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忽然看见光明,这里有魔也有圣境 内容: 梦参老和尚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 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象,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 什么是圣境,什么是魔境,你自己有慧心。 有了慧心了,就能排除邪见、恶见。 现在有些修行者,或者打一个七,或是拜了几天忏,得了一种境界相,他就认为他得到了,认为了不得了,之后还招摇撞骗,这就是魔境,不是圣境。 如果你不起分别,认为这个跟生死不相干,照常地来用功,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是正知正见。 正邪就在你的心念,一念之间,这要产生慧心。 因为有了智慧,有了判断的能力,你皈依的心,更加恳切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心更恳切了,就能决定皈依,决定依着佛、依着法、依着僧。 决定的时候,你自己不明了,打开经本看一看,看佛怎么说的,你就可以决定了。 或者你也不理解法,那就找你师父问一问,这就要选择善知识。 选择善知识者,他能够善知法要,法的要点他能知道,这叫善知识。 善知识有好多种,法师也有好多种,我们就不详细讲了。 总之,你必须找一个具德行的善知识,他能跟你分析、解释清楚,如何算是得,如何算是失,如何算是魔境,如何算是圣境。 所以我们真正闭关修行的时候,善知识是不能离开的。 像在纽约,有一位卡特仁波切,他是西藏的喇嘛,属于噶举巴,噶举巴就是白教。 他成立了一个闭关中心,修了好多关房,现在因为发心的人多,不够使用,他就增建关房。 在增加的时候,我们也帮助他筹划了一些钱来修行,但是他必须住在山里头,不能离开。 或者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他都要到每个关房去问一问,问你修行的近况如何,了解一些情况,免得入魔。 但是你想发心到这里修行,或是发心、发愿我长时要受持三宝,你得有定力。 有了智慧了,决定了,有了定力了,你才能够真正皈依。 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 你没有慧、没有定,皈依所受的效果很小,容易动摇。 你碰见一个有神通的人说:我能使你发财。 或者你另外又找女人,你太太跟你吵架,他告诉你:我能使你太太不跟你吵架,能有些方法帮助你。 这完全是邪道,绝对要不得。 凡是在五欲境财、色、名、食、睡,来帮你忙的,绝不是正道。 但是你自己,没有定力,就动摇了。 有定力的,谁说什么,不会被他转。 因为你皈依三宝,有了慧心,定力已经产生,这叫定心。 这跟《华严经》上讲的十信位菩萨,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那十种心,有所不同。 我这里讲的是浅近的,是按着一般的受了三皈依之后,应当有的、必然有的这些现象。 如果你要修行的话,这个现象就有了,不修行的话,没有。 还要有施舍的心。 不是出家人一定要你施舍,我们在家弟子就认为:我们要拿钱给师父。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师父要修庙了,要盖大学了,要干什么了,这才叫布施,不是这样子。 施是施你的心,你所说的那是物质,物质解决不了你心的问题。 你施点财,或者供养一点东西,你得福,是不错的,这是佛说的。 你要是认为因为布施就能成道,没有! 成道不是钱买的,多少钱都不行。 《金刚经》上讲,把这个七宝堆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你拿来布施,功德不大,不如你念一遍《金刚经》的功德。 懂得这个含义了吗? 我加上两句。 我们听经,你为什么来听经? 你得搞清楚。 为什么要听这个老和尚讲? 我为什么要讲经? 我讲的目的是什么? 你听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结合起来。 如果你听经的目的不明确,我讲的也不明确,这里头掺杂名利思想,我打知名度,那讲者、说者什么利益都得不到,而且有罪过,讲者有罪过。 一定要出离这些心。 发布时间:2025-07-04 14:26:2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