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年谱跋及后记 内容: 沈去疾著跋 一释弘法印光大师深通内外教典,著作等身,化被中外。 本弥陀之宏愿,修势至之法门,以现前一念笃实之修持,卓然自立而广立一切人等,世人尊之为莲宗十三祖,是至道隆德,众所钦敬也。 末学最初奉佛,得一前辈教诲,谓:学佛贵乎精专,善于择法,研习佛经注释及古人论著,须以蕅益大师之前者为可靠,蕅师之后各家所述确当与否,尚未可知。 因兹常以此训修学,不敢遍阅近代贤哲著述,唯印光大师文钞始终为作依止,莫能暂舍,而于研习之余,亦不免偶有存疑。 出家后前辈将灵峰中论赐读,于是晃悟印祖所述,真实可靠,缘以印祖文钞与0师中论并无二致,文钞引经据典,皆出自中论,且其摄理深广,融百家于一炉,吐珠玉于一宗,诚可作一部小藏经为喻。 印祖一生专弘净土,随处密护诸宗,无论禅教尊宿,儒宗山斗,以至达官显贵,后生末学,皆悉膺服备致,弘一大师尊印祖为:三百年来一人者,决非率尔称誊,实为知音之赞颂。 沈去疾居士学佛多年,深感印祖之盛德,悟弘扬净土法门于当世为要务,经年累月,搜罗卷籍,编著《印光法师年谱》,所祈大众以印祖生平行径为依归,弘扬净土,一心念佛,同愿往生,共证真常。 欣逢印祖年谱出版,略贡数语,以求正于大德时贤,是为跋。 释弘法写于苏州报国寺 佛历二五四0年 公元一九九六年七月跋 二释学诚近代高僧印光大师,从儒入释,生平以文字三昧摄化众生,阐明因果,弘扬净土。 德行文章惊服当世,所著文钞有正编、续编、三编,洋洋百万余言,实乃佛门不朽之遗作,苦海之慈筏、浊世之明灯,净土行人奉为圭臬。 莲风溥被,有如日丽中天,中外受化弟子不下数十万人,膺大师教,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者,其数无量,诚如弘一法师所言:近代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后人尊为净宗十三祖,可谓实至名归也! 印光西归至今已有五十余年,教内弟子,教外人士,凡有缘捧读大师《文钞》或《嘉言录》者,欢喜赞叹之至。 无不掩卷缅怀大师不凡之风范。 所惜憾的是,时至今日,尚未见有印光大师一生行化事迹之专著,而诸如虚云、弘一、太虚、圆瑛等大师的《年谱》均已先后出版,印祖年谱却迟迟未能问世。 不意今者,上海沈去疾居士撰成《印光法师年谱》,功德不可思议! 后学素仰印祖高风德范,闻此法讯,不胜欣喜之至,敬志数语,愿与同道共勉焉! 福建蒲田广化寺住持 学诚 和南一九九六年十月十六日跋 三觉醒印光大师是我最为崇敬的近代高僧之一。 他一生专修净土,并自号《继庐行者》(意为继承庐山东林寺慧远创道的净土遗风)。 曾住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二十余年,朝夕唯阅藏念佛,不求闻达。 一九一二年,有高鹤年居士取文稿数篇,刊登于上海的《佛学丛报》,署名常惭愧僧,名声始起。 一九二二年,大师因印经事到上海,暂住太平寺,沪上知名居士施省之、王一亭、黄涵之、关絅之等,经常前往问法,他谆谆以净土为劝。 各方投函请求皈依者亦甚多,大师皆慈悲摄受。 从此,上海的太平寺即以净土道场而著名。 在此期间,上海先后成立世界佛教居士林和上海佛教净业社,均根据大师确立的宗旨提倡念佛法门,大师亦经常前往开示净土法要,并在《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和《净业月刊》发表弘扬净土的文章,从而使净土宗风传遍整个上海。 一九三0年二月,大师移居苏州报国寺,闭关撰述,写下了大量弘扬净土的文章,并先后完成普陀、清凉(五台)、峨嵋、九华四大名山的修辑。 其后,复建灵岩山寺,使之成为我国净土宗第一道场。 不久,在上海成立弘化社,专弘净土。 后迁苏州报国寺。 一九三六年,沪上佛教界在觉圆上海佛教净业社启建护国息灾法会,大师应邀前往说法,一时轰动全上海,皈依者千余人,上海净土宗风又一次为之大振。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避居灵岩山寺。 苏州沦陷后,即拒绝应酬世事,专事念佛,保持了民族气节。 大师提倡佛法不离世间,毕生弘扬净土不遗余力。 其行事坚持不当住持,不收出家徒众,不登大座之三大原则,淡泊名利,刻苦俭朴,恒示人以老实修持之道。 一生所收海内外皈依弟子不下十余万人,尤以上海为最多。 著述有《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编及《印光法师全集》等。 圆寂后被尊奉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 一九四一年,其弟子辈及上海缁素在上海觉圆法宝馆成立印光法师永久纪念堂,发行《弘化月刊》,印行他的遗著,发表纪念他的文章。 但是,迄今为止,一直未见有人编著印光法师的年谱。 今有沈去疾居士,系真禅大和尚的皈依弟子,近年来集数年之精力,为搜集大师生平事迹之资料,数上灵岩山,最后编写成《印光法师年谱》一书,可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沈居士学佛多年,平时写有一些佛学论文,一九九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出版了他所著的《应慈法师年谱》一书,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这次编写的《印光法师年谱》,所收资料比较齐全,审订也颇为严谨,不失为研究印光法师生平及其净土思想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相信出版后也一定会受到教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 沈去疾居士要我为他这本《印光法师年谱》写一篇跋文,由于我才疏学浅,同时对印光大师的生平及弘化事迹也没有很好的研究,所以迟迟不敢动笔。 但当拜读了部分书稿,感到内容非常丰富,获益良多。 特别是为他研究佛学的严肃、认真态度所感动,因而拉杂写下了这些,是为跋。 跋 四沈去疾大师往矣! 虽欲上灵岩,俯伏座前求皈依,尚可得乎? 今之可依止者,唯大师之遗教耳。 大师留存遗教俱见诸其《文钞》之中,当其住世之日,即以此刊印施送、教化度人。 《续编文钞》问世,师尤亲为之作发刊词。 及至大师逝后,皈依弟子罗鸿涛居士搜集大师遗散于外之书函文字,辑为《文钞三编》。 奈因缘不具,稿藏灵岩,尘封四十二年。 幸仗佛光普照,大师加被,于前年得莆田广化寺圆拙老和尚,灵岩山寺方丈明学大和尚共施法力,及诸善信襄助,遂将《文钞三编》原稿印行成书流通。 至此,印光大师之三大部文钞俱传于人间矣,大师之精神风貌亦俱显于当世焉。 己已冬月,余往福建莆田广化寺拜谒圆老,时圆老正与持德法师等亲为校订,核对罗氏遗稿,因得先览,诵其书函开示,若拨云雾而见朗日,警嗟此难得难闻之法宝竟光耀于目,洞澈人心乃至于如此哉! 归沪后,复取《增广》、《续编》诵之,至《复徐福贤书》,感泣涕下,一诵一合十而己。 当斯时也,如瞽去翳,如聋发聪,不可离焉。 始知当佛道末法时代,欲得佛光展曦,则惟一恃仗此三大部文钞作先道,舍此他求,难有成就,乃于佛前顶礼自誓,发愿编撰大师年谱,本期三载,今二年而稿成矣,曷有志乎? 古德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余以为大师之所以为大师,超凡入圣,位列莲宗十三祖之尊,其唯于当闻道之后,勤而行之四字也。 当其得读《龙舒净土文》残本之后,自此笃信净土法门,六十年来终不稍移易,自励不懈,诲人不倦,此境此志岂常人能臻耶? 古德又有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大师平生诲人曰: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一心至诚念佛,无不蒙加被感应。 当其临终之际,尤以此语真达法师。 世人常以净土法门易知易行而忽之,甚或轻之,而大师独以此悟之、重之。 一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圣号,心心念念,朝朝暮暮,自必定能得感应也。 念一声佛菩萨不难,发一点善心,做一点善事亦不难,难在终身念佛行善不懈,境界始高。 大师逝后至今五十二年,讫无《年谱》问世,此后人爱敬崇仰大师而不敢卒然为之耶? 抑时节因缘未至而无撰之者耶? 余今自告奋勇,自不量力,竟属笔成稿,亦如童子优波离之为佛剃发也,躬身歛息,战战兢兢,利人利己,遵佛嘱咐而己。 吾固知此跋记有不尽,尽吾所欲言者,阅者诸公自诵大师文钞,详察今世佛教界之风尚,思之可矣! 歙县沈去疾题于梅陇七鹅书屋壬申二月廿三后 记《印光法师年谱》,从一九九0年冬开始动笔,到如今出版,整整七年了,一九九0年九月,我到闽南几个寺庙去,在泉州承天寺拜谒圆拙老法师,住了二十多天。 我对圆老说起自己想写《印光法师年谱》的心愿,他听了很高兴。 我返沪向他告别时,圆老慈祥地望着我,缓缓地说:用印光法师精神来写印光法师年谱。 这句话一直铭刻在我心里,至今也有七年多了。 书稿撰写过程中得到苏州灵岩山寺明学方丈、监院净持法师、贯彻法师的全力支持、帮助,提供资料,给于方便。 明学大和尚还百忙中审阅了部份书稿。 一九九三年春完成了第三次修订稿。 此后几年中,就在这一稿基础上广泛徵求意见,增补与删改。 上海孙华居士在一九九四年二月审阅了全稿,详细指正了书稿中的许多粗疏之处。 又相继请上海社会科学院高振农教授、上海宗教研究室袁自力主任、华东师大刘凌教授、魏艾老居士、涌渊老居士等先后阅看全部书稿,还有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业露华所长、上海文艺出版社唐让之先生也审阅了部分书稿,上海中医药出版社总编辑金文明先生对书稿又进行了全面审阅,尤其是在行文格式上严格把关。 以上各位师友长者都对书稿提出了各种宝贵的意见,大大提高了书稿的质量。 这都是一九九六年之前进行的事。 又承苏州报国寺、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方丈弘法法师、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学诚法师、上海玉佛寺监院觉醒法师为之题跋,增色不少。 除了对以上各方仁者的感谢之外,我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巴蜀父老、川中朋友们。 一九九七年初,经介绍我与四川出版社取得了联系。 下半年即将《印光法师年谱》书稿寄往蜀中,托付出版。 四川省宗教局领导很重视,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审批工作。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天地出版社负责此书出版的责任编辑崔泽海老先生当时腰骨骨折住院,为了不影响出书时间,在医院病床上审阅书稿,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 特约编辑冷雪同志为本书的及时问世所作出的辛勤劳动,倾注的心力更是无论谁也不能比的。 她对书稿文字内容直至书本的装帧、印刷质量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使我深为欣幸、感佩。 又觉得似乎是印光大师在常寂光中早己预先安排确定下的这么一位好编辑。 我们以前都是素昧生平,连面也未见过一面。 但冷雪同志和天地出版社、四川宗教领导部门的同志,出于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对这位佛教净土宗祖师、爱国爱教近代高僧的崇敬心情,热情真诚地支持本书的出版,使我终身难忘。 《咬文嚼字》编辑唐让之先生认为,这本书虽是一本《年谱》,却像一本《印光法师文钞》的《导读》。 但我只能这样做。 因为我著写这本《年谱》的初衷本就是为佛教内部一些善信,介绍一条通过学习《印光法师文钞》来修学净土的途迳。 我确信本书中所作的一些考证研究,有其一定价值之处,七年来的努力辛劳不是徒然的。 如果天假我年,我还能有充裕时间、精力攻读印祖的三大部《文钞》,遍阅有关史料的话,希望另写一本《印光法师文钞札记》。 如今,公元一九九七年的最后几天日子,严冬寒夜,我在上海常德路觉苑的一个小楼里,将白天收到的来自陕西印光法师纪念堂筹委会寄来的资料撷要,收入《年谱》中去,尽快寄往出版社。 这篇《后记》也是此际草成的。 我想起去年此时,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一日。 我的师父真公上人西归一周年之期。 也是此地此夜,我独自在楼上校勘,楼外居士林大殿上正在诵经、做晚课。 觉苑原是简氏兄弟供养印光法师作净业道场的所在,昔年赵朴老曾居住于此楼。 那天晚上我在西楼窗前久久伫立,百感交集,想了很多。 也是积重难返,写下了《觉苑三章》,今选录一首于后作偈:青灯黄卷伴(木鱼)磬, 一字一句诵分明。 有缘来驻觉苑地, 无言愧对先师灵。 狮虫食肉佛门耻, 鹦鹉救火行者心。 维摩楼上念维摩, 北望合十泪沾襟。 菩提行者沈去疾记于上海觉圆苑西楼 发布时间:2025-07-21 09:31:1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