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断烦恼与证道果 内容: 转载自网络。 煩惱的根本有三種,即:貪、瞋、癡。 若再細分,又可分爲「十結」(dasa saüyojanàni),即:欲貪結、色貪結、無色貪結、瞋恚結、慢結、見結、戒禁取結、疑結、掉舉結、無明結。 此「十結」將分別在四種出世間聖道中被斷除,而阿拉漢聖道則能斷除一切煩惱。 道智又可分爲四個層次,由低至高依次爲:入流道智、一來道智、不來道智與阿拉漢道智。 1、入流道智當禪修者觀照一切諸行無常、苦、無我的世間觀智成熟時,即生起一刹那緣取涅槃爲目標的更改種姓心(gotrabhåcitta),超越凡夫種姓,而達到聖者種姓。 此後即刻生起一刹那的入流道心。 入流道心(sotàpattimaggacitta)又稱入流道智、初道智。 該道智執行與四聖諦有關的四種作用,即:遍知苦、斷除煩惱(苦之因)、證悟涅槃(苦之滅)及開展八支聖道。 在聖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聖者:ßtiõõ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sotàpanno hotiavinipà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àyaõoti. û「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入流道智能斷除最粗的三種結:①、執著實有我、我所、靈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見」(sakkàyadiññhi又作薩迦耶見,身見,我見,邪見);②、執著相信修持苦行、祭祀、儀式等能夠導向解脫的「戒禁取」(sãlabbattaparàmàsa);③、對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緣起的「疑」(vichikicchà)。 同時,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種惡趣(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的貪瞋癡,以及所有尚未産生四種惡趣果報的惡業。 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 入流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入流聖果。 入流,巴利語sotàpanna[1],又作至流,即已進入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 對於漫長的生死旅途來說,入流聖者已經走近了輪迴的終點,他們的未來世將只投生於人界與天界兩種善趣當中,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過七次。 也即是說:入流聖者將於不超過七次的生命期間,必定能得究竟苦邊,趣無餘依般涅槃,絕不會再有第八次受生。 入流聖者已經斷除了邪見,他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故意造作諸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之類的惡行,即使是在夢中,他們也不會再造作此類的惡業,因爲他們已經根除了造作這些惡業的潛伏性煩惱。 守持五戒是證悟入流聖果以上的聲聞聖弟子們的行爲素質。 同時,他們對佛陀、正法與僧伽具有堅定不移的清淨信心,戒行聖潔(四種不壞淨),深信緣起,深信因果,並如實知見四聖諦,親證涅槃,成爲出世間聖者。 入流聖者根據投生的次數又可分為三種,即:最多七次者(sattakkhattuparama)、家家者(kolaïkola)和一種子(ekabãjã)者。 在《人施設論》中說:「哪一種人為最多七次者? 有一種人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 他流轉輪迴於天[界]和人[界]七次後,作苦之終結。 這種人稱為『最多七次者』。 哪一種人為家家者? 有一種人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 他流轉輪迴兩或三家[2]後作苦之終結。 這種人稱為『家家者』。 哪一種人為一種子者? 有一種人滅盡三結,成為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 他只投生為人一次後即作苦之終結。 這種人稱為『一種子者』。」(Pp. 31-33)2、一來道智一來道智並不能斷除任何「結」,但卻能減弱較粗的欲貪(對欲樂之貪求)與瞋恚。 一來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一來聖果。 一來,巴利語sakadàgàmin[3], 意為再回來此世間結生一次。 在《人施設論》中說:ßKatamo ca puggalo sakadàgàmã? Idhekacco puggalotiõõ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ràgadosamohànaü tanuttà sakadàgàmãhoti, sakideva imaü lokaü àgantvà dukkhassantaü karoti Ý ayaüvuccati puggalo `sakadàgàmã. û「哪一種人為一來者? 於此,有一種人滅盡三結,貪瞋癡減弱,成為一來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結。 這種人稱為『一來』。」(Pp. 34)一來聖者已斷了有身見、戒禁取、疑三結,以及較粗的欲貪、瞋恚與愚癡,最多只會再回來此欲界世間受生一次,即盡苦邊。 一來聖者偶然還會生起一些較輕的煩惱,但並不時常發生,同時它們的困擾力已經很弱。 對於「只來此世間一次」(sakideva imaü lokaüàgantvà),《中部·若希望經》的義註解釋為「只來此人界結生一次。」(ekavàraüyeva imaü manussalokaüpañisandhivasena àgantvà) (M. A. 1. 67)該經註和《人施設論》註又提到有五種一來者:1. 有一種在此人界證得一來果後,即在此人界般涅槃。 但這種人並不在「回來一次」之列。 2. 有一種在此人界證得一來果後生於天界,並在其處般涅槃。 3. 有一種在天界證得一來果後,在其處般涅槃。 4. 有一種在天界證得一來果後,再生於此人界才般涅槃。 5. 有一種在此人界證得一來果後生於天界,在天界命終後再生於此人界才般涅槃。 一種子者和第五種一來的差別在於:一種子者只有一次結生,但這種一來還有兩次結生。 《人施設論》註認為只有這第五種一來才屬於真正的「一來」,因為他還要再回來此人界結生一次。 (Pp. A. 34)3、不來道智不來道智能斷除欲貪與瞋恚二結。 不來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不來聖果。 不來,巴利語 anàgàmin[4], 意爲不再返回欲界受生。 聖典中常如此描述不來聖者:ßpa¤cannaü orambhàgiyànaü saüyojanànaü parikkhayà opapàtikohoti, tattha parinibbàyã anàvattidhammo tasmà lokà. û「滅盡五下分結[5],成為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6],不再從那世間回來。」因爲此聖道已斷盡了能把有情系縛於欲界的欲貪與瞋恨兩結,所以不來聖者不會受到欲界的煩惱力牽引而再投生到欲界。 不來聖者若在今生不能證悟阿拉漢果,其死後只會投生於色界或無色界梵天,並於其處證趣般涅槃。 4、阿拉漢道智不來聖者雖然已經斷盡了「五下分結」,不再投生於欲界,但卻還是被殘餘的五種極爲微細的「上分結」系縛於生死輪迴之中。 阿拉漢道智能徹底地剷除此「五上分結」(pa¤cannaüuddhambhàgiyànaüsaüyojanànaü),即:色貪(對色界生命之貪)、無色貪(對無色界生命之貪)、我慢、掉舉與無明。 阿拉漢道智(arahatta-magga¤àõa)是使心完全從一切煩惱中解脫出來、並直接證悟阿拉漢果之心,它斷除了殘餘的有漏與無明漏,而使阿拉漢聖者被稱爲「漏盡者」(khãõàsava)。 同時,阿拉漢道智也斷除了剩餘的所有不善心所:癡(無明)、無慚、無愧、掉舉、慢、昏沈與睡眠。 阿拉漢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阿拉漢聖果。 阿拉漢,巴利語arahant的音譯。 意為應當的,值得的,有資格者。 「阿拉漢」有五種含義:1. 以已遠離(àrakattà)一切煩惱故為arahaü;2. 以已殺煩惱敵故(arãnaü hatattà)為arahaü;3. 以已破輪迴之輻故(arànaü hatattà)為arahaü;4. 以有資格(arahattà)受資具等供養故為arahaü;5. 對惡行已無隱秘故(pàpakaraõe rahàbhàvato)為arahaü。 聖典中經常如此描述證悟阿拉漢道果的聖者:“`Khãõà jàti, vusitaü brahmacariyaü, kataükaraõãyaü, nàparaü itthattàyàti pajànàti. ”「他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再無後有。』」阿拉漢聖者已經圓滿地培育了戒定慧三學、完全地開展了八支聖道,所應作者皆已成辦,所應學者皆已圓滿,故阿拉漢又被稱為「無學」(asekha)。 他們已經竭盡了一切作爲生死之因的煩惱,究竟正盡苦邊,在身壞命終之後,將不會再有生死輪迴。 [1] 入流:巴利語sotàpanna。 sota, 意為流,河流;àpanna,意為已進入,已到達。 《增支部·第十集》之義註中說:「入流者,為已進入聖道之流。」(sotàpannàtiariyamaggasotaü àpannà. ) (A. A. 10. 64)漢傳佛教依梵語srota-àpanna音譯作須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等。 以上是就聖果位而言的。 若就聖道位而言,巴利語則為sotàpatti。 sota (流) + àpatti(進入,到達),中文也譯作入流。 在聖典中也常作sotàpattiphala- sacchikiriyàyapañipanna,直譯作「為現證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 [2]從證悟入流果之後就不可能投生在低賤的家庭,只會投生於大富貴家。 「兩或三家」即投生在天界或人界兩或三次。 [3] 一來:巴利語sakadàgàmin。 為sakid (一次) + àgama(來,前來) + in(具有)的組合,直譯為只來一次者。 《中部·若希望經》註中說:「一來者,為回來一次。」(sakadàgàmãti sakiüàgamanadhammo. )(M. A. 1. 67)《人施設論》註中說:「再回來結生一次者,為一來。」(pañisandhivasena sakiüàgacchatãti sakadàgàmã. ) (Pp. A. 34)漢傳佛教依梵語sakçd-àgàmin音譯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彌等。 [4] 不來:巴利語anàgàmin。 為na (不) + àgàma (來,前來) +in(具有)的組合。 在《五部論註》中說:「不來者,名為對欲貪、瞋恚於心不動搖,以及決定性不會再從其世間退回來者。」(anàgàmãtikàmaràgabyàpàdehi akampanãya- cittàya ca tamhà lokaanàvattidhammatàya ca ñhitasabhàvo nàma. ) (Pk. A. 188)[5] 五下分結 (pa¤cannaü orambhàgiyànaüsaüyojanànaü):下分,意即連接到下界的;為投生到欲界之緣的意思。 五下分結即前面所說的三種結,再加上欲貪結和瞋結。 不來聖者已斷除了這五種下分結。 [6] 成為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 (opapàtiko assaü tatthaparinibbàyã):不來聖者已排除了胎生等三種生,只會化生為梵天人,並在梵天界那裏般涅槃。 发布时间:2023-05-04 12:24:5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