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白文殊心咒及导修 内容: 文章来自网络白文殊心咒om Vakrida namaom  瓦kri达  那马白文殊菩萨是一切如来之智慧,又称智慧佛。 佛经中讲:修持文殊法,可增一切福德、智慧、坚固记忆,令得聪辩,口演八方妙法,了知诸法真实意,消除愚痴、音哑及语业诸障,可令众生团结,遣除违缘障碍。 《文殊根本续》中云:“文殊童子之六字真言,能令脱离六道之主尊,不可思议、无与伦比、神通广大,能令脱离一切有海、三大痛苦,令诸魔难以忍受,不杂一切世法,诸魔不侵,令清净一切三有之业,令获得一切佛法,遣除一切恶事,诸佛随喜,圆满一切,文殊所说诸咒中何为最胜? 即此嗡瓦杰当那玛。 ”《消除业障百咒功德》:《金刚藏庄严续》中亦云:“此咒殊胜之密咒,大密之咒许圣妙,安住三解脱门中,六波罗蜜极清净。 ”又云:“一切佛陀胜智慧,共称之为文殊尊。 ”“仅仅修持此,智慧成无垢,尽说诸论典,现前诸自在,一切之咒王,自己同众王,趋至诸持明,菩提之彼岸。 诸自在大乐,诸法胜功德,一切金刚持,或诸佛普行,等持亦获得,余成就何说? 银水摄精术,神足无垢胜,丸药与隐行,一切均赐予。 具德胜文殊,胜法语中生,诸佛之梵音,赞为文殊尊。 仅依修持此,心愿皆圆满,佛果亦稳成,余尊何须言? ”其他续部中也出现过这一心咒。 在藏传佛教中,也把白文殊称为“智慧轮”文殊,因为此本尊赐予智慧极其快速,特别对于增长记忆力、敏捷慧以及演讲、辩论的智慧有特殊的效果。 《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大正藏第 20 册 No. 1179南无一切利益尊者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诃萨咒曰。 闇 婆计陀 那(上)摩om Vakrida nama于此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 我今说。 若有人每日诵此咒七遍。 决定罪业得除灭。 若有人能每日诵此咒一百八遍。 其人临命终时。 现前见文殊师利菩萨。 若有人受持此咒得成法者。 先食菜或食乳糜。 或食大麦子粥。 或食大麦麨或乞食。 每日平旦日午日没三时洗浴。 别着一具净衣。 即诵此咒六十万遍法即成就。 于后不割断溇桢上。 其画匠人受八戒。 不用胶画文殊师利菩萨。 于莲华上座说法之像。 一切庄严具足。 作童子形天衣褡左肩。 于右应画作圣观自在菩萨。 坐莲华座手执拂。 左边应画圣普贤菩萨。 像上两边虚空。 于云中出咒仙手执花鬘作。 画像下应画持咒人手执香炉。 瞻仰文殊师利菩萨。 其像四边皆应作山峰。 于菩萨座下。 应作花池充满莲华。 已后于舍利塔前面向西。 安桢广大供养已。 用苏燃灯。 取阇提花一千八枚。 取一一花各咒一遍于像面散。 即有声出闻微妙声或桢动。 若闻妙声时得称心。 若桢动时一切诤论中得胜。 一切世间言教皆通达。 一切众生皆爱乐。 若不成此法。 余一切事业皆不得成就。 又法沉香长八指任粗细。 于苏合香油涂。 于以却陀罗木炭无姻火中各咒一遍。 从初夜至明相出时烧。 即见文殊师利菩萨亲自来。 于咒师前随所求皆与满足。 唯除淫欲。 又法于桢前以檀香昼夜烧不断。 诵此咒。 文殊师利菩萨亲来。 为说甚深法皆得胜解。 永离一切病得自在。 得入菩萨地。 又法以紫檀长六指克作莲华。 更研紫檀末和水。 涂之诵百千遍。 至十五日夜满月时。 于桢前取花叶两手叶花诵咒。 至于顶上光出即取其花。 令彼人成如二八十六岁人身相端严。 金色光明过于千日。 威光如天童子一切成就。 咒仙皆恭敬寿命一劫。 劫尽已后往生极乐世界。 又法于月蚀时。 取白昌蒲根。 以瞿妹耶粪乳酪苏。 比五和洗昌蒲根。 洗已。 宾钵罗树叶果礼(下安四叶上着三叶)咒至或烟出或暖火焰出。 若暖气时。 得众生欢喜及一切论难皆胜。 若烟出时。 得安达底寿一万年。 若火焰出得升阿迦舍。 寿一大劫。 又法取黄牛有犊子者。 攒乳酪取苏置熟铜器中。 以宾钵罗七叶覆之咒之。 如上烟等三事成就。 即服此苏。 或多闻或安达罗。 或升阿迦舍。 又法取布央迦罗子于月蚀。 置日中含诵此咒。 至子动时。 取三种铜作珠作孔。 内子于珠孔中含住。 即安陀利出口。 即见之。 又法取钉香口含。 诵此咒六十万遍已。 随共人语所求皆得。 又法食乳大麦子或麨。 诵咒一百二十万遍。 得成咒仙。 又法乞食不得语。 满十万遍得安达地多。 若诵咒满一俱胝。 即见圣者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说法。 决定令得入一生补处大菩萨众。 若每常诵此咒。 一切蒙利皆得成就。 又法取安悉香捣末。 以苏和为丸。 如小枣作十万丸。 一一皆咒一遍。 火中烧之至尽。 即金钱十万枚。 又法于流入海大河中。 以一万莲华各咒一遍。 掷置河中至尽。 如彼莲华数量宝伏藏见。 得其藏受用无尽。 又法油麻以酪苏和。 一撮各各咒一遍。 置火中至十万遍。 其人得财富。 能施与一切物。 又法取未堕地瞿妹耶泥地作坛。 以种种花散其上坐。 每日诵咒一千八遍。 即读大乘经。 至满一月即得聪慧。 又法取牛黄咒一千八遍涂额上。 一切众生见者皆欢喜。 于顶上发咒七遍结之。 一切恶人不能损害。 又法取鸡知摩罗果一万颗。 一一咒一遍。 置火中烧至尽。 一切诸病皆得除愈。 《六字神咒经》唵婆髻驮那(上)莫此文殊师利六字咒功能我今欲说。 若有持此咒欲成就者。 或食乳糜或食菜。 或食果食乳。 应食此食日别三时洗浴。 谓入五更以后为初时。 午时已后是第二时。 黄昏已后至初夜为第三时。 于此三时各一度洗浴。 各别着一具净衣。 是故亦须三具净衣。 诵咒令满六十万遍。 此为最初承事供养文殊。 又若欲受持成就者。 先须画文殊师利像。 其画像法。 取好白毡勿令有毛发。 亦不得割断纑缕。 彩色不得用胶。 应以香汁和画。 其文殊师利像。 莲华座上结跏趺坐。 右手作说法手。 左手于怀中仰着。 其像身作童子形。 黄金色。 天衣作白色遮脐已下。 余身皆露。 首戴天冠身佩璎珞臂印钏等。 众事庄严。 左厢画观世音像。 其身白银色。 璎珞衣服庄严如常。 坐莲华上结跏趺坐。 右手执白拂。 右厢画普贤菩萨像。 其身金色。 璎珞庄严如常。 亦坐莲华座右手执白拂。 于文殊上空中两边。 各作一首陀会天。 手执华鬘。 在空云内唯现半身。 手垂华鬘。 于文殊像下右边。 画受持咒者。 右膝着地手执香炉。 其文殊师利等所坐华下遍画作池水。 其菩萨像两边。 各画在山峰。 其画师从起首欲画之时。 即日日受八戒。 洒浴着净衣而画。 乃至画了。 若有舍利塔即安文殊像。 在塔西面像面向西。 若无大塔应以小塔安。 文殊像前以面向西。 设种种华种种饮食果子等。 三时供养。 道场内然酥灯。 其道场要须在寂静处。 唯令一人供给。 若正在道场诵咒时。 所须华香等弹指而索不得出言。 取沉水香截为长二指。 都卢婆香油(苏合香稀者是)无烟佉陀罗木炭。 若无。 以紫橿木替。 又以沉香内前油中。 于像前佉罗木炭火中烧尽一夜。 至明相出已。 即见文殊师利。 所有求愿皆悉满足。 除淫欲事。 自外悉皆不违所求。 又法于像前。 取旃檀截断长二指还。 昼夜烧供养。 是时文殊师利即现身当为说法。 所有身患皆悉除愈。 得菩萨地自在。 又法于像前。 以瞿摩夷涂地。 散众名华。 行者于涂地场内一边坐。 诵咒满一百八遍。 经一月得聪明持一切经论。 又法日日随心常诵莫忘。 定受业报亦令消灭。 又法若日别能诵满一百八遍。 临命终时得见文殊师利。 随心所愿皆得受生。 文殊师利为利益众生故。 于诸功能中略说少许。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八妙吉祥六字心真言品第二十三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 复观察净光天。 告妙吉祥童子言。 妙吉祥复有第七仪则不空成就法。 彼有得成得大果报利益安乐。 所有一切恶业恶趣苦恼皆得消除。 当来决定获得无上菩提。 妙吉祥我今说汝六字心真言。 此真言微妙不可思议力无等等。 解脱六道一切轮回。 及免三苦大海久久沉溺。 解脱一切缠缚。 不染世间一切有情。 一切部多无能得见。 于轮回道而得清净。 得佛法分诸佛随喜。 于一切真言最尊最上。 复于一切为大富贵。 即说六字心真言曰。 唵嚩(引)枳曳(二合引)那曩摩。 妙吉祥我今说此六字心成就法。 若有求成就者。 当以菜果为食或乞食。 一日三时澡浴三时换衣。 身心清净不得散乱。 诵真言一洛叉为先行。 不得中阙一遍。 若是阙少法不成就。 须是专注心不异缘。 如是先行成已。 用织成帛不截茸头。 大小应量不剩不少。 如是得已然觅画人。 仍令清净持戒。 如是洁净已。 用上好彩色画此圣像。 于[巾*(穴/登)]内先画妙吉祥菩萨。 作童子相坐莲华座说法之相。 偏袒右肩以种种微妙而为严饰。 左边画圣观自在菩萨。 左手持莲华右手执白拂。 右边画圣普贤菩萨。 上面画云。 云中画天人。 持鬘雨花而作供养。 于前下面画持诵行人。 随自相状手执香罏。 作瞻仰妙吉祥菩萨相。 周匝画山。 下面画莲池。 于内随意种种严饰。 画像毕已。 于舍利塔所面西安置。 就白月吉日献大供养。 以酥燃灯。 复以惹帝花八千。 一诵一掷散妙吉祥面。 直至散尽。 若得成就或闻吽字声。 或得像振动。 若得闻吽字声。 即得最上尊贵。 若得像振动。 即于一切论者中得为最上。 又能了知世间一切义论。 若不得如上成就者。 当于一切持诵法中得力。 若以湿沉香木为柴如中指长。 复以佉祢啰木柴。 于黑月夜揾都噜瑟迦(二合)油。 作护摩直至日出。 必定当得见于圣妙吉祥菩萨。 若得见已。 持诵行人所有胜愿求者必得。 唯于贪欲不得求乞。 或于黑月夜烧白檀。 不间断直至日出。 得菩萨来说甚深法而令信解。 得信解已于一切病当得解脱。 决定获得菩萨之地。 复有法用赤檀木刻作莲华。 可六指量。 并茎皆赤檀作涂以千叶加持千遍已。 于月十五日就像前。 着荷叶上安置手按。 诵真言至焰出。 执之须臾转身。 如十五六男子色如真金。 莹净光明过日天子。 得一切天人奉重供养住寿一大劫。 命终之后往生极乐世界。 复有法取太阳直日。 以白菖蒲根五净水。 洗得清净已。 于菩提叶上安置。 诵真言直至三相现。 若得热相得一切人爱重。 于一切论者中得胜。 若得烟相获隐身成就。 住寿三万岁。 若焰出得虚空行。 住寿一大劫。 复有法用有犊黄牛乳取酥。 以铜器盛。 于七菩提叶上安置。 诵真言直至三相现。 若热得闻持。 烟隐身。 焰虚空行。 如前无异。 复有法以莲子口含。 于太阴直日诵真言。 直至振动。 复以三金裹口中含。 如前诵至振动得隐身。 若出口中莲子一切人得见。 若以丁香口含。 诵六洛叉已。 凡与人言一切爱重。 若食酥诵十二洛叉。 得为天人。 若乞食默诵一洛叉得隐身。 若诵百俱胝。 得说法如妙吉祥菩萨。 复如十地菩萨。 若恒诵持得一切义增长。 复有法以一切香药作人形像。 断之作护摩。 七夜内得爱重。 复有法以安息香作丸。 如小莲子大。 揾酥百千作护摩。 得钱一洛叉。 又法持诵人或入河海。 以莲华百千掷水中作护摩。 得大伏藏不可穷尽。 若以白芥子供俱摩香和合。 八千作护摩得啰惹爱重。 若以麻油和酥蜜酪。 作团百千作护摩。 得大长者一切施与。 复有法若以不堕地衢摩夷作曼拏罗。 以阿提目讫多华献大供养。 诵八百遍。 然读诵大乘经法。 一月之内得大智慧。 复以牛黄诵八百已点于眉间。 得一切人爱重。 若加持头顶诵七遍。 一切人不轻慢。 若用枳里花一万作护摩。 得一切病除。 若日日诵七遍。 一切恶业决定灭尽。 若临命终时诵百八遍。 得妙吉祥菩萨面前出现。 《白文殊师利略轨》大藏寺祈竹仁波切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愿一切有情众生能具足福乐与其因愿一切有情众生能由苦及其因中解脱愿一切有情众生与无忧乐境无所分离愿一切有情众生住于平等心中无有爱嗔偏执波光银白大海中央涌生莲华之茎梗 花蕊开敷月座庄严其上坐有微妙音童子之相金刚跏趺身色犹如雪山白 一面二臂胜施印执青莲妙音尊前礼唵 哇基达 那玛om Vakrida nama祈求本尊具悲极智光 开我智慧除我愚痴暗 加令显通达三藏慧 加持令证无碍大辨才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白文殊之境 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白文殊师利略轨导修白文殊师利是文殊大士五种主要化相之一,其法门利益为特别易令行者生起智慧、长寿及善心。 若欲依此法门作事业闭关的人,应先求得灌顶及自化本尊仪轨之详细讲解,再入关专修。 作此闭关,由于法门属事密部,行者必须十分注重外在的干净、整洁。 闭关之地必须符合《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述要求。 打扫之方法亦依《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教授(注:亦可见法师著作《甘露法洋》)。 在佛坛上应供白文殊大士之像或图片,以及一部佛经及一座小塔,以表佛陀之身、语、意。 如果供的是白文殊像,应如法装脏及开光;若供白文殊图像或唐卡,则亦要如法恭请大师开光。 关中应供食子(torma),以三甜(黄糖、白糖及蜜糖)、三白物(牛奶、酸奶及乳酪)所制。 坛前并应供两套八供,一供自化的本尊,另一供观想中在虚空对面的本尊,这些食物及供品均应放于未放过肉、葱或蒜的新盘子中。 供灯必须用很干净的灯油,香则用事密部专用配方或纯檀香或纯沉香。 在关期中只可吃以三甜、三白为主的素食,同时必须戒作十恶业。 一般来说,夫妻间之正常性行为不算邪淫,但在关期中则应彻底戒任何淫行。 在关期中,应每天多次沐浴,穿上白衣来修法,或起码避免穿黑衣。 座垫要采用后高前低或能久坐不累的好座,否则坐得腰酸背痛,根本无法安下心来修法。 座垫以白色、红色、黄色为佳,忌用兽皮。 座垫最好能面向东方,或如房间座向不方便,便观想自己面向东方。 在座垫前,我们放一个修法的小几,上放一碗米以作仪轨中的撒米用途、铃及杵或一对小钹,不必准备手鼓。 以上所谈,乃对闭关者之要求。 日常修此法作为功课的人,可以不必这么严格,能作多少便作多少,总之努力保持干净与整洁即可。 不茹素的人,最好在早上未吃肉前修此法门,这样会比较有修持力量。 日常修此法门而不是闭关的人,食物可以用其他素供来代替,两排八供亦可以其他供品随力供奉来代替。 不论日修或闭关,坐姿以毗卢七支坐姿为宜(注: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及法师著作《甘露法洋》等)。 在修诵前,首先应调整发心。 我们在心中想“为了去除心中的愚味、黑暗,为了成佛,为了众生之利益,我现在修此白文殊法门! ”在发心后,我们应观广、中或略皈依境于面前虚空中。 衲认为大家观略皈依境便足够了。 我们观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面前,并想着他是一切上师、祖师、佛陀及三宝的总合体。 在诵皈依文时,我们心想:“六道轮回本质是苦,我极欲离开,故我一心依止三宝!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以上是皈依文,必须诵三次或更多次。 然后,诵四无量心文:愿一切有情众生能具足福乐与其因愿一切有情众生能由苦及其因中解脱愿一切有情众生与无忧乐境无所分离愿一切有情众生住于平等心中无有爱嗔偏执这四无量心文我们应诵三次。 在诵念后,观皈依境化光而融入自己眉心。 在修皈依诵及发心后,我们诵以下四句赞文:波光银白大海中央涌生莲华之茎梗 花蕊开敷月座庄严其上坐有微妙音童子之相金刚跏趺身色犹如雪山白 一面二臂胜施印执青莲妙音尊前礼这四句赞文已浓缩地道出了当观想的面前本尊。 首先观面前虚空中有一广大之“崩”(bam),字变为大地,外围是草原及森林,中央有一湖,但这湖中的水是奶水。 仪轨中的“波光银白大海”数字,正指这个乳湖。 湖边的草原长满漂亮的花朵。 此草地并非凡间的草,而是很有弹性的草。 森林、草原及乳湖等等,实乃文殊大士之智慧所化现出来的外相。 在湖边的草地上,有两、三头六牙白象悠闲地散步、吃草。 六牙白象长有六只象牙。 传统说,六牙白象并不常见于世上,只有值佛示现时,方会出现。 为什么要观六牙白象呢? 这是因为在野兽中以象之力量最大,故以象喻文殊之大智。 这些白象并非凡间的畜生道之象,而是文殊之智慧所化出来的。 在乳湖上,有金黄色的美丽禽鸟于水面上戏水。 在乳湖中,有三种莲花。 什么是“三种莲花”呢? 莲花分三类,一为常见的莲,它们日夜都是打开的;另一为睡莲,夜晚开,白天闭;第三为另一种莲,日间开花而晚上闭合。 这三种莲分别表义小乘、大乘显宗及密法。 观想乳湖中有这三种莲花,对我们修持小乘、大乘显宗及密法有吉祥的缘起意义。 在乳湖的最中央,有一朵很大的莲花,花有八瓣,其茎在乳水中。 花茎、根及叶俱金黄色,其花在湖面上,花蕊为橙色,上有一白色藏文“阿”(Ah)字,此字变为本尊白文殊师利大士。 白文殊师利大师身相一面二臂,全身白色,现为十六岁少年之相。 他有两种常见化相,一为双手各持一花,花中分别为智慧剑及经函;另一化相只持一花。 今天所教的乃后者。 我们观大士双足跏趺,右手放膝上作胜施印,左手作说法印于胸前,并持一花,大士的手拈着花的茎,此茎延伸至大士左耳边高度,花的中央有一《般若经》,经上有一竖立的智慧剑。 大士身上佩戴宝冠、耳环、颈饰、臂镯、手镯及脚饰,穿美丽的天衣,长发结为三层之发髻,髻顶有一摩尼宝。 在文殊大士的心中,有一朵八瓣莲花,莲瓣是闭合的,但内里却十分宽敞广大。 在莲花内有一个月座,月座上有一个六角型的轮,轮中央竖立着白色藏文“阿”(Ah)字,其六角由“阿”字正前方顺时针方向数下去,依次有白色的藏文“唵” 、“哇” 、“基” 、“达” 、“那”和“玛”字站立着,字的正面朝向中央的“阿”字。 这些咒字全部是竖立的,而非平躺在轮上。 我们在心里要想着,这个六角轮的角十分锋利,轻轻一碰便能削断我们的业障,整个心莲又似太阳般,其光芒及热力能令我们之业障像牛油般马上溶掉。 现在已讲完本尊之观想。 有时间的人,应于此用一、二小时的时间,努力地清楚观想每一个细节,包括草原、森林、乳湖、莲花、本尊、本尊身上的饰物……. .等等,以此为修专注禅定的所缘境。 没时间的人,也应用少许时间作这样的禅定修持。 在修禅定后,我们便诵咒。 本尊咒是唵 哇基达 那玛om Vakrida nama诵此咒之数字并无限定,总之越多越好。 在持咒时,分为观六角轮旋转及不观其旋转两种方法。 观六角轮旋转,能极迅速地增长智慧,但亦可能遇上极大的障碍,所以我们以不观它旋转为宜。 在诵咒时,我们观静止的利轮及诸咒字流出甘露,净化了我们之罪障,并打开了我们的智慧,令我们对佛经中之疑难解开了,也令我们清楚明白三藏一切经论。 在持此咒后,我们心想“现在我的智慧已经增长了”。 现在衲再教授成就不忘的修持方法。 甚么是“不忘”的成就呢? 在佛陀入灭后不久,佛的众多弟子曾聚集一起,把佛陀的教法结集起来。 当时,便有佛陀弟子阿难尊者(Ananda)靠记忆而把佛陀所有开示背诵出来。 现在佛经里的首句全部都是“如是我闻”,此乃阿难尊者背诵时的开场白,意为:“我记得当时听到。 。。 。。 。”阿难为何能把佛陀几十年的每一次开示都背诵下来呢? 这正是因为他有“不忘”的成就。 若有此成就,我们便能记忆佛经上的每一句话及师长的每一句开示,绝不忘失。 修持方法是,我们观想自己舌上有一个“阿”字,同时口诵“阿 阿 阿 阿。 。。 ”,以一口气诵一百次“阿”字,乃至二百、三百或更多次,同时观舌上之字放光请召诸佛圣众之智慧化为无数“阿”字降下而融入舌上之“阿”字,此字又复制化出多个“阿”字,由舌而降入自心。 以此方法持之以恒观想,便能增长记忆力。 若欲修诵《文殊智德赞》或《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应于此时加插入略轨此部分。 不欲加诵以上内容的人,此时便可回向。 祈求本尊具悲极智光 开我智慧除我愚痴暗加持令显通达三藏慧 加持令证无碍大辨才以此功德愿速能 成就白文殊之境并将一切诸众生 安立于同等果境以上为回向文。 现在已说完白文殊大士之简略修持方法。 事业闭关之咒要求是在闭关完成六十万遍咒,但在末法年代,人的善心较小,烦恼却如江河水般连绵不断,恐怕应把咒数要求增至一百八十万,方会有成。 日常修诵而闭关的人,每天随力诵即可。 并无咒数要求。 传承极为重要,故此传法的师父必须说明自己的传承。 衲的传承来自色拉寺昧院嘉绒僧堂堪珠仁宝哲(Sermey Gyalrong Khentrul Rinpoche)。 堪珠仁宝哲是帕绷喀大师之弟子,卒于1957年。 1957年是衲所属的色拉寺昧院嘉绒僧堂很不好的一年。 在这年中,僧堂痛失两位大师,一为堪珠仁宝哲,另一为萨巴仁宝哲,他们两位都是衲的恩师,亦是僧堂中德高望重的长老。 另外,衲亦曾作白文殊师利的专修闭关。 以上说明了衲在本法门上的传承。 发布时间:2023-05-04 12:40:1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