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12 内容: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金刚? 金刚就是我们的佛性。 他可以显现出金刚般若智慧,可以显现出我们的佛性。 我们的佛性无始以来被烦恼所侵,佛陀在世时成佛的第一句话:“善哉! 善哉! 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德相。 因为我执、法执,不能证得。 ”我们的福德、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功德,本来就是圆满的。 就被我们的无明所侵、我们的烦恼所动。 本啊,初心、初动,然后覆盖我们本来的自性,生起了无明。 那这个无明建立了种种的知见、建立了种种贪嗔痴的烦恼。 然后,这种烦恼相续的执着形成了整个的十法界,而十法界里面分出了二道:圣义谛和俗义谛。 圣义谛就是四圣,大愿所成就。 六凡就是六道,六道包括我们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那这些道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坚固的执着。 因为坚固的执着以后,形成于体。 本来这个世界是没有体形的、没有形状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因为我们的意识在执着着。 因为执着越重,这个世界就越坚固、斗争就越坚固。 所以,不执着者就天道现前,坚固执着者就地狱道现前。 地狱里面有金刚地狱,而金刚地狱也很厉害的,不是一般人能破得掉的。 由于是众生坚固的执着,并不是真的有个坚固地狱,是因为我们内心中有个坚固的执着。 在经典上讲我们与七人共住,就是我们一个人其实分出七个人,但我们以为是一个人。 眼见色,是为色人。 耳朵听声音,声音是个觉性,也是一个人。 鼻子闻到香味叫识,识是一个人。 所以,我们身上有七个人,但我们认为是一个人。 其实,有七个人合在一块住着,他可放可伸可积,但我们坚固的执着好像是一个人。 其实,是七种缘起和合,有七人共住。 就是我们身上有七个人共住着。 烦恼是金矿,人我山阻隔,见矿不见金,六道轮回真;见金不炼矿,终归烦恼转;顿渐除习气,佛性自真显。 那我们到今天这个样子都因烦恼,烦恼把我们的佛性给遮盖了。 那么,这个烦恼是什么东西呢? 烦恼就像金矿一样,比喻的说,在经典上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当初的佛性是什么呢? 就好比一座山,山里有金矿,矿里有金子,这个山就是人我见,这个矿就是烦恼见,这个佛性在哪里呢? 在烦恼里面。 离开烦恼就没有佛可得,因为矿就是金啊。 金不知矿,矿不知金。 就是矿不知道自己是金子,金子也不知道自己是金子。 因为矿把金子遮盖了,金子是绝对的,也不是相对的。 所以,金不知矿,因为它无知故。 矿不知金,因为它无明故。 但是,金不离矿,矿不离金。 要想见矿,先破人、法二执,就是人我山。 那么说我们像一座山一样,先破人我山才能见到矿。 见到矿,令矿成金,那这个矿转过来就变成金子,知道吧? 如果这个矿见到不炼的话,也不能转为金子啊。 所以,这个矿就是烦恼,那是什么烦恼呢? 就是见惑烦恼和思惑烦恼了,就是我执与法执。 我们的意识里面有一个我执和法执产生了贪嗔痴慢疑,贪心、嗔心、痴心、慢心和怀疑心,觉者它们转为法身,嗔者能转为菩萨,痴者能转为化身,痴情能转为清静的化身,嗔心可转为报身,贪心可转为法身。 如果你不转,贪嗔痴就是烦恼。 烦恼就是三身,三身贪嗔痴就是佛法僧,佛法僧就是贪嗔痴。 但是,这个贪嗔痴从哪里来呢? 贪嗔痴在人我山里面。 所以,我执跟法执如果你没有破掉,那么说你也不能把你的贪嗔痴转为清静的法身、清静的报身、圆满的化身。 那么说什么东西能把金矿的金子把它弄出来呢? 我们谈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起什么作用呢? 般若智慧它可以使人空跟法空。 比例来讲:持戒、忍辱、精进,六度般若蜜,这都是舍去我们身执和法执的问题。 守戒是身执,守比丘戒是破身执的。 那么,菩萨戒,心是对法执的。 那这个法执破掉,就是心执破掉就是人我山就破了。 那人我山破掉,那你这个矿就出来了。 炼矿还有一个过程之中啊,为什么呢? 因为我执、法执没有了,你不能说我现在没有我执了、没有了法执了,我已经清静了,那是骗人的。 这里面你已经觉悟了这个体,就是你已经看到了金子了,知道矿里有金子了,但你还没有炼出来,也就是这里面无为而有差别。 为什么在《金刚经》里讲: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然后讲佛、也讲菩萨,那么都是讲无为而住。 无为就是那个金子,那个矿就是四谛法。 就是那里面很多有声闻、佛、菩萨,并不是说你通达了智慧以后,你就可以说我已经解脱了。 其实,你只是见到了,但在境界上面无为还是有差别的。 什么无为差别呢? 如果你自己不能当下观照,你等于是一个矿,你已经知道矿。 所以,人我山确实你在知见上面破掉了,事实上你还是一个矿。 只是把人我山用一种信的力量把它破掉了,人我法破掉了,但你还是住在阿罗汉那个地方。 乃至于你还是有余习在那个地方,乃至于你不想做阿罗汉,还想流转在三界里面。 比例来讲:既然你知道这个道理,但你还有强烈地我执。 比例来讲:如果你这个矿的金子出来了,你就是佛了。 那你为什么不能当下就有种种变化呢? 证明你还是一个矿。 你可以通过经典上面的见解,你可以把我空掉、你可以把法空掉。 但是,那个矿,比例来讲:我觉得好清静了,那还是一个矿,那清静还是烦恼,证明还有我在那个地方。 所以,如果你这个东西还没有破掉,证明你还是没有见到金子。 那么,到最后面那个彻底的金子出来了,才是见佛、才真正的是佛。 那么,现生中可以做佛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他成佛是彻底的一空到底,不会说空个人我执,我没有了、法也没有了。 但是,他那个矿还在。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我们悟到的金刚经,今天我想了半天,我们悟到了金刚经我们还是要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你不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只是说把我法破了,但你金矿没出来,你矿没解决掉。 因为你还是个矿、你还在烦恼,因为你还有清静知见、还有烦恼知见。 从我们内心中感受一下,不管你怎么修,你能破除清静之见吗? 你能破除烦恼知见吗? 你发现你还有清静和烦恼。 就是你懂得再多的道理,你还有这个清静的概念、烦恼的概念。 我们余习,佛教讲余业啊,有余生死。 什么叫有余生死啊? 也就是说还有习气。 这个习气不除,就是你到华严境界,你习气不除也不能亲证法身。 就是说一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 你发菩提心、你想受菩萨戒,受菩萨戒已,位成大觉已啊。 你一受了菩萨戒就是位同于大觉,跟佛一样。 但是,你发现你的位置已经跟佛是一样了,那你的境界为什么还是人道呢? 就证明说你还有习气、还在有余生死。 那么,这里面它有一个强烈的次第在里面,这个次第在哪里? 就是说它有一点、二点、三点。 有住位、行位、回向位、地位、还有证果过程。 因为这个过程就是炼矿、炼烦恼的矿,到了七地菩萨你才能够作主,才能找到这个金子。 这个矿已经没有了,变成金子了,这个矿已经转成金子了,这个矿变成纯金了,那你就清静法身现前。 那么,借金来用,借金来度众生,纯金来度众生,金子就好比是报身庄严。 那这个报身庄严能放无量光,接引无量众生,到八地菩萨才能够进入无余涅槃。 那么,有余涅槃,像初地跟二地,因为这里面讲以无为而有差别,证明说你懂得了金刚经,我们现在读了金刚经,过去人评论金刚经,禅宗里面叫难行道啊,叫你靠自己的力量,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那靠自己的智慧之力破除你自己的习气。 (难难在形成这种智慧之力,难不在破除习气的过程)所以,过去的很多的祖师都讲过:修行修什么? 就是破习气而已啊。 什么叫习气啊? 我现在才知道啊。 习气就是那个金矿,就是那个烦恼矿,知道吧? 人我山好破,就是那个烦恼难破。 烦恼是很难破的,我们靠智慧的力量,这个烦恼、这个清静,烦恼很难破。 那我们当初是佛,因为有矿的一念,因为矿就是烦恼。 所以,什么叫六道轮回? 就是那矿。 什么叫西方极乐世界? 就是那金子。 什么叫报身庄严? 就是那金子。 金不离矿,矿不离金。 所以,六祖大师讲:何其自性,本来具足。 在你没有悟到之前、没有开智慧之前,就是矿的作用。 现在你吃喝拉撒、烦恼,都是矿的作用。 这是本来具足的,在你没有成佛之前是本来的体,它是具足了。 这个矿呢是以烦恼的体,那怎么样的断烦恼呢? 也就是说以智慧可以断烦恼。 所以,智慧就比如说是金刚。 金刚叫般若,般若他多义,翻译成中文一般用简单的智慧两个字是不能解答的。 一般说这个人很有智慧,那只是小聪明而已。 真正的智慧很多义、非常广。 般若他能够智慧能破烦恼,能炼矿成金。 般若就是炼那个矿成为金子,那离开矿也没有金子可得,证明烦恼也很重要。 在一部经典中我看到了,不可以离开烦恼而成佛道。 因为烦恼就是金子、是矿啊,你离开这个矿去找佛,到哪里去找呢? 你必须要把这个矿炼成金子。 因为你现在是一个矿,要把它炼成金子要靠智慧。 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就不能把这个矿转为金子。 所以,要怎么炼呢? 般若智慧是代表因地,我们众生的心。 《金刚经》里讲到:所谓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为般若波罗蜜。 后面讲到,以智慧到彼岸,什么叫智慧? 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 慧者,尤其方便。 智是慧的体,慧是智的用。 体而有慧,用智不愚,体而无慧,用愚无智。 讲这个大家要辩解,比较很难一点。 什么叫智者? 我们平时讲的智者止也,与定相应的。 定是跟本心相应,本心就是空性。 智者止也,慧者观也,叫止观。 止就是定,定是什么呢? 跟你本来的心是相应的,也就是说诸法空相。 应无所住这叫止,而生其心叫观。 应生无所住心,在这个世间一切法,止就是定。 就是本来就是空的,那空的是什么呢? 就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是空,这个叫定的体。 定叫智,光是方便,就是我们的觉性。 我们的觉性能观察到定的体,那个光叫慧。 所以,观能起慧。 念南摩阿弥陀佛,南摩阿弥陀佛名号是定的体,他是尽未来际,尽虚空遍法界,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法身、报身都在南摩阿弥陀佛名号里面。 那么,你这个念南摩阿弥陀佛,一个在你自己念南摩阿弥陀佛你获得这个阿弥陀佛名号,你获得这个定。 再者说,经过阿弥陀佛名号的开显、观察,重重无尽的止观。 比例来讲:世界平等观,现在、过去、未来一念观。 就是现在、过去、未来是一念的寿命,证明你的这个心、十方是平等的,现在、过去、未来是一念的,这一念与佛念是不二的。 你能观察到这个念的时候,对一切众生的生命,你就此一念观,你自己的寿命跟佛的寿命是不二了,这叫观;你发现这个世界平等了,这叫观;但是这个观跟佛的心是相应的,他这个止观现前,慧与禅相应,就是跟心相应的,智跟定相应,叫做禅定;智慧就是禅定,定就是我们本来的佛性。 十法界皆是一个念头,也就是经典上面讲叫正受,三昧,什么叫三昧呢? 正就是说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味;眼看一切色平等,耳听一切声平等,鼻闻一切味平等,叫正受;如果你眼睛看到色有分别,……那不叫正受,叫邪受;是烦恼之受;而正受才是智慧,有人达到这种境界,以眼耳鼻舌身意与外面色声香味触法的体已经不起分别了,其实那就是正受;不分别并不是说我不去见他,在分别中不起分别;那叫正受;也就是说在一切色上面,在一切声音上面,在一切香味触法里面,产生正受;你看看,你是不是正受呢? 如果跟正受毫无关系,哪这个般若智慧在你心中没有纳受,没有纳受就等于你没有正思维,没有正修,没有正修,闻到了这个体,但是你没有正受,哪不叫智慧;哪叫识用,意识在用;不是心在用;如果你要是心在用,就变成思考了;大家想一想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观察到我们到底有没有智慧;我们可以观察到智慧应该怎么用? 智慧是没有智慧之体,就是个名字方便众生而已;智慧有体有相,体是什么? 是其本来面目,即宇宙法界的真相,相是什么? 是我们现在的观照,是在我们心中落实,如果不能真正纳受于心,这个智慧就是假智慧;现在人嘴巴上可以说智慧,但是我们的行为上念头上我们这个心里的落实上面,根本就不叫智慧,所以我们往往把这个名字把懂得了一个东西,和你用心会到的这个东西,没有认识到。 如上厕所,这里好臭啊,其实你鼻子根本就没有用,为什么? 跟慧不相应啊,《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里面讲到金刚经的用,如果你把《佛说大乘金刚经论》看一遍,你就明白了。 这是文殊菩萨问佛的,此论讲得很清楚:真正通达般若智慧者,六度具足;如果不具足,比方说:眼睛见色耳朵听声你无分别,就等于布施,分别了就不叫布施,你说般若智慧是否具足? 如果你跟分别心相应,耳朵听到的声音在你心中有不满的状态,还叫般若智慧吗? 般若智慧的实相是这个样子的吗? 般若智慧一定要跟我们现前相应,如果不相应,般若智慧就等于白纸一张了,你就变成废用;所以般若智慧有大用,只有用般若智慧,它目的是断我们烦恼;般若智慧是断烦恼的,你要用啊? 他的目的是要断我们烦恼啊,要断疑生信吗? 断生死之疑吗,生信是生佛的知见吗,如果你不断疑不断生死,还在烦恼里面,什么叫烦恼呢? 眼睛贪色,耳朵贪声,心贪清净……不断的贪不断的贪,无小的贪,分别,强烈的分别,哪跟般若智慧怎么相应呢? 般若摆在一边,只是用你的分别意识更有劲而已;有人讲:我读了金刚经后可以成佛了,他不用它,六祖大师闻金刚经后,马上起用;用在哪里呢? 就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他十五年住在猎人队里面,他都是在用;一定要用,断除他这个……念念之间跟六度是相应的。 何谓六度? 直心,你的心直接的跟佛心相应,直心就是六度,直心是道场,道场是六度具足的,如果你的直心跟道场相应,而道场是跟六度相应的,如果你直心跟佛心相应,六度自然具足,六度不具足者,不是直心,是歪心;如果跟般若智慧相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说有没有六度在其中,真正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应的话,六度具足。 什么叫应无所住呢? 后面会讲到,讲般若它是有这个意识,我们不要意识里面讲;因为经典是把你后面的很多东西,提前的跟它浓缩在一个题目上面,我这样讲你心里面有一个准备,怎么准备呢? 千万不要说我听金刚经,我不要顿除烦恼我就可以成佛了,哪是日本净土真宗讲的话,听了金刚经后,你是六度具足的,菩萨道清净心都是具足的,现在只是简单的给你说一下,金刚经般若之意,他一定会令我们生起六度波罗蜜的体,波罗蜜是到彼岸,什么叫此岸? 什么叫彼岸? 什么叫此国? 什么叫彼国? 中间没有般若哪来彼此呢? 彼此是心啊? 所谓彼者就是…也,所谓此者就是…,只是我们的心而已,所以呢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十方国土与西方极乐世界;什么叫十方国土呢? 十法界,我们的心在十法界里面住,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我不舍此世界,然后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没有舍此心,就永远不要到彼国去,因为彼世界就在此世界里面,此世界就在彼世界里面,不舍此世界的心就永远达不到彼世界,我们只要转心就可以了,如果你不转心此世界跟彼世界相隔十万亿佛土,如果你心一转,彼世界就是此世界,一弹指就去了;所以呢此世界跟彼世界并不遥远,所以你看“光明无量,照十方故,无所障碍”这里面光明与十方世界,我们现在在光明之中,大家想一想,那我们现在生的人我相从哪里来呢? 就是我的世界,但是彼世界是什么样呢? 你看我一直强调阿弥陀佛在一切众生心想之中,建立一切众生差别之相,男女老少、长短高低、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里面根本就没有我,所以你想这都是阿弥陀佛,这叫生佛想,叫佛见;就是说你生佛见,你心已经转到彼方去了,这个中间有个般若智慧在里面,这个信就是般若智慧,你相信了就永远没有什么地狱饿鬼畜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吗? 所谓地狱饿鬼畜生无非是我们的心吗? 一念心与世界的关系,为何说我们吃亏在一念上面? 一念断痛苦真能无生? 此世界种种无非一念所牵,彼世界种种一念即可往吗? 那我们的心是什么呢? 我们的心多大? 说大尽虚空遍法界,那是法身处,说小就在我们的一念里边;就是我们现在,那我们心有多大呢? 就是一念,大千世界一念摄起,这一念断掉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证明我们的心就在这一念之间,大千世界都在这一念之间,它是平等的;我们这一念断什么北京沙河九江南昌啊,(这些东西呢都在我们一念中摄起的),全部不存在了;这个念有多小呢? 你一根针都插不进去;那么说我们心里在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心呢就是那一念的识非常的小,这一念小但能造无量业障,心外是什么? 我们这一念觉念本来是虚妄的,小到最后面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我们还是有这一念的执著,这一念的执著叫我执,但是这个我执有多大呢? 非常非常的小,小到什么呢? 小到这一念之外全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此方国土,彼方国土,彼方国土就在我念的一刹那,我们不能往生,就是因为这一念没有断,这一念一断掉,这个世界马上转为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吃亏就吃亏在这个小小的一念上面。 你的哪个识就靠这一念,我们流转三界,在地狱饿鬼畜生不管是哪一道,都是在这个念里边,(都是我们的心念与其完全相应后的事情),过去的已经没有了,未来的看不见,痛苦过去了,过去了痛苦就没有了,你回忆的痛苦,不是痛苦还在哪里,是你有个念念着痛苦而已;你这一念断掉了,痛苦也就没有了;你再大的痛苦,癌症或是什么重病,当这一念没有的时候,你会有什么痛苦呢? 你只要有此一念在,你癌症啊、儿子孙子啊,便都显现便都存活了。 所以种种痛苦都依此念而存,都依此念而续,一念断痛苦无生,你万分的痛苦不也只此一念吗?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争名夺利、吃喝嫖赌、杀盗淫妄,种种事情无非此一念所牵而已,所以为此一念……这一念是男是女? 是老是少? 它不过是个了不可得的东西,我们为此一念千辛万苦的再做,在劳累,大家想一想菩萨利用这一念在利益众生、成等正觉,我们利用这一念造种种恶业,这一念在微尘中,以后你到了哪个地方,谁能找得到你啊?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面找到一念针? 就象这根针掉到大海里一样,谁能找得到你呢? 我们就象哪个一念,我们的生命就是哪一念,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我们的身体都不属于我们所有,一旦离开我们身体你这一念识到哪里去? 谁能找得到? 你讲! 所以为什么说这一念堕到地狱无有出期呢? 所以这一念太小了,所以大家这一念令我们造业,而这一念如果超出去了,就是佛的世界了,人家说心外无法,心内也是没有法的,心内有法心外照样有法,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呢? 我们心一转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一念就到西方极乐世界里头了,故此方国土与彼方国土,此岸与彼岸只是一念之间,这一念是智慧啊,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忍辱能达波罗蜜呢? 忍辱是此岸,波罗蜜是彼岸,忍辱到彼岸,忍辱就是彼岸,但是我们忍辱为什么不是彼岸呢? 因为没有般若,没有诸法空相,没有应无所住,所以一切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没有般若只是人天福报而已,因为这一念摄取的是“我”,而不是彼世界,因为般若就是彼世界,真正的般若才是彼世界,所以没有般若都是外道,如果你不能够通达般若,一切持戒忍辱精进都不能够成佛,但是有了般若以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一切功德都能转为佛法,一切法都能转为佛法,所以般若它是重重无尽的,持戒就是忍辱,忍辱就是精进,精进就是禅定,禅定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持戒,这是一套的;如果没有般若,持戒就是持戒,忍辱就是忍辱,精进就是精进,禅定就是禅定,每个人的福田都是不一样的,有了般若则相互通达。 没有般若相互就不通,不通三界就现前;如果你通了,六度是一体的,所以呢不舍……,你不能说我通达般若,不要六度了;不可能的,它是要具足的。 所以般若为智慧,智者就是制止的意思,止就是定的意思,过去参禅人啊坐在哪个地方,止是俗谛啊,止,定在哪个地方,过去我了参过一段时间的禅,走走走,走到一定的时候面前是一片墙壁,参了一定的时候,念我是谁? 走走走到最后面是一片墙壁,怎么闯都闯不过去了,其实我那时候就是没有慧,你知道吧? 有了慧就过去了,为什么呢? 你只要把对立的我消掉了就可以了,因为那个闯不动的墙壁就是我自己啊。 我那个铜墙铁壁啊,只要你自己跟它同体你就过去了,但是我老是跟它闯啊闯啊,闯得头破血流也闯不过去。 现在很多的禅合子为什么闯不过去? 他那个觉跟那个一念之间不能相应,他没有慧的力量。 其实你停下来不闯,然后照住自己等待,等待慧现前。 一旦慧出来以后呢,你自己照融化了以后,立即跟墙壁同为一体,你就过去了。 所以那个时候,整个虚空就粉碎掉了,你本来面目就现前。 现在人没有这个耐心,看到铜墙铁壁闯不过去,然后等待一下,哎呀,等的时间太长了,坐不下去了。 为什么坐不下去了呢? 并不是他没找到,他是没有耐心,没有耐心照,没有耐心观,他把他自己照住,照就是观的力量。 你要把它照住,你自己把自己照住,不跟它犟,等待,一直等一直等,有一天你就过去了,这个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熏习,就像我们讲般若智慧一样。 你的六度波罗蜜,你不断的住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体里面,不断的等待,不断的等待,你不断的安住在那个地方,你不要想什么东西,六度自然就具足。 慢慢慢慢的你就从六度里面过去了。 如果你没有耐心,你动不动血液循环,流动啊,激动啊,好像我得到什么东西了,那种激动的状态,然后产生一种感情,情感上的东西,并不是“降伏其心”,是你的心在躁动。 我们闻到般若之后,要有一个强烈的等待。 所以呢,真正的闻到金刚经以后啊,让自己彻底的调服了,让自己慢慢静等,让自己彻底的安住在降伏其心里面,并不是没有念头。 比如我做香灯师或者我扫地、烧饭,你就像一个打工的一样,你没有般若智慧的念头在那个地方,那你就麻烦了。 般若还要,做事情还要做,般若还要相应。 你不断的在做,但是般若还在上面住着,一点都不动,一点都不变,万事不变,叫做“断四相,解百非”,一切是非不现前了。 四相没有了,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显现,安住在那里。 并不是嘴巴上说一下而已啊,并不是打一个信心给我就可以了,是你事实上你的眼睛你的身心产生一个强大的转变,安住在那个法上面,然后自己非常寂静。 过去一个祖师在寺庙里面,他一直安住在般若智慧里面,他在庙里住了二十年,人家问他大殿的佛像是什么样子的,他想不起来,因为他二十年之间没有抬起头来看过,二十年他没有抬头看过那个佛像是什么样子的,问他隔壁是什么人,他住了二十年不知道隔壁住的是什么人,他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你想一想? 那我们闻到这部经典有什么体呢? 我们不断的在打妄想,这边在谈般若,那边在谈妄想,跟般若总是不相应。 闻思修,闻到般若,思考般若,修般若,都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闻到就算了,还要思,思是当下的意思,修就是证量的意思。 修就是渐次证,证而无证,无证而证,它一直证到头都是在无为里面,无为不动,但是证量也动。 比如你住在空调房里面,你不断的在享受空调,刚刚进来的时候心还没降伏住。 再过一段时间,慢慢的凉快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心里又冷起来了,再过一段时间,空调要不要无所谓了,达到你自己自然的状态。 你想一想,空调变了吗? 它的无为体它并没有变,但是你在变啊。 这个变的体叫渐,渐而无渐,空调还是一,你受用的还是一,但是你的身体在变。 你的身体先是布施圆满了,不生分别了就是布施;持戒圆满了,把你无始以来的习气给除掉了;忍辱圆满了,忍而无忍,得三法忍了,心忍得心欢喜,我慢心已经没有了,法忍一切圆满,一切是圆的不是方的了,对外面的攻击,是非相已经没有了,到了无生法忍的时候,就是没有我没有法了,达到圆融的境界,没有忍了。 再修一段时间,就是精进,一直在住着,你心里面跟佛是无二了,你的功德已经慢慢圆满了,空调也圆满了,你跟它已经圆融一体了,你到最后面你想不到这是空调了。 先刚刚进来的时候,一看,哦,空调在吹风。 到后面听讲法的时候,你还有空调的这种意识吗? 啊,原来空调也没有了,我也没有了! 到后面就叫精进。 精,就是跟法相应故;进,就是在你心中相续故,叫精进。 然后禅定现前,定是佛性现前,外不动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禅定现前,禅定是以般若为力。 到最后面,全是空调了,这个世界就是空调了,空调现一切法,一切法现空调,空调为根,为本。 因为空调故,我们产生种种变化,种种变化的德,都来自于空调。 所以空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空调,后来就变成一个空调,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一个大圆镜智。 所以,六度波罗蜜它一定在心中相续出来,都是因为般若的力量。 在渐次上面,渐而无渐,无渐而渐,从我们肉眼上可以看得到的,以肉眼人眼能看得到我们相上的变化,肯定会产生变化。 如果不产生变化,这个般若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修,要看到我们的变化。 所以,大家感觉到自己有变化没有? 这个很重要。 如果你觉得没有变化,还是那个样子,那就挺麻烦的,不过心中能回忆一下也好。 般若三义:一个是文字般若,就像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文字般若。 我们思维阿弥陀佛名号,叫观照般若。 禅宗里讲不立文字,不立文字还是文字,他讲“念佛是谁? ”这个就是敲门砖,而这个敲门砖就是文字。 还要参个念佛是谁啊,找我本来面目啊,这个就是文字。 依文字而立,文字是教啊,教是显理、显体。 一切文字的目的,比如说桌子,所谓桌子并非桌子,是名为桌子。 我讲的这个字,并不是桌子,我讲的桌子是这个桌子。 但是呢,我讲的这个桌子从口上说出来,然后你看到这个桌子,我讲的是这个桌子(指桌子),就是讲实相。 我不通过讲的话,大家就不知道了。 所以呢,我讲是为了显实相。 过去讲不立文字,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于这个相。 还有一个不立文字,最究竟的不立文字,就是你讲话的那个声音里面,文字里面没有文字。 比如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自性涅槃和常住涅槃,在自性涅槃的体里面,本身就具足了空有不二的法,一切法皆清净故,清净本体是一不是二。 从无为里面讲,法界的本体是清净的,比如谁在说我对不起我,那你就没有般若智慧。 因为般若智慧是怎么观察呢? 哪个人说我的时候,那个声音是什么? 声音无所住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 这个声音无所住,它就是清净的,我一观清净之体,那就是般若相应的。 就是此心此体,啊,原来跟实相相应的,这个体就是清净的。 如果跟实相不相应,那体就是烦恼的。 那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引起你的烦恼? 因为跟实相不相应啊。 那为什么跟实相不相应呢? 你不知道那个实相啊,你不知道那个实相的体啊,你只看到相啊,你只看到那个骂我的体,你没看到骂我的本体还是清净的。 如果你观察得非常迅速,我不是讲要思考吗? 思,就是对一切事你都含在那个地方。 过去人修行啊,一听这个道理,他有强烈的菩提心生出来,知道烦恼就是清净,生死即是涅槃,生灭就是涅槃的自性,了解这个法界都是生灭的,生灭必有自性的清净在,清净一体平等相,一切差别相就是平等相,平等相就是差别相,差别相不离开平等,平等不离开差别。 菩提心就在平等相上面,生死心就在烦恼相上面,那我菩提心生出来了,我勇猛的菩提心生出来了,我立即抓住菩提心,抓住清净体,随时随地都观察,观察诸法之本体,诸法之实相,诸法之清净,诸法之涅槃。 你一天到晚住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四威仪要具足,金刚经不管怎么讲,讲法性,如果你四威仪不具足也很难观得到。 为什么呢? 你扭着腰,你跳着舞,眼睛东看西看的,你怎么跟般若相应呢? 你跟妄想相应,你怎么跟般若相应? 四大威仪要具足。 过去我在东林寺看到一个人,他闻到般若以后呢,他就静下来了,他就克制自己眼睛不能看七尺之外,耳朵听到的声音不断的观察平等之相,然后看到一切实相平等故。 因为他心收起来了,他一直走啊走啊,一直走一直走,忍不住想看,他就拉回来,大家试试看,我过去都做过的,我用一天的时间来试验自己。 就是用一天的时间,我什么都不做,因为我在东林寺我是最方便不用做事,除了念佛堂念佛之外,其他都是我的时间,除了看书之外就自己行持。 我就发心,从清早起来,我眼睛就垂下来,然后一直克制自己,一直看七尺之内,我一直观察,这样一天下来,哇,那个心非常的清净,真的很清净啊! 为什么呢? 你眼睛不要到处乱看一定会得到清净的,四大威仪具足。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眼睛是半垂呢? 眼睛半闭半睁的。 他一个眼睛闭下来,半边眼睛看人,是为了发菩提心,半边还是住在禅定之中,我们比丘四大威仪里面有这一条,眼不看七尺之外,跟人在一块讲话的时候不超过七句,不多讲话,用心办道,哪有一天到晚坐在那里聊天聊半天的? 过去真正用功办道的人,不会跟人家聊天。 特别是女众坐在一块聊个半天,讲啊讲啊,不知道讲什么东西,不讲心里就难过。 你为什么不是守在道上面呢? 她守不住。 她眼睛不看就特别的难过,看惯了;耳朵不听人家讲话,耳朵就特别难过;鼻子要不闻到香味,鼻子就难过;嘴巴要不讲人家是非,嘴巴就难过;身体要不去唱下歌跳下舞,身体就难过;她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就乱了。 这个身体乱,关系到我们的心就乱了。 心一乱,般若就不会现前。 你心住在妄上面,看到一切相皆是虚妄,你老是住在妄上面,那怎么去修道呢? 你想一想。 因为你心不住在般若啊,你怎么去修行呢? 所以这种修行,说难也难,说易又易。 所以我们现在大乘的佛教,老是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随便的过一过就算了。 按照金刚经来讲的话,金刚经完全是把握自己的心。 但是我们要显出来,了解第一义谛,我们讲的目的,就是要把它显出来,了解它,然后我们知道怎么去修行。 在小乘的有余涅槃上面,能观察到诸法之空相,诸法之清净,其实你也住在实相。 其实我平时讲法的时候,我已经把实相已经说出来了,我一直在强调,你现在看到所有的东西,它是清净的。 一切法里面有二相,有清净相,有差别相。 心上的空与法上的空是两回事。 你住在涅槃清净里面,有一个清净体,那叫有清净可得的体,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 跟实相相应,才能跟阿罗汉相应。 你现在看到的清净体是什么? 我现在跟你讲叫闻法,闻到什么呢? 闻到本体的清净故。 如果你不去观照,闻到也没有多大的用。 如果你观察到了,就不可思议。 我在东林寺将般若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入定,如何敲木鱼得定,如何念佛得定? 过去一个人烧香,他把香插下去以后就入定了,他一直观察实相就入定了,结果香倒下来烧到自己的头都不知道。 功夫用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以把功夫用成这个样子。 过去我在东林寺的时候,常常入定,敲木鱼敲到最后自己没有人在敲了,不是我在敲木鱼,功夫成片了。 我上殿的时候,我一站在那个地方,念念念自己就空掉了,就入定了。 站在那个地方,入定了以后呢,一定就是一上午,然后我没办法,我怕干扰别人啊,我直接要进入那种禅定的状态,我就悄悄的退出来,跑到东边文殊殿那边去,一站就是一上午。 我并不是用功夫啊,是一种自然定,就进入到定里面,是真正的定,不是克制的,没有什么克制的体,是自己要入定,因为我平时打坐啊,打坐修习惯了,所以常常可以进入到禅定里面去,那你们有没有这种心态呢? 不讲你进入禅定,有没有这种心态? 或者敲木鱼啊,或者打法器啊,可以进入到甚深禅定?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死死的听住阿弥陀佛,然后念念念念,木鱼一停下来,刷的一下自己进入禅定,整个虚空都变成是我的身体,我找不到了,没有我,跟《妙法莲华经》是相应的,山是我,水是我,山河大地都是我,不可思议的境界。 也就是说,要用功用到位的话,常常有这种境界出现,但是我自己并没有说自己故意去行,但是我都在日常生活中。 后来我还想得这种境界,你有意去做反而得不到。 这个东西是靠平时熏习般若智慧,平时跟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种种相应,种种境界一定会现前。 但是不是苛求,越求越得不到,但是你无求反而得得到,这是奇怪的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你要跟般若智慧相应,把般若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发布时间:2025-07-24 13:04:2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