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念佛速证菩提心要(六) 内容: 圆解悟密因 独妙本因地 实以念佛心本科乃解门也。 ‘圆解悟密因’,即大开圆解,圆悟如来密因也。 夫众生之真心难悟,性定难明。 何谓真心? 众生所具,不生灭性,名如来藏,个个圆成。 何谓性定? 自性天真,不动明体,曰首楞严,人人具足。 良由众生,迷真起妄,认识为心,本有真心,不能解悟,本然性定,无从修证。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大开圆解者;学人深解终实圆顿教理,以是悟入佛之知见,心悟实相,悟真心,明性定。 了明真心本性即究竟坚固,彻法底源之定体,本自圆成,性然本妙,定体无亏,近具根中,远该万法。 如是深解圆解即谓大开圆解也。 由圆解而圆悟如来密因,以密因起圆修大行,以圆行而圆证妙菩提也。 如来密因:‘如来’者,依通解为诸佛通号。 佛有十名号,如来号第一,以佛佛道合,后佛如先佛,以之再来故,是以曰如来。 按终实教意,如为本觉,来为始觉。 依本觉,不生灭之理性,起始觉,回光返照之观智,依妙智证妙理,始觉合本觉,名究竟觉,方成佛道,方称如来。 是也。 如来更约三身释之:一、法身如来:即毗卢遮那佛也。 华云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处。 此积聚理法以为身;真如妙理,犹若虚空,遍一切处。 乃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之通号。 经云:‘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即法身义。 二、报身如来:即是卢金那佛是也。 华言净满,此积聚智慧以为身;诸惑皆净,智慧圆满。 经云:‘明极即如来’即报身义。 三、应身如来:千百亿化身,随机应现,此积聚机缘以为身;如有可度机缘,即现八相成道。 如释迦牟尼佛是也。 经云:‘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即应身义。 ‘密因’者,拣非事相修行,显因可见,曰之密因,是理也。 是深密非秘密也。 大开圆解了悟,一切事究竟坚固,彻法底源,无动无坏之理体。 此无上甚深圆妙理体即是如来密因也。 密因真本在众生言法身理体,在一切法言法界体。 于圆顿大教,华严曰一真法界,法华曰诸法实相,首楞严云如来藏,净土云自性弥陀或自性无量光寿。 名异义同也。 ‘如来密因’,即正因佛性,涅槃经云:‘正因佛性是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 ’如来密因,乃十方如来,得成果觉,所依之因地心。 十方如来,皆依此不生不灭之密因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而如来密因,亦即一切众生,所具之根性,为菩提涅槃,本元清净之体,可为修证果觉之因地心。 此密因清净体,人人本具,个个圆成。 众生在迷,非失说失,实则本自有之,迷而不觉,未能依之修证,故谓之‘密’也。 《楞严经》云:二根本中,在凡是生死根本,迷即显生死轮回。 在圣‘佛菩萨’是菩提涅槃根本,即根性也。 如来密因,实即二根本中,菩提涅槃,圆净真本。 经云:‘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此寂常心性,圆妙净体‘元一一精明’,近具根中‘分成六和合’,远该万法。 近具根中,即一切众生所具六根根性也。 实则人人本具,佛教阿难修行当于根性下手,宗门教下之妙行,亦不离于六根门头下工夫也。 行人须见此不生不灭之根性,方是究竟果觉之因,更须依此圆湛不生灭性,成为因地心,称性起修,方始获得究竟果觉。 圆顿教行人,唯圆解悟密因者,方见不生灭根性,依此为本修因,修因克果。 然能圆解悟密因者,唯有上根利智之人,方能成办。 何以故? 以密因遗五种人过,详见下文所被机宜。 而净土念佛法门,一句弥陀名号,即是如来密因,如是念佛人,不论根性,不问圣凡,但能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决定往生净土,一得往生,永不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故莲池大师云:‘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永明延寿大师亦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以是念佛人一得往生极乐净土,尽皆圆解悟密因。 是也。 净土念佛,得生与否,决定于信愿之有无。 信愿具足与否,决定于善根信解之有无,念佛行人善根信解与信愿之缘,略可分四:一、上智者解悟。 二、下愚者善厚。 三、守愚者著事。 四、小慧者执理。 上智解悟而信愿下愚不悟而善厚善厚事念而信愿守愚者愚而甘愚小慧者慧而不慧信解善厚而信愿信愿圆具而真切真信切愿而导行信愿行三而圆备成就净心而登科‘上智解悟而信愿’,宿具念佛深厚之善根福德因缘,并具般若灵根,此等上根利智之人,能圆解悟明净土念佛甚深之妙理。 即是了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以是圆具信愿也。 此之念佛,以无方所,无形相,不可凑泊,无容拟义,单刀直入,鲜能悟入者。 此则理一心,属理念也。 上智乃克承当,钝根未能领荷。 ‘下愚不悟而善厚善厚事念而信愿’,下愚钝根之人,虽不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理虽无闻解,但以宿今善厚,多念佛之善根福德因缘故。 虽以妄念念佛,但能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 愿离此生彼,是则生佛宛然,净秽历然,以我之生,求彼之佛,厌此五浊,欣彼乐邦,如是而具足信愿也。 此与彼理性,全无交涉,此则事一心,属事念也。 弥陀疏钞云:‘以事一心,人皆可行,所谓夫妇之愚不肖,而与知与能者也。 如天普盖,似地普盖,大造之中,无弃物故。 ’又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 ’演义解:相继者,谓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 不入虚品者,谓但能念念接续,无有间断,则己能伏妄,得少分净,可成末品。 又或此人夙有灵根,即然此时顿明谛理,随其浅深,或中或上俱不可知,故曰不虚也。 ‘守愚者愚而甘愚’,守愚之辈,愚亦不能障道,故云人一能之己百之等。 而过在守,乃高推圣境,画地自限也。 此辈之流,著事而理无闻,理不明也。 弥陀疏钞云:‘著事而迷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 ’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 如今世人,口念弥陀,心驰五欲,空谈净土,系念娑婆。 守愚者,以著事而信心不切故,不具得生之信愿也。 ‘小慧者慧而不慧’,小慧之流,此小慧之慧,系狂慧,偏慧,世智辩聪,虽有智慧,非真慧也。 有从学问得者,有从工夫得者,有从邪师得者,种种不同。 其慧非自性正智之慧,谓之狂、偏或世聪也。 此流之辈,执理而事遂废,无事修也。 弥陀疏钞云:‘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卷。 ’未知数他人宝,于已何涉。 虽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 又云:‘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 ’即口口谈空,步步行有。 所谓吃得肉已饱,而来寻僧说禅者。 如是小慧行人,则堕外邪,福尽则堕三途,无有休息也。 小慧者以执理而反受落空之祸,得生之信愿不具也。 ‘信解善厚而信愿’,守愚之辈,小慧之流,二者之病,在执著两字。 故经云:众生处处执处处著也。 当今之际,我等念佛人,非守愚之辈,即小慧之流,且以小慧之人居多也。 然小慧者反不如守愚者,何以故。 守愚钝根之人,著事修行,不知理性。 虽不圆满,但引以正信解,开其慧性,破其愚蒙,使由事入理可也。 盖以钝人自知不如,斤斤自守,无骄无恃,无过无非,善较厚也。 小慧利者不然,弥陀疏钞云:‘利者恃才高举,常谓远胜钝人,今为此说,使知画虎弗就,反落一等。 ’正即画虎不成反类成狗也。 利者安得以守小慧而病之。 守愚者著事,愚而甘愚;小慧者执理,慧而不慧。 著事执理,著此执彼,双皆不圆也。 良应以理事双修,事理交资,不可偏废。 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也。 弥陀疏钞演义解:事依理起者,事不自事,因理而事。 因自性弥陀,故劝人念弥陀;因唯心净土,故劝人生净土。 理得事彰者,理不自彰,由事乃彰,因念弥陀,方显自性弥陀;因求生净土,乃悟唯心净土。 由是心是佛,方乃是心作佛。 因是心作佛,方显自心是佛故。 守愚小慧之辈流,当如是正信解净土念佛之妙理,守愚者理明而破著,小慧者事修而破执,理事圆融,事理双修,再以培植深厚之善根福德因缘,即善厚也。 如是建立得生之信愿也。 ‘信愿圆具而真切,真信切愿而导行,信愿行三而圆备,成就净心而登科。 ’念佛行人,信愿但能圆满具足,其信必真,是愿必切。 真信切愿必导以念佛正行也。 信愿行三资粮,圆满具备者,不问圣凡,不论根性;无论理念或事念,皆得生净土也。 唯理念者高品往生必矣;而事念者,如《弥陀疏钞》云:‘假使专持名号,念念相继,无有间断。 虽或不明谛理,已能成就净身,品位纵卑,往生必矣。 所谓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恶,但恐榜上无名耳。 ’永明大师云:‘求净土者,纵饶未明道眼,也须成就净身。 ’念佛行人,欲得生净土,安得以无信愿行也。 ‘独妙本因地实以念佛心’:前文详明,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欲取妙菩提者。 行人先须发无上菩提心,次之圆解悟如来密因,彻底悟明无动无坏之根性,取为本因地之因心,依此圆湛不生不灭性为本修因,蹑解起行,证入果地也。 以因心要同果觉,真本密因,须开无上乘,妙修行路,修证了义,方克妙果。 真因克妙果,了义修证,本因地之修因,实以念佛心,最为独特圆妙。 是也。 何以故。 今约以总别论而证之:初、总论印光大师云:‘如来圣教,法门无量。 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 然于修而未证之前,大有难易疾迟之别。 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 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 念佛法门,兼仗佛力。 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 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 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 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 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 水银堕地,颗颗皆圆。 ’又云:‘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 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 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 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亦云:‘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当。 亦有学者,大乘自命,不屑修习。 须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以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矣。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 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 此之法门,何敢视作小乘。 况善财已证等觉,海会悉证法身。 彼尚求生。 我何人斯,不屑修习。 岂但高竖慢幢,直是毁谤华严。 ’如是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 净土法门,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 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总言之: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也。 正所云:‘舍西归捷径九界有情,上何以圆成觉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是也。 此证净土念佛法门之独特圆妙明矣。 次、别论略陈有九较以论之一、教理行果。 二、两土苦乐依正之异。 三、极圆极顿之法。 四、所被机宜。 五、佛菩萨护念行人。 六、菩萨道。 七、证不退。 八、入无生法忍。 九、克期取证。 一、教理行果佛法修学之修因克果,不出教理行果。 夫教理者,解门悟门也。 行者,修门也。 果者,证门是也。 大乘圆顿法门,一乘了义之修证者,今以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略以论之。 楞严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自发解起行,直至历位成佛,从始洎终,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亦无出退,非常途之定有入、住、出也。 此王三昧是圆妙大定,佛定之总名;圆含奢摩他、三摩、禅那三定别名,成此一定总名。 三昧译云正定,称真如正理,而起之定,不动摇,不生灭,彻法流之源底,为三昧中王,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而能出生一切三昧;如如意宝王,能雨一切宝故。 首楞严王,不但具足一切三昧,乃至具足六波罗密诸菩萨万行是也。 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由此一门超出,此一门,即斯门也。 文殊偈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斯门者,即根性法门也,亦即一乘了义修证之法门;以是妙修行路,方能超出权小,而疾趣妙庄严果海。 是也。 奢摩他者,乃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 为教理行果之解悟门,圆解悟密因是也。 以奢摩他中,如来破妄显真,以破识显根者,如来三番破识,破妄识无处,斥妄识非心,推妄识无体。 全破其妄,破识非心,此乃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是也。 十番显见,显见是心,不动、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离见。 令悟根性不动摇,不生灭,即是天然本定,此克就根性直指真心也。 会通四科,即性常住,即妄即真,全事即理。 圆彰七大,即性周遍,全相即性。 此乃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是也。 以上初销倒想说空如来藏。 次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究三生续之因,明五大圆融之故。 极于三如来藏,此乃皆开奢摩他路也。 上文佛说奢摩他路令圆解悟密因,圆悟如来藏性,为首楞严定体,此圆妙定体,即如来密因是也。 依此密因为本修因,即为得成无上(妙)菩提之本因地心。 由上之圆解照了,此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之定体,即为奢摩他,依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佛性,微密观照(此观非同意识作观),乃性具即定之慧也。 三摩者,乃首楞严定之初方便也。 为教理行果之修门,悟修超出生死之圆行也。 阿难请示华屋之门,求门得入,即悟后请修,以圆悟之理起圆修之行也。 以三摩中,如来问诸圣文云:‘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 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佛答妙三摩,佛云:‘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佛开无上乘,妙修行路,教明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 佛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二)决定从根解结。 佛教以悟后起修,须于六根,选择一根下手,但从一门深入。 行起解绝,自可入一无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脱。 佛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反闻入流,就路还家,得证圆通,即修证了义是也。 乃圆修证入初住之方便也。 文殊菩萨特选耳根,从闻、思、修,即为妙三摩;所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也。 依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佛性,从根修证,乃性具即慧之定也。 禅那者,乃首楞严定之方便也。 为教理行果之证门,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证入涅槃之门也。 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文之蒙佛慈诲者,即指奢摩他显圆理之文也。 得正熏修者,指三摩教圆修之文也。 阿难再请禅那修位,佛为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因众生一念妄动,故佛先对示染、净缘起。 示染缘起,从真起妄,则成十二类生;示净缘起,返妄归真,则成五十五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由前三摩,证圆通体,则安住圆定,称体起用,万行繁兴。 定慧均等圆融,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乃如来一切种智之海也。 佛说禅那证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令住圆定,历伍增进,直趣无上(妙)菩提,归无所得,即为妙禅那是也。 夫净土念佛法门,乃一乘了义,至圆极顿之法门也。 今约法门之教理行果略以论之。 其教理者,至圆之为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是也。 极顿之直指人心,‘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是也。 《弥陀要解》云:‘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又云:‘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此体者,乃如来藏性圆湛无动坏不生灭之圆妙理体也。 是知一句弥陀名号,即如来密因;亦知弥陀名号即是法界体,亦是众生本觉理性,更是阿弥陀佛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也。 众生之本觉理性者,乃法身理体也。 如是念佛法门,乃众生本具之化仪也明矣! 念佛一法,乃以弥陀万德圣号为缘,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觉,作我等众生之本因地心,即本修因也。 以果为因,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也。 持名念佛之弥陀名号,乃众生本觉理性法身理体也,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是心是佛’也。 此心持名念佛,念念不离本尊,声声唤醒自己,‘是心作佛’是也。 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故当下即佛。 心作心是,圆满直捷,奇特殊胜,不可思议也。 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 故持名念佛,即是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持名功德亦不可思议是也。 印光大师云:‘念佛法门,其来尚矣。 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 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 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 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 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 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回异。 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 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 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 而其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 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 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 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 圆顿法门之修学虽属殊胜究竟,但教理高深玄妙,非上根利智者不契机也。 契机者欲依此了生死,亦不知要经若干劫数也。 印光大师云:‘念佛法门,自力、佛力,二皆具足。 故得已断惑业者,速证法身。 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 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 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萨,不能出其范围。 故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为论判也。 ’净土法门之行,有无量众行,回向发愿,皆成净土也。 而净土正行之首,实念佛也。 念佛一行,又略归为四:一者实相念佛。 二者观想念佛。 三者观像念佛。 四者持名念佛。 前三者详述于念佛闻中入之念佛科文。 持名念佛之正行,止恶修善之助行,详述于信愿行科文。 四种念佛中,以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最为契机,且究竟圆满。 《弥陀要解》云:‘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故得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但伏烦恼,便可离生死苦海,而生极乐净土,一生成办也。 净土念佛法门,教理行果之果者,即果证也。 念佛行人具足信愿行三资粮者,古德判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慧行如目,行行如足,目足并运,乃抵目的。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业往生者,即生凡圣同居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生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生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即生常寂光净土。 如是了知,净土念佛之方便,只要信愿持名,临终自然蒙佛接引,带业横超三界;而不必如他宗,须依教道次第断证,即历位修证也。 故出三界是竖出也。 三界凡夫思脱轮回,兹设喻明之:如竹中有虫,求出限囿。 若修他宗,则须自下而上,节节咬破,然后穿出,故费时而难行。 若修净宗,但须从旁破出,故省时而易为也。 以楞严净土较之:《印光大师》云:‘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 知净土者读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 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 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为地狱种子。 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 今人谁能修习。 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 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 知好歹者读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 ’净土念佛之法,重在信愿。 印光大师云:‘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何以故,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 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 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 ’又云:‘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 但以念佛为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 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 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此以教理行果明证,其本因地之因心,实以念佛心,最为独超胜妙。 是也。 二、两土苦乐依正之异诸国土苦乐有四种:一者苦多乐少也。 二者苦乐相半也。 三者苦少乐多也。 四者无苦纯乐也。 而苦多乐少之国土,娑婆世界是也。 无苦纯乐之国土,极乐世界是也。 何以故。 下以此彼两土苦乐依正较以论之:此土者,吾人当今所居之世界,名曰娑婆也。 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 梵语娑婆,华云堪忍。 谓其国众生,堪能忍受无量诸苦故。 此国土之依正,皆由众生妄识生灭心,共别业所感之生灭妄相。 故此土乃法相土是也。 若根身者,即吾人之色身,乃别业所感也。 若世界者,即吾人所住之山河大地,是共业所感也。 此土依正皆有成坏且不久长。 正报根身则有生老病死,依报器界则有成住坏空。 以因既是生灭,果必招感生灭也。 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此土依正实不究竟者,此也。 娑婆之苦,无量无边。 总言之,不出三苦八苦。 三苦者:一者苦是苦苦也。 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 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乃欲界之苦也。 二者乐是坏苦也。 世间何事,能得久长。 日中则昃,日盈则食。 六道尚然,何况人事。 乐境甫现,若境即临。 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乃色界之苦也。 三者不苦不乐是行苦也。 不苦不乐,似乎适宜。 而其性念念迁流,何能常住。 故名之为行苦,乃无色界之苦也。 八苦者。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 《弥陀疏钞》云:‘生居胎狱,老厌龙钟,病受痛苛,死悲分散,爱则欲合偏离,冤则欲逃偏遇,求则欲得偏失,乃至五阴炽盛。 ’五阴炽盛苦,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 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 五阴炽盛苦者,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 此业因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 从劫至劫,莫能解脱,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 如是此土娑婆众生,但受众苦,无有诸乐也。 印光大师云:‘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 众生迷昧,反以为乐。 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 一班愚夫,耽著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 即属真乐,亦难长久。 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 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 ’彼土极乐世界者,《阿弥陀经》云:‘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极乐净土乃法性土是也。 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 诸往生者,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法性土,不生不灭依正庄严之乐也。 所得受用,以正报根身言,则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 生者寿与佛同,寿命无量,光明亦无量是也。 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住于正定之聚;具神通道力;能于念顷,周遍巡历供养诸佛。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衣食自至也。 以依报世界言,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 极乐国土严净庄严,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庄严无尽也。 其土广博严净,光莹如镜,能彻照十方无量无取诸佛世界。 又宝树遍国,无量色树,树现佛刹。 而宝树、堂舍、楼观、栏楯,皆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自然化作。 且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又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 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泉池交流,地布金沙。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又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复有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又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 泉池交流亦波扬无量微妙音声。 往生极乐之人,亲侍弥陀,追随圣众,水鸟树林,皆演妙音。 极乐净土,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法音微妙常宣流也。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也。 娑婆极乐彼此二土,苦乐依正相对,以此极苦对彼极乐,其胜劣实天壤之别也。 《弥陀疏钞》云:‘而彼国莲花化生,则无生苦。 寒暑不迁,则无老苦。 身离分段,则无病苦。 寿命无量,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 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 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 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 慈云忏主,开此土彼土难易十种,以苦乐对之。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无之;而但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无之;而但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者无恶友牵缠苦;而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四者无群魔恼乱苦,而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五者无轮回不息苦,而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无难免三涂苦,而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七者无尘缘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者无寿命短促苦,而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九者无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无尘劫难成苦,而有一生行满,所作得辨之乐。 ’我等众生,能如是了明,极乐之乐,乐莫能喻。 娑婆之苦,苦不可言。 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 印光大师云:‘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 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则可出娑婆,生彼极乐。 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 ’此以两土苦乐依正之异明证,其本因地之因心,实以念佛心,最为独严净妙也。 三、极圆极顿之法圆顿法门者,乃一乘了义究竟之法也。 其修因克果,必先圆解悟实相,继起圆修,而圆证实相也。 欲亲见实相,宗门非大彻大悟不可;教下亦须大开圆解方能亲见之。 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 欲圆证,非三惑净尽,二死永亡不可。 《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 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 ’夫‘法华’者,乃天台宗崇为纯圆独妙也。 ‘华严’者,乃贤首宗尊为别教一乘,事事无碍,全圆之教也。 大乘圆顿法门,刻实论之,法法圆妙,但众生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 而行人根机粗浅者,莫明其旨,无由蹑解起行,而蒙法益也。 是故法虽圆顿,但以行人机浅,顿法成渐,圆法成偏。 唯有上根利智之人,方能圆解、圆悟、圆修、而圆证也。 印光大师云:‘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 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 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 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 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则著魔发狂者十有八九有。 ’又云:‘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 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 ’如是而知净土念佛法门,乃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门也。 夫净土法门者,乃极圆极顿之法也。 圆顿大法者,小根不能修也。 唯兹净土念佛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若圣者,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 若凡者,下之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亦可预入其中。 此法门者,不劳断惑,其修法又极简易也。 故人人可修,个个能成,带业往生横出三界,下品往生者,亦皆圆证三不退,圆登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佛道,一生成办也。 如是至圆极顿,圆满速疾真实利益。 故净土念佛实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极圆满之大法也。 《圆中钞》云:‘今则但说极乐净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 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 故知净土念佛法门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 ’此是一切众生最契理契机,极圆顿之圣教也。 弥陀要解云:‘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 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又云:‘阿伽陀药,万病总持。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此以明证净土念佛之顿超圆证,乃一切圆顿大法之胜异超绝法门也。 故本因地之因心,实以念佛心,最为独圆顿妙。 是也。 四、所被机宜夫众生根器千差万别,教小,则不被大根;教大,则下根绝分。 世尊故说八万四千法门,广应群机,故佛陀教育乃契理契机之教也。 圆顿大法之修行,必先要大开圆解,圆悟如来密因。 再依此密因真本为本修因,继起圆修,方圆证果觉。 圆顿大法者,唯有上根利智之人,方能圆解悟密因,何以故。 以‘密因’二字,遗五种人过。 ‘密’之一字,凡外权小,四种人过。 以彼不达,密具根性不生不灭,即是成佛真因,反认意识为心,错乱修习,尘劫劬劳,终无实果。 楞严经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佛欲令人舍妄本,而依真本也。 ‘因’之一字,遗利根狂慧人过。 以彼未明所具不生灭之根性,但是正因佛性,须假了、缘二因,正因方显。 遂自恃天真,本来是佛,顿捐修证,不依方便进修,终无得证。 如矿虽是金,不假锻炼,终久是矿,不能成金。 由此密因遗五种人过,可明证圆顿大法,唯上上根人可修也。 净土念佛法门,所被机宜,普被三根,齐收凡圣。 圣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圆顿,本无高下。 唯以众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饥遇王膳,而不能餐。 唯净土念佛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个个能成。 若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且速证无上菩提也。 若凡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而永出生死系缚也。 彻上,则如普贤、文殊法身大士,亦发愿求生极乐。 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安乐刹。 ’文殊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 ’彻下,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亦必随愿得生彼国。 可见念佛法门,乃普被三根、广应群机之阿伽陀药,能愈万病。 其恩德尤深于我侪凡夫也。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 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良以此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 夫净土念佛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 不废世法,而证佛法。 ’因持名之法,最为方便。 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阅宴坐。 不误世间工作,方便中之方便,良以念佛法门甚符合末法当今社会之实况,但凭信愿持名,弥陀名号,下至十念一念,亦能功超累劫,往生极乐,径登不退,圆成佛道。 奇妙疾捷,莫过于是。 当今五浊恶世末法之时,众生福慧浅薄,垢障深重,若不赖此微妙方便法门,凡夫何能度此生死业海,而登彼岸。 弥陀疏钞云:此法门为‘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 ’又云:‘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 ’唯此一法上下兼收。 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祗要于此法门,能生实信,因信发愿,从愿起行,发菩提心,信愿持名,如是之人,皆是当机者也。 可见净土念佛法门之独妙,首为凡夫得度也。 此以明证广应群机,圆融至极,在无量法门中,其本因地之因心,实以念佛心,最为独广普妙。 是也。 五、佛菩萨护念行人夫一切通途法门,全凭自力修行者,末世多诸障难也。 如《楞严经》中广明行人,于禅观中之五十种阴魔干扰。 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 故《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印光大师云:‘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 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 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 恍惚之间,变化不测。 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 若错认消息,则著魔发狂,莫之能医也。 ’可见行人若无佛菩萨护念,稍有执著,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梨,是故其余诸法,名难行道也。 净土念佛法门者,是他力法门,属果教也。 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 《十住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 若行若坐,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神得其便也。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故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 于念佛人,摄取不舍。 令离三途,得无上力。 ’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综上明知念佛行人,有阿弥陀佛所遣之廿五菩萨,于一切时处,拥护加持,又有大势至菩萨等,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故得远离魔难,安稳修持。 印光大师云:‘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 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 不但魑魅魍魉,消踪灭迹。 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也。 ’仗他力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 或以误他力为著相,应知他力,亦是自心。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因他力而显自心,从有念以入无念,正是念佛法门深妙处。 此以明证一切行人,蒙诸佛菩萨之护念,其本因地之因心,实以念佛心,最为独护善妙。 是也。 六、菩萨道菩萨道者,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是也。 学佛初发心之人,未达教理,行未得力,即随凡情之缘发心,欲于娑婆人间,行菩萨道,救度众生。 虽慈悲发心,但忍力未充,烦恼未除,无明未破。 自未觉又何觉他? 自未得度如何度他? 如是而行,自他俱溺,非菩萨道也。 行人欲真行菩萨道,必须念佛求生净土,亲彼弥陀如来,得忍证无生,乘愿还来三界苦海救度众生,此乃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之菩萨正行也。 《弥陀疏钞》云:‘智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何以故,烦恼强故。 未得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彼。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以施戒福力,或作王臣,富贵自在,纵遇知识,不肯信从,荒迷放逸,广作众罪,繇此堕落。 又喻二人救溺,直入水救,彼此俱溺。 有方便者,往取船筏,乘之救接,皆得免难。 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要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苦海救度众生,如得船者。 又云譬如婴儿离母,或堕坑井,或渴乳死。 又如弱羽,祗可依树缠枝,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 唯应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临终正念,决定往生,见佛得忍,还来三界救度众生。 ’故莲池大师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是也。 莲池大师云:‘初发心菩萨,大心虽建,胜忍未成。 所谓弱羽止可缠枝,婴儿犹应傍母。 入正定聚,亲彼世尊,方得忍证无生,终成佛果,乘大愿筏,苦海度生。 如智论中说,且夫六心堕落,尘劫声闻,鱼子庵罗,足为明镜。 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 ’初心菩萨,若悟心者。 《弥陀疏钞》云:‘汝若悟心,则净土往生,万牛不能挽矣。 然则初心菩萨,虽曰了明,去佛尚远,正尔求生不可后也。 ’初发心菩萨之修行,不论宗门教下,纵修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或大开圆解,尚是凡夫,非圣人也。 何以故。 以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也。 古德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又云:‘识冰是水,犹赖汤气以销镕。 悟妄即真,尚依佛慧而熏炼也。 ’故悟心之初心菩萨,去佛尚远,乃须念佛求生净土,亲近弥陀世尊,方能早证圣果。 是也。 佛陀于《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学佛行人,定要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而测。 对念佛求生净土,必深信切愿。 印光大师云:‘既生信已,必须发愿。 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 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 若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 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 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 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 可胜悲哉,可胜悼哉。 ’又云:‘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 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 佛之誓愿,方能摄受。 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印光大师亦云:‘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也。 ’学佛发大心行人,愿力宏深,发大慈悲心,欲救拔娑婆苦海众生者。 应依净土法门,信愿持名,求生西方,方能落实菩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之愿也。 何以故。 以极乐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 若有本愿为众生故,虽生极乐国土,不舍恶世有情。 故入生死界,辗转救度群生无有穷尽。 欲令十方一切众生,皆得往生,皆当作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云:‘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 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 善谈诸法秘要。 说经行道,语如钟声。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云:‘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唯除大愿,入生死界为度群生,作狮子吼。 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 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 直至成佛,不受恶趣。 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凡生极乐者,不离安养,必至一生补处。 但有菩萨发殊胜大愿。 愿入生死界,教化有情。 彼土菩萨亲闻弥陀说法,即以所闻,转教众生。 故所说法,亲承如来,如狮子之吼也。 以誓愿为铠甲,护卫本身慧命也。 因此从极乐再来此界之人,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 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知诸法实相。 随机说法,无有错谬。 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 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 虽于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秽土众生,亦有生死。 但生生世世,常亿宿命,不昧本因,直至成佛,永离恶趣。 大心行人往生者,亲侍阿弥陀佛,见诸菩萨,闻法妙音,以所得不可思议,自在神力。 无边智慧辩才,倒驾慈航,回入娑婆,以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同成佛道。 如此大愿大行,方是真行菩萨道也。 此以明证初心菩萨,欲于娑婆苦海行菩萨道,其本因地之因心,实以念佛心,最为独具真行妙。 是也。 七、证不退夫不退者,《阿弥陀经》云:‘阿鞞跋致’。 《无量寿经》云:‘阿惟越致’。 皆梵语也。 不退有三义。 一者位不退,破见思,入圣流,不堕凡夫地,此即永不失超凡之位也。 二者行不退,断见思惑,伏断尘沙,恒度众生,此即永不失菩萨之行也。 三者念不退,破无明,显法身,念念流入如来果海。 此即永不失中道正念也。 天台教云:惑有三种,见思尘沙无明也。 见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化导,无明翳乎法性。 若破见思证空寂理,名位不退,永不失超凡之位。 以见思烦恼六道之因,因亡果丧,不来三界故。 若断尘沙,能行化导,名行不退,永不失菩萨之行。 以二乘不断尘沙,不知众生种种机,不知对治种种法,不能度生,此若断者,知法知机,任运度生故。 若破无明,亲证法性,名念不退,永不失中道正念。 以小教权乘,无明未断,堕空有二边。 无明若断,不堕二边,常居中道故。 此土依一切通途法门修持,须断见惑,如藏教初果,通教见地,别教初住,圆教初信,名位不退。 通教菩萨,别教十向,圆教十信,名行不退。 别教初地,圆教出住,方名念不退。 此娑婆秽土,唯是染缘,故退转多,靠自力修行难成也。 涅槃经云:初果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之流。 断见惑即如此之难,更何况断思惑、尘沙、无明。 行人自力修行,如未断见惑,证位不退者,尚有机缘堕三途也。 此土自力修行之难成,古德云:‘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 ’是也。 彼极乐净土,全无染缘,唯是净缘,故往生者皆无退转也。 《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无量寿经》云:‘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 ’极乐净土胜于十方者,首在带业凡夫,一生彼国,便得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者,不退义也。 净土法门,横生圆超,不可思议。 凡往生者,不再堕凡地,是证位不退。 极乐国土,唯一佛乘,故不堕于小乘,是行不退。 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圆修圆证。 在西方净土中,必破无明,显佛性,而证念不退。 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 如《弥陀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极乐国土不退之因缘有五: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 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 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 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 夫凡夫易生之凡圣同居土,行人不须断惑消业,只要信愿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横出三界,永离诸苦,位登不退,一生补佛。 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此以明证一切法门修持,欲圆证三不退,其本因地之因心,实以念佛心,最为独圆奥妙。 是也。 八、入无生法忍夫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 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 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安能期之于具缚凡夫。 善导大师四帖疏曰:‘今此观门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能无相离念也。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似无术通人,居空安立舍也。 ’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 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从未暂止。 行人倘若错认,便云相应,实大谬误。 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 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萨方能契入,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 其余地前诸贤,仍是打成两截,一时生心,另一时无住,可见凡夫绝分。 净土之外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 净土方便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 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 念得纯熟,乃忘能所。 心无所住,佛号分明。 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 念佛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 故《弥陀疏钞》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至哉妙用,不可思议! 此净业之‘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 此以明证一切法门之修行,欲证无生法忍之径路,其本因地之因心,实以念佛心,最为独巧玄妙。 是也。 九、克期取证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除净土外,其他法门皆仗自力了生死,成就道业。 欲仗自力了脱生死,不知须经若干劫数。 道业之成就,必须断惑,而断惑则甚难矣! 涅槃经云: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流。 夫断见惑之难尚且如此,更何况断思惑、尘沙、无明? 又修行证果,亦非三年五载,短时可成。 古人云:数十年才治得一嗔字。 以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利者亦得三生,钝者必须六十劫。 初果证位不退,有进无退。 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 亦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者。 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 天寿甚长,不可以年月论矣。 以约大乘圆顿法论,圆顿法门之修持,必先开圆解或大彻悟,继起圆修,方证果位。 宗门之大彻大悟,教下之大开圆解,唯上根利智者有分,中下根者绝分也。 小乘又迷隔阴,菩萨犹昏出胎,不免又要进退蹉跎。 若是圆满大乘佛果,则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之长时也。 约禅密言,印光大师云:‘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明心见性,乃大彻大悟也。 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 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 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 若能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 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 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 密宗现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成佛之话相同。 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 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 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 ’约圆教言,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 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道之虑,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 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方了生死,生死虽了乃须渐次历位修证。 圆教修行位次,约楞严言,渐次三位,干慧一位,十信十位,十住十位,十行十位,十向十位,四加行四位,十地十位,等觉一位,妙觉一位。 证初信位者,即证位不退也。 证十信位者,即证行不退也。 证初住位者,方证念不退也。 故圆教初住菩萨,即证三不退是也,从此破无明显法身,而入华藏世界,历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中中流入娑婆若海,而证妙觉也。 此四十一阶位,须长时大劫历位修证也。 故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法身大士。 其同破无明,悉证法身,咸皆求往西方弥陀净土,以期速圆佛果是也。 净土法门,念佛往生之人,不须断惑消业,但能发菩提心,信愿持名,下至十念,皆蒙佛愿冥加,决德往生净土,舍同居秽,生同居净。 得生极乐,即断生死。 故名横出三界。 以永离诸苦,位登不退,当生成办。 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土,以亲闻佛训故,无退转故,寿命无量故,故必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圆净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圆生四土也。 位登不退,亦即圆证三不退是也。 诸往生者,念念普利群萌,心心流入觉海,圆成佛果也。 今以喻明较之,印光大师云:‘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念佛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 念佛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吾人既无立地成佛之资格,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 若不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则恐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离也。 ’此以明证在一切修行法门中,欲圆证佛果,能疾捷取证者,其本因地之因心,实以念佛心,最为独疾奇妙。 是也。 发布时间:2025-07-31 08:57:1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