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心如狂象当调服–九住心 内容: 转载自网络,作者不详。 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墙壁壁画上有幅《修定图》描述修行者净化心灵成长之图。 图用象来比喻学习佛法的几个阶段,意思是说人刚学佛时就像那不羁不驯的黑象一样,思想不开悟,障碍重重,必须加以强制。 猴子和火焰是象征佛教哲理中所说的“心”。 当魔障和心灵得到了净化,由强制达到了自觉自愿,就和那象的颜色由黑逐渐变白、脾气由暴躁变驯服一样,彻底开悟了。 再看看那背景,山脚下水浪翻滚,沿途风光枯燥;而山顶上却是花红柳绿、白云缭绕。 出家人表用功修定的行者,他的钩索表正念,棍表正知,这些是他驯心的工具。 大象表心,它的黑色表沉没。 猴子表掉举。 兔表细微的沉。 在路上,有5种修定的进程上令我们分心的东西(色声香味触觉的外竟,对应眼耳鼻舌身):一面镜子,表色和色的诱惑。 一对乐器,表声和其诱惑。 一个装了香水的海螺,表香和其诱惑。 水果,表味和其诱惑。 一块布,表触和其诱惑。 路上有一些火,这些火表四作意。 在初修时火比较猛,越往上走,火越小,这指开始修的时候必须用功力度大和很刻意,到后来不必太力度大和很刻意了。 这幅图正是喻示佛教徒修习禅定必经的九个阶段,称为“九住心”。 “九住心”亦可称为“九住定”是修习禅定的九个阶次,是初学行者勘验禅定修学进度,最具体、实际的准则。 犹如宁玛巴的九乘次第,就像楼梯的台阶。 上一个台阶,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收获。 在玛哈瑜珈阶段,还会注重外在的坛城和供品;到了阿努瑜珈,就根本不强调外在坛城,而仅仅强调自身坛城了;到了阿底瑜伽(大圆满)的时候,心本来就是佛的坛城了,身体只是心的投影与幻像,最关键的还是内心。 以下参考《成佛之道》所说,说明如下: 1、内住心一般人都习惯将心外放,眼睛看到好看的就一直看,耳朵听到好听的就一直听,舌头尝到好吃的就多吃一点,原本清净的心,透过六根一直向外追求,于是本来清净的心就变成染污心、贪欲心、嗔恨心‥‥‥。 习定,即是将散乱心收摄,让心意住在预设的“所缘对象”上,这是习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行者手拿工具在追象但追不到,这时象被猴拉着跑,二者都为黑色。 路上火很猛烈。 这是说明在开始的时候,心完全不受控,必须很用力修,而且很用力修也不太见成绩。)2、续住心初习定者,虽然将心收摄于所缘对象,但无始来的虚妄心念,会习惯性的想到平日所做的一些事情,所看的一些景物,此时心就跑到所想的人事物上去。 经过一段时间后,若忽而“正知”升起,又把心拉回置于所缘对象,可是一会儿又忘记,又想到别的事情,于是心又再次跑掉,经觉照又再拉回,像这样断续不定的来回于所缘对象,是修定的第二步,称为“续住”。 (行者手拿工具在追象但还是追不到,象还是被猴拉着跑,但二者黑色少了一点点。 这是说明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心能在很短的时段里停驻在所缘上。)3、安住心此时,心已较习惯安住于所缘对象,妄念一起,即能发觉,并立刻把心拉回,心较安定,不会常常往外跑,这样的心境,称为“安住”。 (行者的钩索绑到象了,象已不再被猴拉着跑,但还是跟着猴子。 二者黑色又少了一点点,这时兔出现了,但注意看,在这时,象猴兔开始看向和尚了(前2阶段,象是看着追着猴的!)。 这部分图表示在这阶段我们能摄心,心开始有一点点受控了,但一在外界干扰时就心散了)。 4、近住心 心已能安住于所缘对象,对所观之对象虽然还不是很清晰明显,但只要有一念向外攀缘,便能立刻警觉。 随时观照于所缘对象,称为“近住”。 (和3差不多,但3者白的程度多了。 这是说明在这阶段我们能摄心,但一在外界干扰时仍然心散。 ) 5、调伏心从摄心向内,而至“近住”,皆是把心扣住在所缘对象上;到调顺的阶段,就会知道修定很好,体验到修禅定的殊胜。 例如:看书时理解力慢慢增强,办事时精神较能集中,身也有了变化,心也能常处平静当中。 所以身心之情绪变化皆能得到具体的改善。 降服烦恼的力量也增强了,对于五欲、三毒、男女相之诱惑等,亦能以静制动,不容易为外境所惑。 (现在行者不止钩索绑到象,连棍也出动的很好了,而且是行者拉象而猴子乖乖地拉着象尾巴了,象猴兔半白了。 此时仍然有兔。 这是说明在这阶段我们基本上已对粗的沉掉有控制了,但细微的还有。) 6、寂静心调顺”是克服外境的诱惑,到了“寂静”,是降伏发自内心的杂念。 如:曾经看过的录影带、电影、杂志图片、或思念乡里、国家等寻思。 五盖──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 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克制它了,不易再受它的扰乱。 至此,内心是寂静了。 寂静,如深夜的寂然无声一般,并非是涅槃的寂静,行者应知! (兔不见了,表细微的沉也受控了,但仍然有细微的掉举。 这时象猴的白的程度已过一半了。 注意这时火很小了,表示这时候只间歇用力保持定就足够了。) 7、最极寂静心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定来制伏寻、伺等烦恼的,如以石头暂时把草压住,但被压住的草还蠢动著,并非烦恼心念全不现起了。 现在已进步到,寻伺等一起,即立刻遣除。 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 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强,从五住到七住,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 必静而又净,才能向正定迈进。 (注意这时行者不必再用比较粗暴的工具了,只是轻轻地盯着象就足够了,猴子也投降了。 这表示在这阶段,粗的沉掉早没了,细的沉也受控了,细微的掉举也几乎没了。)8、一趣心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 就此努力使心专注一境,力求自然的、不断的、相续的任运而住。 (注意这时和以上都不见有火了,猴子不见了,大象变得很白。 这说明在此阶段时,能长期在定中了,心已完全受控。) 9、等持住心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工夫纯熟,不加功用,无作任运自在、自然的相续而住。 习定至此阶段,就是要得定了。 修定的方法不同,成就的时间,亦因人而异。 但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依圣者所说:修止的方便过程,不会超越“九住心”。 所以基础定法之养成,应依此修习,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进程,才不会生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伤害他人。 习禅的最高目标,固然在转迷成悟,如果一开始便高谈迷悟的问题,除了少数根机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 行者坐着修定,象很乖乖地躺在他旁边,驯的不得了。 在第9部分的行者的心有彩虹延伸出来,这是说随等持住心后的境界和修持。 彩虹路上的飞天和尚表身的轻安,行者骑象表心的轻安。 最后,行者骑白象,而且有火和剑,这是表止观双运。 这火和下面表四作意的火意思不同,这是指智慧火。 剑是表能断轮回的无我智慧正见。 附:佛经典故(驯象调自心)佛本生如意树——具光王的故事 这幅唐卡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最初发菩提心的故事。 象奴禀王说:“大王! 我不是早已向王禀过,这象身已得调,心未调驯吗? 我只能调它的身,但却不能调它的心。 ”国王问道:“那你听过有能调心的吗? ”这时候调象师获得十方诸佛的神力加持,以此答道:“大王! 身心二者都能调伏者只有佛陀世尊啊。 ”于是具光王当下生起极大信仰,生起了大悲利众的菩提心。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唐卡中释迦佛的前方,有一位调象师正在拿着烧红的铁钩在对一头白色大象做驯服,那象看起来极其驯服乖巧,正如故事中所说那样调驯。 在释迦佛左边画有一人骑在白象上,那象似乎在狂奔,象上的人手臂挥舞,眼见跌倒,也正是代表故事中释迦佛的前身具光王坐骑其上险些遇难的情形。 谁能调伏众生的心(典故摘自:《贤愚经.卷三》 一天,四众弟子、诸大国王、臣民在舍卫城给孤独园中,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聆听开示。 此时大众心中不禁兴起疑问:“世尊过去生是何因缘,能发起如此广大道心,救度一切众生,而成就无上佛道? ”阿难尊者知道大家心中的疑问,于是上前恭请世尊开示过去生发无上菩提心的因缘。 世尊演说的当下,大众皆屏气凝神,百鸟走兽也寂然无声,专注地聆听这段殊胜的因缘:久远以前,有一位勇健聪明、福德具足的国王,名叫大光明。 大光明王和邻国友好,彼此和睦相处,对于邻国所欠缺的物资都不吝惜给予,而邻国的国王也能知恩图报,只要获得珍奇的宝物,都不忘致赠给大光明王。 一天,邻国国王打猎时,捕捉到珍奇的大白象,雄壮威武,见者欢喜,于是派人为白象装饰种种璎珞宝物,将其送给大光明王。 大光明王收到这份稀世礼物,非常欢喜,召来负责驯服大象的象师散阇,嘱咐他说:“这是一只稀世罕见的白象,你要好好调顺它。 ”散阇奉命,每天尽心尽力地教导大白象,不久即将它调教圆满。 完成任务后,散阇前往禀报大光明王:“大王! 臣下已将大白象调教好了,您可以择一良辰吉时,试乘白象。 ”大光明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命人击鼓召集王公大臣。 在众人殷殷瞩目下,仪表堂皇、高大威武的大光明王端坐在身披璎珞的大白象背上,仿佛日出光明照耀大地,令人目不暂舍,大众不禁发出衷心的赞叹!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前往城外试乘,途中,经过一处大莲花池,池中有许多大象正在食用莲花根。 这时年轻气盛的大白象见到象群,忽然野性大作,狂奔追逐母象,在漫天黄沙、天摇地动中,众象直往森林里奔去。 象师散阇的调象功夫,此时完全发挥不了作用,在象背上几乎被震落的大光明王惊慌恐怖,不仅皇冠掉了,头发散落肩上,华丽的衣服也被树枝割破,遍体鳞伤,国王心想:“这次难逃一死了! ”在千钧一发之际,骑坐在另一只象背上的象师散阇提议:“大王! 快! 抓住树枝。 ”大光明王奋力一跃,紧紧地抓住眼前的树枝,狂象奔离后,国王从树上狼狈地滚落地面,胸口仍砰砰地跳着,茫然地走出森林。 随后也抓住树枝、得以逃命的象师散阇匆匆赶来,见到大光明王,连连叩头请罪:“大王! 请不用烦恼,等大白象欲心息灭,自会回到宫中,因为它已习惯了宫中丰美的饮食,再也吃不惯野外粗秽的食物了。 ”大光明王此时余悸犹存,生气地回答:“我再也不想见到你跟大白象了! 这只象几乎害我丧失性命! ”这时,急急忙忙追赶而来的群臣,一路担忧着大光明王是否已为狂象所害,沿途看到散落的皇冠、破碎的衣服及血迹,不禁心惊胆颤,等到看到面容惨绿的大光明王坐在树下,终于放下心中的大石头,即刻将国王迎请回宫。 城中百姓,看到历劫归来、狼狈不堪的国王,也都心疼忧恼不已! 闯下大祸的大白象,此时正如象师所言,对野外粗秽的杂草及污浊的臭水再也吃不习惯,因想念王宫中清美甘甜的饮食,而乖乖地走回王宫。 象师见了,立即前往禀报国王:“大王! 大白象回来了,您要不要去看一看……”“哼! 你还敢来见我! 我再也不需要你及大白象了! ”大光明王生气地说。 象师知道国王气愤难消,大白象闯下这样的大祸终将难逃一死,象师心中怀着最后一丝希望,禀报大光明王:“大王! 如果你不再需要我及大白象了,恳请大王给予最后一次机会,前往观看我如何调御大白象?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光明王同意了。 城中百姓风闻象师散阇将当众表演调伏大白象的方法,也都群集围观,一时人山人海,挤满了会场。 散阇命人制作七颗铁丸,烧得赤红,带着大白象来到会场,象师心想:“吞下这热铁丸,大白象一定命终,大王或许会后悔,我再为大白象作最后一次的请命吧! ”散阇上前,忐忑不安地禀告:“大王! 这大白象乃稀世珍宝,只有具大福报的转轮圣王才能获得,今日它犯下了过错,理当处死,但是赐死了,就再也难得这样的宝物了。 ”大光明王余怒未消地说:“大象若尚未调教好,就不应该让我骑乘,若已经调顺了,为何又会发生这样的意外? 我不再需要你及大白象了。 ”象师仍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可是,会不会太可惜了……”“别再说了,下去吧,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们了! ”大光明王犹盛怒未消地回答。 象师知道国王心意已坚,大白象终将难逃一死,与其让大白象痛苦地让铁钩碎裂大脑而死,不如吞下热铁丸快速地结束它短暂的一生。 象师含着眼泪来到大白象身边,低声告诉它:“吞下这热铁丸吧! 否则你将被铁钩碎裂大脑漫长而痛苦地死去。 ”深具灵性的大白象听了象师的话,眼中含着泪水跪下,看着大光明王,希望他改变心意,然而大光明王转过头去,视若无睹。 大白象环顾会场四周,没有一个人可以救拔它的性命,于是用象鼻卷起赤热的大铁丸吞了下去! 火红的铁丸一下子将白象腹中烧得焦烂,大白象在痛苦中死去了! 砰地一声,铁丸从白象身中滚出来,依然火红赤热! 大众看了莫不低声哭泣。 这时,亲眼看着大白象痛苦死去的大光明王,在错愕惊讶中也忘了自己差点丧命在象群中的愤怒,心中开始后悔了! 大光明王于是再次召来象师,说出心中的疑问:“如果你已将大白象调伏好了,为何在树林中不能制止它呢? ”这时在净居天的天帝知道大光明王发无上菩提心的时机到了,于是运用神通力,令象师跪下回答:“大王! 我只能调伏大象的身体,却无法调伏它的心。 ”国王问道:“那普天之下,有谁可以调伏身体,又能调御心理? ”象师回答:“普天之下,只有三觉圆满的佛陀,能够善调众生的身心! ”宿有善根的大光明王听到“佛陀”二字,身上汗毛竖立,继续问道:“你所说的佛陀,具有何种性德,为何具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力量? ”象师说道:“大慈大悲的佛陀,具有二种殊胜性德,一是广大无边的智慧,二是深切悯念众生的慈悲心,广行六度万行,圆满一切功德。 他既能调伏自己,也能调伏一切众生身心,皆令安乐! ”此时善根萌发的大光明王一听,即刻从座位上起身,回到宫中,沐浴香洁,换上新衣,在王宫的高台上,虔诚向四方顶礼,焚香立下誓愿:“愿我所有功德,皆回向佛道,成佛之后,我誓愿调御自己及一切众生身心,如果有一人在地狱道中受苦,我亦不舍弃,誓当入此地狱,救拔他! ”这时大地六种震动,天上乐音飘飘,歌咏赞叹大光明王的大悲愿心! 天人们也由衷地请求:“愿大王成佛后,不忘度脱我们远离六道轮回之苦,愿在初转法轮的清净会上,也有我们的参与。 ”世尊说完这段宿世因缘,告诉与会大众,当年的大白象就是难陀,象师则是现在的舍利弗,大光明王也就是我的前身,当时看到大白象身调而心不调的因缘,因此立下广大誓愿,调御一切众生身心,皆令发无上菩提心。 省思 《佛遗教经》云:“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众生之苦皆因心中的贪、瞋、痴、慢、疑炽盛,而纠结缠绕。 佛法的智慧正是为了解开众生此一无明烦恼,令得清凉安乐,解脱自在。 一段驯象的意外,开启了大光明王过去生的善根,发起无上菩提心,誓愿成就佛果,调御一切众生身心。 因此佛陀十号,其一即为调御丈夫,让我们学习佛陀的智慧及慈悲,在佛法的滋润下,善调身心,广利有情。 发布时间:2023-05-05 12:54:2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