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四) 内容: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谓说常法。 常法者。 诸沙门. 婆罗门种种方便。 入定意三昧。 随三昧心。 忆识世间二十成劫败劫。 彼作是言。 世间常存。 此为真实。 余者虚妄。 所以者何。 由我忆识。 故知有此成劫败劫。 其余过去我所不知。 未来成败我亦不知。 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 世间常存。 唯此为实。 余者为虚。 是为初常法。 诸沙门. 婆罗门种种方便。 入定意三昧。 随三昧心。 忆识四十成劫败劫。 彼作是言。 此世间常。 此为真实。 余者虚妄。 所以者何。 以我忆识故知成劫败劫。 我复能过是。 知过去成劫败劫。 我不知未来劫之成败。 此说知始。 不说知终。 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 世间常存。 唯此真实。 余者虚妄。 此是二常法。 诸沙门. 婆罗门种种方便。 入定意三昧。 随三昧心。 忆识八十成劫败劫。 彼言。 此世间常。 余者虚妄。 所以者何。 以我忆识故知有成劫败劫。 复过是知过去成劫败劫。 未来劫之成败我亦悉知。 此人朝暮以无智说言。 世间常存。 唯此为实。 余者虚妄。 是为三常存法。 此法无上。 智慧无余。 神通无余。 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有能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谓观察。 观察者。 谓有沙门. 婆罗门以想观察。 他心尔趣。 此心尔趣。 彼心作是想时。 或虚或实。 是为一观察。 诸沙门. 婆罗门不以想观察。 或闻诸天及非人语。 而语彼言。 汝心如是。 汝心如是。 此亦或实或虚。 是二观察。 或有沙门. 婆罗门不以想观察。 亦不闻诸天及非人语。 自观己身。 又听他言。 语彼人言。 汝心如是。 汝心如是。 此亦有实有虚。 是为三观察。 或有沙门. 婆罗门不以想观察。 亦不闻诸天及非人语。 又不自观. 观他。 除觉. 观已。 得定意三昧。 观察他心。 而语彼言。 汝心如是。 汝心如是。 如是观察则为真实。 是为四观察。 此法无上。 智慧无余。 神通无余。 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所谓教诫。 教诫者。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 尽有漏成无漏。 心解脱. 智慧解脱。 于现法中自身作证。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复受有。 是为初教诫。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 尽五下结。 于彼灭度。 不还此世。 是为二教诫。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 三结尽。 薄淫. 怒. 痴。 得斯陀含。 还至此世而取灭度。 是为三教诫。 或时有人不违教诫。 三结尽。 得须陀洹。 极七往返。 必成道果。 不堕恶趣。 是为四教诫。 此法无上。 智慧无余。 神通无余。 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为他说法。 使戒清净。 戒清净者。 有诸沙门. 婆罗门所语至诚。 无有两舌。 常自敬肃。 捐除睡眠。 不怀邪谄。 口不妄言。 不为世人记于吉凶。 不自称说从他所得以示于人。 更求他利。 坐禅修智。 辩才无碍。 专念不乱。 精勤不怠。 此法无上。 智慧无余。 神通无余。 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谓解脱智。 谓解脱智者。 世尊由他因缘内自思惟言。 此人是须陀洹。 此是斯陀含。 此是阿那含。 此是阿罗汉。 此法无上。 智慧无余。 神通无余。 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谓自识宿命智证。 诸沙门. 婆罗门种种方便。 入定意三昧。 随三昧心。 自忆往昔无数世事。 一生. 二生。 乃至百千生成劫败劫。 如是无数我于某处生。 名字如是。 种. 姓如是。 寿命如是。 饮食如是。 苦乐如是。 从此生彼。 从彼生此。 若干种相。 自忆宿命无数劫事。 昼夜常念本所经历。 此是色。 此是无色。 此是想。 此是无想。 此是非无想。 尽忆尽知。 此法无上。 智慧无余。 神通无余。 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谓天眼智。 天眼智者。 诸沙门. 婆罗门种种方便。 入定意三昧。 随三昧心。 观诸众生。 死者. 生者。 善色。 恶色。 善趣。 恶趣。 若好. 若丑。 随其所行。 尽见尽知。 或有众生。 成就身恶行. 口恶行. 意恶行。 诽谤贤圣。 信邪倒见。 身坏命终。 堕三恶道。 或有众生。 身行善. 口言善. 意念善。 不谤贤圣。 见正信行。 身坏命终。 生天人中。 以天眼净。 观诸众生。 如实知见。 此法无上。 智慧无余。 神通无余。 诸世间沙门. 婆罗门无与如来等者。 况欲出其上。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谓神足证。 神足证者。 诸沙门. 婆罗门以种种方便。 入定意三昧。 随三昧心。 作无数神力。 能变一身为无数身。 以无数身合为一身。 石壁无碍。 于虚空中结加趺坐。 犹如飞鸟。 出入于地。 犹如在水。 履水如地。 身出烟火。 如火积燃。 以手扪日月。 立至梵天。 若沙门. 婆罗门称是神足者。 当报彼言。 有此神足。 非为不有。 此神足者。 卑贱下劣。 凡夫所行。 非是贤圣之所修习。 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 舍离此已。 如所应行。 斯乃名为贤圣神足。 于无喜色。 亦不憎恶。 舍离此已。 如所应行。 斯乃名曰贤圣神足。 于诸世间爱色. 不爱色。 二俱舍已。 修平等护。 专念不忘。 斯乃名曰贤圣神足。 犹如世尊精进勇猛。 有大智慧。 有知. 有觉。 得第一觉。 故名等觉。 世尊今亦不乐于欲。 不乐卑贱凡夫所习。 亦不劳勤受诸苦恼。 世尊若欲除弊恶法。 有觉. 有观。 离生喜. 乐。 游于初禅。 如是便能除弊恶法。 有觉. 有观。 离生喜. 乐。 游于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亦复如是。 精进勇猛。 有大智慧。 有知. 有觉。 得第一觉。 故名等觉。 佛告舍利弗。 若有外道异学来问汝言。 过去沙门. 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 汝当云何答。 彼复问言。 未来沙门. 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 汝当云何答。 彼复问言现在沙门. 婆罗门与沙门瞿昙等不。 汝当云何答。 时。 舍利弗白佛言。 设有是问。 过去沙门. 婆罗门与佛等不。 当答言。 有。 设问。 未来沙门. 婆罗门与佛等不。 当答言。 有。 设问。 现在沙门. 婆罗门与佛等不。 当答言。 无。 佛告舍利弗。 彼外道梵志或复问言。 汝何故或言有或言无。 汝当云何答。 舍利弗言。 我当报彼。 过去三耶三佛与如来等。 未来三耶三佛与如来等。 我躬从佛闻。 欲使现在有三耶三佛与如来等者。 无有是处。 世尊。 我如所闻。 依法顺法。 作如是答。 将无咎耶。 佛言。 如是答。 依法顺法。 不违也。 所以然者。 过去三耶三佛与我等。 未来三耶三佛与我等。 欲使现在有二佛出世。 无有是处。 尔时。 尊者郁陀夷在世尊后执扇扇佛。 佛告之曰。 郁陀夷。 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 今我有大神力。 有大威德。 而少欲知足。 不乐在欲。 郁陀夷。 若余沙门. 婆罗门于此法中能勤苦得一法者。 彼便当竖幡。 告四远言。 如来今者少欲知足。 今观如来少欲知足。 如来有大神力。 有大威德。 不用在欲。 尔时。 尊者郁陀夷正衣服。 偏露右肩。 右膝着地。 叉手白佛言。 甚奇。 世尊。 少有少欲知足如世尊者。 世尊有大神力。 有大威德。 不用在欲。 若复有余沙门. 婆罗门于此法中能勤苦得一法者。 便能竖幡。 告四远言。 世尊今者少欲知足。 舍利弗。 当为诸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数说此法。 彼若于佛. 法. 僧。 于道有疑者。 闻说此法。 无复疑网。 尔时。 世尊告舍利弗。 汝当为诸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数说此法。 所以者何。 彼于佛. 法. 僧。 于道有疑者。 闻汝所说。 当得开解。 对曰。 唯然。 世尊。 时。 舍利弗即便数数为诸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说法。 以自清净故。 故名清净经。 尔时。 舍利弗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发布时间:2025-07-24 09:28: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