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八位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的故事 内容: 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定于亲情十分淡漠,不仅无法像常人一样光宗耀祖,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养死葬都做不到。 当这种误解与中国传统中对孝道的尊崇与对家庭的重视相结合,就导致佛教传入中国后始终面临着不孝的指控。 事实上,佛教的教义是否真的有失于孝道呢? 出家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又是否真的不闻不问,等同抛弃呢? 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的报恩事迹,到世尊此番应化为父抬棺、为母说法的感人记载,从佛法中孝名为戒、孝养父母以为净业正因的谆谆明训,到家喻户晓的目连救母典故及其相关的《盂兰盆经》和盂兰盆会,无不昭示着佛法孝亲的理念。 这些暂且不谈,但说佛法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的孝亲事迹,便已不胜枚举。 道纪母必亲供南北朝时的北齐,在邺下有一位道纪法师,他的修学以《成实论》为主,著有《金藏论》七卷,并在邺城东郊讲解此论。 每次欲往东郊讲经时,他总是将他的母亲和经书佛像一起挑着,经书佛像在一边,母亲在另一边。 不仅如此,道纪法师考虑到无论是经典还是母亲,为表恭敬,都不可以背面相对,因此以肩横着担荷,十分辛苦,当时人称为横担纪。 纪法师常对人说:根据佛经的记载,能亲自照顾供养母亲的人,所得的福德与登地菩萨一样。 因此,凡他母亲的衣服、饮食、大小便利,都是他亲自为母料理,从不麻烦他人。 有人要提供帮助,他就拒绝说:这是我的母亲,不是你的母亲啊。 母亲形骸之累对我来说就如同我自己的身体一样,有身体就有痛苦,何必连累别人受苦呢? 当时无论僧俗听了道纪法师的话,无不感动于他的孝行。 法云居丧不食南北朝梁朝光宅寺法云法师,阳羡(江苏宜兴县)人,七岁出家,拜庄严寺宝亮法师为师,不仅相貌庄严,而且才华出众。 曾在妙音寺开讲《法华经》和《维摩诘经》,很多学人从四方聚集来听。 云法师性至孝,服侍父母很殷勤。 母亲逝世后,他悲哀过度,好几天里什么东西都不肯吃,瘦得不成人形。 当时,另一位高僧旻法师劝他说:儒家尚且有哀伤不得致命的规定(礼记有云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何况佛有至理名言,要报父母生养的大恩,浅近的就要竭力侍奉,博得父母的欢欣;长远的更要启发他们发菩提心,把他们引入正法。 因此你须长远着想,使她得以超度,怎能像一般世俗浅见之辈一样,一味地悲哀绝食呢? 云法师听了这些话后,才开始吃了点稀饭。 智聚泣血哀毁隋朝吴郡虎丘山智聚法师,住持苏州虎丘山东山寺。 陈后主至德三年,聚法师遭母丧,悲哀痛哭不已,几乎恸伤致死。 后来聚法师常住在东山精舍,善于讲经说法,经常开讲而不休息,一时佛法大盛。 敬脱荷担听学隋朝东都内慧日道场敬脱法师,汲郡人,童年就已出家,因孝顺父母,清素正直而闻名。 他外出去听讲经,常挑了担子,把母亲放一头,经书纸笔放一头。 吃饭时候,安置母亲坐在树下,自己进入村内乞食出来给母亲吃。 慧斌凿井报父唐朝京师弘福寺慧斌法师,兖州人,父亲名朗,在朝为官,年纪已经很大了。 斌法师敬爱其父,却深感答报无由,于是在汶水南面都城大通道交会处,凿了一口井,供四方行人使用,用此功德回向以报答父恩。 同时,斌法师在井旁树立一个碑来作纪念,碑铭中有殷忧暮景,见子无期,百年几日,对此长悲这样感人的文句。 鉴宗刲股出家唐朝杭州径山鉴宗禅师,湖州长城人,姓钱氏,是礼部侍郎钱徽之孙。 因为出生官宦世家,出家不易。 当父亲钱晟生病时,宗禅师曾割自己的腿股肉煮给他吃,为免父亲心疼,骗他说是其他畜生的肉。 宗禅师父亲的病因此好了,于是趁此机会,他要求父亲让他出家。 出家后,宗禅师去拜谒盐官悟宗禅师,随大众参学请示,顿悟本来面目。 唐懿宗咸通年间,他住持在天目山东峰径山,被后人尊为径山第二祖。 睦州织蒲供母唐朝睦州龙兴寺陈尊宿(尊宿是指受比丘戒四十夏以上的大德),出家后行脚各处,曾在黄檗禅师处参学,了明心地,并获得黄檗禅师的印证。 后来,睦州禅师住持观音禅院,住众常有一百多人。 卸任住持后,睦州禅师不再领众,到开元寺一个房子里做蒲草鞋,白天就摆在路旁卖,以卖鞋所得之财奉养母亲,世人称为陈蒲鞋。 道丕诚感父骨五代时后周洛京福光寺道丕禅师,长安人,是唐朝皇族的宗亲,七岁便已出家。 十九岁时,因为旧都长安兵乱焚毁殆尽,皇帝迁都洛阳,丕禅师无家可归,于是背着母亲逃入华山,住在山洞里。 当时米价高涨,丕禅师自己不舍得吃米谷,乞食所得都用来供养母亲。 当母亲问他:你吃过了没有? 他恐怕母亲担心,就答复说已吃过了。 有一天,母亲对他说:你父亲在霍山战死沙场,尸骨暴露在荒野,风霜侵蚀,能否想办法收取回来埋葬呢? 丕禅师于是到霍山,将所有的白骨收作一堆,对它们日夜诵经,并发愿说: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但愿我的诚心也可以有所灵验。 群骨之中有转动的,就是我父亲的遗骨。 说罢,眼睛一直注视着骨骸。 几天后,有枯骨从骨堆中跳出来,摇曳良久,丕禅师万分哀痛地抱住它,带回来见母亲。 丕禅师回来的前一天晚上,他的母亲梦见丈夫回来,隔天早上丕禅师就带着灵骨回来了。 这件事后来流传开来,大家都认为是丕禅师至孝感动鬼神,才能如此。 后来丕禅师应皇帝诏令去朝廷讲经论道,常居首席法师之位,无论朝野,都对他十分敬重。 以上八个故事,都是汉传佛教祖师以出家身孝养父母乃至归葬骨骸、痛切追思的明证。 世俗所推崇的孝子,如列入二十四孝中的曾子,在母丧之时七天不吃不喝,而像法云法师为母守丧绝食,较之曾子诚为不遑多让! 更何况,像道丕法师这样绝粒而饷母饥,诵经而获父骨,真可称得上是大孝兼乎存殁了,这甚至已经超过了世间孝行,还可以说佛教徒一经出家,便等同于舍弃自己的父母吗? 摘自《祖师孝亲故事之奉养哀祭篇》 发布时间:2025-08-01 12:39:5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