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觉明妙行菩萨《净土圣贤录》 内容: 觉明妙行菩萨,明崇祯十六年,降于吴门。 迄清顺治四年,以往昔因缘,应机说法,开阐净土法门。 首说偈曰,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 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 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 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 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 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 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 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缘,应生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又云,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 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 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 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 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 我于佛前,亲蒙授记。 后年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 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 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 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 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 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 有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 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 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 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 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 又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 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 其间不容丝发。 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 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 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 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 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 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 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 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 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顾定成求教。 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 此想虚妄,流转生死。 汝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 与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 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 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 净业功成,直趋上品。 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 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 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 声心相依,如猫捕鼠。 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 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 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 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 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 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 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 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 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 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 至于修净土之法,不出专勤二字。 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 汝今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 此为一时之课。 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 稍宁,增至六时。 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号一万二千声。 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 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 又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 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勉之勉之。 菩萨说法,凡二十四会,弟子常摄等,集其语为西方确指,刊板行世。 (西方确指)论曰,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盖大乘菩萨,莫不以菩提心为根本,即莫不以净土为庄严。 不如是,无以满普贤行愿故。 入法界品言,诸大声闻,本不赞说十方佛刹清净功德,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本不得严净佛刹诸神通智,故于华藏华严,不闻不见。 是知博地凡夫,但能发清净心,回向诸佛者,胜彼声闻所有功德,百千万亿倍,决能疾入华严不思议境界。 至如文殊师利,令善财童子遍参知识,首于德云所,闻念佛法门。 其卒也,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一念圆融,顿周尘刹。 修行轨则,无过于斯。 彼唯证偏空,高谈无佛者,智果出文殊普贤上耶。 发布时间:2025-07-10 10:00:0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