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十七道品(上) 内容: 中级课题(二十四) 三十七道品(上)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何谓四念处? 简述如下:(一) 身念处 ─ ─ 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执身为清净的颠倒妄见。 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 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 当人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 这个身体的存在,实在不净。 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二) 受念处 ─ ─ 观受是苦: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执受为乐的颠倒妄见。 受是领纳的意思,即是感受外界的印象。 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领纳到苦、乐、舍的感觉: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 众生除了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幻想不断之外,到底也是苦,故人生是苦。 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执受为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三) 心念处 ─ ─ 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执心为常的颠倒妄见。 心是生命的本质,但心是因缘和合而有的。 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是由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取;而且思惟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以执它为常? 由此观心无常,能使心念远离执常的妄见。 (四) 法念处 ─ ─ 观法无我:是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执法为我的颠倒妄见。 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也是因缘组合而成的,故佛说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 但众生无知,于假我法中,妄执为真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 有了我见,则有种种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 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执法为我的错误。 四念处之名为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 以智慧为体,能使身、受、心、法,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 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得到真实智慧。 此后由于更加精进,智慧力则越增多,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向佛道。 习题:(一) 何谓身念处? (二) 何谓受念处? (三) 何谓心念处? (四) 何谓法念处? (五) 如何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六) 什么叫做假我? (七) 修四念处,为何重修智慧? 发布时间:2023-05-04 17:08:3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