曰:“大道无形、无名、无问、无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 ” 吕曰:“古今达土,始也学道,次以有道,次以得道,次以成道,而于尘世入蓬岛,升于洞天,升于阳天而升三清,是皆道成之士。 今日师尊独言道不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行。 然于道也,独得隐乎? ” 钟曰;“仆于道也因无隐尔。 盖举世奉道之士,止有好道之名。 使闻大道,而无信心,虽有信心,而无苦志。 朝为而夕改,坐作而立忘。 始乎忧勤,终则懈怠。 仆以是言大道难知、难行也。 ” 吕曰:“大道难知、难行之理如何? ” 钟曰:“以傍门小法,易为见功,而欲流多得。 互相传授,至死不悟,遂成风俗,而败坏大道。 有斋戒者、有休粮者、有采气者、有漱咽者、有离妻者、有断味者、有禅定者、有不语者、有存想者、有采阴者、有服气者、有持净者、有息心者、有绝累者、有开顶者、有缩龟者、有绝迹者、有看读者、有烧炼者、有定息者、有导引者、有吐纳者、有采补者、有布施者、有供养者、有救济者、有入山者、有识性者、有不动者、有受持者,……傍门小法不可备陈。 至如采日月之华、天地之气,心思意想、望结丹砂,屈体劳形、欲求超脱,多入少出,攻病可也。 认为真胎息,绝念忘言,养性可也,指作太一含真气,金枪不倒,黄河逆流,养命之下法;形如槁木,心若死灰,集神之小术。 奈何古今奉道之士,苦苦留心,往往挂意。 以咽津为药,如何得造化? 聚气为丹,如何得停留? 指肝为龙,而肺为虎,如何得交合? 认坎为铅,而离为汞,如何得抽添? 四时浇灌,望长黄芽。 一意不散,欲求大药。 差年错月,废日乱时。 不识五行根蒂,安知三才造化? 寻枝摘叶,迷惑后人。 致使大道日远、日疏,异端并起,而成风俗,以失先师之本意者,良由道听途说、口耳之学。 而指诀于无知之徒,递相训式,节序而入于泉下,令人寒心。 非不欲开陈大道,盖世人孽重福薄,不信天机,重财轻命,愿为鬼。 ” 吕曰:“小法旁门,既已知矣,其于大道,可得闻乎? ” 钟曰:“道本无问,问本无应。 及乎真元一判,太朴已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 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于交媾。 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 道生二气,气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 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 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 ” 吕曰:“天长地久,亘千古以无穷。 人寿百岁,至七十而尚稀。 何道之独在于天地而远于人乎? ” 钟曰:“道不远于人而人自远于道耳。 所以远于道者,养命不知法。 所以不知法者,下功不识时。 所以不识时者,不达天地之机也。 ”论天地第三 吕曰:“所谓天地之机,可得闻乎? ” 钟曰:“天地之机,乃天地运用大道,而上下往来,行持不倦,以得长久坚固。 未尝轻泄于人也。 ” 吕曰:“天地之于道也,如何谓之行持之机? 运用如何起首? 行持如何见功? ” 钟曰:“大道既判而有形,因形而有数。 天得乾道,以一为体,轻清而在上,所用者,阳也;地得坤道,以二为体,重浊而在下,所用者,阴也。 阳升阴降,互相交合。 乾坤作用,不失于道。 而起首有时,见功有日。 ” 吕曰:“天得乾道,所用者阳也。 阳主升,何以交于地? 地得坤道,所用者阴也。 阴主降,何以交于天? 天地不交,阴阳如何得合? 阴阳不合,乾坤如何作用? 乾坤既无作用,虽有起首之时、见功之日,大道如何可得也? ” 钟曰:“天道以乾为体,阳为用,积气在上;地道以坤为体,阴为用,积水在下。 天以行道,以乾索于坤。 一索之而为长男,长男曰震。 再索之而为中男,中男曰坎。 三索之而为少男,少男曰艮。 是此天交于地,以乾道索坤道而生三阳。 及乎地以行道,以坤索于乾。 一索之而为长女,长女曰巽。 再索之为中女,中女曰离。 三索之为少女,少女曰兑。 是此地交于天,以坤道索乾道而生三阴。 三阳交合于三阴而万物生,三阴交合于三阳而万物成。 天地交合,本于乾坤相索而运行于道。 乾坤相索而生六气,六气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成万物。 方其乾道下行,三索既终,其阳复升,阳中藏阴,上还于天;坤道上行,三索既终,其阴复降,阴中藏阳,下还于地。 阳中藏阴,其阴不消,乃曰真阴。 真阴到天,因阳而生,所以阴自天降,阴中能无阳乎? 阴中藏阳,其阳不灭,乃曰真阳。 真阳到地,因阴而发,所以阳自地升,阳中能无阴乎? 阳中藏阴,其阴不消,复到于地;阴中藏阳,其阳不灭,复到于天。 周而复始运行不已。 交合不失于道,所以长久坚固者如此。 ” 吕曰:“天地之机,运行于道而得长久,乃天地作用之功也。 惟人也,虽有聪明之性,留心于清净。 欲以奉行大道,小则安乐延年,中则长生不死,大则脱质升仙。 如何作用,运行大道,法动天机,而亦得长久坚固,浩劫常存? ” 钟曰:“大道无形,因彼之所得而为形。 大道无名,因彼之所有而为名。 天地得之,而曰乾坤之道。 日月得之,而曰阴道阳道。 人若得之,朝廷则曰君臣之道,闺门则曰夫妇之道;乡党则曰长幼之道;庠序则曰朋友之道,家室则曰父子之道。 是此见于外者,莫不有道也。 至如父母交会,其父则阳先进而阴后行,以真气接真水,心火与肾水相交,炼而为精华。 精华既出,逢母之阴先进,以水涤荡于无用之处。 逢母之阳先进,以血承受手于宫之前。 精血为胞胎,包含真气而入母子宫。 积日累月,真气造化成人,如天地行道,乾坤相索,而生三明三阳。 真气为阳,真水为阴。 阳藏水中,阴藏气中。 气主于升,气中有真水。 水主于降,水中有真气。 真水乃真阴也,真气乃真阳也。 真阳随水下行,如乾索于坤;上曰震,中曰坎,下曰艮。 以人比之,以中为度,自上而下,震为肝,坎为肾,艮为膀胱。 真阴随气上行,如坤索于乾;下曰巽,中曰离,上曰兑。 以人比之,以中为度,自下而上,巽为胆,离为心,兑为肺。 形象既备,数足离母。 既生之后,元阳在肾,因元阳而生真气。 真气朝心,因真气而生真液.真液还元。 上下往复,若无亏损,自可延年。 如知时候无差,抽添有度,自可长生。 若以造作无倦,修持不已,阴尽阳纯,自可超凡入圣。 此乃天机深造之理,古今不传之事。 公若信心而无犹豫,以利名若枷纽,恩爱如寇仇,避疾病若怕死亡之难。 防失身于别壳,虑透灵于异类。 委有清净之志,当且杜其根源,无使走失元阳,耗散真气。 气盛而魂中无阴,阳壮而魄中有气。 一升一降,取法无出乎天地。 一盛一衰,其往来亦似乎日月。 ”论日月第四 吕曰:“天地之理亦粗知矣,其日月之躔度交合,于人可得比乎? 愿闻其说。 钟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名,运行日月。 日月者,太阴、太阳之精,默纪天地交合之度,助行生成万物之功。 东西出没,以分昼夜。 南北往来,以定寒暑。 昼夜不息,寒暑相催而魄中生魂魂中立魄。 进退有时不失乾坤之数,往来有度,无差天地之期。 ” 吕曰:“东西出没,以分昼夜,何也? ” 钟曰:“混湾初分,玄黄定位。 天地之状,其形象卵。 六合之中,其圆如球。 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 上下东西,周行如轮。 凡日之东出而西,未没为昼;西没而东,未出为夜。 是此日之出没以分昼夜也。 若月之出没,不同于日。 载魄于西,受魂于东,光照于夜而魂藏于昼,积日累时,或出或没,自西而东。 始也魄中生魂,状若弯弓初夜而光照于西。 次也魄,中魂半,时应上弦,初夜而光照于南。 其次魄中魂满,与日相望,初夜而光照于东。 其次也魂中生魄,状如缺镜,初昼而魂藏于西。 其次也魂中魄半,时应下弦,初昼而魂藏于南。 其次也魂中魄满,与日相背,初昼而魂藏于东。 是此月之出没,以分昼夜也。 ” 吕曰:“南北往来,以定寒暑者,何也? ” 钟曰:“冬至之后,日出辰初五十分,日没申末初五十分过此以往,出没自南而北,以夏至为期。 夏至之后,日出寅末五十分,日没戌初五十分。 过此以往出没自北而南,以冬至为期。 自南而北,以冬至夏,乃寒为暑也。 自北而南,以夏至冬,乃暑为寒也。 夏之日乃冬之夜也,冬之日乃夏之夜也。 冬至之后,月出自北而南,比于夏之日也。 夏至之后,月出自南而北,比于冬之日也。 是此日月之往来以定寒暑者也。 ” 吕曰:“天地之机,阴阳升降。 正与人之行持无二等。 若此日月之出没往来,交合躔度,于人可得比乎? ” 钟曰:“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 一升一降,太极相生。 相生相成,周而复始。 不失于道,而得长久。 修持之士,若以取法于天地,自可长生而不死。 若比日月之躔度,往来交合,止于月受日魂,以阳变阴。 阴尽阳纯。 月华莹净。 消除暗魄,如日之光辉,照耀于上下。 当此时,如人之修炼,以气成神,脱质升仙,炼就纯阳之作也。 ” 钟曰:“五行归原,一气接引。 元阳升举而升真水,真水造化而生真气,真气造化而生阳神。 始以五行定位,而有一夫一妇。 肾,水也。 水中有金。 金本生水,下手时要识水中金。 水本嫌土,采药后须得土归水。 龙乃肝之象,虎本肺之形。 阳龙出于离宫,阴虎生于坎位。 五行逆行。 气传于母。 自子至午,乃曰阳时生阳,五行颠倒,液行夫妇。 自午至子,乃曰阴中炼阳。 阳不得阴不成,到底无阴而不死。 阴不得阳不生,到底绝阴而寿长。 ” 吕曰:“五行本于阴阳一气。 所谓一气者,何也? ”钟曰:“一气者,昔父与母交,即以精血造化成形。 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胱。 是此阴以精血造化成形,其阳止在起首始生之处,一点元阳而在二肾。 且肾,水也,水中有火,升之为气,因气上升以朝于心。 心,阳也,以阳合阳,太极生阴,乃积气生液,液自心降,因液下降以还于肾。 肝本心之母、肾之子,传导其肾气以至于心矣。 肺本心之妻,肾之母,传导其心液以至于肾矣,气液升降如天地之阴阳。 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 五行名之数也。 论其交合生成,乃元阳一气为本。 气中生液,液中生气。 肾为气之根,心为液之源。 灵根坚固,恍恍惚惚,气中自生真水。 心源清净,杳杳冥冥,液中自有真火。 火中识取真龙,水中认取真虎。 龙虎相交而变黄芽,合就黄芽而结成大药,乃曰金丹。 金丹既就,乃曰神仙。 ” 吕曰:“金丹就而脱质升仙,以返十州,固可知矣。 如何谓之黄芽? ” 钟曰:“真龙,真虎者是也。 ” 吕曰:“龙虎者,何也? ” 钟曰:“龙非肝也,乃阳龙,阳龙出在离宫真水之中。 虎非肺也,乃阴虎,阴虎出在坎位真火之中。 ”论四时第五 吕曰:天地日月之交合,年、月、日、时,可得闻乎? ” 钟曰:凡时有四。 人寿百岁,一岁至三十乃少壮之时,三十至六十乃长大之时,六十至九十乃老耋之时,九十至百岁或一百二十岁乃衰败之时也,是此则曰身中之时,一也。 若以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时有春、夏、秋、冬。 时当春也,阴中阳半,其气变寒为温,乃春之时也。 时当夏也,阳中有阳,其气变温为热,乃夏之时也。 时当秋也,阳中阴半,其气变热为凉,乃秋之时也。 时当冬也,阴中有阴,其气变凉为寒,乃冬之时也,此年中之时,二也。 若以律中起吕,吕中起律,凡一月三十日,三百六十辰,三千刻,一十八万分。 月旦至上弦。 阴中阳半。 自上弦至月望,阳中阳。 自月望至下弦,阳中阴半。 自下弦至晦朔,阴中阴,此曰月中之时,三也。 若以六十分为一刻,八刻二十分为一时,一时半为一卦。 言其卦,定八方。 论其正,分四位。 自子至卯,阴中阳半,乙太阴中起少阳。 自卯至午,阳中有阳,纯少阳而起太阳。 自午至酉,阳中阴半,以太阳中起少阴。 自酉至子,阴中有阴,纯少阴而起太阴。 此日中之时,四也。 难得而易失者,身中之时也;去速而来迟者,年中之月也;急如电光,速如石火者,日中之辰也。 积日为月,积月为岁,岁月蹉跎,年光迅速,贪名求利而妄心未除,爱子怜孙而恩情又起,纵得回心向道,争奈年老气衰。 如春雪秋花,止有时间之景;夕阳晓月,应无久远之光。 奉道之士,难得者,身中之时也。 艳阳媚景,百卉芬芳,水榭危楼,清风快意,月夜闲谈,雪天对饮,恣纵无穷之乐,消磨有限之时,纵得回心向道,须是疾病缠身,如破舟未济,谁无求救之心? 漏屋重完,忍绝再修之意? 奉道之士,虚过者,年中之时也。 邻未唱,而出户嫌迟;街鼓遍闻,而归家恨早;贪痴争肯暂休,妄想惟忧不足,满堂金玉,病来着甚抵挡? 一眼儿孙,气断准能替换? 晓夜不停,世人莫悟,奉道之士,可惜者,日中之时也。 ” 吕曰:身中之时,年中之时,月中之时,日中之时,皆是时也。 尊师独于身中之时为难得,又于日中之时为可惜者,何也? ” 钟曰:奉道者难得少年,少年修持,根元完固,凡事易为见功,止千日而可大成。 奉道者又难得中年,中年修持,先补益完备,次下手进功,始也返老还童,后即超凡入圣。 若少年不悟,中年不省,或因灾难而留心清静,或因疾病而志在希夷,晚年修持,先论救护,次补益,然后自小成法,积功以至中成,中成法积功至于返老还童,炼形住世,而五气不能朝元,三阳难为聚顶,脱质升仙,无缘得成。 是难得者,身中之时也。 ” 吕曰:身中之时,固知难得矣,日中之时可惜者,何也? ” 钟曰:人之一日,如日月之一月,如天地之一年。 大道生育天地,天地分位,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 冬至之后,地中阳升。 凡一气十五日,上进七千里,计一百八十日。 阳升到天,太极生阴。 夏至之后,天中阴降。 凡一气十五日,下进七千里,计一百八十日。 阴降到地,太极复生阳。 周而复始,运行不已,而不失于道,所以长久。 运行日月,日月成形,周围各得八百四十里。 月旦之后,六中起九,凡一日计十二时,魄中魂进七十里,凡十五日,计一百八十时,魄中魂进八百四十里。 月望之后,九中起六。 凡一日计十二时,魂中魄进七十里,凡十五日,计一百八十时,魂中魄进八百四十里。 周而复始,运行不已,而不失于道,所以坚固。 大道长养万物,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 人之心肾,上下相远八寸四分,阴阳升降,与天地无二。 气中生液,液中生气,气液相生,与日月可同途。 天地以乾坤相索,而阴阳升降,一年一交合,不失于道,一年之后有一年。 日月以魂魄相生而精华往来,一月一交合,不失于道,一月之后有一月。 人之交合,虽在一 发布时间:2023-05-06 12:29:0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