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南京齐伟居士 内容: 答南京齐伟居士徐老师您好! 自从今年3月18日和某居士去老师那里叙述学佛心得,得到老师印可之后,回到日本,我一直遵从上师的教诲,致力于观心和打扫习气。 虽然时进时退,但由于根本已明,所以也算有惊无险。 最近基本上仍是以观心为主,打坐几乎没有时间,总的情况是能够常观,但不能恒观。 遇境会粘,但并不怕粘。 因早知始作俑者是谁,但只观察此时那被粘住的是谁,早已笑掉了大牙:真是自作自受。 别人岂能知道我的模样,谁能描述出我此时的心境,真是虚虚实实,假我真我一起现前,明眼人也奈我若何。 说什么“假我真我”字,早就破绽百出。 又说什么“破绽百出”,只要露出一个字,世界早已变翻了脸。 佛法说难,让你难于上青天,佛法说易,让你竟难以置信。 说难说易,总是一个“难”字了得,故只能让释迦苦口婆心40年,真难为了慈心文佛。 我最初学佛时,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学佛只是除习气”,但现在,我除了“除习气”之外,还能做什么事呢。 我开始留意起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的心态,在感受到人、事、物的变化而在那一刻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时,我就会及时投下一个问号:这正在感受酸甜苦辣的是谁? 我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我知道这种恶习必须要改,于是就在遭遇到面子受损的关头,尽管难堪,但我就是要拼命体会难堪的滋味。 难堪虽然是假相一个,但在难堪时自己还是会体会到这难堪的滋味,但即使在难堪时,仍然还是清楚地知道:知道这难堪的并不难堪,而这才是真正的自己。 因此,佛法可以说是最好的心理学,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自己给自己诊断,开处方,服药,疗养,自己照顾自己一辈子,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 随时保持一种安祥的心境还是很重要的。 由于要随时进行保任,如果神色张惶,或做事节奏飞快,则似乎很难有效地觉出散乱心,不免又被境界粘住。 因此,我尝试着走路也好,做事也好,或者说话也好,相对放慢速度,这样似乎可以比较敏感,清楚地进行观照。 我观照时使用两种方法:用耳听声,以及用眼观看。 两种方法分别对治不同的粘境。 闻性,见性,佛性,本性,本来面目,真正的我等,其实都是一回事。 知道了之后,只要时时仔细觉照,不难发觉任你如何地在境界里攀援不舍,都只是昙花一现,该偃旗的自然会偃旗,该息鼓的自然会息鼓,而于自性了不相干,更用不着懊悔保任不力。 一切只是时节因缘的问题,只要有份耐心,即使不能马上从境界中出来,也能在境界里边烦恼,边快乐:烦恼的是自己还被境界粘著,快乐的是虽然不能马上抽身,但很清楚那个“知道”烦恼的并不烦恼,这个奥秘竟然被我得到,且时时可以体会,可以受用,能不庆快平生吗? 关于“见性”之事,我觉得似乎作“现性”来理解更好。 理由有二:一个理由是古语中“见”即是“现”之意,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即是“现”的通假字。 原意是“现出”的意思。 另一个理由是所谓的“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内心深切的体会,是超越心意识之后,本性的“自然现前”。 所以与其说“见性”易使学人产生误会的话,不如说“现性”而可免去一番心意识的妄想与猜测。 关于“悟”之事,一向有几种说法。 有“解悟”、“理悟”、“顿悟”,有人认为“解悟”只是文字上的理解,这与“理悟”似乎是一回事。 “顿悟”则是一瞬间亲证本来。 “打成一片”则时时不离本来,享受本地风光矣。 我认为“解悟”确属文字理解,与“理悟”略有不同:“理悟”已有身心两方面的体会,即已算是一种“体悟”,“顿悟”则于一瞬间了知本来,所谓“如实知自心”往往当事者会有“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切身感叹。 而且从此之后,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态:在此之前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下子发生巨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崭新的自我观念,可以说“顿悟”是一个人生最重要的里程碑:因为自从那一刻开始,他已切实感觉到自身的巨变,虽然仍会被生活所转,也仍然会有烦恼,但是他已经几乎不需要再通过看经书,找拐杖来帮助自己应付旅途中的艰难困苦。 他在深刻冷观内心时候,其实就是在看经书,也就是在念佛,也即是禅定,也即是观照。 一切境界都是自性的变幻,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经,每一个境界都在试探着你,看你此刻的心态是粘还是不粘。 若是粘住了,即是坠入三界,若是不被粘住,则当下出离三界。 所以若想三界能做得主,只看眼下是否能做主。 真个是:佛法无多子,只看粘不粘,若想出三界,需把心意牵;三界非入出,心意岂劳牵,本自离生灭,何妨作配角。 天天观世间,日日忙里闲,回看来时路,已过万重天。 十分感谢老师给我写的对联:供养枯寂禅心敲醒繁华春梦我视如至宝,会好好照上师的要求去做。 某居士也很用功,我们自己发愿努力保任,争取早日荷担起如来家业,将来能在日本广传“六字大明咒”及上师的“观心法门”。 不能一直在上师身旁伺候,实在深感惭愧! 只愿时时得到上师,元音老人和十方诸佛的加持,使我能早日证入佛地,永在人间广传正法。 以上心得,不知是否合乎祖意,望老师能及时鞭策学生,使能快马加鞭,早奔前程。 学生:齐伟2000年8月8日于日本. 东京齐伟仁者慧眼:(一)长信收到,千里鸿雁,来自异国,十分欣慰! 仁者理事圆融,才华横溢,尤其对佛法修证,可称更上层楼,如说:“遇境会粘,但并不怕粘”;“我除了除习气之外,还能做什么事? ”“但我就是要拼命体会难堪的滋味”……,这些都说明若非真实用功,不能有此体会! 佛法唯证相应,若继续保任,打扫宿垢,终能打成一片;所谓打成一片,即是昼夜六时,妄想脱落,心无散乱,人生至此,得大解脱,岂不庆快平生! 但多生积垢,亦非一时能除,总须“在有障碍中忍得过,能忍得过即无碍矣”,譬如爱面子一事,正是我们考验的好机会,能与之挨磨、周旋,久之自能脱然。 (二)文字无咎,损益在人,故亦无有定法可说。 如“理悟”,可作道理上明白解,亦可作明白“理体”解,“证悟”可作破初关、亲见本来面目解(素法身),亦可作破无明,见法性的“分证”和“满证”解。 (圆教破四十二品无明、别教破十二品无明)一般说来,以“悟”、“修”、“证”三个字作分别,最简要,即1. 开“悟”自性,2. 由悟起“修”,3. 由修而“证”,列表如下:修 证 三 阶 段悟 (见道)根尘脱落,明悟自性——破初关修 (修道)绵密保任,长养圣胎——破重关证 (证道)放任而为,无所不是——破牢关(三)“见性”意即“现性”,但原来都已用惯,可以不改,只要领会其义即可。 何况古人曾说:肉眼亦可以见性。 因为开悟以后,全相即性,山河大地全露法王之身,故目见山河大地即是肉眼见性,此意颇深,古人有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天台宗也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可助理解。 (四)“心态是粘还是不粘……”是出入三界的关键,此语说得何等精辟! 圣贤、佛菩萨与我们凡夫的界限,就在粘与不粘,粘则系结、挂碍、不自在、生死;不粘则解脱、自在、出生死;圣人是念而无住,用而不著,凡夫是缠结、挂碍、著相粘境,界限十分清楚。 我们必须努力用功,使妄想脱落,打成一片,随缘逍遥,放旷自在。 自知烦恼即是菩提,妄想就是妙用,穿衣吃饭,迎宾送客等一切法皆是佛法。 仁者所说“在观心时,其实正是念佛”,正是。 凡内观自心,外参经论,实际上都是念佛法门,以一切不离自性故。 又“任你如何在境界里攀援不舍,都是昙花一现”,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实)但不是断灭,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无虚),无实无虚,即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五)五言偈一首,可谓道尽心要,承担如来家业,实是责无旁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苦恼,亟待匡济,大心救度,不愧佛子,愿与仁者共勉之。 录古德颂一首,以助法喜:转处孤危万事休。 随缘得旨复何求。 群生造化乘斯力。 一道灵光触处周。 即事即空无剩法。 全心全佛有来繇。 填沟塞壑无人会。 可笑骑牛更觅牛。 此祝安详! 年老眼花,不尽欲言。 某居士于此致意,希团结奋斗,情愍一切! 愚恒志拜书2000年8月20日6月28日 发布时间:2025-07-18 14:13:3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