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内容: 蔡老师:大家好! 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 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礼拜二跟礼拜四就重看一遍上一节课的带子,就是再听一遍。 有什么问题,都礼拜一跟礼拜三再来讨论。 好不好,再重看一遍。 因为一般来讲,一个半小时下来,能记得三四成算很厉害了,所以再听一遍应该还是会从上一节课的一些内容,可能还会说,「哦,上一节课没听到这个重点」,或者是体会没那么深。 熏习还是会有帮助。 我们现在原则上是一跟三第二节课我们讨论,然后交流、回答问题,二跟四我们就把刚刚的再看一遍。 我们来看一篇刚刚讲的故事,在《古文读本》六十三页。 这个是在《说苑》里面讲的,我们刚刚才讲完,大家看一下原文。 孔子参观周朝的太庙,里面有欹器,「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 对曰:盖为右坐之器。」就是在天子坐的右边放的一个器皿。 我们从这里可以感觉得到,古代的这些领导者、天子,高位的人,他们都有一个战战兢兢的态度,生怕自己没有在道上,没有在正念上,都会希望大臣给他提意见。 甚至于他的装饰品、他的用具都尽量能提醒他提起正念。 《大学》里面讲,「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那个就是他每天洗脸用的盆子,他每天都看,就提醒自己不可以懈怠。 那这个「右坐之器」,就时时天子常常看着它,提醒自己不可以傲慢,要谦退。 所以孔子说到了,我听说,「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自满了,太满了,就要倾覆掉了。 所以孔子对这个傲慢,特别提醒我们这些学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这句话大家不熟悉? 对,还没二十一次),「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有周公的才华,这些很好的才能,周公这个才华、才能已经算是达到很高了,但是他却骄傲而且「吝」,这个「吝」,就是知道的学问、智慧、经验不告诉别人。 其实这个跟骄傲也很有关系了,就不希望人家比他好,不希望人家比他高,所以有什么好的东西、好的经验都不告诉人家。 甚至于是看到人家摔倒了、失败了,还挺高兴的。 「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就是人有骄傲了,又吝啬自己的经验去告诉别人,这个人一定,骄傲会去压到别人,甚至于会产生嫉妒,去障碍别人。 所以我们读《大学》那一篇,「若有一个臣」,这是肚量很大很谦退,很会欣赏别人的好。 但是另外一面就是,「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家有才华了,嫉妒他破坏他,「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人家崇尚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他反而去破坏,让人家学不成,这样的人就会把整个团体给搅乱了。 这个骄傲,孔子讲这是非常严重的习性。 所以要用人一定要用谦退的人。 而谦退,他的存心就是给别人留余地。 我们说礼让,忍让(今天我们也讲到脾气,这个要懂得忍),谦让。 人与人守礼,处处都恭敬别人,这叫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 人懂得时时礼让,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而自己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忍让,能忍得住,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化解对立、化解冲突,能化掉了。 而且能保持好彼此的关系,有这个很重要的好处。 我们俗话常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有时候一个怒气忍不住了,得罪人了,就担心老半天了,甚至于是把彼此很宝贵的关系给毁掉了。 我们看,很多兄弟姐妹就因为发了一场脾气,十年都不讲话。 十年的老朋友,一个言语不谨慎,「三年交情,一语寒心,温情尽消」。 这个都是必须忍得住脾气,脾气不好,那后果很难收拾。 这几句话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可以感觉到后果很严重,就慢慢的谨慎度就起来了。 所以孔子也告诉我们,「忿思难」。 人要发脾气的时候,要思考、观照,发出来很难收拾,很难弥补,很难挽回。 考虑到后果,就更观照,不只是脾气不能发,稍微有点情绪就要懂得调伏它。 凡事都要「禁于未发」,在还没有发展的时候就要懂得把这些习气给调掉,不要等到它已经很严重了,要压都压不下去了。 而谦让,谦虚的态度就是给别人留余地。 当我们在炫耀自己的外在的种种条件成就的时候,就会让人家很难堪,很无地自容。 谦让的人给别人留余地,慢慢的这个态度会成为替别人设想的人。 你常常给人留余地就会设身处地了。 替人设想的人。 所以礼让、忍让、谦让,这个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非常重要的修养。 所以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欹,油漆的「漆」这个念法,「中则正,有之乎?」这个守庙的人说,「对曰:然。」大家一起念一遍好了,怎么都是我在享受这个古文的乐趣,你们都没,对不起对不起。 来,我们接下来下文把它读完。 预备起:「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孔子曰:持满之道,挹而损之。 子路曰:损之有道乎? 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好,谢谢。 我们看,孔子抓住这个机会点,来,赶紧拿水来,试试看。 现场做,大家一定都记住,不会忘记。 果不其然,满而覆,中而正,虚而欹。 「孔子喟然叹曰」,就叹了一口气说,哎呀! 这个字(呜)念「乌」,因为它是语气词。 哎呀,哪有自满而不倾覆的呢,不失败的呢? 子路马上说:那有没有可以持满的方法呢? 孔子说:你假如能一直保持这个持满的状态,那得要不断的能够调伏傲慢,能够谦退,损,自损。 子路说:那怎么损呢? 孔子就讲了这一段话。 所以,因为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就懂得谦退,就不会「损而不极」,「极」就是太满了,太过了,太自大了,就不至于会这样了。 所以能够守住这个道理的,是要德行很高的人才能达得到。 所以六十四卦里面告诉我们,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谦卦了。 「易曰:不损而益之」,不懂得谦退,不懂得自损,反而还要,「益」就是说还要继续增加,还要继续张扬的话,那就会损了,「故损」。 「自损而终」,自己都懂得惭愧,自己懂得自我卑退,终身都保持这个谦退的态度。 这个「自损而终」就是他能够坚持一生都是这个态度,这个人会得大利益。 所以「满招损,谦受益」,《书经》这句话就跟《易经》里面的这个义理完全相应了。 好,这个是刚刚跟大家讲到的一段。 我们这几天刚好讲的都是怎么样调伏贪、瞋、痴、慢的功夫。 这一本手册大家带了没有? 没有这一本? 怎么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没有是吧? 没有这一本? 对,《延寿药言》。 哦,封面不同,对不起对不起。 所以你看,凡事出现状况,一定是自己不对,绝对是这样。 那一本橘色的,《延寿药言》,大家有在身上吗? 在柜子里是吧。 好,我们先看一下。 没关系,我们明天讲完的时候再来翻这一本。 这个贪里面,这一本《德育古鉴》有几个贪财最后是什么结果的。 我给大家看一下,一百九十页,这个故事刚好有跟大家讲过。 「定远狄令」,定远这个地方的狄县令,「有富翁死,而其妻掌家,所遗数万金,叔欲之」,这个叔就是他的弟弟,小叔,想要抢夺。 不给他,他就去找这个县太爷,这个狄令。 「使人密嘱曰」,秘密告诉他,你帮我跟她要钱,吞了她的财产,吞了下来我跟你分一半,「追得若干,愿与中分」。 狄县令立刻拘拿了他的嫂子,然后「严刑考讯,悉追出之」。 结果,「狄果得其半焉。 其妇积恨而死。 后狄罢归」,他回到家乡去了,「一日昼寝」,刚好白天睡觉的时候,忽然见到那个死掉的妇人「持一小团鱼」,挂在他的床上,「倏然不见」,就不见了。 没有多久,他就遍身长疽,「疽」就是恶疮,开始长了。 那个疽的形状,就跟她提来的团鱼差不多。 然后用手「按之」,「头足俱动」。 告诉大家,这种事,古代有,今代也有。 古代有一个公案,汉朝晁错七国之乱,大家听过没有? 好,你是中国人吗? 汉朝开始的时候,文景之治。 但是文景那个时候还有一个七国之乱,结果晁错就是建议把这些诸侯的权利慢慢削弱掉,让中央有集权。 结果要削的时候,这七国就作乱,打起来了。 然后,因为建议把七国的权力削掉的是晁错建议的,而且晁错好像是皇帝的老师。 结果另外那个袁盎就说了,「是晁错建议的,诸侯打过来了,把晁错杀了他们就不打了。」就真的把晁错这个大臣给杀了。 七国打不打? 打啦,「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那个贪心起来的时候,就很难制止了,结果晁错就被杀了。 是袁盎建议的,所以晁错为了报袁盎这个仇,足足跟了他十辈子。 跟到了唐朝,袁盎做了悟达国师。 这个在历史当中都可以考据得出来的。 你看人那个怨气,冤家宜解不宜结啊! 结了怨,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所以人做事,不要做到让人家恨得牙痒痒的,那个都是损德的时候了。 结果追了十世,刚好因为袁盎都是读书人,后来又有修行,旁边都有护法保护,十辈子他都报不了仇。 到了唐朝,袁盎做了国师,更报不了仇。 刚好有一天,皇帝很赞叹这个国师,就送了他一个檀香做的宝座。 结果悟达国师一坐上去,哎呀,挺舒服的,挺不简单的。 他觉得他是国师,皇帝又这么尊敬他,傲慢就起来了。 结果傲慢起来,旁边护法就不见了,走了,「哎呀,这个人没有道心」,就走了。 一走了,晁错的冤魂就附在袁盎的脚上,这个在历史当中叫「人面疮」,就是那个疮长得像一个人的头,然后就痛得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在地上打滚,后来就差不多快死了。 刚好他想起当初他在大西北那个地方,曾经有一个老人病得很严重,全身溃烂。 这悟达国师不简单,用嘴巴去吸他的脓,把他治疗好。 结果这个老人就跟他讲了,你以后假如有遇到什么劫难,到这个地方来找我。 诸位学长,你们有没有遇过全身溃烂的老人? 没有。 可能就是高人要来考试,看我们的慈悲心够不够。 结果后来他去找这个老人。 这个老人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叫迦诺迦尊者。 他已经看到他以后会遇到这个劫难,所以他来找他,就跟他讲,「你十世以前在汉朝」,那时候是唐朝,「在汉朝,你就是袁盎,你杀了晁错,他这个冤魂追了十世过来了。」后来迦诺迦尊者给他们晓以大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冤家宜解,不宜再结冤仇了。 当然迦诺迦尊者有德行,就感化了晁错的冤魂。 所以这个典故在佛门编成了一本忏仪,叫做「慈悲三昧水忏」,就是记载了这个公案,迦诺迦尊者怎么劝化晁错跟袁盎的这个冤结,把它化掉了。 所以长得像人面的洞是有,不只唐朝,台湾我亲自就看到了一个女子,她脸上长了一个瘤,那个瘤就是一个人的样子。 这一位女士叫做江翠裳小姐。 这位女士二十几岁就长了这个人面疮,而且她长在这个地方,那个瘤的大小比她的头还大。 我那里有照片,你们要不要看? 结果她有一天做梦,就梦到有一个老太太,「妳还我儿子的命来,还我儿子的命来。」她说,「我这么年轻,我又没有害过人家的命。」她话才说到这里,就回到清朝的样子。 就是她跟一个男子谈感情,后来她拒绝了那个男子,那个男子想不开自杀了。 所以那个老太太就「还我儿子的命,还我儿子的命」。 所以有时候人生说,这么年轻怎么会患这么严重的病,想都想不明白。 所以人不能跟人结怨。 这个是台湾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在网络当中,在西方也看到,我那里也有照片,再给大家看一下。 西方人,真的就一个脸就长在他的脸上。 好,所以这个是刚好跟大家提到,这里「遍身生疽,如团鱼状。 以手按之,头足俱动,痛彻骨髓。 昼夜号呼,踰年而死」,隔一年就死了。 他的「五子七孙,皆生此疽,相继而亡。 止一孙仅免」,而「无立锥之地矣」。 所以《易经》告诉我们「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你自己死了之后,连家里的人都要来还这个债,殃及家人跟子孙。 我们看一百九十一页,这里另外一个例子。 绍兴府一个布政使,官也不小了。 「巧于贪饕」,就是贪污。 「积财至数十万,及败官归」,可能被免职了,回来了。 但是贪了很多钱,「买良田千顷,富甲一郡」,在那一个郡是最富有的。 「其祖父屡见梦」,你看祖先跟我们真的是一体的,都来提醒我们了。 说到:你赶紧要改过了,不然要派人来收拾你了,你这个罪业太严重了,「冥谴将及」,派谴阎罗王这边的将士要过来了。 他都不相信,「弗信」。 「有一子一孙,纵欲嫖赌,殀死」。 「布政公」,这个布政使「寻染瘫痪」,就半身不遂了。 然后,子孙都死了。 「子媳孙妇」,又不守妇节,「颇着丑声」。 而所有的亲戚「利其有者」,就是有利可图了,然后就「趋之若鹜」,靠近他,然后夺取他的钱财。 因为他瘫痪了,只能默默的看着这些事情的发生,这个是痛不欲生了。 身体痛苦,而且这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掠夺他的财产。 所以「垂死」,就是快要死的时候,「家已罄矣」,这个「罄」就是空掉了,完全就败光了。 「临危」,临终以前,忽然「张目大呼曰」,我们有一句成语叫做回光返照。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说到,「官至布政不小,田至十万不少,我手中置,我手中了。」挺厉害的,还有押韵。 说完就死了。 我们从这里看到「横取人财」,这个果报这么惨。 那不是把钱还回去而已,断子绝孙的果报。 所以人对钱财一定不能起贪念。 好,我们接着来探讨几个问题。 问:第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学好文言文? 答:先背五十篇。 熟能生巧,熟悉了就好。 而且要抱着感恩心去学,还有要抱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你们配合一下嘛,大家有没有感觉,我要念这句话以前,那一句经文就好像一道光照到我们这个空间来了吗? 感觉到没有?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所以告诉大家,能把文言文、能把学问学好,不是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的人。 这真的不是假的。 聪明的人很少有大成就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少年得志大不幸」。 清朝当官做学问首屈一指的,曾国藩先生。 曾国藩先生年轻的时候读书,他在背一篇文章,背呀背呀背呀,结果刚好那一天他们家来了个小偷,躲在梁上等他去睡觉。 结果他因为背那篇文章,背不下来,他就一直背一直背,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都到深夜了。 那个小偷真的受不了了,就跳下来,把那篇文章背了一次给他听,「像你这么笨的,不要读书了!」就走了。 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家看,曾国藩先生素质不高,连小偷都比他高,可是人家为什么最后这么有成就,没别的,恒心。 所以你看,曾国藩先生说,凡事,养生跟求学问,都是这个「恒」,有恒心,就能办到。 他很有恒心,每天散步三千步。 而且孔子的弟子当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道理。 曾子,孔子说他是「参也鲁」,曾子的素质算是比较鲁钝,不是那个很聪慧的,可是曾子是宗圣,得孔子的心法,传下来了。 所以有高成就不一定要聪明,大家不要罣碍。 只要有「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的决心跟恒心,一定会有成就。 问:对正体字不太熟悉的我们,又该如何下手,才可以确实体会文字其中的含义? 答:我们先读这些我们挑出来的跟五伦八德相应的文章,我们也从文章当中体会这些义理,提升自己的道德。 至于文字的含义,您假如要研究文字,那就要深入《说文解字》。 大家不要担心,我们现在最重要是贯通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是现在劝老百姓最重要的学问。 现在不是赶紧去讲《说文解字》的时候,不要着急。 而大陆有专门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有一位学问很好的,彭教授,他这个东西快出来了,他讲《说文解字》讲得很好。 到时候大家要学,别操心。 大家「礼运大同篇」背完了没有? 不错不错。 我是第一次不敢派太多,怕打击大家的信心,特别挑短的。 好,下一个问题。 问:通过几天学习,又听了刘芳老师的分享,觉得自己的差距愈来愈大,不知不觉就上火了,信心又不足了,这是为什么? 怎么办? 答:问得好。 为什么? 太着急了。 然后对自己信心还是不够。 所以罚你把「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念五十遍,要把这句话念在心上。 「有颜回者好学」,而颜回好学当中有一个态度非常可贵,就是坚信自己有明德、有本善,他不怀疑孔夫子给他讲的这个真相。 所以颜夫子有一句名言,叫「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个是颜夫子强调的,后来孟子也有讲。 所以告诉大家,孔子不会骗人,孟子不会骗人,要对自己有信心。 然后只想着如何克服、如何做到,绝不想自己做不到。 这个信念我们要时时能提得起来。 明白差距是好事,就知道怎么努力嘛。 不要明白差距反而上火了,就不好了。 所以人要理智,要转到正念上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而且体会到,比方听我们刘芳老师讲的,就要效法她的柔顺,效法她的礼敬,效法她的善巧方便这些心境,效法她时时欣赏、感激家人的好。 这个都是马上可以转变自己来效法的。 所以我们也时时提醒「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下一个问题。 问:请问在这里学习回家之后,我可能不能走上台讲课,可能得做外围护持,我又很喜欢读《大学》、《论语》、古文,请问我是回去继续做好护持工作,可不可以多看一些古文? 可是有人说,这样学习会太杂了,请老师给予一些意见。 答:大家给他一些意见吧。 大家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好学是好事。 而我们其实不管做讲学或者行政工作,精进一定要保持。 真的,依我们现在的这个状态,你不读经不听经,就打妄想,就退了。 所以保持精进学习,不懈怠。 一有时间就听经,一有时间就看书。 当然,假如是听经,最好还是一段时间专注听一套经。 这个时间就听《弟子规》,这个时间就听《了凡四训》。 专注听,「专」才比较会有新的体悟。 因为我们学得很多,人的那个惯性又起来了,就又变成学知识了。 诸位学长我们冷静一下,我们十几年,从幼儿园读到大学,记了这么多的书跟句子,请问大家,哪一句利益了你的人生,时时提醒鞭策我们? 大家有没有? 哪一句? 真的没有?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位高学长,请受小弟一拜,连读书的时候就记这一句了。 我只记了一句,「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那个是在写作文的时候才写上去的。 到底这句话对我人生有什么启示? 没有。 所以我们是学儒,不是儒学,不是搞学术研究,不是记一大堆知识。 是让每一句教诲都能融入我们的心灵,叫消归自性,就跟我们的心灵融成一体。 用这样的心境去学,学一句都有很大的受用。 所以您喜欢看这些古文,看着看着也要消归自性。 您读着「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读着读着私心要放下。 「选贤与能」,时时为团体发掘人才。 「讲信修睦」,我有没有在生活当中工作落实。 所以我们读书,确实是每一句要读到心里面去,拳拳服膺在心上,这样就好。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学习得不得力,应该要问自己。 我这么学了觉得心乱了,那就要调整,不要一下学得太多太杂。 专一点,会比较容易吸收跟提升自己的境界。 下一个问题。 问:请教,我们不贪财、色、名、食、睡,欲望减少,清净心现前,智能增长。 可是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又沾染上了,学习当中不进则退而不自知。 请问老师,如何察觉不知不觉? 答:好,来诸位学长,怎么让自己在一切境界当中不会不知不觉染上这些习气? 用什么方法能够不沾染? 或者能发觉,哎呀,染上了,赶快拍一拍。 「吾日三省吾身」,很好,还有没有? 早晚读《弟子规》一遍。 早上提醒自己,晚上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过失,有没有沾染。 再来,善友为依很重要,依众靠众。 有时候我们察觉不到自己沾染了,或者自己的习气,那好朋友,旁观者清,他容易看到,可以提醒我们。 当然,我们得先有「闻誉恐,闻过欣」的心态,人家就很愿意提醒我们。 再来,很重要一点,就是平常心就清净,就不容易染,警觉性高。 所以我们还是强调平时如战时。 境界还没来,心就要保持清净,不要有太多的妄想、杂念。 平常还是多念「明明德」,保持正念,时时不要再让这些妄想杂念上来。 就像湖水很平静,一起什么小波浪,马上就察觉。 问:格言上说,「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轻浮,又何以学稳重? 不知道急躁,又何以学缓慢? 今天老师也说,「高而能下,满而能虚」,请问我们如何时时刻刻保持这样的心而不偏? 如何正确和有效的观自己的心? 答:其实很重要的,还是要常常保持时时都观照着自己这一颗心,「善观己心」。 而人的这个觉照的能力、警觉性,它也是慢慢提升的。 我们多读经、多熏习,可能听了五遍、听了十遍之后,真正就完全记在心上,不会再忘记了。 所以,其实还是得要下功夫,还是得要老实,依教奉行,去熏、去学。 我们谨防一个急于马上看到效果,急于求成这个心态要调伏,要很有耐性来熏习提升。 一想赶快赶快,就快不了,赶快赶快,就上火了。 所以老实很重要,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警觉性就会上来了。 好。 那怎么叫「熏」呢? 每天一定要听经,不能断。 而且每一次听的时候,要十分恭敬。 就像师长到我们面前来,这样子我们听的话,听一句就能领受一句。 印象愈深,观照力就愈强。 好,这个是每天保持熏习不断。 再来,在做事的当下也提醒自己,「我有没有恭敬,我有没有设身处地为人想,我有没有符合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心境。 做的时候,同时又在观照自己。 你说仁义礼智信,到底找哪一个? 是吧? 挺累的。 那就抓一个「仁」,「我能不能时时都是为人想?」这个又是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段时间就找一门入,就找一句教诲,把它做到彻底,觉得做得可以了,再换下一个经句。 不然有时候我们要观照,遇到境界了,哎哟,这个时候要想哪一句? 想不起来了。 好,当然这个当下你不能说,「等我一下,我找一句再来跟你讲话。」好,这个一门入,建议大家,《弟子规》哪一句我最难做到,就从那一门先入,这一段时间就是对治这一句。 比方说,我们对人恭敬提不起来,那就提醒自己时时保持恭敬心。 对人恭敬,对一切事物都恭敬。 一段时间之后,这个恭敬的态度就能保持得好。 一不恭敬了,马上就警觉到。 这个方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我有一阵子就是提醒自己要定,不能急。 然后那段时间就一直观照,走路也观照,吃饭也观照,说话也观照,有没有急起来了? 一段时间之后,一要急了,马上警觉性就起来了,就把它开始调了。 好,今天跟大家谈的,面对这个瞋、痴、慢,怎么去调伏,怎么去对治,也请大家把你印象比较深的哪一句跟大家分享一下。 周学长。 忍住脾气的方法,哪个方法? 周学长:那个观忍。 还是很难调伏这个脾气,然后就找朋友和家人就开始念:发生了什么事情,可能是我前世欠他的。 可是还是要找好几个人念,然后才会觉得比较平息。 蔡老师:还是会找人讲一讲是吧? 好,那你要找的人也要功夫比较够的,不然妳给他讲一讲,变他有脾气了,要找对人。 他能够同时还提醒妳,把妳的正念再提醒起来。 不然我们把一些委屈讲一讲,结果听的人统统火冒三丈,那家里的事就愈来愈大了。 好,苏学长。 苏学长:谢谢老师。 刚才还在想是不是会喊到我。 我是属牛的,消化比较慢,老师讲的这些课程得慢慢的消化,一时还想不起来。 我一直看这个幕布,这几天都在思考幕布上「1」是什么意思。 我在想,是不是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老师就是教给我们要一门学习「诚敬谦和」。 我这几天就是在琢磨观照这「诚敬谦和」四个字。 蔡老师:苏学长讲得好,大家可以从「诚敬谦和」这一门入。 谢谢。 这个「1」是马来西亚的国策,「1」的意思就one Malaysia(一个马来西亚)。 「1」的意思就是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融成一体。 因为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 所以它这个「1」是不分彼此。 「1」的意思叫不分别、不执着,都是一体的。 它是这个意思。 我们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我抽到了六十五号,黄学长。 黄学长:老师好,刚好有一个问题,您讲到「慢」的地方,怎么样伏住傲慢。 然后说我们给人建议,要置身其中,要自己为当局者。 后面又说了一句话,做事要为旁观者,建议要为当局者。 我对前面这个做事要为旁观者有点不理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蔡老师:就是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很够保持一个冷静,不要陷在事情里面,这样才能客观的去处理事情。 因为我们有时候,一在那个工作里面,就不能很冷静、很客观。 就是说,因为人一做事往往就陷在事情里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 但是你在当局的时候,如何保持很冷静很客观? 那心态上就好像旁观者,你就不容易陷在里面,在那些人事纠葛里面跳不出来。 黄学长:是不是指的要跳出这件事外看事? 站得更高。 蔡老师:对,站得更高。 这个「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因为你陷在事情里面,可能我们的执着,贪瞋痴慢都会起来。 黄学长:谢谢老师。 蔡老师:不谢。 好,游学长。 游学长:老师好。 正如前面的学长所讲的发脾气这件事,假如是我,我会跑出去兜个圈子,买点喜欢的东西吃,回到家里我就没事了。 蔡老师:这个叫「忘忍」,忘了,不放在心上就没事了。 游学长:要不然会暴炸,会得心脏病,所以还是跑出去比较好。 蔡老师:对对对,你忍不住,脾气起来会得心脏病,然后把它忍在心里会得癌症。 这个方法就是「忘忍」,把它转移了就没事了。 谢谢游学长。 不过买的东西要是健康食品,最好是胚芽饼。 我们最后总结一下,会生气,人会瞋恨,刚刚我这个「瞋」写错了。 「瞋」不是口字旁,是目字旁。 大家一想,目字旁什么意境啊? 生气的时候眼睛都瞪得很大,都快要暴出来那种感觉。 我们刚刚说不顺己意会生气,我们现在改过都从根源上去改,那就不要要求别人要顺自己的意思了。 再来,还有哪一些会生气? 好面子。 这个叫恼羞成怒。 好面子。 还有没有? 被误会或者被侮辱就生气了。 身体不好,那这个要体恤,身体不好容易动火气。 假如因为这样而生气,我们也就包容他了。 那自己不要犯这些错。 然后练修养什么时候练? 就在这些时候练。 是吧? 在这些境界当中我们都能不动气。 人家侮辱我们,我们不生气;误会我们,我们不生气。 为什么? 误会是一时的嘛。 「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日久见人心」嘛,干嘛急着一时间要去解释,或者去生气呢? 人家误会,我们愈生气愈解不开,如作茧自缚了。 「闻谤而不怒」,人家侮辱你了,你都不生气,那个毁谤就如「举火焚空」,它烧完了就没了。 而且人家毁谤你,你都不解释,能忍得下来,事情过后,知道的人都佩服你。 有时候我们一闻谤,生气了,还要解释,还要去找很多人来认同自己,搞得团体分党分派去了。 就没事找事,就为了个面子,就为了自己对,把事情搞得很复杂了。 还有没有什么原因生气的? 被欺骗了。 是,这个都很容易生气的。 好,「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增长了我们的见识」。 转过来没有? 还生不生气? 不生气了? 好,懂得过日子的人就是这样。 来,还有没有生气的原因? 这一些都能不动气,那你遇到任何境界就不会被它转了。 这都是我们要下功夫的地方。 大家现在确确实实学了之后还没做到,都不轻易讲话。 是不?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我可以理解大家的这个心境。 好,请受小弟一拜。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里。 谢谢! 发布时间:2025-07-09 12:01:1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