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内容: 蔡老师:大家好!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 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 请大家就哪一段话或者哪一句体会深的,跟大家交流一下。 陈学长。 怎么妳抽到的时候,很多人很高兴呢? 这一些学长真是为你高兴。 陈学长:老师好,各位学长好。 老师,不好意思,我不是针对「父子有亲」的部分。 蔡老师:没关系,这几节课的都可以。 陈学长:老师在前几节课有提到,用心如镜。 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安于当下。 老师有讲到「过去勿留滞,未来勿将迎」,那用心如镜就是境来不拒,境去不留。 那末学有个疑问:就是人往往在事过境迁的时候,都会觉得说,自己就不再执着那个境界,或是那样的人事物。 可是有的时候,在往后遇到类似、雷同境界的时候,往往那个心念,或是那个思想又回到了重复的模式。 所以想请问老师说,到底应该要如何察觉自己到底是不是还是执着在那事相上,或者说自己是否真的已经事过境迁完全不着相了? 这样的。 蔡老师:好,谢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就是我们可能遇到一些情境的时候,之前的影像会浮现出来,类似的一些经历会出现。 但出现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情绪起伏大不大? 假如起伏很大,那就代表之前那件事,看起来是忘了,事实上没忘,还是很在意,在心理上没有能够把这一件事释怀。 所以放下的前面,还要看得破,就放得下。 所以之前这一件事情我们有没有用理智去反思自己,去包容,去宽恕。 真的心情调整好了,不把这件事再挂在心上了,那个才是真正放下来了。 还掺杂着难过、怨恨,只要还掺杂着情绪,遇到事它还是会再来。 所以确实就像师长说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我们假如真的把这些心态变成我们处世的态度,那没有事情放不下了,感恩每一个境界了,想到每个人、想到每件事,都是感激他对我们人生的启发,不可能会情绪波动了。 所以这个明理很重要。 懂得转念,转自己的心,就是功夫了。 把这些情绪转成感恩他,不记恨,不埋怨。 把这个心转成反求诸己的心,转成明因果的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他为什么找我,那是我造成的,我之前没有这样对他,他今天也不会这样来对我,所以就释怀了。 甚至于你更有胸襟气度,既然这一生跟他有缘,不只要化掉这一段不愉快的缘分,还要藉由这个缘分变成一个殊胜的机缘,让对方因为接触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信心。 他本来是对我们不满、对我们刁难,我们统统包容接受,还以一颗真诚慈悲的心对他,不只不计较,还成就他,那他会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有修养的人! 就转了。 不只把这个恶缘转掉,还成为善缘。 就像跟大家讲的,「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这一段你们没背起来? 这一段很重要。 唐朝宰相娄师德就有唾面自干的修养。 人有这种修养,任何境界来你都不会难过。 甚至高高兴兴接受考试,叫「欢然受赐」,接受别人的考验,然后说,来,放马过来。 有德了,不动怒了,不被境转了,就能转境,就能表演修养给人感动。 当然,假如以前的事情又浮现出来,也不要懊恼。 整理整理自己的心,调整调整心,赶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慢慢的,常常正念提起来,它就淡掉了。 然后你心胸又开阔了,就化掉了。 你不要到时候又有这个念头起来了,你就自责老半天,又在浪费精神跟时间。 好,徐学长。 徐学长:感恩老师。 这几天的课,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说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我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个感受吧。 就是在我没有学传统文化之前,的确像老师说的,是重利轻义的一种人生观。 那个时候就是说,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多赚钱,赚了钱之后为了满足一种欲望,就是一种享受的生活。 后来发现这样的生活并不快乐。 但一直也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方式,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那么人生也走了很多的弯路。 后来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才发现这样的人生是不快乐的。 然后我就按照经典的要求,就是说按照一种义的生活方式,凡事遵循一种道来做,这样就发现每天过得不再患得患失了。 谢谢。 蔡老师:徐学长,您觉得就是说,当您追求有钱了,就在物质上算是比较富裕了,您那时候觉得为什么不快乐呢? 徐学长:因为,欲是深渊,人是没有满足的。 我记得是在我刚大学毕业两年就下海经商,我记得在九四年,我当时赚了一百万。 在那个时候,当我赚我一百万的时候,我想得更多,当有更多的时候,可能更多更多了,那么这个时候发现,人每天都在患得患失当中,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 现在想想,真的很惭愧。 蔡老师:您那时候觉得累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说,要这样继续下去吗? 徐学长: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感觉,因为很快乐嘛。 因为赚钱挺快乐的。 因为当时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就是在社会衡量一个人成功不成功的标准就是你有没有钱,富不富有。 当时在很多人看来,我是一个很幸福的人。 因为有钱嘛,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比如说,对家人,对父母来说,可以给买房子,可以带他们出去玩。 反正在物质上满足吧,那个时候就是一种没有用心去孝养父母,只是说用物质上去满足父母的需求,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对个人来说,就是说,要买,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 我记得我那个时候赚了钱之后,我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去旅游。 比如说,如果这个地方我没有去过,我肯定设一个分公司,然后我就到那儿玩去了。 其实后来,当我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我明白一件事情,叫德不配位,「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个人经历很多就是点化我的事情,但感觉不到。 比如说有一次,因为个人不断的满足这种欲望,比如说,我要到哪儿看到一块表,我要不买,我肯定睡不着觉;或者我看到一件很贵的衣服,我不买也不行,我还是坐飞机过去买去,就是那时候的观念。 后来觉得学了传统文化之后,觉得非常惭愧,我觉得这些钱没有用在好道上。 我曾经在困惑的时候我就想,钱不是什么好东西,就把这个怨恨怨在钱上,后来我又明白了,不是钱的问题,钱没有错,是我用钱用错了地方。 然后,就是当我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我就开始格物,就从自身做起,然后把这些东西都用在弘法利生上,后来我就发现这时候很快乐,每天都睡得很踏实。 蔡老师:好,我们掌声谢谢徐学长。 我们看徐学长的分享当中,也在证明物理学,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同的。 一个人当她花钱她觉得可以买到快乐,等到她觉得这个不是真正的快乐的时候,她那种觉悟的力量也会很大。 所以叫「浪子回头金不换」,我这个是成语了,就是人一觉悟的时候那个力量非常强。 而我刚刚问这一些过程,事实上也是让大家了解到,就是我们看到人家在买好的房子,在过好的日子,我们不要看到这个就觉得人家不好,或者否定人家。 凡事要看到人家的心境。 为什么开始赚钱很快乐? 因为还是有那一份道义,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我们对人,要能看到她的存心,不要只是在行为当中去比较,哎,我们今天先学习传统文化了,「孝养父母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样哪是孝顺」,这是错误的。 我们不能都拿着道理去讲人,这个就好像,人家看到师父说「天生丽质」,你说「什么天生丽质,法相庄严!」那不是同样一个意思吗? 人家当下能理解,她全心全意去做,这就是太珍贵了,她尽力了。 学了道理,没学到圣贤人那种精神,结果就拿着道理去要求别人。 那不学还会感动,学了以后全部都是道理,那就麻烦了。 所以人跟人贵在交心,能看到人家宝贵的心境。 再来,我们徐学长分公司设了不少。 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只要觉悟了,以前的路都没白走,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以后都能启发跟我们有同样这些人生经验的人。 许学长,大家现在不简单,一抽到都是笑得很开心。 许学长:谢谢老师。 我只有一个问题,公公很爱抽烟,但老师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但是到现在他还是不理也不变。 那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劝他老人家? 蔡老师:好,谢谢。 来,诸位学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刚好人家就这么问你,是不? 对啊,你们现在都看戏,看得挺高兴的,突然请你上来,到你了,怎么样? 人啊,学东西就是随时都觉得,我就是那个当机者,学得最快,下次就到我了。 来,大家会怎么给许学长建议? 某学长:去看得肺癌的。 蔡老师:你公公会跟你去吗? 某学长:会。 蔡老师:这个强度有点大。 对不起,我讲出闵南语了,「你要吓死我是吧?」这个方法可以,但是不要媳妇自己带。 最好让一个戒烟的人带他去。 又是他的挺好的亲戚朋友。 叫「易子而教」,是吧。 有时太亲的人劝不是很方便。 找外人,他又是满喜欢的、满信任的人劝他反而好些。 来,还有没有? 杨学长:我讲这个方法,我自己没有试过,但是我觉得可以参考的,就是买一些戒烟的产品给他用。 蔡老师:哪一些是戒烟的产品? 杨学长:我不知道,我只是看广告,比如一些叫「如烟」,一些看起来像烟,但是抽,抽一段时间就不想抽了的那种,广告是这么讲的,我没有试过。 但是我觉得应该比较可行,比较简单了,然后不行这个试试,不行,再换另外一种。 就不断的给他试,直到成功为止。 谢谢老师。 也是一份孝心了,我觉得。 蔡老师:就是假如一直试,那公公也会觉得这个媳妇用心良苦。 不过大家要试什么方法,最好调查清楚。 你比方说要劝人家减肥,你自己吃得先瘦下来。 比方说你一个很好的东西吃了会健康,自己要先吃健康了,这样可能说服力会比较强一点。 比方说你要介绍《弟子规》给人,「这个太好了,愈学愈幸福」,首先你自己要幸福起来。 不然你拿着《弟子规》(苦着一张脸),「这本不错,你参考看看。」人家吓都吓死了,是吧。 首先自己要先了解、感动,才能感动别人。 还有没有? 弓学长。 这个都很好,大家都会遇到的,你身边的人有些情况你怎么劝? 弓学长:这个我有同感,因为我妈妈就吸烟,而我爸爸就是我们整个父亲家族里没有吸烟的,包括哥哥、父亲都不吸烟,但是唯一我家就我妈妈吸烟,我爸爸也很烦恼。 这个事情已经几十年了,我爸爸跟妈妈最大的矛盾就是吸烟的问题。 讲到这儿,我也深有这种感触。 第一点我就感觉妈妈吸烟有我们的原因,就是因为子女离她远嘛,她思念儿女的时候,抽烟比较频繁。 这个我体会到了,今年回家过年的时候体会到的。 第二点就是,如果让妈妈少抽烟,我之前爸爸和我用的方法是什么呢,妈妈最开始抽的是那种旱烟,就是地下长出的那种,烟比较浓烈,然后最开始的用那种烟卷了,现在做那种烟卷,就是浓度比较浅的。 换,让妈妈抽那种烟,因为妈妈出去买烟的时候会买那种浓烈的,她比较喜欢那种。 爸爸一出去的时候就给她换。 然后,爸爸会经常买一些好吃的,妈妈要抽烟的时候,就把吃的拿出来给妈妈。 我今年过年回家,是怎么样的呢,妈妈一抽烟的时候我就咳嗽,使劲咳嗽,妈妈一看我咳嗽她就不抽了。 她觉得:哎呀,我的女儿受不了,我就不抽了,立刻就给掐断。 就那样,我觉得很有效果。 然后每次打电话,我就会提醒妈妈:「妈妈,少抽点烟,那个对身体不好。」妈妈说:「嗯嗯,好。」很高兴,应该就是用这种方法。 我不知道能不能帮助学长。 好,谢谢。 蔡老师:谢谢弓学长,这个方法非常好。 好,大家听完弓学长讲的这段,有没有像看过一场电影? 印象深不深? 好,抽一个人马上复讲一遍。 OK? 林学长。 林学长:弓学长她有提到,她母亲抽烟,是她爸爸十几年来一直烦恼的一件事情。 弓学长也体会到,她的母亲在思念小孩的时候烟会抽得特别多。 那她的父亲也一直想着要怎么样让他太太能够少抽点烟,所以他就把烟换成比较淡的,来让他的太太来使用。 那也会买一些好吃的东西,在他太太抽烟的时候赶快拿出来,让他太太吃。 那弓学长她也会在打电话回家的时候,一直提醒母亲少抽点烟。 这样对身体会比较好。 也会在回到家里的时候,只要一看到母亲抽烟,她马上咳嗽,咳到直到母亲把烟熄掉。 应该就是这样子。 蔡老师:掌声鼓励。 告诉大家林学长是台湾来的,我是与有荣焉。 来,大家在听完两位学长谈到的过程,您脑海里浮现了哪些道理? 有没有? 来,张学长。 简短的,就是浮现了什么理。 张学长:浮现了弓学长首先她去体会妈妈为什么抽烟,去找一个根本的原因;然后再是用一种关爱的心循序渐进的让妈妈从抽烟这一块慢慢戒掉。 蔡老师:这个重点就在体恤当事人。 你愈体恤她,她就有一种亲情的力量慢慢在支持她。 指责跟体恤,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 妳说「妈,妳抽这么多烟,就是因为太操心我们了」,她感觉妳体谅她,她就更有力量了。 指责可能让她愈来愈沮丧。 还有没有? 欧阳学长。 欧阳学长:听了弓学长那个故事,我总结了两个字,第一个是孝,第二个,是善巧。 蔡老师:对,善巧方便。 欧阳学长:如果不孝的话,没有体恤之心。 然后善巧的话就是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劝谏。 蔡老师:对,谢谢谢谢,非常好。 所以有一句话叫「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要让人家做善,「教人以善勿过高」,不要一下子是很高的标准。 因为人改变他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人以善勿过高,你一下子很高,他根本就没有信心去做,当使其可以慢慢慢慢进步改过来。 所以买那个比较淡的烟,慢慢让她那个瘾可以化下来。 而且你买那个淡烟,她感觉到的是什么? 是你一来体恤她,二来关心她。 再来,提起她的爱心,就好像咳嗽。 妈妈想到孩子了,她这个习惯就比较能够放下来。 所以人其实习性怎么慢慢淡,告诉大家一个很好的方法,念念为人着想,习气不知不觉就慢慢淡。 为什么? 它是假的嘛,它没有的嘛,你把它当真的,它就愈来愈厉害。 你都不想它了,就为人着想,慢慢慢慢,哎,这些习性我没有了。 因为「我」愈来愈淡,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慢慢就没有了。 所以这个时代修学,一定要从念念为人着想来下手。 这一句格言,前面还有一段,叫「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 就是你今天要指出他的问题,不要一下子太严苛。 话你不要一次全讲尽,他受不了,信心都上不来,以后都不想再见到你,怕见到你都不好。 所以攻人之恶,不要一下子都非常的苛刻。 甚至于在提醒他的时候先肯定他,「先美其长」,他心里比较欢喜了,再劝个一两条。 循序渐进,都不可操之过急。 所以这个大家感觉不感觉都是人情练达皆文章。 这一个是《格言联璧》里面的话,而李叔同先生他有一本书叫《晚睛集》,收录了佛家跟整个儒家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编成一本,非常精辟。 大家没看过这本书的举手。 这本书真的是宝书,大师的大慈大悲。 愿意拿的,我到时再送给大家,不勉强,一切随缘。 而且这个格言挑的都是我们很容易犯的问题,讲得特别细,看了很有收获。 不然这些道理我们没有这些格言提醒,很容易忘掉。 刚刚,我感觉到一个氛围,就是我刚才说「林学长是台湾来的,我与有荣焉」,我感觉磁场有点不大对劲。 这个代表我们脑波有出现震荡。 我们大陆的学长,我们都是血浓于水的中国人,怎么称赞台湾,你们好像有点那个。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还会有点怪怪的,自我太重了哦,把大陆跟台湾分得太清楚了,这是要不得的。 当然大家也体恤我,我一时高兴,也没顾及你们的感受。 但是大家要了解,有前题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理解,他怎么这种情绪反应? 可是每一个情绪是果,他有没有因? 有啊。 可能你了解那个因的时候,你非常能接受他的反应。 为什么? 因为我到海口去,有一个当地的海南的朋友跟我讲,他说:「蔡老师,你是我见过第一个台湾的男人不找女人的。」所以我感觉我们台湾同胞走到哪不能再给宝岛丢脸啦。 大家能理解我的心情吗? 所以那个时候,我很高兴,哎呀,最起码给这一块土地争光。 所以这是有这个前因,所以我的反应才会这么激烈。 所以以后大家面临别人情绪很激烈,你首先不要在那里:「哎,他怎么这样对我,他怎么这样夸张。」他有原因的,OK? 这叫体恤人情,调剂人情才能发明事理。 来,还有没有学长觉得戒烟你还有另外要补充的。 栾学长,他可能是过来人。 栾学长:哎,这事情应该问我,他们都没有经验。 因为我是吸了二十年烟然后彻底戒掉了;喝了二十多年的酒,然后也彻底戒掉了。 所以这个经验很重要。 刚才那位学长要给公公戒烟,首先要告诉她不要太着急,因为急了会很有危险。 因为吸烟吸久了,身体会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如果突然戒烟的话也是不好。 我戒烟的时候应该是足足在家里不能起床一个月,因为我当时决定戒烟的时候马上就戒了,从此以后一口烟都没有吸,有点着急了,现在也是没有再吸烟。 应该懂得抽烟的害处最极至的道理,我觉得给他讲好的话,应该非常重要。 因为当时一个老教授给我讲吸烟极其的害处,所以我当时就决定再也不吸烟了。 蔡老师:您这二十年都没有人跟您谈过吸烟的害处? 栾学长:谈过。 蔡老师:那就是这个人谈的力道比较强。 栾学长:对,所以用十秒钟可以跟大家去分享一下这个力道,好不好? 因为吸烟他给我讲其中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他说:「现在的科学发现,烟草中最重要的毒素不是尼古丁,不是焦油,它是二百五十多种毒素当中最弱的一种,尼古丁。」就是连那个烟的外边那个纸的毒都要比尼古丁的毒素大,因为这个纸它生产的时候它不是按照食品生产的。 它里边漂白的有很多化学元素,这个燃烧之后会对身体有极大的害处。 所以烟有二百多种的毒素。 所以当时我听了之后,我决定,那就没有必要以身试法。 再有一点我觉得和环境有关系,经常到这样一个好的环境,大家都不吸烟的地方,会慢慢让这个习惯会慢慢变淡。 如果身边都是你给我一颗烟,我给你一颗烟的话。 蔡老师:环境也很重要。 栾学长:环境非常重要。 当然还有很多,我觉得这个吸烟再一个,爱心很重要,不要总去指责他。 刘芳总裁也在讲,她爱人吸烟,她从来没有指责过,这份心就慢慢有一点愧意。 如果经常有人指责你的话,那好像有逆反的心。 我就说这些,不耽误时间了。 蔡老师:谢谢。 所以这个劝还是要有一个过程,然后也是让当事人觉得我们都是在替他着想,慢慢的有一个感激、感动,有一个愧意上来。 而我们劝人的人很重要的一点,劝完要放下。 假如劝着劝着,我们在那里,「我都讲多少次了,还不听」,慢慢的我们的情绪就带上来了。 所以劝人得要耐心。 劝完就不罣碍了,不然那个控制、情绪慢慢会酝酿起来。 而大家也不要觉得劝人一次、两次、十次他没反应叫没用。 是不是没用? 是还没到,就好像我们今天推一个东西,你力气一直加加加,它没动,难道没效吗? 有效啊。 只是还没有突破他的什么呢? 静摩擦力。 今天怎么在讲物理学呢? 等到突破了他的静摩擦力,他就动起来了。 所以每一个人的状况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可能要劝一百次才劝得动,有些人劝十次。 结果你看人家劝十次劝动了,然后就骂你先生:「你看人家劝一下就动了,你都不动。」不要比较,真心、耐心去做就对了。 但是人往往耐心不够,行百里路半九十。 明明再一次就成功了,哇,放弃,前功尽弃。 不止劝人是这样,我们从事传统文化弘扬也是这样。 「败后或反成功」。 有一句话叫「失败为成功之母」。 「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一个人在事情出现一些瓶颈了,好像失败了,很可能刚好就是最后一次失败,下一次就「否极泰来」了,可是就在那个时候放弃,就很可惜了。 「败后或反成功」,「拂心处」,不如意的时候不要马上就放弃了。 我们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且为什么要有山重水复的考验? 看我们是真心还是假的啦。 真心现前,境界就转过去了;转不过去,都是心还没达到功夫。 为什么? 因为本来人生就没有任何障碍。 「事事无碍」是真相。 所谓的人生有很多挑战、有很多障碍,那是不明理。 我们会觉得它是障碍,是我们一定要这样走,它挡在那里,你就觉得它是障碍。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 所以障碍来自内心的执着,我一定要怎样怎样,他一定要怎样才行,这时候障碍就来了。 大家了解,人生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统统是从内心自自然然产生的,一个叫智慧,一个叫福分。 福田靠心耕,智慧也是靠心流露出来的。 有执着了,福报跟智慧都受障碍。 没有执着了,无碍。 所以今天他这条路不通了,你走另外一条路嘛。 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把你的福报障碍。 所以大家在看很多事情要从整个大局去看,不能只从我是哪一个地方的、我的感受、我的好恶,看事情看不清楚。 所以从师长一生给我们表演「事事无碍」。 一切福田、一切智慧,不离方寸,不离这一颗心就对了。 我怎么讲这儿来了。 抽烟的事,我们劝人觉得有障碍,问题还是在我们自身的心态上。 大家有没有觉得理是相通的? 抽烟跟「事事无碍」还是相通的。 好,谭学长。 谭学长:老师好,就今天老师讲到了我这几天的体验。 「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崩地裂」,只要我们真的是处处替别人着想,我们自己的念一转,我们身边的全部人都会跟着转。 蔡老师:依报随着正报转。 谢谢谭学长。 我们学长在讲今天讲了哪一些。 结果我们说:有吗? 今天有讲吗? 那这个学长就提醒我们。 「哎哟,人家上课都这么专心,我们差距很大」,就更督促自己。 所以大家这么分享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就达到《大学》上讲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也是「见人善,即思齐」。 十一号,李学长。 李学长:谢谢老师,谢谢同学。 非常喜欢这个氛围,特别是第二节课教学相长和大家的切磋。 今天早晨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句话,「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确实,修学就是需要有这么一个场大家互相切磋。 我补充刚才戒烟的那个事情。 我是不抽烟,可能没有发言权。 但是在一个月前去意大利考察,遇到了一件事,就是意大利非常著名的世界奥运冠军,滑雪的,刚好那天碰到他姐姐去世,他就一直在摇头,说:我这个姐姐就是不听劝。 我说:怎么了? 他说:得了肺癌。 我说:什么原因? 他说:就是因为吸烟。 他父亲、母亲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后来当时我说:是啊,我也劝过。 我是不喜欢抽烟,也闻不惯烟味,但是跟很多朋友说戒烟的时候,人家说,戒烟谁说短寿的,抽烟长寿的不也很多吗? 邓小平还活到九十多岁呢! 所以我也无话可说。 最后我也问他,我说:这个烟,烟真的能让人短寿? 他说: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有个调查,就说抽烟和不抽烟对同一个人来讲,它会缩短八年的寿命。 本来他是活到九十多岁,本来应该活到九十八岁了,现在九十岁,所以这个问题大概能回答很多人说「抽烟也有长寿的」,就是那个人他本来不止这个寿命。 蔡老师:我们李学长提到,抽烟给他分析出来少活八年,但是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下面怎么讲呢? 「爸,我们都希望你愈长寿愈好,我们才有奉养您更多的机会。」就是要表达,不是拿个道理给他而已,顺便表达我们的孝心。 当然因为举的这一些,尤其现在人重视科学,都有这些数据,对他们启示也会比较大。 其实这一个道理再把它延伸到其它的角度,就像我们今天谈的财富的问题。 这个人奢侈,为什么他还这么有福? 这个人很节俭,为什么他这么短命? 刚刚李学长这个同理可证,他节俭了短命,他假如不节俭,更短命。 他有钱了,他这么奢侈为什么还有钱这么久? 他假如不奢侈,更久。 大家要了解以前的人,你看当国王的、当皇帝的那个福报有多大? 但是他把它挥霍了,就减短很多了。 问题是福花完了,可能受罪那就太长太长了。 所以当然这一些得要明白,他就更有警觉性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 问:最后,这里有一个问题提到,讲座上曾经提到,您说过在斥责学生的时候,骂到自己都掉眼泪。 不过不是气得掉眼泪,而是对自己的言语觉得正气凛然,自己都被自己感动得掉眼泪。 请分享一下,自己能被自己感动吗? 答:Good question,好问题。 第一个,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比方说讲《德育故事》,整个心就是完全的跟这个人的风范结合在一起。 所以讲着讲着,他的风范就感动自己的心,就会流眼泪了。 我们自己讲《德育故事》都感动不了自己,怎么感动别人? 言语是我们的心声啊。 所以第一个可能在跟孩子讲这个道理、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被这个道理跟故事感动了。 而人真正依教奉行,真正觉得今天没有白过,这几年没有白过,有时候坐下来想想,「哎呀,这几年无怨无悔」,觉得没有像以前这样虚掷光阴,自己满欣慰的,这就是被自己感动了。 下一个问题。 问:这两天在看「孔子」(电视剧)时,对老子和夫子的对话很有印象。 老子在谈话过程中主张道法自然,夫子主张礼乐治国,并提到「奋争」一词,请问是否可以理解为:老子和夫子的虽表达方式不同,但本体道理有相同之处? 答:「奋争」是什么意思? 有提到这两个字吗? 有? 是孔子提的吗? 那其实就是努力奋斗,尽心去做了。 其实这个就是夫子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那老子在谈的其实是让我们体会到,就是好像人事会变迁,整个大环境也会有成、住、坏、空,所以这些循环,人要能释怀,不要去执着,不要去贪。 不要等它变了,我们很难接受,而痛苦。 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轨迹、现象。 而我感觉老子《道德经》跟孔子《论语》,它是完全不相冲突的。 而大家注意,片中的老子不代表真正的老子,这个是大家看影片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的。 那个老子是写剧本的人他自己的老子,OK? 所以,我们看整个《道德经》才看得到老子的境界。 其实,儒家跟道家在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做很好的配合。 在盛世的时候,儒家治世、治国,儒家的学问起来了。 当乱世的时候,读书人没有办法,时节因缘不成熟,就叫他放下吧,无欲吧,别罣碍了。 而在修学当中,老子特别注重内在要把这些欲望去除,内修的功夫在《老子》里面讲得非常好。 然后整个家庭怎么做,在每一个本分怎么落实,儒家讲的也很清楚。 所以他其实是两个相互配合得非常好的。 你看老子都是提醒不要沾染欲望,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他那些教诲是对人,你这么做,对他的整个私欲,人的欲望都会有影响,特别细腻。 而《老子》里面其实也都是有那种胸怀天下的爱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他也是时时都念着百姓的。 所以这个我们就不争了。 我们深入经典,就知道圣人的胸怀。 那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5-07-09 11:56:5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