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 内容: ◎ 果 悟缘起性空可谓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门,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多方面开展,譬如四圣谛.三法印。 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无不依缘起的相依性,说明宇宙人生的成坏生灭之理,于理性的觉照之下,获得解脱。 缘起性空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成,发展,消亡,都是由各种条件,关系所决定的。 没有常恒不变单独存在的实体。 表现在宇宙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都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表示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把自己和众生的解脱联系起来;表现在方法论上,佛教注重辨证思维与逻辑推理的综合运用。 性空不是要否定万事万物的存在,而是揭示出万事万物的真实状态,要人了解空有不二的中道趔,因为空有不二的中道即是缘起性空。 因诸法无自性。 才说当体即是空,因空而能缘起.所以空有是不一不异的。 这就鲜明的展示了真理是不可分别的。 若执空、执有,就是边见,任何东西,偏执其极端,就难以知道它的全体。 因此,当有的人只知有而不知有的真实状态时,性空者就直接了当地告诉他,万有皆空;当有的人知道空而不知道空的真实状态时,因为《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以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古韵新声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是空者。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 正由于一切法是缘起的。 所以说是性空的;而也正由于法是性空的,所以才能是缘起的,不二而二.圆融无碍。 因此,为了申明不二而二来破执,才有了权巧方便,建立了教二谛。 但缘起之有为,实是幻有,当体即空,究其实,则不可得;性空不离缘起而有,所以是有之无,而究其实,无亦不可行得。 由此,性空思想,是以无得正观为旨归的。 缘起性空的原理怎样才能用在修行上呢? 若能通过缘起的现象,深入了解性空这个原理,这就是般若智,若从性空的原理来建立缘起的事相,即是悲济行。 故缘起性空的合理运用即是智悲双运,福慧双修。 如果偏于缘起这一面。 即是凡夫;如果没有通过缘起而只见性空,即偏向于空理。 即是二乘。 而能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者,即菩萨。 福慧双修至圆满处,即是佛。 由此可见,缘起性空是包括了五乘(天、人、声闻、缘觉、菩萨)。 缘起性空即是《般若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菩萨们为何能达到色即是空的境界? 以他具有大智故。 他们为何又能达到空即是色的境界? 以他具有大悲故。 般若智,大悲心两个方面合起来,即是菩提愿。 大菩萨们正因为能通过缘起的假相而透视到了性空的原理,才没住于生死的。 但可贵的是,他们又能以性空为基础建立缘丰收的事相,普渡一切众生,.故他们又能不住于涅架,这才从而达到真正的解脱。 通过缘起的事相来透视性空的原理,就可以毫不利已,通过性空原理去建立缘起事相,就能专门利人。 缘起之性空毫不利已.性空之缘起专门利人,这二者是统一的。 彻了缘起性空,就可彻底的无我,彻了性空缘起,就可以为人民服务。 缘起性空即告诉我们,修学佛法定要远离颠倒戏论不落空有二边。 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法是自性皆空的。 同时是缘起而有的。 诸法之缘起有,故诸法无有断灭性;而诸法之自性空.故诸法不是常恒性。 佛说:缘起性空的目的,正是为断除众生的断常二见? 有无二见等自性戏论。 若众生无种种的执见.佛菩萨也不用说缘起性空的道理了。 古德云:佛说种种法,为治一切众生心。 若无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佛菩萨的名号也是根据缘起性空来命名的。 如阿弥陀佛,华译无量寿或,无量光.以众生喜欢光明,寿命故,罗什法师将之译为无量光:无量寿。 缘起性空即无量光.性空缘起即无量寿。 它是为了方便度众生而说,它是缘起,假名安立,因为是缘起的,故是性空,即空无自性。 又如.释迦牟尼佛,译为能仁寂默,缘起性空即是寂默,是自利德。 性空缘起即是能仁,是利他德。 这个名号也是缘起的假名安立。 所以也是性空的。 因此.缘起性空这个原理是遍通一切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拈一法,都具此理。 因此,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众生皆是缘起性空的体现而具有成佛之可能的;但能不能成佛,还要看众生是否能去创造成佛条件。 经云:有愧之心方为人,无愧之心,如畜生。 在修行的时候,要用缘起性空这个原理去观察周围的一切,若穿衣,若吃饭,时时不离于观照诸法由缘而起,缘起即空;然性空与缘起不一不异的,心不贪求,便可出也。 世间,出世间并没有什么模样,假若有刻板的死样子,便是世间法无疑;而如果能在一切事相上以其虚假不实,当体性空,破除自性执,便是出世法。 而发心观无我,并不是多么费力的事,也不需要有特别的本领。 因此,修行(实践)并不是象抉泰山以超北海那样难的事。 而是为长者折枝般的容易,关键只在于肯.不肯去努力。 若无出世间之心,即使天天念佛,诵经,也不是修行。 若能有出世间之心。 虽然吃饭,穿衣,都是修行。 这就是说,修行不过是要人去掉自己的有所得与有所执见罢了。 如果有得、有执,则如小儿扑影,永远只能是儿戏! 《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悟道与修行,为人处世,要想好,是要取得心灵的净化。 因为一切不善都由心不清净而起,而能够破除邪执之人,他不执着诸相.不生恶念,成为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就不会是空话.成佛作祖更在弹指之间。 因此,性空思想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促使人们心灵的净化和涅架的证得。 摘自《闽南佛学》 发布时间:2025-07-29 14:38:1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