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三集) 内容: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诸位老师们昨天睡得好吗? 一定很好睡,因为人感动流泪之后特别好睡。 我们昨天晚上欣赏「暖春」这部电影,相信有很多影像都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田上。 其实当我们每一天接触到一切人事物,都从中能得到启发、得到感动,进而起而效法,那我们每一天会很充实,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是不能看了以后不是起而效法,而是常常想那个我做不到,这样就是变成自己给自己画地自限。 所以要先有自信,要先了解自己。 我们当然也要引领孩子去了解自己,进一步栽培自己、成就自己,这一生不可空过。 就像我们念《弟子规》,诸位老师念到哪一句的时候特别有精神? 你们没有感觉到念哪一句最有精神?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为什么特别大声? 因为终于念完了是吗? 不是,这一句在激励自己,要砥励自己向上。 我们在修道的路上,就像《了凡四训》,了凡先生的家训一样,改过要有耻心,要有羞耻的心。 我们看古圣先贤他的一生可以流芳千古,我们一生怎么就这样默默无名,就跟着埋在黄土里面,就没人知晓。 所以我们觉得不可以就这样虚度此生,应该要能留好榜样给我们的家庭、给我们的学生、给我们这个社会。 甚至我们是宗教徒、佛教徒的话,应该是给我们的宗教、给我们的佛教带最好的榜样,因我们的榜样,让正法能够常住世间。 而这个常住世间绝对不是经典才能常住世间,最重要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最重要还是人做出来的榜样,让人对经典所说的没有怀疑,坚定不移。 我曾经也放了许哲女士的访问的VCD给我们的同仁看,那时候看,我刚好坐在后面,发现很有趣的现象。 所有看的老师,最后分成三种表情:第一种表情是边看边笑,而且笑得很欢喜,那是从内心产生共鸣的感觉;第二种情况是边看边哭;第三种情况是边看边皱眉头。 我们来感受一下,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跟着一起边看边笑,感觉到这样做人很有味道,跟我的一些心境很感应。 所以这个笑有一点禅宗,佛陀传法给迦叶尊者的时候,传禅宗有没有讲话? 没讲话。 花一拈起来,底下有人笑了,拈花微笑那种佛心心境传递过去了,心心相印的这种味道。 第二种是流泪,流泪就是被许哲女士这样无私的人生态度,那种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这分感动会慢慢洗刷我们自私自利的心。 第三种为什么皱眉头? 第三种边看边想:这样子行吗? 这样子的人生真的做得到吗? 我看只有许哲女士可以,其它的人可能不行。 但是假如我们在边学、边看的过程当中,自己就心生怀疑,那很难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其实人都把事情想得太复杂,所以老子就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要成就人生的德行、家道、事业,其实并不是很复杂,而是很宽广的一条大道。 但是人往往顺着自己的烦恼执着点,想了很多,都绕了很多的远路。 其实人世间的道理不离因果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俗话常讲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消不消极? 一点都不消极。 当然这个只问耕耘,也要时时提升自己的智慧跟能力,但是不问收获,那是不要强求,只要认真提升才能、智慧,然后好好去努力,自然结果就会呈现出来。 所以,我们其实在自己修身也好、在自己的事业上、教学上也好,我们也很忌讳操之过急。 你看「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你见小利的时候,都有贪求的心,事情不容易做得成功。 闽南话也讲,吃紧会弄破碗。 而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最需要耐性的,很可能当初我们给予孩子的点点滴滴,他还不一定能够呈现出结果来。 我有一个姊姊她也是从事教学多年,她教的学生,她是教二专一些很多家庭状况的学生。 其中有一个学生常常跟她谈话都是敌视的眼神,而且一直到她离开学校的时候,这个敌视的眼神都没有变。 诸位老师,假如一个孩子一年对你都是敌视的眼神,我们的爱心会不会减少? 不止不会减少,还会增加。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坚信这个事实的时候,看到学生他对人生是这种仇视的态度,我们不忍心他这样自我糟蹋,在心境上一定是怜惜他、包容他,尽一切的努力来建立好信任来引导他。 因为确实知所先后,有了信任,我们讲的话学生他才能够听得进去,才能够领受。 长期这样下来,该引导的也引导了,但是对老师的态度并没有变。 所谓的没有变是脸上的表情没有变,诸位老师,心里的感受有没有在变? 有。 所以我们真的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这一分真诚的心,那个种子已经种在孩子的心田里面。 后来这个学生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就休学了。 休学以后,老师还是到他们家去看他,到他们家去跟他聊的时候,这个学生的眼神还是敌视。 我这个姊姊就说到,这个学生的父亲是被枪杀的,后来整个家庭情况很不好,所以这个孩子的整个成长背景造成他这个人格状况。 所以经典上说「悯人之凶,容人之过」,人有比较傲慢、恶劣的行为出来,我们要从这个结果去了解他的原因所在。 不知道诸位老师有没有经验到医院的婴儿房里,那些孩子都刚出生没几天,我们看着这些小婴儿的脸庞都是天真无邪。 有没有哪一位老师到婴儿房,或者在窗外看的时候,一看就说这个人以后是杀人犯,这个人以后不恭敬老师,没有这种情况吧! 为什么这么天真的脸庞过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却会做出让人家无法接受的恶劣行为出来,原因出在哪? 「苟不教,性乃迁」。 苟不教,他没有遇到好的缘分、好的教育,这个「教」字包含着他没有好的家庭教育,糟蹋了他本善的心;他没有好的学校教育、好的社会教育。 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比起三十年前,那差别很大。 诸位老师,社会教育是谁影响的? 是每一个人。 我们一提到社会教育,不能脑子里都想着这个社会哪里不好、哪里不好。 社会是每一个人组成的,所以社会风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 比方我们今天在学校里面,可能这个学校大楼进去的时候有一扇门挺大的,开起来满费力的,或者到百货公司去,你看百货公司的门有的也很大,老人家推那个门都很吃力。 可是我们推的时候都会先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来了,刚好有几位朋友也要进来,来来,你们也请。 你看这几个朋友今天逛百货公司,心情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看大家的表情都没有这种经验,所以我们现在社会风气确实不大好。 我们上一次有位老师,他很小的时候,坐在公交车上,因为他可能站得不是很穏,所以他母亲就把位子给他坐。 他跟他母亲也是推了几次:妈,您坐。 他母亲说:你还小,站不稳,你坐。 就让他坐了。 后来上来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师他年龄还很小,他当下就站起来把位子让给这个老奶奶。 当他让给老奶奶,他起身来的时候,他看到他母亲的脸庞笑得非常的灿烂。 诸位老师,这个老师离这个场景已经二十多年了,为什么他的记忆这么深刻? 你看他很孝顺,他这个行为让母亲这么欢喜,他觉得很欣慰。 而且他也希望假如他的父母老了,他希不希望母亲在公交车上也能遇到年轻人给她让位,希不希望? 我们现在都能这么做,种瓜得瓜,很可能种了这个好的因,带动一个社会良善的风气,我们的父母老的时候,也都有人给他让座。 这个老师也很有意思,他说他有一次刚好坐火车,坐得几乎已经呈现快要晕倒的状况,旁边就有位老先生赶快站起来让他先坐一下。 所以人生每一个种下的种子,一定没有白种,最后还是能够开花结果。 有个研究生他就有这个习惯,他每一次到教学大楼他都开了等后面的人来,有人了,他就让他先进去。 做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天他走在学校校园,结果下雨,他没有带伞,所以就淋雨赶快快步要去躲雨。 结果旁边就走来一个人来帮他撑伞,他就愣了一下,因为他不认识他。 这个学校的同学就跟他说:你不认识我,但是我认识你。 他就很惊讶。 因为很久以前,有一天我要去上课的时候,就是你帮我们开门。 所以你看他这个真诚的付出,人家都记在心上。 刚刚跟大家讲到悯人之凶,是因为他没有遇到好的教育。 而整个社会教育我们也有责任,而且像宗教教育,宗教那种无私的精神,光是一个人就能教化一方。 你看德雷莎修女,她的那分爱心感动无数人的心灵。 所以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对我们宗教徒来讲,我们也是要深深的反思,我们有没有给这个社会做好的榜样。 确实像佛陀说到,四个人见和同解,都能真正遵照佛菩萨的教诲去做的话,只要四个人同心协力,绝对没有二心,这时候能把正法弘传到全世界去,四个人。 诸位老师们,我们现在学佛的同修有多少? 上亿! 有没有? 有。 那为什么正法不兴? 对我们佛弟子这是莫大的耻辱,因为方法佛在经教当中已经告诉我们。 所以,我们不只对社会没有不满、没有批判,更是要砥励自己要做好的榜样。 师长叮咛我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师」是表率的意思。 因为上一期也有家长来参与,这个家长他下课的时候就跟我聊到,他说:蔡老师,我不是老师。 我跟他说,那你不是师长的好学生,因为你没听话。 师长说,学为人师,就是我们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动念,都能给世间做表率,这个就叫师。 我们重实质,不重形式。 其实说实在话,真正能把我们的传统、道统传下去,是什么样的人能传下去? 是拥有教授头衔的人能传下去,还是可能是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他却把这个行为做出来的人,在传我们的道统? 那我们有没有在培养承传道统的学生? 昨天在分享当中也提到,有家长培养出几个孩子,有的孩子出国留学,学历很高回来了。 但是他只会跟父母索取东西,想着怎么在父母这里获取利益。 你看,他有高的学历,能不能传我们的道统? 不行。 反而是他书读不是很高、在摆地摊的孩子,还会常常想到父母。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不要在那里算,我教的学生已经有十二个博士、已经有二十个硕士了。 重实质,我们要的是真正能教出孝顺父母,让家庭和乐的学生。 一个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我们绝不愿意教出离婚的孩子,教出贡高我慢,走到哪里都让人家觉得很内伤的学生。 这个就让我们体会到,确实教孩子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态度,对他、以及对他遇到生命中的有缘人,那才是真正的吉祥。 我们从历史上来得到教训,民初五四运动,请问谁推动了五四运动? 是不是不识字的农民来推动五四运动? 谁来推的? 都是读过古书的知识分子,过河拆桥。 胡适之十多岁就在读《资治通鉴》,他读这么多的古书,奠定了他很深厚的文学基础,不然他怎么能够在国际间享有盛名。 但是他却是推动五四运动,废掉文言文的一个刽子手。 我们现在有没有在培养这样子的学生?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我们现在不能只看到分数、看到学历,我们可能会栽培出对家庭、对民族是有劫难的学生出来。 后来,我突然想起我们曾经读过胡适的一篇文章,我们没有深入教育这篇文章还没有那么大的触动。 我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有一篇文章里面,胡适之讲出了一句话,他说「老子都不老子了」。 当一个孩子从小把孝悌的根基深深的扎在心上的时候,他有没有可能讲出「老子都不老子了」,我的父亲都不敢管我了。 我们从这里感觉到孝道稳不稳? 谦卑的心扎下去没有? 危险! 可是当这样情况出现的时候,他的家人、带他的老师,有没有看到问题出现了? 还是我们只看到,他背经是背得全班第一名,遥遥领先,太厉害了! 当心里面对父亲都没有尊重,而这个时候又一直赞叹他:你真了不起,我们都比不上你,老师的记忆力都不如你。 这个孩子慢慢的不可一世,到头来学历愈高反而对社会的影响愈大,不好的影响。 所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绝不愿意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而在天津有个老先生叫白方礼老先生,我们看到这个名字,都觉得他们的父母都是很有德行,进而期许他们人生。 你看,外圆内方。 我们这一次到马来西亚遇到一位长者,他已经九十五岁了,他对于马来西亚的文化承传是举足轻重的一位长者。 他的名字,三点水的沈,叫沈慕羽,慕,羡慕的慕;羽,关羽的羽。 大家就知道他父亲对他的期许,一定要像关公一样的忠肝义胆、浩然正气。 这位长者,沈老他也真的没有辜负父亲的期许,所以他这一生曾经三次进监狱。 因为那时候马来西亚的情况,是要把华文给灭掉,希望他们完全同化变成他们马来文化。 沈老他们就非常慷慨激昂,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沈老说到,哪有叫五千年来跟六百年学习的道理! 而且我们五千年接触了多少的其它民族文化,我们非常有包容性,都融进来。 但是很多的民族文化它不具包容性,反而都是一种高压强迫性,要人家接受他们的文化。 在这两、三百年来,多少西方列强走过了很多国家地区,请问这些国家地区有没有效法他们的文化? 不只没有,甚至还对他们非常的仇视。 因为不只是没有一种推己及人的心,硬强迫、硬压,人家当然很难受。 沈老到快八十岁了还被抓进监狱里面去,结果监狱里的官员就跟他说:你就妥协一下,我们就放你出去。 老人家就说,假如今天是我们华人要来灭你的马来文化,我相信你也会站出来。 这个官员一听,肃然起敬,就把沈老在监狱里面奉为上宾,所以老人家在里面也没吃到什么苦。 所以,这种正气真的会让人家感动。 沈老也谈了一段话,我们也都很感动。 他提到,这个沈老当老师、当校长,当了多少年? 七十年。 当了七十年的校长,好像前不久金氏世界纪录这种单位去找过他,还给他印证,七十年。 他这么长久的教学生涯,他都骑着一台脚踏车,还有一台我也不知道多少年的这么小台的风琴,都还留着。 那一天我们去找老人家的时候,上完课,当天下午我们就赶过去,他在马六甲。 去的时候他太高兴了,九十五岁了,看到我们去,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也愿意为文化付出一分心力,高兴到自己说:来,我们一起来唱歌。 然后他亲自弹风琴,在那里高声的唱,我们再旁边和,一唱唱了十几条,停不下来。 九十五岁,这个精神很让我们敬佩。 唱到抗日歌曲的时候特别的澎湃,那个歌曲很好,你看好的歌曲移风易俗。 我们还给沈老也拿了快十条歌回来,现在在做整理,以后有汇集起来再跟大家分享。 沈老都骑着一台脚踏车,那台脚踏车也不知道骑了多少年,放在他们家门口。 我一看到那台脚踏车,我就想,那一台脚踏车很像赤兔马,也是伴随着他一生的无怨无悔的教学生涯。 沈老就说,教师是没有「钱途」的行业,money,没有钱途的行业。 但是民族的利益大过于钱,假如民族的利益没有我们去维护,断掉以后,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把它找回来。 这句话听在我们现在炎黄子孙的耳里,特别值得我们深思。 五千年的文化传到现在,容不容易? 很不容易。 只要有一代人没有传,就不可能传下来,就断了。 你看其它古文明都已经灭绝了。 曾经我有一次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演课的时候,有个学生他就说,他说文化传下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没有办法体会到那种不易。 而我们现在反观自己现在的家庭、社会状况,文化传下来没有? 现在是岌岌可危,甚至于不只没有传下来,还染着了非常多不好的思想观念。 你看现在充斥我们最严重的是功利的思想、损人利己的思想,这都是家庭、民族危机已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家危矣。 所以我们从最悠久的民族文化,现在变成教出最短视的下一代,这个时候民族有危难了,我们当然要尽己所能去挽狂澜。 诸位老师现在这句话要用出来,不能只在作文当中发表而已,「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 现在真的,不对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排山倒海而来,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样? 要如如不动,要有气概出来去抵挡。 我们以前看布袋戏,你看千军万马过来的时候,那个高手都怎么样? 动也不动。 然后逼近的时候,再大喝一下,或者是宝剑一出鞘,就把他们震回去,当然要有那个功力。 这个时候我们也要想起清朝林则徐先生,你看那时候我们的民族有没有遇到危难? 有。 那时候国家的钱全部都光了,都被谁拿去了? 都被其它生产鸦片卖给我们的这些国家捞走了。 连军中的士兵都在抽鸦片,左边一支枪,右边一支烟枪,根本没有办法保卫自己的国土。 这时候林则徐先生站出来,他讲了一段话,这段话好像教科书没有出现过。 大家可能背过林则徐先生把多少鸦片烧完了,但是可能没背到这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真正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有重要的利益的时候,纵使有生命的危险,我也不会去逃避。 这两句话,当初差不多三年前我到了福州,一到的时候,我们都会了解一下当地曾经在历代出过哪些圣贤人,因为他们的精神一定会在当地产生教化作用。 所以,我就去到林则徐先生的纪念馆,一走进门,那梁柱上就刻着这段话,后来还挖到宝。 林则徐先生从他的人生体悟当中整理了「十无益」,这个「无益」很重要,今天假如你人生的方向不对,你所有的努力会徒劳无功,这都是人生的根本道理。 所以,我们有一个受教的心,真的是可以得到莫大的利益,可以站在这些圣贤人宝贵的人生经验当中,看得更深远。 当初林则徐先生要禁鸦片的时候,因为鸦片而谋利的就超过几十万人。 所以当林则徐先生要去禁鸦片,这个是攸关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当然会起而攻之,要陷害林公。 那时候不知道派出多少杀手要杀他,那个算是九死一生的工作。 诸位老师,我们现在有没有九死一生的危险,有没有? 没有。 没有还不做,那我们就愧对林公给我们的表率。 确实我们每看一个圣哲人的风范,对我们人生一定都会有非常关键的启发。 刚刚跟大家讲到沈老,刚刚跟大家讲的时候,好像那一天在他们家的情境都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我们跟老人家坐在一起,他那一分欣慰跟笑容,也在砥励我们向上。 后来他还带我们到他们成立的孔子学院,夫子的像是铜铸的,非常的高大。 他说这是全世界仅有的四尊,其中有一尊就放在他们马六甲这个地方。 我们刚刚讲到白方礼老先生,他是天津一带的人,他七十多岁退休了,一个字都不认识。 有一天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刚好看到一些孩子在那里嬉戏,他就很不解。 就问一些邻里乡党的人,说奇怪了,他们为什么不到学校里去念书? 他们那个年龄应该是在学校里,而不是在这里。 结果就了解到这些孩子因为家里没钱,所以没有办法念书。 老人家想我这辈子就是因为没有念书,不识字,吃了很多的亏,内心也是觉得很想好好的学习,但是都没有具备这些基础,所以对人生有很多的遗憾,他不希望再看到其它的人也是这样的命运。 我们从老人家这个心态,这就是我们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仁爱精神,能够推己及人。 诸位老师们,我们这一生人生走得顺不顺畅? 遇到的挫折、烦恼多不多? 你们都不配合一下,我都快讲不下去了,还是你们都已经陷入沉思。 假如让你的孩子过你这样子的人生,好不好? 不好;让你的学生过这样的人生好不好? 不好。 那我们要总结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到底我们人生是缺乏了哪一些正确的处世待人经验? 假如具备了,那我这一生很可能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很可能可以少伤很多人的心,那我们真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无数后代的生命光辉。 当下这白老先生晚上回去睡不着觉,隔天一大早,他就把他的孩子都找来。 老先生一生存了五千块钱,那是他全部的积蓄,他对着孩子说:我决定要把我这五千块捐回故乡的小学。 所有的孩子都说:爸爸,这是你的养老金,老本,你要考虑清楚。 他说你们别管,这是我自己的钱,我想清楚了。 他拿到学校去,要送给学校,拿给校长,校长不敢收,因为看他年纪这么大了,都没钱不行。 结果这个老人家是说服人家接受他的捐款,学校感受到老人家这分坚持的爱心,就收了。 收了以后,老人家就开始重操旧业,踩三轮车。 踩三轮车赚一块、二块,把这些钱积攒到一定的量再捐到学校去。 他就开始他十多年又透过劳动、透过踩脚踏车来帮助兴教育的路途,一直踩到快九十岁,踩到不能再踩。 曾经有一次,他半夜没有回家,家里的人都一直在那里找,找到最后还是没找到。 到了早上五、六点,看到老人家骑车回来了,整个家里的人都冲上去:爸,你去哪? 昨天半夜载到一个客人,路途比较远,我连夜把他送回去了。 小孩说:你不要命了! 老人家也没回嘴,微微笑一下就进去了。 而在这十多年的岁月当中,老人家不知道多少次他的中餐、他的晚餐,是在脚踏车上,拿着一颗馒头啃完就结束了。 但是他乐此不疲。 在这段岁月当中,因为他都给学校捐款,也给大学捐款,有时候学校会表扬。 一般捐款都是一些比较有钱的人,就看到站着一排西装笔挺的老板在那里接受表扬。 当念到他上台的时候,老人家的衣着非常纯朴,都是好几十年的衣服了。 当老人家站上去的时候,底下的老师、学生突然会先愣一下,然后事隔差不多一秒钟,就会有热烈的掌声响起。 而每一个孩子当接到老人家给他的赞助,接到老人家给他的祝福的时候,握住老人的手,他们都回想到,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感觉,因为老人整个手都是非常的粗糙。 看到这样的老人都尽心竭力在帮他,这分感动变成他生命的动力。 所以老人家曾经帮助过几百个大学生,事后追踪调查,没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不从事奉献社会的,这分精神都没有不拿出来的。 很多的部分都直接投入社会公益的工作,有的是自己心有余力,一定都会去参与、会去捐款。 所以,我们看到老人家的精神承传给了多少的人,他一个字不识,却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核心的仁爱精神、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传承下来了。 这样的事例在我们五千年的长河当中非常的多,我们看《德育故事》甚至于看到不识字的人,连他的名字我们都不懂、都不记得,但是他却留在史册当中。 大家可以去看义篇有一篇「阿寄报主」,这个阿寄很忠诚,却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但是他却流传千古。 白老先生后来不能再骑车了,他并没有从此停止他奉献教育的这分心。 所以他在车站前面又租下了一个小的店面,开始卖东西,他的店的招牌都是打着助学的,我的商店绝对不赚钱,全部都拿来帮助教育。 后来又因为都市计划把前面的房子给拆掉了,老人家又重新站在火车站前面帮人家看车子。 这个人寄了一台摩托车,他说帮你看,然后再给他一块、二块,他同样的再去捐掉。 老人到了九十三岁生病了,当媒体报导老人家生病的时候,整个天津市的人都沸腾起来,都被这个老人的精神感动了。 逼得这个报纸,每天一定要报导白老先生的病情,而捐款就像落花一样从四面八方都进来。 你看一个人的至诚心能够感动无数人的心。 我们从老先生的人生当中我们来感受感受,白老先生的体力有没有比我们好? 没有。 白老先生的学历有没有比我们高? 白老先生的财富有没有比我们多? 他没有。 他也没有社会地位,但是他却对于我们的社会有着长长久久的贡献。 所以一个人这一生要产生多大的价值,并不是外在的条件决定,而是他那分真心决定。 而真心我们每个人都有,所以我们的人生应该期许「留取丹心照汗青」。 好,这节课我们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 谢谢。 发布时间:2025-07-08 14:14: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