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内容: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 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 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诸因果法。 其预会者,乃已破无明,证法性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法门虽说十信,然以信位未破无明,未证法性,不能预会。 况凡夫二乘乎哉? 及至末会《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 最初于德云比丘处,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是为法身大士。 自此遍参诸知识,各有所证。 末至普贤菩萨处,蒙普贤开示,及威神加被之力。 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 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 同以十大愿王功德,一致进行。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并不一说弥陀誓愿,净土庄严,往生因果。 以此诸大士咸皆备知,无庸复说。 又《华严》一经初译于晋,只六十卷,次译于唐则天朝,八十卷,二译皆文来未尽,于普贤说偈赞佛后,未结而终(从前无纸,西域之经,皆写于贝多树叶,以写之不易,或有节略。 又叶用绳穿,或有散失,文未来尽,由此之故。 若今经书钉作一本,则无此弊)。 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南天竺乌荼国王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全文,前三十九卷即八十卷《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第四十卷为晋、唐二译所无者,乃普贤称赞佛功德后,劝进往生西方之文。 当时清凉国师亦预译场,八十卷经早已亲制《疏钞》流通矣,特为此一卷经制《别行疏》,圭峰造《钞》,为之弘阐,又为此四十卷全经制《疏》,故知此一卷经为《华严》一经之归宿。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 但以凡夫二乘,不预此会,莫由禀承,故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令其悉知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 俾一切具缚凡夫与断见思惑之二乘及破无明惑之法身大士,同于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 以渐进修,直至圆满菩提而后已。 大矣哉,念佛求生净土之法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咸资乎此,虽欲赞扬,穷劫莫尽。 (文钞三编《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译文:追溯这个净土法门的缘起,其实是在《华严经》里。 因为经里没有详细说明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地福德、西方净土的殊胜庄严、修净土行人的修因证果,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不肯提倡《华严经》为净土法门的缘起。 昔日释迦如来最初修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的各位大菩萨,互相交流应答,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些因地果地的法,其中参与法会的,是已经破了无明,证了法性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阶位的法身大士。 法门虽然说到十信位,但因为十信位没有破无明,未证法性,不能参与法会,何况凡夫和声闻缘觉二乘呢? 到了最后一会《入法界品》(佛讲华严经有七处九会),善财童子以十信后心(将入初住位)的境界,受到文殊菩萨的指导,参访所有善知识。 最初在德云比丘处,听到念佛法门,就证入初住位菩萨,成了法身大士。 从此参访所有善知识,在各处都有所证悟。 最后到了普贤菩萨处,得到普贤菩萨的开示,以及菩萨威神加被的法力,所证到的结果与普贤菩萨相等,与诸佛相等,就是等觉菩萨。 普贤菩萨于是为善财童子说偈语,称赞如来的胜妙功德,劝勉善财童子,并与华藏世界的海量大众,共同以十大愿王的功德,一致努力,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达到圆满佛果。 却并不细说阿弥陀佛的誓愿,西方净土的庄严,往生极乐世界的因果原理。 因为这里的法身大士们全都知道,不必再多说了。 另外《华严经》这部经,最初翻译是在晋朝,只有六十卷。 其次翻译是在唐朝武则天朝,是八十卷。 两次翻译都是文字传来中国时不完整,在普贤菩萨说偈赞佛后未完而终止了(从前无纸,西域传来的经,都写在贝多树叶上。 因为写起来不容易,可能有省略。 树叶又用绳子穿起来,也可能有散失。 传来的文字不全,大概是这个原故。 如果是像今天经书钉作一本,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到了唐朝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南天竺乌荼国王,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的全文。 前三十九卷,就是八十卷《华严》的《入法界品》,而文字内容更加详细。 第四十卷,晋朝唐朝两个译本都没有的,就是普贤菩萨称赞佛功德后,劝进往生西方净土的文字。 当时清凉国师也参与翻译场,为八十卷的华严经,早已亲自编写《华严经疏钞》流通了。 又特别为这一卷经,编写《别行疏》。 圭峰禅师又编写《钞》,为这部经扩大阐述,又为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全经编写《行愿品疏》。 因为经过多次波折起伏,时间太久所以失传。 最近从日本传回中国,才知道这一卷经,为《华严经》的结尾。 华藏世界海,净土多的无量无边,而必定以求生西方净土,为圆满佛果的行持。 可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法,是原自《华严经》开始的。 但是因为凡夫和声闻缘觉二乘人,不能参与这个法会,没有办法了解。 所以大乘方等法会上,为一切凡夫二乘,以及众多菩萨,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 让他们都知道阿弥陀佛净土的因行果德、净土的殊胜庄严、行持净土法门的人修因证果,希望一切被烦恼缠缚的凡夫,与断了见思惑的二乘人,以及破了无明惑的法身大士,同在这一生出离这个五浊恶世,登上那个九品莲花,再渐渐的修行,直到圆满菩提而后已。 伟大啊,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啊。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就佛道,下化导众生,有始有终,全靠这个法门。 虽然想要赞扬这个法门,就是劫数穷尽也赞不完。 (文钞三编《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摘自《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 发布时间:2025-06-30 14:37:3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