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七集) 内容: 大家早安。 我们这几天都在谈到学习的心态,我们也再复习一下前几节课我们谈到的重要学习的心态。 第一,解行要相应。 其实《弟子规》在余力学文当中,一开头就强调了这一个重点。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个没有侥幸的,只要学了不去做,无形当中就会增长傲慢,自己不知道。 比方有一次,刚好有一位刚学习传统文化的女士,她住在澳洲,师长那时候人刚好也在澳洲,她就邀请师长到她开的饭店,能够让她供养一下师长,师长也去了。 那她就给师父身边负责的人说到,她很想亲近师父。 那这个负责安排的人点点头,好,没问题。 结果当天,师长就坐在她的旁边。 安排了她就直接坐在师父旁边。 然后还没坐下去,她就说了,你怎么排这么近啊? 结果对方说,你不是要亲近吗? 那就最近的位置就给她了。 就坐下来。 结果坐下来以后,这位女士看到,因为很近嘛,看到师父整个容光焕发,那个皮肤跟婴儿的皮肤差不多。 结果她就忍不住讲了一句话:师父啊,你真是天生丽质。 结果我们对面一位同修,同修都是学好多年的,马上就接话了:什么天生丽质,是法相庄严! 大家感受感受,当时候的气氛怎么样? 气氛就很僵啦。 他这句话出来就是在训人了,就是拿道理要压人了。 我们感觉一下,他说法相庄严不是天生丽质,讲这句话的时候,第一个,能不能感觉到对方的心? 不行。 能不能感觉到在场所有人当下的尴尬? 他不见得感觉得到。 所以你看人的感受能力,就因为傲慢、拿着道理去压人,如入无人之境。 所有的人都很尴尬,他也不知道。 现在怎么办? 现在好像整个气氛像在冰库里面,也没有人敢说话了。 结果这个时候师父就说了,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啊。 又把这个气氛大家哈哈笑,就给化掉了。 所以,道理都是要求自己,不能去要求别人,会给人难堪的,会给人压力的。 甚至于人家一接触说,怎么愈学愈傲慢。 都拿着道理压人,就不好了。 而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愈把我的贪、我的瞋、我的傲慢,把它去除掉,这个才是学问啊。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把迷失的真诚找回来。 真诚被什么障住了? 自私自利给障住了,虚伪给障住了。 把平等找回来,因为被傲慢给障住了。 把清净的心找回来,因为贪着、染着了很多世间的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欲望。 所以修学的路上是重实质不重形式。 形式就是我们背了多少书、看了多少碟,这个是形式。 实质是放下了多少欲望,放下了多少执着、分别、习气,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跟功夫。 所以当下假如我们能感觉到对方的心,人只要能放下自己这个执着,能感受对方当下说话的存心,所谓见性不着相,与人交往,见人家的心性、人家的善心,不要执着在这个言语,或者是这个动作上。 比方,淳朴的父母,拿着家里的、故乡的香蕉啊,水果啊,特产,跑到大都市的孩子读书的大学去看孩子。 你看母亲那种心,多么的可贵,多么的真实、真诚啊。 可是那孩子一看到爸爸妈妈,第一个反应是什么? 哎呀,拿这个来干什么! 是吧? 哎呀,穿这么土干什么! 有没有看到妈妈的心? 没看到了。 为什么? 我的面子都被你们给丢光了。 所以人这个虚荣,时时都会起作用,就感觉不到父母的心了,感觉不到朋友的心了。 比方说人家送我们东西,我们一看到,第一个念头:这个东西我又不需要,我太多了。 你看,有我的时候,我的好恶、我喜欢不喜欢,这个念头一起来,根本就感觉不到人家的善心了。 所以,要诚意正心,那得把好恶的心放下才行。 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 我们看,人有喜欢不喜欢,情绪就上来了,喜欢的就高兴,不喜欢的就生气,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所以这一些经句,还得要回到我们的心性去调整、去放下,《大学》这四句话才能真正利益我们。 所以,这个当下,其实这一位女士,她说天生丽质,我们不要着在她的文字上,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已经是把她的词汇里面最好的词拿出来了,是不是? 因为她又不知道法相庄严这四个字嘛。 人家都还不知道,你就拿那个去压别人、去要求别人,那这个就不妥当了。 所以,我们能不能感觉到她是用最高的赞叹了? 天生丽质是她最高的赞叹了。 好,所以我们处世,不能傲慢,心要柔软,能听到别人的善意、好意才好。 所以这也是一个修学的误区,容易拿着道理去要求别人,就不妥当了。 在经典当中也曾经提到,有一个老太太,她非常崇敬释迦牟尼佛。 那时候是在印度,很多的人都燃着油灯去供养佛陀,有的很有钱的,他拿那个油灯就特别的大、特别的豪华,大家都准备供养佛,听佛讲经说法。 结果一位女士,她非常的贫穷,她根本身上一文钱都没有,可是她又非常崇敬佛陀,所以她就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然后去要求、请求、哀求这个卖油的老板,可不可以给她一些油。 老板心里想,我现在又不需要这个头发,可是他看她苦苦哀求,实在很不忍心,动了怜悯心了,就给了她一点点油。 她就拿了一个破碗,拿了那一点油,就进去要供养佛陀。 而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在场的人看着她,当下起的念头,想到:这么简陋,这么一点油,还敢拿来供养佛陀。 很多在心上都瞧不起她了。 其实我们为什么瞧不起那个老太太? 我们还是用表相、外在的物质,在衡量别人的高下,那其实这个也是我们都是用虚荣在看事情。 结果,佛陀在讲经的过程当中,刚好提婆达多(佛陀的一个堂弟)就来捣乱,他卷了一阵很强的风,他看到人家供养佛陀,他就嫉妒,就很不高兴。 结果这风一吹,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只剩下那个老太太,这一位女士的灯还依然明亮,怎么吹都吹不熄。 佛陀就讲,因为这个女子供养,她是真心,它不会灭的。 所以我们得看到人家的存心,不要只是在人家的言语行为当中,我们就去下定论,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我们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面,乡下老百姓那种淳朴,他拿着他自己做的东西给我们吃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体会到他那一份心? 还是我们已经全部都用大都市那些物质的标准在衡量这一切? 那我们也被污染了。 我都感觉到回到乡下喝那豆浆特别香,那是用心做的东西。 在另一个公案也提到,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佛典故事,这个动画片特别好看,尤其从事教育工作,佛陀他是老师啊。 佛陀有一次走在路上,有一些小孩看到了,他们本来在那里玩耍,拿着石头、土壤在那里堆。 结果看佛陀来了,哇,佛陀让人一看就生起恭敬心,小朋友就想送佛陀东西,他就马上把这些石头都把它聚集起来,然后看佛陀来了,就把石头跟沙子倒在佛陀的钵里面。 然后旁边的侍者起一个念头:搞什么,那钵是装饭的,小朋友搞什么东西! 正要骂人,佛陀马上讲,今天收到好东西啦,佛陀就感觉到孩子那份真心,哇,赶紧拿回去涂在我的墙上。 其实,我们收到别人真心的祝福,也要把它贴在墙上,不要忘记啊。 真心的东西要把它放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时时让我们念这个恩,时时让我们不忘别人的鼓励,不要辜负了这些人对我们的爱心、对我们的期望,这个就是把这个心放在心上,一辈子都不忘记了。 刚刚跟大家讲到,解行要相应,我们这个道理是严以律己,拿来要求自己,宽以待人,能宽恕别人不知道、不了解,宽恕别人没做到,但是严以律己。 包含刚刚讲到的,心有所好乐,不得其正,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更重要,要把心中分别的心、好恶的心,要放下来,才能真正得这句话的利益。 再来,学贵力行。 从最难处下手,急躁要对治,好色要对治,嫉妒要对治,惩忿,坏脾气要对治,都从最难的地方下手。 而且,很微妙的就是,人肯真干了,真正去对自己的习气的时候,他才知道,修行不容易啊! 他那种深刻的体会,他对人自然就宽恕、包容,他自己都走过来了。 我们仍对人还苛刻,显然我们自己还没有在自己的习气当中下功夫,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真正自己走过来了,就体会别人在其中也是相当辛苦,只有想着怎么样协助他们能够度过这些考验,哪有说还在批判人家的问题的。 所以真正对治得了自己习气的人,绝对宽容,他知道那个不容易。 假如我们都还没有真正对治习气,看到别人错,批评的心就起来,那显然我们误会自己已经调伏得了习气了,那就错估自己的程度了。 所以要不自欺,不能错估自己的境界。 所以我们说勘验,有一句话就提醒我们:学问深时意气平。 我们学问真的有境界了、到家了,表现出来的,心平气和。 其实我们常常会动气,主要的就是强势,主要的就是控制的念头,你要听我的,我是对的。 控制的念头一起来,人的脾气就容易控制不住了。 所以修学首先我们要把控制的念头放下,正己化人,先要求自己,不要想去控制别人。 不控制别人,心就柔软。 我们勘验自己,跟孔老夫子效法,处事待人,温、良、恭、俭、让。 温和,善良。 这个善良包含宽恕别人,善解别人的意思,哪怕人家是恶意,我们都觉得他也是一份善心。 人家是恶意,你都理解成善心,三次、五次以后,对方都生惭愧心了,人都有良心的嘛。 恭敬、节俭、谦让。 我们修学,学儒就学孔子,常常以孔子的风范来砥砺自己。 德比于上则知耻,我们道德都跟孔老夫子比,羞耻心就上来了。 德比于上则知耻。 再来,我们求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个是修学很重要的态度,不知道不能装知道。 不知道了,我们主动学习,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第三个,是勇于改过,有过必改。 过则勿惮改,宿善不祥,懂的道理我们马上就去做。 第四,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再来,我们不自欺之后就要开始真干,真干,要主动找到改过的方法,要对治自己的习气。 当然这个对治的就是重实质,不重形式。 这个实质就是抓根本。 我们《大学》开篇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个是很宏大的目标,能够让天下和平,天下的人都觉悟,要从哪里下手? 最后是致知在格物。 从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到最后是下手处还在格物上。 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烦恼轻了,致知,智慧就增长了,而且,烦恼少了,人的良知就往外透出来了。 大家有没有经验,自己流下那个忏悔的眼泪,流完以后好像觉得世界变光明了一点,有没有? 看谁都可爱。 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感受? 更重要的要保持,是吧? 看谁都可爱,隔天又不行了,那你得要找到原因,是我们又起了什么念头,才这种感觉不见了。 这些念头往往就是又见人家过了,又有怨了,又有烦恼了,把自己这种真诚又给障住了。 所以,实质的用功还在对治习气上面。 而且要靠自己。 人家给我们方法了,我们就得要自己下功夫。 师父领进门,修行要靠我们个人,不能去依赖。 我们刚刚说这个主动,孔子的一句话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你们也要背一句嘛,这一句念起来挺有味道的。 都不会去主动的想方法,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克服? 所以天助自助者,你肯下功夫了,冥冥当中祖先都会保佑;你自暴自弃了,谁都帮不上忙。 要主动去突破,主动去克服。 所以,天赐之福,先开其慧,上天要赐福给这个人,而且它是真正的福,先开他的智慧。 因为有智慧,你福来了才不会堕落。 天降之罚,这个人要遭大难了,先夺其魄。 怎么看一个人是要有福,要开智慧了呢? 惭愧,他每天都能反省,都能找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找到以后,奋发、改过的态度。 皆天开其慧,这样的心境,都是自求多福,而且也会得到冥冥当中的保佑,天开其慧。 我们看,觉得惭愧了,奋发图强,然后勇于去改正自己,甚至于是从根本的起心动念去克服。 人没有恶念了,他就不可能有恶的言语行为了。 这个是下功夫了。 所以很多修养很好的人,都说到,修学要真干。 什么是真干? 不自欺,才是真。 这个真干,真的表现:不自欺,不夹杂邪念,这个才是真的表现。 什么是干的表现呢? 不懈怠,确确实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真正干的人不懈怠。 还有不自恕。 这个自恕,就是自我宽恕,得过且过了,那就很难提升上去了。 所以我们从这里去观照,我们是不是真干。 真干的人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 宁肯碎骨粉身,都不愿意忘记正念。 不怕死,就怕念头不对,有这种态度了,这个是真奋发了,真勇于从根本去改正自己了。 您看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公,他们是读圣贤书读了一辈子,可是命运愈来愈不好,像俞公家里这么糟糕。 所以有没有惭愧? 没有。 有没有奋发? 有没有改过? 没有。 所以读的书再多也利益不了自己的人生。 但是后来经过点化,他是真正奋发,真正改过。 我们看那个奋发的态度,他说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丝毫的自宽自恕,永堕地狱! 他的奋发改过的心出来了。 而且他是真惭愧了。 为什么? 他发觉自己的问题在意恶太重,意恶太重。 在《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故事,也是提醒我们。 卫仲达先生,他那时候也是当官的,刚好有机缘,被叫到阎罗王那里去了。 被叫到阎罗王那里去,好不好? 不好? 好啦! 你一辈子都不会忘,是不是? 记忆才深刻啊。 结果阎罗王说,来,把他这一生的善跟恶都拿出来。 结果那个恶,等于要装满一间房子了。 他就很惊讶,因为他是读书人。 他说我才四十来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呢? 阎罗老爷的话,对我们都很有帮助。 一念不正即是,一个念头不对了,就是造恶,不待犯也,不待你变成恶行恶言,就已经是造恶了。 这些经典都是提醒我们,一定要从意念来修学。 结果后来把他的善拿出来,善才像筷子这么粗的一个卷宗而已。 到秤,天平去称,结果反而这么小的善录重,装满一屋子的恶录轻。 他就很惊讶,给我看一下,那一卷到底里面做了什么事情。 结果是卫仲达先生劝皇帝不要建三山石桥。 那个三山石桥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他就很惊讶了,我虽然劝了,皇帝没有听我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善力呢? 阎罗王讲,君之一念,已在万民,你这一念,是为万民着想,向使听从,假如他真的,皇帝真的接受了,那善就更大。 没有实行,但是他这一念已在千千万万的人民,这个力量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前几天说,不论一生而论天下,考虑什么事情,都以天下为重,那这样的人,后福无穷,念念都是为人着想,而且心胸非常宽广,量大,福就大了,福田,是靠我们心去耕。 好,故事听完了,对我们的人生有没有什么影响? 有哦。 我们听完真入心了,念头就很谨慎了。 造福,扩宽心量,时时起心动念为天下人着想,给天下人一个好的榜样,从我们自己做起。 这个是天开其慧,一个人智慧要增长了,从他这一些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 而悠忽、昏惰、自欺、饰非,皆天夺其魄。 我们常说这个人魂不守舍,这个就是天在夺他的魄了。 为什么? 因为,比方说一个人常常要找借口,他心神不宁,都在为很多事情担心,因为人要掩盖一件事情,得要用好多理由去搪塞,这个饰非。 甚至于我们这个饰非已经变成一个不自觉的反应,人家一说我们什么,我们马上解释,马上找借口了,这是饰非。 自欺,我们刚刚分析的那些都是自欺的状态。 再来,很容易懈怠,这是惰。 很容易昏沉,然后好像悠悠放任,一天过一天,都不是很专心在每一个事物当中,混日子,那这个就麻烦了。 我们其实写了这一段话,也都是要勘验自己,是往开智慧的路上走,还是往慢慢的都浑浑噩噩去走了。 所以我们肯真下功夫了,就能得到祖宗、圣贤的庇荫。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对治这一些习气? 有格言就提到了: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躁当矫之以静,褊当矫之以宽,暴当矫之以和,粗当矫之以细。 好,这一些是我们可能发生的问题、习气。 轻浮怎么来矫正呢? 稳重。 我们看,现在的孩子都很轻浮,轻浮的人成不了大事的,稳重才成得了事。 所以我们整个传统文化,从小就教稳重。 我们说小大人,走路吃饭都有他的威仪,不浮动。 稳重才有定力,处理事情才能不乱;轻浮了,就不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心境了,思考事情也是比较短浅。 急当矫之以缓。 我们比较容易急躁起来了,那要用缓慢来对治。 所以吃饭要缓,走路要缓,说话要缓。 诸位学长,有没有感觉到我们这一阵子讲话缓慢多了? 尤其你在讲话的时候,假如对方愈听眉头愈皱起来,那就是我们速度太快了。 要调整一下,缓和下来。 有朋友就讲,听师长讲经,怎么讲这么慢,我都快心脏都跳得很快了,都受不了了。 不是师长讲得太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 我以前讲话也很快,看我的身材就知道了,是吧,人急躁了就吃不胖。 可是,因为常常听师长讲经,潜移默化,自己讲话也就慢下来了。 急当矫之以缓。 躁当矫之以静。 很容易烦躁,常常提醒自己:静下来,静下来,不要乱了阵脚。 褊当矫之以宽。 这个褊就是心胸太狭隘,要扩宽自己的心量。 暴当矫之以和。 暴躁要转成太和之气,以大局为重,不要给人难堪,要给人台阶下。 粗当矫之以细。 粗心,我们慢慢的藉由一些方法,让自己细心一点。 比方说怕东忘西忘,常常身上带一本小册子,随时可以记,就不会忘。 凡出言,信为先,还得要透过工具才容易做到,有一句话叫做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有时候多记一下会比较稳当。 好,这个格言也提到我们种种这一些习气。 而不去掉习气,说实在的,我们是根本,不改习气,连门,圣贤的门,我们都进不去。 所以师长常常说,十六个字一定要放下。 而最核心的,事实上还是意念上的贪瞋痴慢,才会做出损人的事情出来,所以我们要去贪、去瞋、去痴、去慢、去怀疑。 这个贪,所谓贪着财、色,好名、好吃、好睡。 我不要念完,大家又不敢吃,又不敢睡,这个最重要的还是观察到自己有没有贪着,有没有不吃不行。 假如不吃不行了,嘴巴都在抖了,那就是贪了。 你有什么吃什么,边吃,怀着感恩的心,那就很好了。 那这个贪财,其实人假如明理了,他就不会去贪财了。 该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不是我们的强求不得。 而且不是我们的财,我们去贪了,这叫横财。 道家讲,横取人财者,就好像喝毒酒要解渴,拿在手上,他的祸就跟着来了;就好像吃那个腐败的肉,吃下去想要止饥,可是一会就死掉了。 所以不能贪财。 卢叔叔送给我一个杯子,叫做戒盈杯。 (板书:银、淫、赢、盈)还有哪个yngㄧㄥˊ? 你看这个杯子好用,一个yngㄧㄥˊ字包含的范围很多。 因为卢叔叔也没有给我说哪个yngㄧㄥˊ,所以他让我自己去想。 结果我给它想的,你看贪财、贪银子、贪色,再来,志得意满、傲慢。 贪盈,事事要比人家好、比人家强,这叫好胜。 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步步占先者,走都要走在人家前面的,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一定有人撞他,看他不顺眼,挤他。 所以我们的人生路上遇到一些同仁都尽跟我们较劲,不要怪他,首先要把原因找到。 可能我们性格当中,就跟人家喜欢逞强斗胜。 所以叫步步占先者,你懂得礼让了,就不会这样了,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什么事都要争胜利的,一定会遇到人家打击他、折磨他。 所以凡事都是感应,我们的心态就感那些境界来。 所以,说到这个财,师长老人家一生不跟任何人争。 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师长讲到,此法本无诤,古圣先贤没教我们争,诤则失道意。 争的心起来了,就与道相违背了。 道在哪? 在这一颗心上啊。 所以师长都让,走到哪里,只要人家要,都让。 愈让福气愈大,是不? 师长本来命中无财,自己养活自己都不容易,可是修财布施,有的,都布施掉,布施到最后,财富自在。 大家知不知道财富自在是什么感觉? 不需要钱的时候,很轻松,是吧? 今天你有一万块人民币,放在口袋里,你轻不轻松? 轻不轻松? 不轻松,还想会不会被人家看到,是吧? 挺累的。 财富自在就是不需要钱的时候,没有负担;需要钱的时候,要多少来多少。 好不好? 痛不痛快? 谁可以修得到? 每个人依教奉行,都能修得到。 大家不要又说那只有师长修得到,这个念头叫妄念,叫分别执着。 我们接受圣贤的教诲,要有志气,而圣贤的教诲是真理,真理是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印证才叫真理。 没有说只能在某些人身上印证,那就不叫真理了。 谁依教奉行,谁就可以达得到。 你看师长在故乡想要建一个教育中心,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侨赖居士就把钱拿出来了,善心感这些善的缘分。 好,所以人明白了,不贪财。 不知道跟大家讲过没有,有一个县令贪了人家的钱财,谋财害命。 一个人死了之后,他的太太继承了财产,可是这个人的弟弟动了歹念,就找这个定远县的狄县令,我们合作,诬陷这个女子,把她的财物都拿过来。 他们真的这么干了。 结果这一个县令拿到了钱财,就回家里去了。 结果回去之后没多久,他就生病,长了一个恶疮,结果紧接着他的儿子跟孙子都开始长,他有五个儿子七个孙子,后来五个儿子都死了,六个孙子也死了,剩下一个孙子没有立锥之地,横取人财的果报相当恐怖。 这个故事在《德育古鉴》里面的交财类,大家可以翻一下(不是现在啦)。 再来我们看,这个贪色。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而且经典上还有一句叫天道祸淫最速,老天降罪给这个淫乱的人是最快的,我们看每一次亡朝灭国,都是淫乱占了很大的因素。 有两个兄弟,双胞胎,几乎同一个时间生出来,跟大家讲过这个故事没有? 在《德育古鉴》的信行类,最后一则就提到。 他们两个几乎同时间生出来,连父母都认不出来,得要穿不同的衣服来认。 同一年考上贡生,考上秀才,同一年娶妻,同一年同一个月生子,所有这个福分几乎都一样。 所以亲朋好友说他们两个命完全一样。 后来两个兄弟一起进京赶考,刚好隔壁有一个年轻的女子(他们都已经娶妻了),就去找他的哥哥献殷勤。 他哥哥很有正气,以前的人都懂考功名要积阴德,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就拒绝了这个女子。 他哥哥心里想,我长得跟我弟弟这么像,一定要提醒他的弟弟,就交代他弟弟绝对不可以犯下这样的过失,他弟弟点点头,但是后来还是没有把持好,跟这个女子发生关系了。 而且还骗这个女子,说回来之后要娶她。 钱债好还,情债难还。 欠了情,你看现在社会版,男女发生冲突、丧命的,几乎每天都有。 这个淫为什么这么恐怖? 因为它不只毁了对方的名誉,甚至于毁了彼此的家庭。 或者是邪淫之后,前几天刚好上网,看到,(有个人)太太犯淫戒了,居然是跟自己的侄子。 结果她的丈夫怒气冲天,把太太、侄子都杀了,还把太太的父母也杀了。 他说,你们没有教好! 杀了以后又自杀,后来没自杀成。 所以我们看,真的,老祖宗看得很准,这个淫欲会让很多人一生都会遭难,都会蒙羞一辈子,这个不得不慎啊。 结果后来他兄弟俩进京赶考,他的弟弟就没考上,哥哥考上了。 没考上,他还回去找那个女子,然后还跟她要钱,说,我进一步还要再考,更进一关。 又把她的钱骗走了。 结果他哥哥真的考上进士,那个女子还以为他考上了。 然后等了很久,郁郁寡欢等不到,临终前还写了一封信,寄给他哥哥了。 结果他哥哥拿到了,就知道,啊,弟弟做了亏心事。 结果他弟弟没多久,自己唯一的儿子就死了,重病而死。 他因为太伤心了,哭到双眼失明,没多久也死了。 而他的哥哥考上进士以后,家道非常兴盛,后代都很好。 我们看,本来同样命运的人,就因为犯了淫戒,整个命运完全不一样。 这个是不得不让我们谨慎的。 说实在的,我们常常男人都说,色戒太难伏了。 当然,现在连女士也要小心,看太多了,现在也都很崇拜那个,我们有时候看,在飞机场,看到那些女生在等男歌星,也是只能摇头。 是吧? 那个男歌星一出来,啊,能叫多大声就叫多大声。 还有一个更扯的,为了好像是去看刘德华演唱会,跟她爸讲,说:爸,你拿钱给我买票。 他爸说:我没钱。 农民啊。 她说:爸,你可以去卖肾。 所以你看,人那种情欲上来的时候,愚痴到什么程度? 为了去看一下刘德华,叫他爸爸卖一颗肾给她去看。 你说愚痴啊! 后来好像刘德华劝她不可以。 歌星也要给社会带一个好榜样,孝道重要。 事实上我们假如了解一个真相,就是,所有这些欲望、烦恼,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啦! 你把它当真了,它就好像有力量,你知道它是假的就没了。 打一个比喻,就好像那个小偷爬上你们家的围墙,小偷要进来了,就好像要爬到你的心里面去了,这个时候只要主人警觉到了,桌子一拍,哼! 那个贼会怎么样? 他作贼心虚,是吧? 你这么桌子一震,啪! 他就从墙上掉下去了。 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大家有没有看过达摩祖师传? 你看二祖慧可问达摩,我的心不安。 烦恼,心不安。 达摩祖师说,来,你把心拿来,我帮你安。 好,大家把不安的心拿来,我帮大家安。 对不起,我的功力不够。 不安的心在哪? 坏脾气在哪? 来,大家把坏脾气拿出来。 Let me see,让我看一下。 没有嘛,它是假的,剎那在那里变化的嘛。 你把它当真的,它就常常来给你捣乱。 你知道它是假的,它就没力量了。 有一个男子,他的朋友跟他讲,我把城里面最漂亮的女子帮你安排在哪一个饭店,你赶快过去,今天晚上她陪你。 哇,一下子欲火焚身,以最快的速度,平常不坐出租车,那一天都坐出租车,就赶过去了。 你说欲是真的还是假的? 哇,那个当下他觉得太真了,挡都挡不了啊。 结果一进房子,把门一打开,他妹妹坐在那里。 好,当下,妳怎么在这里! 请问,刚刚的欲在哪? 啊? 都快要冲上天的那个欲在哪? 假的嘛。 他马上从欲念转成脾气,自己的妹妹啊。 所以愈能了解到欲是假的,这些欲念是假的,愈能够放下它。 不行,人一定要吃,你一定要这些,你愈觉得那些欲望是真实的,你就愈难调伏它。 好,所以这个色戒,古来这些有德行的人,有几个方式。 第一个,看到年龄比你大的女子当妈妈看,就不会犯邪淫;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当姐妹看;比自己小的当女儿看。 这是第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就是假如这个女子要引诱你,你就把她当毒蛇看,就是马上就把你的家给毁了,把你的命给咬掉,你这个时候警觉性就高了,就不会陷在这个诱惑里面去了。 以后看到很漂亮的女孩子给你抛媚眼,你马上想:毒蛇来了,沙沙,那个嘴巴呲你们的鼓掌是说,我挺可惜的,没有到好莱坞去,是吧? 第三个是不净观。 人为什么会产生淫念? 因为对这个身体,女子的身体产生这种贪爱。 那这个身体有什么好爱的? 大家注意看,现在把显微镜拿出来,把我们的身体看一看。 我们每天为什么要洗澡? 三天不洗澡,搓一搓,药丸都出来了,是吧。 垢、汗、涕、唾大家看,一个人三天不刷牙,美不美? 这个毛发、爪齿、骨肉、脓血(不是男人不能贪色了,女人也不能贪这个身体啊),大小便利。 讲白了,我们这个身体是包一层皮而已,就是一个很漂亮的花瓶里面装着大便啊,这个就是真相。 漂不漂亮? 里面是大便。 所以为什么叫臭皮囊。 但是这个身体也很可贵,你藉这个身体提升了你的灵性,那你这个身体就有价值了。 你执着这个身体,贪爱,那就是愚昧了。 好,这个叫不净观。 诸位男士,假如我们一想,人都有这些东西,你那个贪爱就不见了。 是不? 然后你还想,她假如八十岁长什么样子? 然后你看人死了,几个小时就开始腐烂了,里面都生虫了,你还有什么念头呢? 心如止水。 OK? 所以不能执着身体,要看女子的美德。 那是这个样子,那太太愈看就愈庄严。 大家有没有看我们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长者,五六十岁,你看她坐在那里就有威仪,然后看着很庄重、很舒服,她有气质啊。 气质才能够让人看一辈子都非常的舒服,尊重她。 所以要重德不能重色,不能只重外貌而已。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 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5-07-13 13:15:3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