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二十三课、佛经的传译(二) 内容: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二)北凉 (1) 昙无谶 (2),传译经典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其中以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为最有名。 以前虽有人译过此经 (3),但都不全,谶译亦缺后二卷,至唐时始行补全,成为完整的经典。 至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 (4) 人,亦当成佛的要旨,始大明于世。 南朝 (5) 一百七十年间,有名的译师则有刘宋时 (6) 求那跋陀罗 (7),传译经论五十二部,百三十四卷,中以杂阿含经五十卷,最为重要,至是四阿含始告具足。 此时又有佛陀什 (8),译出五分律 (9) 三十卷,中国自此始有四律 (10) 广本矣。 萧梁时 (11) 真谛三藏 (12) 由印来华,译出金光明经等,十一部经论,共二十四卷,以起信论最著名,陈初又续译经纶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此时在北魏的菩提留支 (13),于永宁寺担任译经工作,至东魏初 (14),三十年间,译出三十部一百零一卷,其中有世亲著作多种,以十地经论十二卷最有名。 又般若流支 (15),亦在东魏译出经论十八部,九十二卷,以正法念处经七十卷最钜,为小乘要藉。 隋文帝时,那连提黎耶舍 (16),及那崛多 (17),皆有译绩。 大唐自太宗至玄宗,为显教极盛时代,译师数人,皆杰出人物:释玄奘 (18) 于贞观三年,出关西行,遍历诸国至印度,广习瑜伽法门 (19),精唯识学,至贞观十九年归国,载回经律论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 太宗敕于弘福寺主译,二十年间,译经律论七十五部,千三百三十五卷。 以大般若经六百卷,大毗婆娑论二百卷,至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卷数最多,余如顺正理论八十卷,俱舍论三十卷,显扬论二十卷,以及法相宗 (20) 经论多种,皆称重要。 实叉难陀 (21) 于武后时,译成八十华严 (22),又重译入楞伽经及起信论,共十九部,百零七卷。 又义净 (23) 继玄奘后游印,历三十余国,经二十余年,赍回梵本三藏五十万颂,初为实叉难陀助译,后乃自译,得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显密俱有,以一切有部毗奈耶 (24) 五十卷为最钜。 菩提流志 (25) 于武后长筹二年,开始译事。 历十七载,出五十三部,百十一卷,以圆成大宝积经百二十卷,为最重要。 自初唐至此,卷帙最多的契经,皆已译成:一为玄奘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二为实叉难陀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三为菩提流志的大宝积经百二十卷,是为显教 (26) 三大部。 【注释】(1) 为晋时十六国之一,胡人沮渠蒙逊,起兵背后凉,推段业为凉王,嗣杀业自立,史称北凉,后为后魏所灭。 (2) 义为法丰,中印沙门,幼喜诵咒,习五明,善辩难,后乃专究大乘。 (3) 竺法护译出二卷,释法显译出六卷。 (4) 系极难成佛之义,有二一、不信因果,造十恶五逆,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 二、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至多,时间至久,故此种菩萨,亦极难成佛,名大悲阐提。 通常所称一阐提人,多指断善阐提而言,此处亦是。 (5) 东晋后,宋齐梁陈四朝,皆据南方之地,都建康,称为南朝。 (6) 刘裕篡东晋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 (7) 义为功德贤,系中印沙门,精大小乘,由锡兰浮海来中国。 发布时间:2023-05-04 17:19:5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