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 内容: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1. 当我未学佛时,也怀疑到:为什么每人的性情,各有不同? 有的凶暴,有的纯良,有的狡诈,有的者实,有的好静,有的好动,有的骄傲,有节谦恭,有节奢侈,有节俭吝。 类此者说不能尽,这是从那里来的? 及至读法相宗经论,才知上述的种种不同,都是往世习气残存所致。 怪不得俗语有:「江山容易改,又性最难移」的感叹了。 习气的排除,只有靠修持节力量,使之或伏或断。 伏者如以石压草,使不得发,然而根若不拔,终不彻底,断者如连根拔去,祸患尽除。 娑婆世界环境恶浊,不但断不容易,就是伏,恐怕也很艰难,所以当往生佛国,换一个清净环境,慢慢队伍遣,才有办法也。 2. 转识所成的智,其命名皆有意义,不容混乱。 前五识只是五种工具,此类工具,在未转前,惯作帮凶,作给使,及至转后,就能反过来,作般肱辅佐道业,令所作皆成,故名成所作。 第六识未转前,尽在六尘境界上。 横生分别,起诸妄想计度,及至转后,就能反过来,观察法门差别,和众生根器,应病予药,故名妙观察。 第七识未转前,不断的执我,我相既生,染污继起,及至转后,就能反过来,人我不分,自他等视,故名平等性。 第八识未转前,为受薰持种,藏垢纳污之总汇,及至转后,离有漏杂染之法,就能反过来,寂照无边,一切众生刹土,皆于中现,故名大圆镜。 3. 小乘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的教义,和大乘常、乐、我、净、不空的教义,自表面上看,完全相反,倘若把它详细研究了一下,就会发觉,不但没有相反,没有冲突,而且还是整套的。 盖小乘言其外来,大乘言其本有。 外来的不管什么来西,乃至这一具肉体,这一套山河房舍,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终须捐弃幻灭。 尽虚空界,惟有舟性是本有的,这东西从无始来,就是常、乐、我、净、不空。 言无常者,目的就是要证这个常,言空者,目的就是要证这个不空,余可类推。 今试以浮云掩月为喻,浮云是无常,乃至不净的,吹散浮云,现出明月、这才见到了常、乐、我、净、不空的物事。 十八界都是浮云,自家不生不灭的佛性,才是明月,不遣去虚幻的浮云,就见不到真实的明月。 学者明白了这道理之后,对于大小乘教义,自然会全盘接受,而泯灭明户之见了。 5. 涅槃与大涅槃的性质,有所不同。 控狭义的涅槃,是断除烦恼,不起惑业,灰心灭智,始终不生作用,这是小乘涅槃的情状,说起广义的大般涅槃,就不同了,诸佛法身,在湛然寂灭之中,为了有悲愿加持的缘故,能变化无量应身,示现八相成道。 或创造佛国,广度众生,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体用俱备,这是大乘涅槃的情状。 6. 简单说一句:每一如来都应到了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时,然后才永入涅槃。 经中说「乌枭同栖,蛇鼠狼同穴,如亲兄弟,………」这不过是譬喻语,不宜固执。 因为有了乌枭蛇鼠狼,则畜生道尚存,纵使能和好相处,如来也决不会弃而不度,自入涅槃。 发布时间:2023-05-05 18:55:1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