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克什米尔希瓦宗 内容:  克什米尔希瓦宗的支卡学派 翻译:Akhaldan 支卡(Trika)哲学位于上帝意识最高能量的中心,它教你认识到面前这个客观世界与上帝意识是不二的。 无须以为上帝在七重天外,上帝和个人是一体的,意识到此,即为希瓦宗的本质。 ――――斯瓦米? 拉克什曼殊(Swami Lakshmanjoo)   支卡宗((Triadism))是怛特罗神秘主义(Tantric mysticism)或称Pratybijnana形上学的一种特殊形式(Pratybijnana也叫“记得自己”和“灵觉-诺斯替”),支卡宗也叫克什米尔希瓦宗(Kashmir Shaivism)。 它在8到9世纪,于克什米尔受到伟大的希瓦宗圣哲如Vasugupta和Abhinavagupta的发展。 后被孟加拉怛特罗的Shakta支派所采纳。 克什米尔希瓦宗在脉轮和拙火能量方面的论述是实际而非理论的。 它通过斯瓦米? 穆克塔南达和其创立的悉达瑜伽运动,势不可挡地进入西方。 在克什米尔希瓦宗里,清楚肯定了早期印度一元论学者商卡拉的不二论吠谭多的“绝对意识”,同时也解释了现象存在是如何通过这种绝对意识的紧缩和自我限定而显现的。 克什米尔希瓦宗(Kashmir Shaivism)   John Hughes撰写   Akhaldan  thevoidone合译   导 言  远古的克什米尔希瓦宗是一个非二元哲学的学校,这一哲学源自九十二部主希瓦的密续(Tantras)。 其中包括六十四部给予僧侣的Bhairava密续、十八部一元/二元Rudra密续(mono-dualistic Rudra Tantras)以及十部二元论的希瓦密续。 这一哲学传统以“支卡(Trika)的追随者”而闻名,之所以称为支卡是因其包含了人与世界的三重标志,这三重标志是希瓦(Shiva)、他的莎克蒂(能量)、以及吉瓦(个体-Jiva)。 它也表示三个本初能量:帕若(至上)能量(para),帕若-帕若(高与低的联合)能量(para-para),以及阿帕若(最低)能量(apara)。 也有三种术语:iccha Shakti-意志能量;jnana Shakti-智识能量;kriya Shakti-行动能量。 这三种能量表现为世界的三重活跃性:认知者,认知与知。 克什米尔希瓦宗就是著名的支卡传统(Trika tradition),它包括四个哲学体系:Pratyabhijna体系,Kula体系,Krama体系以及Spanda体系。 克什米尔希瓦宗的教学拥有丰富与详细的描述:从个体意识提升至宇宙至上意识(Parama Shiva)的觉性奥秘地图。 其包含一个高度发展的精神体系,不仅强调对观念的智性领悟,且包括对真理本身的直接实现与直接经验。 对克什米尔希瓦宗而言,对真理绝对本质的独特定义是:真理是无限的与普遍的。 另一方面,人类智力是有限的与个体的,正如智力无法包含实在,它也不能掌握和超越它。 对克什米尔希瓦宗的真理来说,宇宙被说成anirvacaniya和无法形容的。 语言不能传递或揭示它,任何试图对它说出的定义及囊括的文字都只会限制它。 如果要知道并领悟真理,就必须通过直接实现去经验它。 克什米尔希瓦宗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践手段去达成终极实在,这些不同手段依赖于求道者各式各样的能力(或根器)。 在克什米尔希瓦宗的主要文献《Vijnana  BhairavaTantra》中,会发现至少112种实现终极实在的个别方法。 宇宙论(待译)  隐瞒与启迪-他的本质(待译)  处于无知的束缚(待译)  手段(Upaya) 克什米尔希瓦宗透露了三种从个体有限意识趋入宇宙至上意识的手段。 最初也是最高级的手段被称为sambavopaya。 第二种是中等条件求道者的手段,被称作saktopaya。 第三种叫作anavopaya,这被看作较低等的手段。 从个体有限意识趋入宇宙至上意识的方法依赖于求道者的能力。 阿宾那比笈多(Abhinavagupta)在《Tantraloka》里告诉我们,求道者应始终谋求最高且最佳的第一种手段。 假如没有这样的话,他应谋求其次较好的手段。 所以在他的《Tantraloka》中定义并详述了最高级的手段-Sambavopaya,即第一个手段,并随后描述了saktopaya与anavopaya。 阿宾那比笈多从《Malinivijaya Tantra》中给予sambavopaya一个素描式的说明。 在这个upaya中,求道者无须经过任何过程,而仅仅经由上师恩典便可达到进入无上意识的入口(samavesa),他无须禅修、持咒或任何其他静坐的帮助。 另一个手段-Saktopaya的定义是,求道者通过注视于客体以达到神秘入口,这一专注不能被说出或被叙述。 Anavopaya作为手段的定义是,奥秘入口的发生要通过对身体某部位的集中(sthanaprakalpana)、禅修(dhyana)、念诵(varna)、关注于呼吸和梵咒等。 在克什米尔希瓦宗里,尽管手段众多,但目的是一个:即,神秘地融入(samavesa)sambhava状态,实在建基于sambavopaya。 什么是sambhava状态呢? 于此状态,瑜伽士变得立即安住在无上意识。 对克什米尔希瓦宗而言,他完全融入至上意识的实相,最终融入sambhava状态,因为sambavopaya不像Saktopaya和Anavopaya那样,瑜伽士无须去到哪里,反而是,他或她仅需存在于他或她自己的自然本质。 此乃是真正的神秘融入。 要怎么判断求道者适于哪种手段呢? 诀窍是端视感知的觉察力有多少。 拉克什曼殊(Lakshmanjoo)解释道,觉察力意味着拥有一种主体意识力量,即求道者的专一(one-pointed)主体意识不会被对客体的经验或心念所遮蔽。 在有限的主体经验中,作为代表性的感知或思想行动遮蔽了对主体的感知,所以人仅仅觉察得到思想或感觉。 因而人类终其一生都完全活在客体或被感知的世界。 尽管我们可以说“我看见一只蝴蝶”,可实际真相是“我”已被这一看的行为所遮蔽,剩下的是“看见一只蝴蝶”。 换句话说,主体丧失在感知行为里。 因为“我”意识是所有思想与感知的基础,为了让任何感知或思想得以发生,它必须存在于当下。 但是它在思想或感觉的行为中缺乏有意识的觉性部分,以此方式,它被遮蔽了。 正如我们谈论《Shiva Sutras》最初两个诗节所看到的,此即无知的本质——人们被多元化的世界所蒙蔽,且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宇宙本质。 发展觉性力量意味着增加一种能力,即,在心意思考和经验感知时不失却自我意识。 Sambavopaya 为了在sambavopaya方面成功,希瓦瑜伽士必须具备最高程度的觉性力,因此他/她无须维持他/她之自我意识的延续。 希瓦的上师们告诉我们,在sambavopaya中,求道者只不过保持着无念(thoughtless-即nirvikalpa)状态的相续不断。 因为这一缘故,所以sambavopaya被称作为最殊胜的手段。 求道者在这里需要安住在“知道(knowledge)”的微妙状态,刚好是感知(发生)的最初点。 这一点的安立正是在任何感觉或心念的伊始——在其变得明确以前。 于此手段中,经由维持无念状态,求道者仅仅任其所随地(simply  by willing it)安住在感知或思想的本初点。 此类瑜伽士已发展了这种觉性力:他/她只需让它发生,它便被完成。 克什米尔希瓦宗指出,因为在sambavopaya,瑜伽士仅仅维持在无念(状态),他哪儿都不用去,也不必做什么。 安忍于无念状态即是手段与目的。 所以在Sambavopaya,手段和它所达到的目标并不是分开的。 拉克什曼殊解释道:“道存在于果之中”。 瑜伽士只需一个意愿,他/她在其自身有限主体觉力下维持着无念的相续。 在此状态,希瓦宗支卡瑜伽士维持着连续的无念,等待着至上意识的开始。 在其成熟时没有任何东西要让他/她去做。 对希瓦宗支卡体系来说,这个状态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直到这以前,瑜伽士都要仰赖起初的自我努力。 拉克什曼殊告诉我们说,从这一点开始,进入宇宙至上意识便是自动自发的了。 让我们试着传达这个观点。 为什么希瓦宗支卡体系保有着瑜伽士自身的努力而只让他到达“宇宙意识之门”? 希瓦宗人士会说,瑜伽士是一个个体有限存在(jiva),而主希瓦是无限的。 这个瑜伽士是经由主希瓦的自在意愿(Svatantrya Shakti)之最不可思议的骗局(mahamaya)而显现为有限存有的,他/她的存在有赖于主希瓦。 因为这个瑜伽士是有限的,依其自身是无力达成终极神性实在的,他/她只是这一实在的显现活动。 克什米尔希瓦宗保存着此一上帝的恩典(Saktipata)——以上师恩典的形式——经由主希瓦被揭示出来。 当门徒通过维持于无念而达到sambhava状态的入口处,他/她就有能力接受上师的恩典。 拉克什曼殊解释说,这一恩典能使门徒融入宇宙至上意识。 Saktopaya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无数的感觉和念头,它是世界的特性与差异性的本质。 每一个感觉和念头都拥有一个开始和结束。 每个念头和每个感觉会产生、存在一段时间,然后结束。 希瓦宗的教诲说,这是思想与感觉的本质。 我看见钢笔在书桌上,然后转而又看见书躺在旁边。 在最初的例子里,我看着钢笔,然后对钢笔的感觉就形成了,它会存在一段时间,之后不复存在。 这一感觉由对书的感觉所替代,存在一段时间后又消失了。 接下来,这个觉察又被另一种感觉所代替,如此反复。 念头也是如此。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片刻都充满着这些生成、持续、破坏。 对于喀什米尔希瓦宗而言,在这种领悟中重要而令人兴奋的是,在一个念头或感觉与另一个念头或感觉之间有一个间隙。 也许它非常短暂,但的确存在一个间隙。 而且—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这一间隙当中,闪耀着希瓦的宇宙实相,它存在于一切万有的背景深处也是一切万有的根基。 和sambavopaya不同,saktopaya涉及的是更加容易定义的技巧。 在saktopaya中,行者通过关注于在任何二个行动或念头的连接处发现的至上者而达到融入宇宙意识中。 在这个方法中,没有必要念诵真言或专注于呼吸。 行者必须抓住那个连接处,它存在于构成我们生活的全部活动和思想之中。 希瓦宗大师们将它称为“集中”。 为了达到这个集中,行者必须发展觉知的稳固。 没有这种觉知的强度,行者就无法实现saktopaya的目标,即进入存在于任何两个念头或行动之间的宇宙意识。 这样的瑜伽士就只有修anavopaya的资格了。 通过发展这种强度的觉知,瑜伽士将能保持无中断的觉知连续性。 希瓦大师解释说这是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维持无中断的觉知之链,瑜伽士才会发现空隙中的真相。 在saktopaya中,所有的行动、念头都适合这样的修习。 这些空隙无处不在。 在你把胳膊抬起和放下时,在二个步伐之间,在醒和梦之间,在梦和深睡之间,在出入息之间,在这所有的片刻中空隙都存在。 此外,对于处在saktopaya中的行者而言,所有anavopaya的修习都是saktopaya的修习,如果他们是通过完全无中断的觉知进行的话。 拉克什曼殊告诉我们saktopaya行者的目标是发展不断增长的觉知专注,让他或她能够接收古鲁的恩典。 当瑜伽士达到这个状态时,据说他/她就会处在所谓“在古鲁的莲足跟前”的状态下。 行者于是就适合达到融入宇宙意识的状态。 当该行者在saktopaya道路上接收古鲁的恩典时,他/她就达到神秘融入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存在于sambhava状态下的神秘禅定(samavesa)合二为一或者说它们就是一个。 Anavopaya Anavopaya是克什米尔希瓦宗三乘中的最下乘,它与个体灵魂有关。 在anavopaya中,行者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以维持、集中并加强他/她的觉知。 我们已经知道saktopaya是如何拥有更有力的觉知的。 他/她的觉知力只需要一个点作为对专注的支持,也就是中心。 在sambavopaya中,行者已经发展出如此有力的觉知以致于他/她只需要随心所欲的处于自己的觉性中,这的确发生了。 对他们而言,没有地方需要去,没有事情需要做。 他们已经安住在这条路的目的地中。 因此,在anavopaya中,行者需要所有的帮助;在saktopaya中,行者需要部分的帮助;而在sambavopaya中,行者无须任何帮助。 在anavopaya中,行者利用许多不同的步骤来帮助他们维持觉知。 他们可能采用专注呼吸,专注某个感觉器官,静坐冥想,或致心一处。 所有这些不同的修习(以下会有这些修法的细节),可以一起采用或分别采用,作为发展觉知的方式。 (以下anavopaya细节部分略)  当然,它(anavopaya)不应成为日常模式。 瑜伽士应该对他/她的修炼保持兴奋。 通过觉知的加强,行者将进入呼吸之间的空隙中央。 这一修习将使他们也进入saktopaya的神秘融入。 最后,瑜伽士将达到神秘的sambavopaya领悟。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尽管有不同的手段,所有的手段都是引导瑜伽士达到同一个超越意识。 它们的区别在于anavopaya花的时间比较长,saktopaya花的时间要短些,而sambavopaya成就最快。 虽然方法不同,但目的地都是一个。 解脱  有人可能会问,是否sambhava-samavesa,希瓦的神定状态等同于解脱。 事实上,答案是否定的。 要达到解脱,必须已经进入sambhava-samavesa,但这并非其定义特征。 阿宾那比笈多在Tantraloka中告诉我们,解脱仅在你的存在完全独立时出现。 这个阿宾那比笈多视为解脱前提的“独立”是什么? 我们在上面已经反复说明,主希瓦的基本特征是他的“独立”(自在)。 有人解释说主希瓦是通过他的自在来创造这个宇宙的。 希瓦的自在意味着完全的完全没有束缚的自由—意志自由,知之自由和行之自由。 对于一个瑜伽士来说,自在意味着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限制他/她的宇宙意识或凌驾于他/她的宇宙意识之上。 也就是说,该瑜伽士必须在外部世界中经历他/她在sambhava状态中经历的同样的宇宙意识和自在。 从希瓦宗支卡体系的角度而言,直到他/她达到这一状态之前,是不可以称之为完全自在或已经达到解脱的。 斯瓦米. 拉克什曼殊(Swami Lakshmanjoo)在谈及无上的sambhava神定时解释了瑜伽士的内在神定状态是如何灌注并转化他/她的外在经验的。 他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在瑜伽士经历到内在神秘觉知时产生,当他/她完全享受宇宙意识时产生。 在这一片刻,他/她被投入对世界的外在经验。 他/她的眼睛睁开着并体验着这个世界。 但这种外在经验已经和以往不同了,它充满了宇宙意识的一味状态。 他/她也许体验到椅子仍然是椅子,但这一体验已经充满了上帝意识。 他/她也许看到的是一颗树,但这种体验充满了上帝意识。 无论他/她看哪里,不管他/她做什么,都充满着上帝意识。 然后他的眼睛闭上了,他被吸入内在。 过了一会他又被外在吸引,睁着双眼体验以与上帝的合一体验着这个世界。 他无法停止这个过程。 即使这个瑜伽士想停止也不可能。 这种内在外在的切换过程是自动并持续的。 这就是所谓的krama-mudra过程。 在解释这个过程时,拉克什曼殊告诉我们该瑜伽士所经历的是他的内在和外在世界在上帝意识的一味中的混成。 他说,行者的本我意识,他的宇宙意识,在对外部世界的意识中稀释,而对外部世界的意识又在本我意识中被稀释。 在此,本我意识完全融化了“此在”,即外部客观世界,并产生了内在神定(三摩地)和外在体验(vyutthana)的一味。 瑜伽士的本性和外部世界成为一体。 他们作为一个和另外一个的完整的整体结合被体验。 他们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区别。 这个krama-mudra过程–结果是宇宙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完全一体 – 是完全独立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瑜珈士体验到内在神定和外部世界是完全一致的。 这个独立而绝对一体产生了jagad-ananda状态(宇宙喜悦)。 为了进一步解释jagad-ananda状态,阿宾那比笈多说, “我的上师Shambhunatha把jagad-ananda状态描述成为完全没有烦忧, 这种状态中喜悦(ananda)闪耀着光芒,上帝的至上本我意识全面地增强,瑜珈六支派 bhavana,dharana, dhyana,pratyahara, yoga, and Samadhi – 不再被运用或者要求。 ” 该瑜珈士的意识已经达到了完全独立(svatantratmaka)并获得了jagad-ananda状态,据说他是jivanmukta,即在世获得解脱者。 在Bodhapancadasika中,阿宾那比笈多告诉我们当行者获得了存在的真正知识即希瓦的存在状态时就是最终的解脱。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呢? 真正的知识存在于当行者认识到整个多样化的二元的客观宇宙只是一个陷阱,是主希瓦的游戏。 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创造出虚幻世界的游戏。 对于支卡希瓦的解脱瑜伽士来说,世界看起来与不二论吠谭多老师喜欢宣称的那样“消失不见”。 他们的目标不是对世界的漠视遗忘(或隔绝)。 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客观世界是如何与主希瓦一样的真实。 其中的陷阱在于这使得有限的个体将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体会为唯一的事实。 当行者与上帝意识(与获得完美的自我知识是一回事)一体时真知得以显现。 获得真知时,行者了解,这个分别、多样的世界实际上与希瓦—至高实相并无不同。 生死轮回与主希瓦是一体的。 是他的把戏使得我们认为有些灵魂为无明所缚而其他则已被提升。 由于只有主希瓦存在,并没有任何其他事物会掩盖或束缚他。 仅仅是他的演戏使得我们认为只有这种多样性的“掩盖”实际存在—作为掩盖他的另外一个事实。 并没有另外一个存在或事实。 因此,他的把戏,就是我们的把戏。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我们就是主希瓦。 我们掩藏自己,以便找到自己。 这是他上演的戏剧,因此也是我们上演的戏剧。 这一点anupaya概念中有清楚的解释。 梵文anupaya实际意思是“没有道路”。 我们已经在克什米尔希瓦宗里看见三条道路:sambavopaya, saktopaya,和anavopaya。 除此之外提到了anupaya。 顾名思义,anupaya实际上并非一条道路,因为在anupaya中并无手段。 证悟anupaya者只须观察:没有什么需要去做。 存在,就足够了。 在anupaya中,行者体验到万事万物都充满着他自己的上帝意识。 实际上,anupaya是解脱者达到的无法言说的实相。 在anupaya中,希瓦宗瑜伽士充满着这样的认识:他们从未无明因此也并非现在才解脱。 他们知道他们无所失亦无所得。 他们有什么可无明的,又有什么好解脱的? 他们体验到,这是他们自己的戏剧,他们自己的把戏—从前示现为无明而现在示现为解脱。 他们明白,他们就是希瓦,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游戏场。 发布时间:2023-05-02 13:20:0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