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般泥洹经卷下(二) 内容: 大快见王。 即升高观。 遥闻众声。 喧叫呼天。 帝曰何声。 侍者白言。 天玉女声。 诸王群臣。 顿跄于地。 举哀呼天。 宝象天马。 呼? 泪出。 恋慕天王。 靡不顿躄。 帝曰持小机来。 安置殿下。 请玉女宝。 诸王群寮。 进诸象马宝车从者。 第一嫡后就坐帝侧。 帝更以女妹之爱。 侍诸夫人。 嫡后举手。 指诸女宝曰。 天女之容。 韑韑光世。 着身天服。 世所希睹愿留微心。 以副其意。 宝象天马。 马名桓青。 白珠夜光众宝璎珞。 奕奕光国。 四方诸王。 皆有圣人之明。 虔奉称臣。 孝顺慈忠。 爱慕天王。 快见王曰。 吾世世有慈心。 于世女人。 更相嫉妒。 殃恶流被。 延及王身。 惟斯重祸。 吾欲远之。 自今以往。 若曹女等。 皆我女妹。 诸夫人皆举哀云。 当奈何生离弃我去。 皆脱身众饰。 投之于地。 嫡后自搣椎心悲哭呼云。 天王吾当依谁。 帝曰。 人命致短。 尔忧反长。 身为朽器。 死在无期。 自今执心。 尚沙门德。 远女亲贤。 唯道是尊。 修身自忧。 不能忧余。 告诸王曰。 命短忧长。 当自爱身。 无生不死当正心行。 慈爱孝顺。 荣难久保。 诸王稽首。 至诚辞曰。 四天诸国。 皆侍天王。 常闻诸圣。 咨嗟斯土。 以为无喻。 帝及群寮。 无不神圣。 国土珍宝。 譬如天上。 天王加哀。 宜还圣思帝告诸王。 人寿致短。 忧俗反长。 当自忧身。 命在呼吸。 无生不死。 当去贪淫秽浊之行。 帝起上殿。 坐黄金床。 持弘慈之心。 向诸夫人。 群寮诸王。 庶民象马。 十方勤苦者。 悲心伤之。 欲使知佛。 从金床至银床。 思无为之道。 从银床至琉璃床。 思慈哀之行。 以济众生。 从琉璃床至水精床。 思大孝行。 欲度无数劫之亲。 自惟五藏九孔恶露。 帝曰。 吾昔尚得一病。 如有竹索绞颈。 木凿凿身。 身为苦器。 安足可恃乎。 佛告阿难。 飞行皇帝大快见者。 吾身是也。 王后寿终。 升生梵天。 谁知佛身。 作飞行皇帝。 修行正法。 又有四德。 七宝自然。 从鸠夷那竭境界。 长四百八十里。 广二百八十里。 皆在城中。 吾前以七持身置此地中。 今得断求。 念空无相之定。 绝生死之原。 自今之后。 不复作身也。 阿难汝往入城。 告诸民云。 今日夜半。 佛当般泥洹。 若等所疑。 急诣决之。 慎无后悔。 长怀瞢瞢恨。 佛在小聚。 违于禀戒。 阿难如教。 民佥然曰。 佛以何缘。 处于小聚。 灭度去乎。 民皆顿地。 叩头者搏颊者捶心刮面搣发。 裂衣踏地啼哭。 呼当奈何。 其王闻之。 愕然曰。 斯者何哀。 王遣近臣问外何哀。 民哽咽曰。 阿难敕言。 佛当灭度。 心所疑结。 令诣质之。 以斯哀矣。 臣还启云。 阿难敕民。 佛当般泥洹。 令质所疑。 以故哭耳。 王即召太子阿晨。 命之曰。 尔诣佛所。 ?? 首佛足。 敬问消息。 伏愿世尊。 于正殿上。 升泥洹道。 无于小聚般泥洹也。 太子白言。 若世尊遂不尔翔。 者当云何。 王曰。 受教疾还。 太子到佛所。 阿难白言。 鸠夷国王遣太子来。 未敢通之。 佛言呼进。 太子五体投地。 ?? 首佛足。 却长跪诺。 王遣阿晨。 ?? 首佛足。 敬问消息。 众生没渊。 唯佛拯济。 今当灭度。 何其大疾。 当于宫中。 而于小聚。 佛告阿晨。 谢尔父王。 吾往以说。 昔为飞行皇帝。 最后圣帝。 名大快见。 吾以七反以身丧。 此并今为八。 吾今道成。 不复以身着斯地中。 谢尔父王。 抂苦太子。 太子还宫。 晻冥适至。 太子见王。 本末自陈。 王愕然流涕。 敕国黎民。 率土皆往。 受佛明法。 王以人定时到佛所。 与民十四万众俱住在外。 王白阿难曰。 吾与民十四万人。 欲受佛戒。 阿难向佛。 具陈王意。 世尊即曰。 苦王及民。 阿难白言。 宁可遣王。 佛言不可。 当与相见。 王与国中高德贤者俱进。 皆以头面? ?首佛足。 却叉手立。 时佛前无灯火。 佛放顶中光。 光照二千里。 佛谢王及其臣民劳抂尔来。 王? ?首曰。 佛有何诫。 所当奉行。 佛言。 吾告使者云。 得佛说经。 四十九岁。 王国诸贤。 皆自执行。 王且还宫。 吾今夜半当般泥洹。 王及臣民莫不举哀。 佛告王曰。 吾闻有生无不衰丧。 啼哭何为。 怒伏猛心。 上法天闺。 远恶自爱。 勤心修德亲贤。 事来重思。 无加卒暴。 人命难得。 当哀万姓。 明者可责。 愚者原赦。 世多诸邪。 自爱自庆。 王及贤者。 皆自退出。 王去佛五里。 所止屯住。 国有耆年。 字曰须拔。 年百二十。 时在城中。 夜卧觉寤。 见佛光明。 照一城中。 家无一人即出城。 疾到佛所。 向阿难曰。 以吾启闻。 吾有疑心于世尊。 阿难曰。 夜以且半。 佛当善逝。 且莫烦扰。 须拔对曰。 不可以闻乎。 吾闻无数世乃有一佛耳。 今诣质疑。 而不以闻吾之所疑。 唯佛而释。 余莫能也。 阿难曰。 且止不须问矣。 佛知须拔在外欲质所疑。 呼阿难问。 何以不启须拔疑事。 阿难对曰。 见夜且半。 佛当灭度。 惧其来入语言烦扰佛。 今当弃三有欲界就无为道佛言。 将须拔入有疑当问。 阿难即将须拔入。 须拔闻当入。 其心喜踊。 身皆为动。 前以头面? ?首佛足。 佛见须拔年老息微。 赐机使坐。 佛问须拔。 尔有何疑。 对曰。 佛为三界天中之天。 神圣无量。 至尊难双。 开化导引四十九年。 仙圣梵释。 靡不? ?首。 吾有同志八人。 有故龟氏。 有无先氏。 有志行氏。 有白鹭子氏。 有延寿氏。 有计金樊氏。 有多积愿氏。 有尼揵子。 彼八人智。 无萤烛之明。 善无沛生丝发之润。 内怀三毒。 外为欲走。 坐作虚论。 妄书非真不诣禀化将有缘乎。 佛告须拔。 子曹经意。 与佛经违。 为生死之路。 求富贵之耶。 吾道之志断求念空。 不愿世荣淡泊无为。 以斯为乐。 须拔曰。 何谓无为之道乎。 佛言。 灭有归本。 不复生死。 谓之无为也。 若曹志趣。 皆有八恶。 何谓为八。 祠祀鬼神。 卜问虚杀。 是为一。 处家贪餮。 不奉孝道。 贪爱万邪。 欲无舍止。 是为二。 两舌恶骂妄言绮语。 未常陈善令愚去恶。 是为三。 杀盗淫泆。 是为四。 常怀怒心。 不孝二亲。 轻慢兄弟妻子九族。 心邪行秽。 无善劝导。 常自憍大。 欲人畏敬。 是为五。 昼夜怀邪。 不畏法律。 轻慢贤者。 尊贵秽浊。 远避真正。 交随恶人。 是为六。 闻有贤智明经沙门梵志。 豫怀憎嫉。 虚伪作谤。 是为七。 不敬先祖尽孝于亲。 弃贤明而反贼。 毁仁正。 不觉流俗秽浊可耻。 斯谓八恶若自陈云。 世尊说经。 四十九载。 有八人不诣禀化。 子曹皆怀斯八恶。 岂乐清化乎。 正使来者。 佛亦不受。 须拔若心有斯八恶。 慎无问佛。 执斯八戒可得沟港频来不还应真。 行斯八戒。 当正尔心。 乃为佛弟子。 其有凡人。 擅作师导教化之首。 违斯八戒。 皆是妖蛊。 当远弃避。 慎无听受。 世尊曰。 吾今于三界中。 独言独步。 莫有等双。 尔之所疑。 便问无嫌。 须拔? ?首。 长跪而曰。 诚如佛言。 几亡吾身。 又堕狂愚。 世尊又曰。 若解八戒未乎。 对曰已解。 重? ?首曰。 吾欲捐下贱之操。 执沙门清净之行。 世尊又曰。 尔诚不。 对曰。 愿佛加哀。 受我为沙门。 须拔发自然堕地。 袈裟着体。 精心思教。 霍然无想。 一心清净。 喻明月珠。 即得应真道。 重自思念。 吾不能使吾师于前泥洹也。 即时先佛。 取泥洹道。 佛呼比丘入言。 吾灭度后。 其有世人。 弃家去秽。 欲作沙门。 入比丘僧中。 先试三月。 知行高下。 世有四辈人。 一辈贫穷不能自活。 欲为比丘。 一辈负债无以偿之。 欲作比丘。 一辈在役当时无用。 欲作比丘。 一辈高士行净无秽。 闻无数世乃有一佛。 睹佛经典欣然心寤。 捐家弃欲。 不贪世荣。 来作比丘。 吾泥洹后。 凡诸来者。 观于志趣。 视于坐起。 采于语言。 察于躇步。 知于施行。 善恶所趣。 求道用心。 精进乐不。 三月审察。 志高行净。 可众乃用作比丘。 身既作比丘。 当选耆旧明于法律。 为之作师。 授其十戒。 奉戒三年。 兢兢不亏。 众贤咸可当。 授与二百五十戒。 十戒为本。 二百四十戒为礼仪。 若曹后世。 施行是法。 天神地祇。 靡不敬喜。 佛所戒法。 诸比丘熟思之。 无得以佛般泥曰去。 懈怠违法。 佛之所行。 弟子所思。 长幼相奉。 无为不孝。 有不乐得道慕尊荣者。 当读是经。 求寿欲生天上者。 读是经。 佛之大要趣无为道。 吾泥曰后。 无得以佛去故言无所复怙。 当怙经戒。 吾泥曰后。 转相承用。 玩经奉戒。 执二百五十戒。 转相敬奉。 犹孝事亲。 耆年比丘。 当教后嗣。 犹吾在时。 后进比丘。 若得疾病。 耆旧比丘。 当有乃心消息占视。 明教读经。 喻诲以和顺。 持佛戒。 吾道可久。 吾泥曰后贤者子贤者妇女。 寻后思念。 吾世有佛。 有妙经典。 佛于世始般泥洹日。 子曹皆有至孝于佛。 慈心于经。 至其寿终。 皆当升天。 尔等无得以吾去故不奉经戒。 慎无懈慢。 诸比丘。 尔等熟视佛颜色。 佛不可复得起。 却后十五亿七千六十万岁。 乃复有佛耳。 佛世难值经法难闻。 众僧难值。 唯佛难见也。 阎浮提内有尊树王。 名优昙钵。 有实无华。 优昙钵树。 有金华者世乃有佛。 吾正于今当般泥洹。 尔曹于经有疑结者。 及佛在时。 当决所疑。 今不释结。 后莫转争曼。 我在时急质所疑。 阿难时在佛后。 ?? 首白佛。 自佛教化。 诸比丘僧无疑结者。 弟子自说。 吾等无疑天中天。 佛告比丘。 夜已且半。 勿复有声。 佛起正坐。 深思道原。 弃是善恶。 都及三界。 年亦自至七十有九。 惟断生死回流之渊。 思惟深观。 从四天王。 上至不想入。 从不想转还身中。 自惟身中四大恶露。 无一可珍。 北首枕手猗右胁卧。 屈膝累脚。 便般泥曰。 天地大动。 诸天散华香。 悲哭呼冤。 法王灭度。 吾等依谁。 国王十四万众。 躄身呼佛。 众生长衰。 当奈痛何。 或有绝而复稣者。 第二帝释。 告诸天曰。 佛常云生无不死者。 尔等当念非常苦空非身之谛。 莫复啼哭。 第七天王亦奔下曰。 佛光以冥。 佛尚弃身。 尔曹何望。 啼哭躄身者。 宁可复得乎。 诸比丘有宛转地。 啼哭且云。 三界眼灭。 何其疾乎。 自今之后。 世为长衰。 有住哭者。 息绝尸视者。 中有深思。 佛在常云。 无生不死。 啼哭为身何益明法哉。 有一比丘。 字阿那律。 语阿难曰。 止诸比丘。 无使重哀。 止王及臣民。 止上诸天。 莫复哀恸。 阿难问曰。 视上诸天。 能有几人。 曰周匝四百八十里中。 比首相附。 皆是尊天。 以一小针于上投之。 针不堕地。 阿那律。 上止诸天。 诸天哀恸倍悲。 阿那律语阿难曰。 佛不使吾等棺敛。 尔赴往告逝心理家。 吾等自能殡敛。 世尊有命。 令逝心理家棺敛殡葬。 无令有恨。 阿难即往。 至逝心理家所。 如其事说。 逝心理家举哀云。 世尊灭度。 吾等孤露。 智士嗷嗷。 唯恃世尊。 某等五百人诣王讼曰。 乞独殡葬。 王曰。 佛去众生孤露。 和心无诤。 必尽孝心。 佛愍诸子。 令得景福。 王说斯事。 无不哽噎。 理家及民。 举佛金床。 还入王城。 诸天以名宝盖。 覆佛床上。 幢幡导从。 华香杂宝。 其下如雪。 十二种乐。 皆从后作。 天人龙鬼。 莫不举哀。 理家问曰。 世尊在时。 敕令殡葬棺敛。 其法云何。 阿难曰。 佛在时云。 如飞行皇帝法。 佛复逾之。 理家问曰。 圣帝殡法。 其则云何。 曰。 用新亵锦。 牢缠身体。 新劫波育。 复以缠上。 着假棺中。 以泽香膏。 灌令彻身。 以盖覆上。 栴檀香薪榓香薪梓薪樟薪。 着棺上下。 四面高广。 各三十丈。 投火蛇维十二部乐。 同时俱作。 以好香华皆以散上。 敛取舍利择去灰炭。 以好香汁熟净洗之。 着金罂中。 以罂着金床上。 当着宫中斋戒殿上。 九十日讫。 当于四交道。 起塔立刹。 悬缯施幡。 华香作乐。 飞行皇帝葬法如是。 佛当胜之。 诸逝心理家。 挥泪曰诺必如明教。 愿假七日。 理家俱启王。 吾等欲棺敛天尊圣体。 愿王临之。 王曰敬诺。 理家俱举佛黄金床。 却还从城西门入。 于城中央至七日。 得三十万众。 皆共棺敛。 民众皆持十二部乐。 昼夜燃灯。 灯火去城。 面十二里。 步步有之。 第二帝释。 将十万众。 天人来下。 持十二部天名乐来。 华香众宝。 悬在空中。 去地三里。 帝释独下。 问阿那律。 佛有何令。 阿那律具以佛教告释。 释曰。 以具众宝伎乐华香葬具。 吾欲殡葬。 其宜可乎。 答曰。 吾当质之。 阿那律具以释意向阿难说。 阿难答曰。 佛在时不有令乎诸天及王。 无令棺敛。 敕令逝心理家殡葬。 谢诸梵释。 愿明佛意即还。 具以阿难意告诸天。 诸天曰。 吾上帝葬具。 不如民间乎。 答曰。 斯何言与。 世尊? 逝有重贵令。 慎无相非。 逝心理家即曰。 举佛舍利床。 欲从城西门入。 床为不举。 理家俱曰。 床不动摇。 从得出城乎。 阿难问阿那律。 床何以不摇。 答曰。 诸天欲得棺敛故。 令床不举。 阿那律曰。 吾方上晓梵释诸天。 即上告梵释曰。 阿难谢诸天葬仪之趣。 自是佛意。 梵释诸天曰。 吾等以持葬具来至此。 宁可令吾等于床右面。 国王黎民于床左也。 伎乐华香。 送世尊乎。 答曰。 吾当还报。 阿那律还以天意具报阿难。 阿难曰。 欲棺敛者。 上违佛教。 为孝送者可。 即报梵释。 其事见听。 诸天咸喜。 皆下在佛金床右面。 王及民众。 在床左面。 理家问曰。 可举佛床出西城门去。 阿难曰可。 帝释前以手持床右面前足。 梵王持床右面后足。 阿难持床左面前足。 国王持床左面后足。 逝心理家。 以缯缚床前两足。 天人哀恸。 共挽金床。 诸天龙鬼神。 散华杂宝名香伎乐幢幡华盖。 各皆导从。 王及黎民。 供具亦尔。 天人挽歌叹德于上。 黎民绍之哀歌于下。 天神鬼龙。 帝王黎民。 同时哀恸。 捶心呼佛灭度如之。 众生何怙。 出西城门。 趣周黎波檀殿。 有大讲堂。 以佛着堂上。 逝心理家。 如佛遗教。 以亵锦缠身。 劫波育千张。 交缠其上。 着假棺中。 以泽香膏。 灌令彻身。 天盖覆上。 理家俱举棺下殿。 于其中庭。 以栴檀香薪榓香薪梓樟薪楠薪。 高广三十丈。 天神鬼龙。 诸王人民。 皆以华香散薪上。 理家燃薪。 火为不燃。 问阿那律曰。 火何缘燃之不燃。 答曰。 佛有耆旧弟子。 名大迦叶。 周行教化。 今者来还。 将弟子二千人。 诸天无央数。 欲完见佛。 令火不燃。 理家曰诺。 教待迦叶。 与四辈弟子各五百人。 俱来于道止息。 有异学者。 名优为。 从佛所来。 持天华。 华名曼陀勒。 见大迦叶与弟子二千人相随。 优为进为大迦叶。 ?? 首揖让毕。 迦叶问。 子从何来。 曰。 吾从那竭国来。 迦叶曰。 识吾大师佛不。 诺吾识之。 灭度已来。 今为七日。 吾从彼得斯天神华也。 时诸弟子。 有未见谛者。 闻佛灭度。 靡不惊愕。 躄踊捶心。 宛转自灭。 呼曰奈何。 众生何怙。 有见谛者。 深存佛诫。 世皆无常。 恩爱犹幻。 谁获长存者。 众比丘中。 有一比丘。 年耆闇昧。 不达圣意。 见众比丘哀恸痛至。 住止之曰。 愿莫哀也。 世尊在时。 法戒重沓。 此非法也。 彼非义矣。 持此行是无违无犯。 今世尊逝。 吾等自由不亦快乎。 众比丘皆共非之。 因共告天。 天取老比丘。 捐着众外。 大迦叶敕诸比丘。 使急就道。 四辈弟子。 天人无数。 悲哭且行。 俱到佛所。 绕殿三匝头面着地。 跄面奄土。 吐血而绝者。 迦叶熟视佛黄金棺。 意自念曰。 吾来晚矣。 不及吾师。 不知世尊头足所在。 佛便应声。 双出两足。 迦叶即以头面着佛足。 陈佛功德说偈言。 彼为不生老亦为不死彼为不复会无有相逢憎彼为不复令爱欲相别离当为求方便令致得是处彼为是五阴以毕不复受亦不复为为有受是五阴苦为以尽毕有本亦以除当为求方便令致得是处佛为断世间爱欲为以毕便名为忍亦舍所世间恼佛为自安亦致世间安隐但当为叉手当为谦礼佛佛为所说法为世间最明佛为最见道安隐无所碍亦为活天下令不复老死当何为世间人不受佛恩月为以出但为夜去冥日为以出但为昼作明电为以出但能照明云佛明为以出令为明三界一切所河为无过昆仑河一切所大水为无过于海一切星宿明月最为明佛为世间天上天下最尊佛为以度世为施福至今佛为教诫行为至今分明亦为至今为佛弟子受行一切天亦人恭敬叉手行礼迦叶赞毕。 天神鬼龙。 帝王黎民。 皆礼佛足。 众礼讫毕。 足还入棺。 天人鬼龙。 见足还没。 逾为哽噎。 同时悲哭。 哭毕迦叶与诸比丘。 更相吊唁。 逝心理家。 放火蛇维。 天散华香。 皆云当奈众生为穷乎。 佛光彻照第七梵天。 十方幽隐。 阴冥之处。 生不相见。 得佛光影。 一时炳然。 欣面谈曰。 斯何明也。 诸理家商。 佛肌肉尽。 即以香乳。 浇火令灭。 熟洗舍利。 盛以金罂。 佛内外衣。 续在如故。 所缠身劫波育为燋尽。 取舍利罂。 着金床上。 以还入宫。 顿止正殿。 天人散华伎乐。 绕城步步燃灯。 灯满十二里地。 阿难语阿那律。 谢诸天龙。 且各还居。 天龙鬼神。 各流泪云。 亡三界之日月。 世为长衰。 临丧之绝当能几间。 急逐吾等令去何为。 答曰。 民众扰扰。 欲上华香。 且宜暂还。 以展民心。 帝释问阿那律。 何日当兴世尊宗庙乎。 阿那律问阿难。 阿难曰。 却后九十日。 当于四交道中立刹兴庙。 诸天咸曰。 待九十日。 将有缘乎。 阿那律曰。 四辈弟子。 其在远者。 必当奔赴。 以副其望也。 诸天同时。 头面着地。 帝释处前。 诸天翼从。 绕殿三匝。 悲哭而去。 比丘二万。 留卫舍利。 又谢国王。 且自还宫。 及群臣稽首于地悲哭。 绕殿三匝还宫。 敕诸夫人婇女。 皆令奉戒毕九十日。 逝心理家齐肃亦尔。 四远皆闻佛以灭度。 鸠夷国四辈弟子。 皆赍华香。 悲哭塞路绕殿三匝。 ?? 首于地。 顿跄哀恸呼当奈何。 千里内王。 皆从太子。 千里外者。 遣其太子。 率从臣民。 皆诣佛所。 绕殿哀恸华香供养。 先至先退。 后至后退。 诸比丘俱问阿难。 葬法云何。 答曰当东出。 去城三十里。 彼土有乡。 乡名卫致。 有四衢峙刹立庙。 以玉作墼。 墼之纵广其方三尺。 塔纵广丈五尺矣。 舍利金罂。 正着中央。 兴塔树刹。 高悬缯幡。 烧香燃灯。 净扫散华。 十二部乐。 朝夕供养。 逝心理家。 当共成塔。 释梵鬼龙。 王及臣民。 送佛舍利。 理家敬诺。 如阿难教。 大迦叶及诸罗汉。 与阿那律共议。 斯三十万众。 并王臣民。 终当生兜术天上弥勒所。 弥勒成佛。 第一说经。 九十六亿比丘得罗汉。 弥勒当为众生说经云。 斯诸神通皆是释迦文佛。 时作塔者。 悬缯烧香燃灯。 执行佛戒。 皆清信士清信女也。 大迦叶与阿难及诸应真共议。 鸠夷国王。 寿终当趣何道。 大迦叶言。 斯王寿终。 当生十二水微天上。 后弥勒来下作佛时。 当字须达。 为弥勒兴造宫殿。 讲受道堂。 喻闻物精舍。 孤独聚园。 衣食疾药。 供比丘僧。 阿难问大迦叶。 鸠夷国王。 何以不于弥勒佛所取应真道。 大迦叶曰。 斯王欲心。 未厌生老病死忧悲之苦故。 不取应真道矣。 迦叶语阿难。 其有不厌生死患者。 终不得道。 阿难答曰。 吾久厌之。 何以不得道乎。 大迦叶曰。 尔但执戒。 不惟内外身身之恶转流生死但以食故。 边境八国。 闻佛灭度。 舍利在鸠夷国中。 皆发兵来。 索舍利分。 鸠夷国王曰。 佛在吾国。 今者灭度。 吾当供养。 远苦抂顾。 舍利不可得。 八王答曰。 吾等叉手。 索舍利分。 了不与我必当以命抵取之耳天帝见八王共诤。 欲得舍利还国供养。 化为梵志。 自名屯屈。 叉手前晓八国王曰。 听吾一言。 惟佛在时。 诸王奉尊教常慈惠。 夫为民主。 无宜有诤。 当行四等。 分佛舍利。 令诸国土。 皆有宗庙。 开民盲冥。 令知有佛。 以为宗绪使得景福。 天神鬼龙诸王黎民。 佥曰善哉屯屈。 普施众生福田也。 共请屯屈作平八分。 屯屈自以天上金罂。 中以石蜜涂里成量舍利。 各与一罂。 诸王得之。 悲喜交集。 皆以香华悬缯杂彩烧香燃灯朝夕作乐屯屈长跪乞罂中余着蜜。 舍利吾欲立庙。 诸王惠之遂入罂。 道士名曰桓违。 从王索舍利。 王曰已分不可复得唯有焦炭。 便自往取。 道士取炭。 香华供养复有遮迦竭人。 来索舍利。 曰已分唯有余灰。 可自往取即复取灰。 奉九十日。 大迦叶。 阿那律。 迦旃延共议。 阿难随佛最久于佛独亲。 佛所教化。 施为弘摸。 阿难贯心无微不照。 可受阿难法律。 委曲载之竹帛比丘僧议。 阿难白衣。 恐有贪心。 隐藏妙语。 不肯尽宣。 比丘僧曰。 当诡取之设一高座处。 诸圣上会。 以比丘僧。 以慈诘问三上下。 因问经要。 可得诚实。 鸠夷国王。 立佛宗庙。 精房禅室。 凡有三千。 诸比丘处其中。 诵经坐禅。 王遣大臣。 臣名摩南。 将兵三千。 宿卫佛庙。 大迦叶与阿那律。 共报比丘僧。 佛经结律。 名四阿含。 阿难从佛。 独为亲密。 佛以众生淫泆无度。 作一阿含。 凶怒悖逆。 作一阿含。 愚冥远正作一阿含。 不孝二亲。 远贤不宗受佛恩。 不惟上报。 作一阿含。 沙门众曰。 唯阿难知夫。 四阿含。 当由阿难出。 大迦叶曰。 阿难白衣。 恐有贪意。 不尽出经。 众比丘曰。 可以前事诘责阿难。 当上阿难著于高床。 诸贤者众自下问经。 佥曰善哉诚合大宜直事沙门即会圣众。 逐阿难出。 圣众皆坐。 复命阿难令疾进。 进为圣众稽首作礼。 得应真者。 皆坐如旧。 未得者皆起。 直事沙门。 令之升坐中央高座。 阿难辞曰。 非吾座也。 圣众佥曰。 以佛经故尊尔于彼从尔受佛之上法。 阿难乃坐。 贤众问之。 尔有七过。 宁知之乎。 世尊在时云。 阎浮提之内大乐。 尔默然。 为直事沙门呼阿难。 阿难即对曰。 佛为无上正真圣尊。 将不得自在耶。 当须吾言乎。 设佛在世一劫之间。 弥勒至尊。 从得作佛圣众默然阿难无惧。 众圣佥曰。 且还复坐。 知子宣法。 与众所闻正法同。 不如斯三上。 阿难复三下之。 阿难复上言。 伊焰摩须檀。 伊焰摩须檀者。 吾从佛闻诸比丘僧。 闻阿难法言。 伊焰摩须。 檀吾从佛闻。 咸哽噎云何。 当奈此何。 佛适处世而今更云吾从佛闻说如是。 天神鬼龙。 帝王臣民。 四辈弟子。 莫不举哀。 大迦叶贤圣众选罗汉得四十人。 从阿难得四阿含。 一阿含者六十疋素。 写经未竟。 佛宗庙中。 自然生四名树。 一树字迦栴。 一树字迦比延。 一树字阿货。 一树字尼拘类。 比丘僧言。 吾等慈心写四阿含。 自然生四神妙之树。 四阿含佛之道树也。 因相约束。 受比丘僧。 二百五十清净明戒。 比丘尼戒五百事。 优婆塞戒有五。 优婆夷戒有十。 写经竟诸比丘僧各行经戒。 转相教化千岁。 千岁之中有持戒者。 应在第四弥勒佛所。 弥勒世尊。 当为天说经法言。 今之会众。 皆是释迦文佛时持戒者。 来会斯上。 弥勒佛言。 尔曹勤心加于精进。 行难备悉。 多少持之。 佛泥曰后。 作八宗庙。 第九瓶塔。 第十炭塔。 第十一灰塔。 经曰佛以四月八日生。 八日弃国八日得道八日灭度。 以沸星时。 去家学道。 以沸星时得道。 以沸星时。 般泥曰。 草木复更华叶。 举国树木皆更茂盛。 佛般泥曰去。 三界天中天。 光明以灭。 一切十方。 皆自归于佛。 发布时间:2025-07-14 09:01:0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