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众生所创立之缘起 内容: 善知识是一切功德出生之处故,他们是我等法身父母。 因此当我们欢喜、悲伤、困难、危急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祈祷师佛,而且只要信心坚定,凡是伸出的要求索取的手,从来就不会空过。 如同父母生养了我们,由于被爱护得成了惯性。 就把他们任何的付出看得非常的心安理得。 其实做一个听话并且把悲喜困危都交给这些如母般温和慈悲善知识的孩子,并没有错。 可是如果我们真的很听话的话,就一定不会忘记所有大德所教的一个原理---悲心。 谁都知道悲心是菩提心的母亲,而菩提心是信心的母亲,信心又是成道的泉源,成佛功德的母亲。 所以决定我们所能收获智慧与成就的要素,取决于关于悲心的理解和体会。 然而悲心是一种很圆满的性质,它不仅仅是一个刹那或长久以来的一种心念。 它代表着万法最为根本的共同体性,因此会说容易成就慈悲的人就是最易产生智慧的人。 也许你是一个对一切众生充满着悲悯和爱意的人,但你不见得是一个明白悲心性质的智慧者。 悲心是一种平等,既然平等则佛与众生都需要我们的关怀,不然有关于我们起修悲心的方法一定是残缺的--你并未能平等及圆满地进入和体会这种性质。 残缺也许会导致产生的功德从这个部分遗漏,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那么为了弥补这种起修悲心时,无形中产生的漏洞。 需要对无量的师尊三宝,生起无伪的悲心。 由于发心和证果的刹那,可以证得相同的功德,所以你大可不必为自以为帮助不了贤圣和众生而伤心。 把悲心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是最殊胜的供养与布施,也是可以令他们获得喜乐的根本。 每一个真实的修行者,皆无一不在念念悲心的驱动下,发下代爱一切有情业障、愚痴、痛苦、无明的心愿,并同时希望把自己的光明、智慧、福德等交换到他人身上去。 普贤菩萨称其为代众生受苦,略称自他相换。 身为凡夫,能于妄想中发此念心就非常难得了。 而一切善知识固其以悲心而成就,证量自然比凡夫要巨大无比,他们念念之间的自他相换,则是真实确凿地把众生之-切痛苦换为己有。 把所证之一切光明、智悲、福德、健康适于众生。 然而因果是不昧的,善知识代受了众生的因果。 通过修持和自身受苦的方式,才能将众生的过失转化成为功德。 所以常可见到众生的业力在善知识的身上体现出来,或者化为其弘法利生当中的障碍与违缘,或者就是师等呈现老病之相,人们看后却认为善知识遭受不乐境地或身体不佳,是令人退失信心的地方。 《维摩诘所说经》里,佛陀示现小疾时阿难说世尊有病,被维摩诘菩萨呵斥说止止阿难,莫作是语。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 当有何疾? 当有何恼? 默住,阿难,勿谤如来。 莫使异人,闻此粗言。 无令大威德诸灭,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 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 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匆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 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所以一个真实的成就者,势必业障净除才能成就。 怎么会有轮回中的老病和诸多障碍呢? 后来文殊代表佛陀看望示现疾相的维摩诘菩萨,问及疾病等的原因时,维摩诘菩萨回答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别菩萨无复病。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 若子病愈,菩萨亦愈。 谈到菩萨的病因时,维摩诘言: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故,而凡是善知识身上所体现之身体及外缘的障碍,都应明智地考虑到其承受业障的原因--代我等受苦啊! 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生起老病死苦,佛菩萨因为众生有苦而示现于世。 从精神上成为统领大众的导师,从身体及外缘上拔苦扣予乐。 所以这个著名的故事,为佛子对修行慈悲与勇心,真实理解一切大善知识,设立了最好的典范和楷模。 因而回向中祈求诸佛菩萨,大善知识们全无老病和去诸不乐,亦是变相回向自己与一切众生远离无明轮回,以众生病愈,菩萨亦愈故耳。 想想善知识们为我们所吃过的任何的苦,一如思念我们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不计酬劳的付出,所以为了报答这些恩德及无微不至地对他们尽到关怀的目的。 我们放生的更为深远的意义,也在于为一切师等创造尽可能多的良好缘起。 发布时间:2025-07-07 13:23:1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