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祖师 八祖莲池大师塔铭 内容: 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明)憨山德清撰欲海横流,三毒炽然,孰能遏狂澜以清烈焰? 自非应身大士,又何能醒颠暝而朗长夜? 时当后五百年,尤难其人,是于云栖大师深有感焉。 师讳袾宏,字佛慧。 别号莲池,志所归也。 俗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 父德鉴,号明斋先生。 母周氏。 师生而颖异,世味澹如。 年十七,补邑庠(1),试屡冠诸生(2),以学行重一时,于科第犹掇之也。 顾志在出世,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 从游讲艺,必折归佛理,业已栖心净土矣。 家戒杀生,祭必素。 居常太息曰:人命过隙耳,浮生几何! 吾三十不售(3),定超然长往矣,何终身事龌龊哉! 前妇张氏,生一子殇,顷妇亦亡,即不欲娶。 母强之。 议婚汤氏,汤贫女斋蔬。 有富者欲得师为佳婿,阴间之。 师竟纳汤,然意不欲成夫妇礼。 年二十七,父丧。 三十一,母丧。 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报答时也! 至是而长往之志决矣。 嘉靖乙丑除日,师命汤点茶,捧至案,盏裂。 师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 明年丙寅,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 吾往矣,汝自为计。 汤亦洒然曰:君先往,吾徐行耳。 师乃作一笔勾词,竟投性天理和尚祝发(4),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5)。 居顷,即单瓢只杖游诸方,遍参知识。 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 至伏牛,随众炼魔。 入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大老,皆有开发。 过东昌,忽有悟。 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师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6),每食必供,居必奉,其哀慕如此。 至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以就茶毗。 师微曰:吾一息尚存耳。 乃止。 病间归,越中多禅期,师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单姓字。 隆庆辛未,师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遂有终焉之志。 山故伏虎禅师刹也,杨国柱、陈如玉等为结茅三楹以栖之。 师吊影寒岩,曾绝粮七日,倚壁危坐而已。 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不下数十人,居民最苦之。 师发悲恳,为讽经施食,虎患遂宁。 岁亢旱,村民乞师祷雨。 师笑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众坚请。 师不得已出,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 民异之,因相与累累然挈材木,荷锄钁,竞发(7)其地,得柱础,而指之曰:此云栖寺故物也。 师福吾村,吾愿鼎新之,以永吾福。 不日成兰若(8)。 然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余取蔽风雨耳。 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9)。 师悲末法教网灭裂,禅道不明,众生业深垢重,以醍醐而贮秽器,吾所惧也。 且佛设三学以化群生,戒为基本。 基不立,定慧何依? 思行利导,必固本根。 第国制,南北戒坛久禁不行(10)。 予即愿振颓纲,亦何敢违宪令? 因令众半月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由是远近皆归。 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初,师发足参方,从参究念佛得力。 至是遂开净土一门,普摄三根,极力主张,乃著《弥陀疏钞》十万余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 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师之纯钢铸就者,向怀之行脚(11)。 惟时师意,并匡山、永明而一之。 更录古德机缘中吃紧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并刻之,以示参究之诀。 盖显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是知师之化权微矣。 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 太守余公良枢,请公诣灵芝寺禳之(12),疾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屡被潮汐冲塌,行者病涉。 余公请师倡造。 师云:欲我为者,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 独用八者,意取坤土以制水也。 或言:工大施微,恐难竣事。 师云:心力多,则功自不朽。 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桩,持咒百遍。 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 昔钱越王以万弩射潮不回,师以一心力当之,何术哉! 师道价日增,十方衲子如归,师一以慈接之。 弟子日集,居日隘,师意不庄严屋宇,聊取安适支阁而已。 其设清规益肃。 众有通堂,若精进、若老病、若十方,各别有堂。 百执事各有寮,一一具锁钥,启闭以时。 各有警策语,依期宣说。 夜有巡警,击板念佛,声传山谷,即倦者,眠不安,寝不梦。 布萨羯磨(13),举功过,行赏罚,凛若冰霜。 即佛住祇桓,尚有六群(14)扰众,此中无一敢诤而故犯者。 虽非尽百丈规绳(15),而适时救弊,古今丛林,未有如今日之清肃者。 具如《僧规约》,及诸警语,赫如也。 极意戒杀生、崇放生,著文久行于世,海内多尊奉之。 曾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如屏百匝。 因赎寺前万工池为放生池。 师八十诞辰,又增拓之。 合城中上方、长寿两池,岁费计百余金。 山中设放生所,其救赎飞走诸生物,充牣(16)于中,众僧减口以养之,岁约费粟二百石。 亦有警策,守者依期往宣白,即羽族善鸣噪者,闻木鱼声,悉寂然而听。 宣罢,乃鼓翅喧鸣。 非佛性哉? 噫! 佛说孝名为戒,儒呵有养无敬。 师于物养而敬,且有礼者也,非达孝哉? 师道风日播,海内贤豪,无论朝野,靡不归心感化。 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忭、大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并一时诸缙绅先生,次第及门问道者,以百计。 皆扣关击节,征究大事,靡不心折,尽入陶铸。 至监司、守相,下车(17)就语,侃侃略无少屈。 诸贤豪侯参者,无加礼,不设馔,皆甘粝饭,卧败席,任蜥缘蚊嘬无改容,皆忘形屈势,至则空其所有。 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哉! 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 师云: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无语。 师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 又书颂曰:老鼠唧唧,《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侍御左公宗郢问:念佛得悟否? 师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令樊公良枢问:心杂乱,如何得静? 师曰:置之一处,无事不办。 坐中一士曰:专格一物,是置之一处。 办得何事? 师曰:论格物,只当依朱子豁然贯通去,何事不办得? 或问师:何不贵前知(18)? 师云:譬如两人观《琵琶记》,一人不曾经见,一人曾见而预道之,毕竟同观终场,能增减一出否? 今上慈圣皇太后崇重三宝,域内名僧靡不延之。 一日偶见师《放生文》,甚嘉叹,遣内侍赍紫袈裟、斋资往供,问法要。 师拜受,以偈答之,载别录。 师极意悲幽冥苦趣,自习焰口,时亲设放。 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盖观力然也。 师天性朴实简淡,无缘饰,虚怀应物。 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 胸无崖岸,而守若严城,御若坚兵,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 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粒米、茎菜无虚费;核因果,明罪福,丝无挂漏;定程规,秋毫不忽;养老病,公众僧,不渗滴水。 自有丛林以来,五十年中,未尝妄用一钱。 居常数千指,不设化主(19),听其自至。 稍有盈余,辄散施诸山,库无储蓄。 凡设斋外,别持金银作供者,随手散去,施衣药,救贫病,略无虚日。 偶检私记,近七载中,实用五千余金,不属常住,则前此岁岁可知已。 师生平惜福,尝著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自浣濯、出溺器,亦不劳侍者。 终身衣布素,一麻布帏,乃丁母艰(20)时物,今尚存,他可知已。 总师之操履,以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 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师实以之。 历观从上诸祖,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 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师一人而已。 先儒称寂音为僧中班、马(21),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以荷法即任道也。 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 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 出世始终,无一可议者,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 悲兹末法,非师曷足以挽颓风、回狂澜于既倒乎? 非夫应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 临终时,预于半月前入城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及故旧。 但曰:吾将他往矣。 人皆莫测。 还山,连下堂具茶汤设供,与众话别云:此处吾不住,将他往矣。 众罔知。 常规中元(22)济孤,设盂兰盆,各荐先宗。 师曰:今岁我不与会矣。 有簿记,师密题之曰: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和尚追荐沈氏宗亲云。 过后方见,始知其悬记(23)也。 七月朔晚,入堂坐,嘱大众曰: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干矣。 只待一撞一跌,才信我也。 明日要远行,众留之,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 时淞江居士徐琳等五人在寺,令侍者送遗嘱五本。 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目无语。 众省觉,报城中诸弟子至,围绕。 师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 众问谁可主丛林,师曰:戒行双全者。 又问目前,师曰:姑依戒次(24)。 言讫,面西念佛,端然而逝,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时也。 师生于嘉靖乙未,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 师自卜寺左岭下,遂全身塔于此。 其先偶汤氏,后师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外之右山。 师得度弟子广孝等,为最初上首。 其及门授戒得度者,不下数千计,而在家无与(25)焉。 缙绅士君子及门者,亦以千计,而私淑者(26)无与焉。 其所著述,除经疏,余杂录如《竹窗三笔》等,二十余种行于世,率皆警发语。 师素诫弟子贵真修、勿显异,故多灵异不具载。 呜呼! 我闻世尊深念末法众生难度,恐断慧命,灵山会上求护正法者,即亲蒙授记亦不敢入,惟地涌之众(27)力任之。 且曰:我等末世持经,当具大忍力、大精进力,即有现身此中,亦不自言其本,泄佛密因,但临终阴有以示之耳。 观师之行事,潜神密用,安忍精进之力,岂非地涌之一乎? 抑自净土而来乎? 不然,从凡夫地,求自利尚不足,安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始终无缺者乎? 予有感而来,略拾师之行事,以昭来世。 其他具诸别传。 乃为之铭曰:三毒焰炽,五热周章,孰能药石,顿使清凉? 欲海横流,波浪滔天,谁能济度,驾大法船? 惟我大师,实乘愿力,放身其中,随宜调适。 早断爱根,如狮脱索,才出尘劳,便露头角。 开净土门,张法界网,捞漉三根,其赴如响。 以金刚鎞,刮翳眼膜,根本不生,枝叶自落。 大冶红炉,慈悲忍力,入此陶镕,痴狂顿息。 毛孔光明,通身手眼,从无用中,法轮常转。 若非付嘱,定是地涌,岂属寻常,具大勇猛? 师从空来,亦从空去,虽善藏身,欲隐弥露。 钟鼓交参,云霞绮互,塔影高标,法身常住。 时万历四十五年二月望日,前海印沙门德清和南谨撰。 (1) 邑庠:明清时县学的别称,经考试取中者称为生员、庠生,俗称秀才。 (2) 诸生:明清时指已入学的生员。 (3) 不售:科举考试未中。 (4) 祝发:剃度出家。 (5) 受具:受具足戒。 (6) 为母亲服丧三年尚未结束,故行脚时仍随身带着亡母的牌位。 阕,丧事完毕。 木主,亡亲的牌位。 (7) 竞发:竞相发掘。 (8) 兰若:阿兰若的简称,其义即空净闲静之处,是僧人所住的地方。 (9) 丛林:指僧众聚居的大寺院。 (10) 由此可知当时朝廷不允许正式传戒。 第,但。 (11) 以前行脚时随身携带。 向,从前。 行脚,僧人为了寻师问道而广游四方。 (12) 禳(rng):祈祷消灾。 (13) 布萨羯磨:僧团每半月举行全体集会,由精通戒律的比丘说戒,犯戒者于众前忏悔,并接受僧团的审议、处置。 (14)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毁犯律仪,称为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彼而起。 祇桓,祇树给孤独园。 (15) 唐代百丈山怀海禅师,糅合大、小乘戒律,始创丛林仪规,世称百丈清规。 (16) 充牣(rn):充满。 (17) 下车:指官员到任。 (18) 前知:提前预知。 (19) 化主:专门负责向信众募化,以维持寺院日常所需的僧职。 (20) 丁艰:为父母服丧。 (21) 宋代寂音尊者,字觉范,著述极丰,有《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 班,指《汉书》作者班固。 马,指《史记》作者司马迁。 (22) 中元:七月十五日。 (23) 悬记: 即预言。 (24) 指寺中执事依戒腊高低为次,轮值管理之职。 (25) 无与:没有包括在内。 (26) 私淑:对于自己所景仰而无缘及门求教的大德,私下以弟子的态度服膺其所教。 (27) 地涌之众:即地涌菩萨,见《法华经从地涌出品》。 发布时间:2025-08-02 10:27:1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