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存在的“实相” 内容: 存在的实相所谓存在的实相即是大空性,是真空与妙有同体不二,是一切存在的本际或本然。 佛门勉强以相呼之,仅是为了顺应众生的世俗习惯。 从义理上来讲实相有三种含义。 第一是指真如空相。 指它的本然之性真实不虚,它即是平等一切,是法身如来,没有种种千差万别,虚妄生灭的幻想、执著,也就是指一切存在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平等一相,诚如万物有的灵,或电流、能量一样,是生气蓬勃的生命及万物的本能、本性。 万物万有都是它的显露和起用。 这就是胜义谛的实相所指;第二是实相无不相。 实相的本体指性,它虽然是空无所有,无一法可得,但是它又依万物万有而显其用,能够随缘显现千差万别的一切诸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一相不是实相,法法皆真,这就是俗谛的实相所指。 最后是实相无相无不相。 真幻两不立,不执空不执有,性相一如。 因为真幻、空有都是为了述理方便而立的假言,本然的这个实相真如是不变随缘。 正当随缘显现一切诸相的时候,是它的本体空无所有,无一相可得。 正当空无所有的时候,却是真空不空,又能具足妙有、妙用。 正当随缘现出一切诸相的时候,又是妙有非有,本性乃是真空。 这就是佛门中观所指的真俗平等无二,等量齐观,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所以说真正的实相真如,是这种真俗二谛的平等与融通,空有二相的无碍与圆融。 所谓胜义真谛,是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俗谛则是指诸法缘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资为用,不可偏废,只有这个才合乎中道的实义。 然而,不管我们怎么说怎么理解这个实相,以上说的都只是安立于语言文字的义理,予真正胜义谛中的实相我们则须亲身实证,它是无法在世俗谛之名言中得以真切地、全貌地安立的。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如何向众生全貌地讲述这个世界一切存在的实相,以及成佛的境界与状态,连释迦牟尼佛也是失语的。 佛法之精髓在于禅(不是指禅宗),原是以心印心,并不是言语文字可以圆满而确切地表达或描述。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佛法依赖于语言又不能执迷于语言,一切传法都是方便假说,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假借语言、不离语言又不著语言等特点。 目的仅在于帮助我们证入实相,而实相本身却又是言语和思维无法企及的。 关于实相,对于众生世俗中常规的知识与见解,三维空间式的思维模式、生命形态和心智状态,释迦牟尼曾用风的存在打过一个比方假设他本人体会到风是存在的,而我们从没有发生过这种体认时,他也不可能、也做不到拿一片风来给我们看。 那他怎么向我们讲述和描绘风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此,那些言说或比喻只可能是一种假说,肯定不会究竟和确切。 除非我们按一定的方式方法,亲身证得和觉悟到风是怎么一回事差不多。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假设我们面对一个天生的盲人,他从未见过红颜色,我们该怎样才能让他明白什么才是红颜色呢? 毫无疑问,我们可能也要打很多的比方比如当我们说红色象血的颜色,盲人会说,哦,我身上有血,可我见不到它是什么样子。 我们或许又会说,看见红色有点象冬天晒太阳,有种暖乎乎的感觉,他会说,噢,我懂了,见到红颜色等于是晒太阳,原来红色是可以取暖的如此下去,你说,关于红色是怎么一回事,盲人到底能真正解悟几分呢? 于是,我们还得教他一套治好眼睛的理论和方法虽然这些治疗眼睛的理论与方法还是不等于红色本身。 所以,在未亲身证得实相和成佛之前,我们只可以借用一些佛学的法义去理解实相的含义,按佛门的概念说这叫解悟。 须特别说明的是,解悟只是证悟的基础,它与证悟还不是一回事。 佛门常讲五蕴皆空和色不异空等概念,其实这就是一种关于实相的开示。 所谓五蕴,即是指色、受、想、行、识。 这色,泛指众生可以见闻觉知到的有形有象的事物。 这个空当然是指真如空性,不是指空洞和没有。 五蕴是缘起的产物,缘谢法还灭,五蕴不能恒常存在和孤立存在,其本质当然是空。 色不异空即是说明,讲空不是否定事物的现象、功能和活动,即空有不二。 除色以外,其它四蕴之生命现象当然也如此地空不碍有。 我们讲空,是为了体认一切事物无自性,予实相中的本质是一种空性使然,皆因内外因缘而发展变化着,假使这个内外之因缘不见了,事物则无法产生和起用。 比如我们找风的相状何在? 如果不见树上枝叶摇动,或者不吹在人的身上,谁又会知道有风呢? 这也可以说虚空(比喻为空)借物而显其用。 变者是相,不变是性,性相一如,性即是真如实相。 换言之,不变的是体(根本),变的是它的用。 虚空无形,实相无相,都借妙有而显其用,借妙用以显其功能。 因此,空性无相无形,它是借我们的见闻觉知的作用或功能而以显其存在。 因此才是空有不二,性相一如。 我们应该明白,并未有一个远离一切事物的东西叫做实相或空性可以供我们证入,供我们去觉知。 实相,乃是这个世界一切存在、包括我们自己的本然面目,与我们自身及能见闻觉知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一体多面,从未分割,亦不能脱离。 关于实相、空性及空有不二等,我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譬如一棵鲜活的树之种性(象征实相或空性),一定与它的新陈代谢、根茎、枝叶和花果等相是一体多面,我们不可能从它的新陈代谢、根茎、枝叶和花果等妙有或妙用中脱落出来,虚妄地去别处求证这颗鲜活的树之种性,同时也不能揪住一片叶子或局部表相,即种性显出的部份功用,认为该树之种性就仅是这个样子。 空有不二的本质是指性相一如,一体多用。 《金刚经》云: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个如来即指法身实相,是指体证诸相(一切妙有或妙用)之法性为空,平等无二。 它们在众生分别意识之下为诸相,在不升起分别意识、对境无念时则是如来(即实相)。 所以佛弟子修行起初都是在练心止妄,即平息或转化我们由来已久的分别心,因为我们若老是习惯于以自己的分别意识执著地应境对人,则甘为暂时的表相和局部之真相所愚弄,不能从本质上圆满地、全貌地体认到这棵鲜活的树之种性。 所以,若要进一步来理解实相的话,这个安立在世俗谛中的实相、空性及空有之见还是些不折不扣的假说。 因为一切事物存在的法性都为空,所以世俗谛中所言的佛法也如此。 这一切仅是为了述理和描绘存在的性质(法性),以及方便我们依法实践时而作的一种假言。 综上所述,佛学学到后来,并不特别强调思维和语言,而是直指人心,讲求亲身证得所谓的胜义谛中的这个实相。 这是多么客观、务实的实证主义态度呵。 以哲学范畴的话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决定意识。 遗憾的是,佛学流传到现在早已有些变形,世俗的误解、误读较深。 一讲空性与实相,一些人就以为是空洞和虚无,不讲空性与实相,另一些人学佛则可能成为盲从与迷信,修学永远难有突破。 释迦牟尼早说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包括这个安立在世俗谛中的佛法,都会依照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佛门常讲诸行无常即是这个道理。 在世俗中,佛学的言说方式和人们的信持及理解都会流变,一切都会遵循这个无常的道理。 因为佛不是造物主(世上本身也没有造物主),他更改不了世界的客观规律。 有情众生都会生死无常,都是生、住、异、灭,宇宙万物万有,一切的形态都会成、住、坏、空。 这世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因此,世界的实相好比是一轮月亮,这月亮因被暂时的雾霭笼照我们不能看见它,佛法好比指着月亮的手指头如果我们只盯着这个手指观看时,我们将永远不能看见月亮。 任何人,只要仅仅执迷于指着月亮的手指头及一切言说或比喻,谁就不能得到实相。 因此我们才要反复强调,关于实相,佛学永远都只是一种假说,释迦牟尼传法的目的在于借一定的言说及方式,教会我们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去亲自证得这个实相。 只有我们自己亲身去证得了般若波罗蜜多,我们才会知道胜义谛之实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佛学假言中的实相,我最后再作一个仍然不确切的比喻,这好比一个博士生同三岁小孩子讲微积分,他怎么也讲不清楚,甚致还可能失语。 他只好打比方、做比喻,千方百计地诱导小孩努力学习,最后还会很干脆地向小孩摊牌这些比喻和方法还不是微积分,但只要我们肯用心学习,总有一天会象我一样真正懂得什么才是微积分。 总之,对于生命之常态而言,实相与佛境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但释迦牟尼已向我们传达了这么一种意思:只要我们肯努力修证和实践,我们就会同他一模一样。 发布时间:2023-05-02 17:30:2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