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十九集 内容: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天气比较冷一点,大家多注意保暖。 我们人生这个谨慎的态度相当重要,因为「身有伤,贻亲忧」,我们身体有了损伤,让父母担忧了。 确实在整个文化的教诲当中,如何把一个家庭经营得非常的和乐? 这个家道能承传千年,千秋万代而不衰,从我们的文化当中可以提出很多关键的教诲。 像昨天我们提到的,「孝悌为传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像刚刚讲的,身有伤贻亲忧,从小孩子对自己的健康懂得关心、懂得照顾,不让父母担忧,这就是他谨慎的态度从小养成,谨慎为保家之本。 「勤俭为持家之本」,我们纵观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个家国兴盛都是勤俭,为什麽败? 太奢侈了,一下子就把祖宗的福分都给花个精光,勤俭为持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我们看到这些圣哲人的後代,他们都是很好学,饱读诗书,因为知书达礼,才能把家庭兴盛起来。 所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一定要明事理,人生才不会走错,才不会经营家庭经营得很混乱。 治家方面,跟我们刚刚写的这几句,孝悌、谨慎、勤俭、和顺,还有诗书、好学,这几个重要的德行。 我们看到这几条有没有马上回光返照,我们自己孝悌做了没有? 我们自己是不是勤俭、是不是谨慎? 这些德行有没有在我们身上落实? 我们不能看到这几条,心里想着儿子还没做到、先生还没做到。 所以一定是先从我们自己开始要求起才对。 假如我们今天治家,这些德行都先要求别人,那人家会心理不舒服,你都自己不做,都要我们先做,这样他很难心服口服。 所以圣贤人教导我们都是先要求自己,正己,不是先要求别人。 这个态度很重要。 我们往往在修学圣贤教诲过程当中,先要求别人,反而别人不能谅解,都觉得你怎麽学了之後也没什麽进步,只会看我们的缺点。 他人就很难接受,以至於还误解学《弟子规》怎麽学得愈来愈刻薄? 这样就不好。 像有个太太,她就带着孩子去上《弟子规》的课,她先生送她来的。 上了楼,她就在那里抱怨,说道:我的先生很没有善根,明明都到楼下了,也不上来一起听课。 她在抱怨她的先生。 结果老师就讲:你先生很不错了,都载你们来,算很支持你们,你怎麽都没看到优点,只看到缺点? 旁边有一个家长马上就说:对、对! 像我先生连送我来都没有;不只没有送我,还在家里睡觉。 老师又说:你先生在家里睡觉,他都没有反对你来,都没有反对你带孩子来学;而且,你回去的时候,有没有煮中餐? 没有,来不及煮。 对! 你看你连中餐都没有煮,你先生也没有抱怨,所以他很不容易! 我们往往拿着很高的标准要求家里的人,却没有看到他们已经有很多满替我们设想,满好的一些态度。 所以人急於要别人达到自己的标准,造成双方压力都会很大。 所以只先要求自己,双方就不会有抱怨,不会有压力。 透过我们自己先做,自然对方看了会感动,把对方的这分善良给唤醒起来。 我们看到这些德行,首先要求我们自己开始来落实。 一开始,我们看到「孝悌为传家之本」,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确实周朝八百多年朝代的寿命,在历代算是最长的,而他们的孝悌算是做得最紮实的。 在文王的父亲王季,他在每天一大早起来,这个文王都会去跟王季问安、问好。 就像《弟子规》当中讲到的,「晨则省,昏则定」,其实这一分孝心往往都是在生活很细微的地方自然流露出来,也在这很细微的地方,孩子看到了,就传承下去。 文王早上给父亲问安,三餐都亲自看看给父亲送的食物,以及当父亲吃完之後,再看一下父亲的食慾有没有正常? 假如食慾不是很正常,他的内心就很难受。 假如看父亲恢复正常食慾,他自己心情也比较安慰。 所以都在时时体恤到父亲的身体健康是否安好。 後来文王生病了,他的儿子武王也依然对他非常的照顾。 所以武王侍奉文王生病十几天的时间,武王是连帽子、衣服都没有解下来,非常认真的在一旁亲自给父亲送上汤药。 这是他们几代的人对孝道,都从生活点滴真正去落实,就像《弟子规》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其实,我们真正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亲自来侍奉汤药,亲自来照顾,相信父母会非常感动,而且内心一感动、内心一欢喜,这个病也好得比较快。 而且,我们在祖宗的教诲当中,明白到人生行孝不能等、行善不能等。 有一位在银行上班的朋友,他听了行孝不能等,刚好他的父亲生病,所以他就请了假去照顾他的父亲。 他的父亲看他来了之後,因为病的比较严重,所以话也讲不清楚。 常常就比着手势叫他回去。 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一个父亲他在病得这麽重的时候,孩子来照顾他,他还是为孩子着想,怕孩子假如来照顾他,会耽搁他的工作、事业。 所以频频叫儿子回去,不用照顾他。 但是儿子听了课,自己的孝心有启发,所以满坚持请假照顾他的父亲。 结果他的父亲因为病,没有办法排便,好几天排不出来,那整个肚子都胀起来。 他在一旁侍奉父亲,也是很着急,因为可以感同身受到几天没有办法排便的痛苦。 後来医生也开了一些泻肚子的药,都没有办法立即看到效果。 照顾了几天之後,突然他的父亲泻肚子了,但来的很急,他当下直接用手去接他父亲的大便,边接赶快边处理。 他事後讲到,他在接父亲的大便的时候,不只不觉得脏,反而觉得很高兴,因为可以感受得到当父亲这麽多天没有办法排泄,一排出来,身体比较舒服。 这也让我想到,有位母亲说道,她孩子才刚出生没几个月,每次孩子大便出来,她都觉得那个大便不会臭,甚至觉得还有点香,为什麽? 因为她看到孩子的大便,她想到的是孩子很健康、很正常,所以不觉得那个大便臭。 父母对孩子那种爱心,我们也要以同样的父母对我们的这一分爱,来回报我们的父母才对。 进一步要以爱父母、爱孩子这种心再去爱天下的人。 有个父亲,他还没结婚以前,刚好他的朋友带着小孩到家里来,结果他朋友的小孩还小,一下子就把大便大在他们家里面。 在那个房间里,他每次经过的时候,就觉得有一股臭味。 後来他自己当爸爸,孩子在很多地方都大过便,他都没有这个记忆。 那孩子大便,父母一直想不能弄脏他的身体,赶快帮他清理,根本不觉得孩子脏。 所以自己当了父亲以後,突然想起以前朋友孩子的这件事,他开悟了。 所以那个臭不臭决定因素在哪? 在自己这一颗心,所以人生真正心量扩宽,没有什麽境界是不好的,都能感同身受,那是别人的父母,那是别人的孩子,那是别人的亲人,我们那个跟人对立、跟人矛盾冲突的状况就完全都化解掉。 所以心广天地都宽,心胸太狭隘,不能感同身受,其实苦的还是自己。 有一位师父,他刚好教了一些学生,看到其中有一个学生特别跟人家斤斤计较,动不动就跟人家吵嘴、跟人家冲突,这个师父也按兵不动。 因为学生成年了,有时候直接讲他,怕他面子受不了,找一些好的时机再来引导他。 有一天叫这个弟子去拿两包盐来,请学生倒了一杯水,师父就说:来,你把其中这包盐倒到这杯水里面,把它搅一搅,来,喝一口。 诸位朋友,什麽味道? 很多人说咸的,一定没喝过。 那一杯水而已,把整包盐倒下去,不是咸的是苦的,喝的是苦的。 师父也没说话,其实教学生,不是一大堆知识压在他的脑子里面。 真正能利益他人生的,知识是其次,他有没有那种体悟能力,有没有那种悟性开阔他的心胸? 这对他的一辈子,那是长远影响。 所以开悟门是学习当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关键,不然到最後都是读死书去。 你看,我们目前在社会上报导,学历愈高,离婚率愈严重。 这大家应该不怀疑? 学历愈高,是不是书读愈多? 但他读的书没有读活,变成都是一些知识的积累而已,他的悟门、他的心性没有打开。 所以学历愈高,很可能愈傲慢,跟妻子、跟身旁的人没有办法相处,冲突就很多。 这个师父当下也没说什麽,因为这徒弟喝下去,那个苦一定会记得很深。 过了几天,师父带着徒弟到大自然去,看到一潭的湖水,师父就跟弟子讲:来,把另外一包盐拿出来,把这包盐倒到这个湖水里面去。 徒弟也接着倒下去。 来,喝一口。 诸位朋友,什麽味道? 一包盐倒到湖水里面去,湖水矿物质比较多,所以喝起来是甜的。 同样一包盐,为什麽在一杯水里面是苦的? 在湖里面喝起来是甜的? 为什麽同样一件事情,有一个人暴跳如雷,有一个人反而很平静,甚至於很包容、很宽恕? 原因都在心量的大小问题。 我们今天要让孩子一生能幸福,要扩宽他的心量,能包容的话,人生处处味道都是甜的。 他能爱人、能包容人,自然也能得到别人的爱,别人的包容。 刚刚是讲到了孝心,「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位朋友他请假照顾父亲,父亲终於可以排便的时候,他是欣喜若狂去接父亲的大便。 後来隔天,他的父亲又在纸上写,颤抖的写着:你回去! 还叫他的孩子赶快回到工作上去。 其实父母在他这麽难受的当下,他的心上还是替孩子着想。 我们想想当我们病得很严重的时候,那时候还会想到父母吗? 父母以这麽挚爱的心对我们,我们也应该用挚爱的心来回报父母。 我还听一个长辈说过,因为她那个时候身体得了一个大病,她才五、六十岁,她母亲已经八十几岁了。 母亲要去世前,还告诉她说:你不要担心我,我也八十多岁,也该走了;但是我要走的时候,会把你的病一起带走。 她的老母亲在已经面临生死的时候,都还是念念系着女儿的健康。 而母亲这一分至诚很有感应,她母亲走了之後,这个长者她的病很快的就好。 那时候得的是癌症,後来病就好了。 母亲那一分爱很有力量。 後来我们这位长辈,现在也在我们庐江汤池中心帮忙,体力也很好,声音也很洪亮。 所以这一分孝悌,我们也要把它承传下去。 怎麽承传? 很重要的,从我们自己做出来,上行下效。 我们自己也回想到整个成长的过程,也没有听过父母告诉我们要孝顺,也没有听过父母告诉我们要对爷爷奶奶好,没有直接讲这样子的话;但是我们对於自己的爷爷奶奶,都很自然的懂得孝敬,这都是父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身教影响。 教育其实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就是「上所施,下所效」。 这个「教」字应该跟大家提过许多次了,上面第一个叉是我们父母、长辈做出来榜样,孩子自然效法,孩子最强的能力就是模仿。 一个好的德行,必须要重覆的教导、提醒。 这是一根小竹子,这是一只手,这不是拿着棍子打孩子,要解它的意义,就是不断的叮咛孩子。 这是告诉我们,教育一定要有耐心。 现在很多人,我跟他讲多少遍了,他都不听。 那可以感觉得到父母的心都急了。 教育孩子假如很急躁,那都是情绪感染,对彼此都没好处。 反而很有耐心,孩子可以感觉到那一分关爱,彼此都会有很良性的互动。 就像我们自己教书的,对孩子很有耐心,孩子在我们面前,他的心就不惶恐。 假如我们很急躁,一见到他就要骂他,他也觉得很害怕。 教育确实要有耐心。 其实这些道理,「孝悌为传家之本」,我们假如冷静来观察现在整个我们身旁周遭的这些亲朋好友,家庭比较幸福美满的,一定有孝悌的承传。 在厦门,我们曾经去办了一次讲座,办完讲座都会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请参与的这些朋友们来跟我们交流一下。 有个年轻人,也差不多二、三十岁,他上来就说到:这五天的课,让他体会最深的就是听到了孝是德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 他说他以前体会没有那麽深刻,但是这一次听完之後,他突然想到,他们那整个村,这一代的人总共出了一百零九个後代,其中一百零八个是大学毕业。 诸位朋友,您现在有看到这样的村庄吗? 素质这麽齐。 而且那个只有一个没有大学毕业,那一个是考上了大学,念了一、二年,身体不适退学的,并不是考不上大学。 他们整个村落素质怎麽这麽齐? 後来他听了课才知道,原来有孝悌。 他就说道,他们大年初一,一定是陪自己的父母到寺庙里面去祈福,拜拜。 现在的孩子,大年初一脑子里先想什麽? 可能大年初一都爬不起来,可能除夕夜都不知道搞到几点,都爬不起来。 他们是大年初一,一大早起来,帮父母提这些水果、花,一起陪伴父母去祈福、去拜拜,这是孝心。 当把父母送回来之後,第二件事是到一些长辈的家里去拜年,他们整个村几乎都是姓吴的,都是同一个姓氏,都是姓吴姓,所以到处去给长辈拜年,走一圈。 尊重长辈,这是悌,孝悌的精神。 拜完年以後,他们这些年轻人就聚在村里面的小学,都没有跑出去玩,聚在村里面的小学,彼此切磋讨论这一年来在处世当中或者在学业当中一些宝贵的经验做交流。 有孝有悌又好学,所以他整个村,他们这些年轻人成就都很好。 孝悌传家,那个家道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自己有一个结拜大哥,他住在台中,他的母亲身体不好,长期洗肾。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老人家假如身体不好,他的心情一定是比较低落。 他们兄弟姐妹只要有空,一定回去陪母亲。 因为母亲身体已经常常会不舒服,所以多陪陪母亲,让她心情比较愉快,感觉到这一分温馨。 所以他礼拜六、礼拜天都不应酬的,一定都抽空回去陪母亲。 後来,他母亲去世了,也很安详,没有什麽病痛走了。 我的这个结拜大哥就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母亲走了之後,我的内心觉得没有遗憾,因为我们兄弟姐妹都尽心尽力去孝顺我的母亲。 公祭那一天,我也到了现场,去了之後,我就看到我大哥他们那些兄弟姐妹的孩子,就是他们的下一代,真的,排一排,各个都是眉清目秀,都很乖,学习成绩也都很好。 所以上一辈的很孝顺,下一辈的素质也很好,孝悌就这样承传下来。 他们兄弟姐妹一起去照顾妈妈,孝道教出来;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互相关心,这个悌也教给下一代。 有位祖师就讲到,兄弟之间,「同气连枝」,父母就是根,兄弟姐妹就好像这些枝干一样,同气连枝;「各自荣」,各自发展,应该要团结;「些些言语莫伤情」,兄弟之间不要因为一些言语、小小的冲突就闹的不愉快。 而且兄弟算是陪伴人生最久的亲人。 所以「一回相见一回老」,尤其我们年龄假如是五、六十岁,那个兄弟之间可能几个月才见一次面,一见到面,你的白头发好像变多了,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一起相处,「忍便安」,互相包容,互相忍让。 「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 「眼前生子又兄弟」,你看我们自己又生了孩子,不是他们也有兄弟姐妹吗? 所以我们兄弟姐妹友爱,「留与儿孙作样看」,给孩子当榜样看。 我父亲他们兄弟姐妹五个人,在我三十多年的岁月里面,没有看过他们有任何的口角、不愉快,没有。 我们在家庭的和乐气氛,真的连骂人也没学到。 人家骂我们,我们也不知道怎麽应付,只要我们不回嘴,就骂不起来,一个巴掌拍不响。 所以很自然的在家里感觉这种和乐气氛。 在跟同学、同事相处,我们都以这种心境去关怀、去照顾他人。 我记得我们家,我两个姐姐,她们的同学我都认识,因为我姐姐她们的同学会都在我们家开,我爸爸妈妈都很欢迎,都在我们家开。 所以我走在学校里面都抬头挺胸,因为认识很多人,好像很神气的样子。 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也都满照顾我的。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能力什麽时候学? 在家庭里面就在学,父母好客的态度就在学了。 这是孝悌为传家之本。 我们刚刚讲到周朝的悌,那是连生命都可以舍给兄弟。 周公,这周公是弟弟,周武王是哥哥。 有一次武王生病,周公到祖宗灵前,对天地、对祖宗立誓,要把自己的寿命给哥哥。 後来他的侄子,周公的侄子周成王还误解了自己的叔叔。 误解了,结果天地都有感应,整个天地飞沙走石。 古代这些君王,他知道天地有异象,一定是自己的心性不对,所以就到祠堂里面去向祖宗忏悔。 才发现到自己的叔叔为了让自己的父亲延寿,写了这个祈祷文,折自己的寿命。 当下周成王非常惭愧,非常感动。 武王、周公这兄弟之情,连生命都可以舍,这也是因为他们的先祖确实做出好榜样来。 他们的,算周武王的叔公,这我们写一下好了,不然大家脑子会。 对不起,我对这一段比较清楚,因为我是周文王的後代。 太王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王季;王季生文王,文王才生了武王跟周公,文王传下来。 所以他们的悌其实在他们的先祖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因为当文王诞生的时候,他的爷爷太王很高兴,觉得这个孙子很有圣王之相。 他的伯父,大伯、二伯看到了父亲的心意,就主动把天下让出来。 他们两个就结伴上山去,不回来了。 那就剩下三弟王季继承王位。 所以泰伯、仲雍这一让,让出了孝心,让他父亲能欢喜,能不会难做。 因为他们在的时候,父亲会考虑他们是大儿子,要传给大儿子,所以成全父亲的心意。 这一让,让出孝道来;这一让,让出了兄弟的友爱;这一让,也让出了对天下人的忠心。 因为让给了自己的侄子文王,那是圣人,是有很高德行的人,那一定能给天下安定,能够给天下安乐,所以这一让,也是对天下人的一分忠心在里面。 我们去感受看看,当我们的祖宗连天下都可以让,我们当子孙的人还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在那里吵架,这个时候会不会觉得很丢脸? 会。 这是在周朝,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孝悌的精神。 而这一分孝跟悌,不单是对自己的父母,不单是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再延伸开来,对公公婆婆、对岳父岳母也是孝。 这个悌再打开来,妯娌之间也是悌,小姑跟大嫂之间也是悌,这都可以延伸到我们所有的亲属关系。 只要平辈之间都应该有这个悌,互相友爱、恭敬,只要是长辈都应该有这分孝心才对。 在河南,有个人他是做矿工的,生活也不容易,他的太太生了个女儿,生完没多久就去世了。 去世以前,就交代他,她说:我的父亲已经瘫痪。 他太太的父亲瘫痪,他太太的母亲身体也不是很好,还有一个刚出生的女儿。 这些我都很放不下,我还有一个弟弟,脑筋有点问题,有点痴呆。 他看到太太这麽难受,他就跟他太太讲:你安心的去,这里所有的事我会安排好,我会尽全力照顾你的父母、你的弟弟。 说完,他的太太离去。 他一个大男人照顾整家的人。 後来照顾不来,把自己的女儿送回去给父母、给亲人去带,自己尽心尽力来照顾瘫痪的岳父,还照顾岳母,照顾那个已经脑筋不大正常的太太的弟弟。 这麽一照顾,三十多年过去了,他照顾到自己还改名,把名字改成跟着他岳父一样姓。 他说怕岳父担心他会又去娶另外的太太,把他们给扔下来,所以他连姓都改成跟他岳父一样姓,安他岳父的心。 结果他们的宗族的人就说:你还要改姓,那这样对我们的宗族怎麽交代? 他就跟宗族的人讲:我这样才是真正对得起宗族,因为我把信义彻底把它做出来,这才是对得起我们的祖宗。 所以这一分孝心是延伸到对他的岳父、他的岳母的这个态度。 我们一个当媳妇的人,面对我们的婆婆,假如能够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奉养,当然这个家庭一定是和乐的。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女士她姓冯,她嫁的先生是吴姓。 这冯氏她嫁过去的时候,因为婆婆是後母,後母嫁过来了,没有生孩子,又照顾了他们三个兄弟,照顾了很长一段时间。 现在兄弟都长大娶了媳妇,这个後母脾气不好,常常都是骂她的媳妇,对她很苛刻,苛刻到邻居都看不下去了,都要来骂她的婆婆。 她都赶快劝解说:我婆婆不高兴骂我,都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所以你们不能责怪我的婆婆,是我不对。 这个冯氏她的胸襟非常的宽广,只想着如何让婆婆欢喜,只想着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从来对婆婆没有一个指责。 她都是非常顺受,去接受婆婆的指责。 其实应该是她很能感受到一个老人,她为了这个家庭付出了那麽多,之後她也没有自己的孩子,难免内心没有安全感,内心烦躁。 所以能感同身受老人家的心情,就不容易起冲突。 慢慢的这分诚意就能感动。 因为她先生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弟弟都娶了太太,两个弟媳妇受不了婆婆的责骂、虐待,所以两个弟媳相约要去自杀。 冯氏赶快劝导她们不可以轻生,也尽力的爱护这两个弟媳妇。 她们相约三个人,说我们用我们的至诚心好好的来奉养婆婆,把她感动。 後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婆婆也深刻感觉确实这个儿子、媳妇是真正把她当亲生母亲一样的孝敬。 本来是一段恶的缘分,用这分孝、用这分诚把它转过来,这不单是转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媳妇的这一分孝悌之心,这一分真诚之心,转的是世世代代子孙的命运。 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长辈时时有个敏感度,後代子孙跟我们是一体的。 他们都是踏着我们的脚步,跟随着我们的脚步在往前迈进。 「孝悌为传家之本」,在历史当中,以至於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当中,都能够察觉得到。 有一位企业家,他看到我们汤池都送敬老金,他也效法,自己亲自送这些红包给他同仁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亲自去送。 结果送完之後,他有一个体会,他说看到那个工作特别认真的部属,家里的老人都特别长寿。 因为工作认真是忠心的人、忠诚的人,忠臣出於孝子之门,所以好的公司部属家庭,老人家都特别长寿,因为家道里面都有孝道。 好,这节课我们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 发布时间:2025-07-14 12:11:1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