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廿六课 真言宗(四) 内容: 第廿六课 真言宗(四)十一、六种无畏无畏是安稳苏息之义,一切众生,被烦恼所缚,不得自在,若修至此处,则能分别解脱,得到安稳苏息,故名无畏。 一、善无畏。 世间善人,持五戒十善,其心安乐,离恶道怖,此则名为善无畏。 若约真言宗,修三密而供养本尊 (1),能起无畏精神,遇险恶境,可化为平善,其位与此相等。 二、身无畏。 二乘行者,不净观等成就,于身的扼缚,得以解脱,无复圭碍,离诸恐怖,此则名为身无畏。 若约真言宗,观于坛上本尊,众相现前,威光涌现,渐至摄相向性,脱离形骸,能起无畏精神,遇痛苦事,亦可化为无有,其位与此相等。 三、无我无畏。 二乘行者,入见道位,观一切法无我,我执既消,怖畏即除,此则名为无我无畏。 若约真言宗,于本尊海会 (2),觉诸像皆属缘生,不起爱著,即我身亦不可得,其位与此相等。 四、法无畏。 二乘行人,入无学位证偏真 (3) 之理,于五蕴和合身,觉其为空,无所怖畏,此则名为法无畏。 若约真言宗,于本尊三昧众相现前之时,知其如水中月,镜中像,虽极庄严,实同幻影,其位与此相等。 五、法无我无畏。 大乘菩萨,证法空真如,了万法唯心,于诸法略无我见,而心得自在,此则名为法无我无畏。 若约真言宗,知一切境界,皆自心功德,能得自在之用,其位与此相等。 六、平等无畏,亦名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佛知一切法平等,证入法性,于本末能所,了不可得,此则名为平等无畏。 若约真言宗,修成上上悉地时,无相智慧身,有相福德身,皆能自在受用,其位与此相等,到此地位,即成佛矣。 十二、五类法身本宗的一切教相事相,均建立在佛地上,均是宣说如来的果位,显示法身佛的真实境界,并分身为五类,此五类法身,皆含摄在大日如来一大法身内,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情无情,皆是毗卢遮那法身所摄,包无不尽,兹分说于下:(一)自性法身 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智法身之别,皆名自性法身。 (二)受用法身 诸佛受用身有二种,一、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二、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皆名受用法身。 (三)变化法身 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4),说内证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名变化法身。 (四)等流法身 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度,名等流法身。 (五)法界身 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十三、阿字本不生本宗的理论,认为凡物之为元初根本者,必为不生之法,凡能生诸法之因,即非元初根本。 阿字译为「无」,又云真空,为众音之母,一切字的种子,故即是般若实相的理体,无生无灭,金刚顶经说:「阿字门,一切法寂静故。」是也。 本宗教法,与他宗大异,其幽奥处,秘密难晓,属于如来内证境界,故非凡夫所能了解,以不解故,谓之为密。 所以其陈义不能用显教教理,加以推测,学者若欲知之究竟,则非学密不可。 【注释】(2) 多数圣众会合,德之深,与数之多九如大海,称为海会。 (3) 小乘所说的真理,偏于空之一边者,名为偏真,意谓虽真而有偏也。 (4) 见初级佛学教本,第二十一课注五。 【习题】(一) 述「无畏」之义。 发布时间:2023-05-01 19:05:4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