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命运:不是去克服苦难 而是去营造未来 内容: ◎ 学 诚问:师父,一味地对别人好,为什么让人厌恶,轻视甚至变得可有可无? 是不是越一味地对别人好就越容易失去? 答:不要依附于他人乞求自己的快乐。 如果我们太执著,自己很苦,把别人也弄得很苦,付出越多,其实内心的期待就越大,空洞也就越大。 问:师父,虽说予乐为慈,拔苦为悲,但如果别人老是伤害自己,难道要一直忍辱负重吗? 倘若心力受损,是否可以复原? 答:佛法不是要教人忍受伤害,而是教人增长悲智。 我们要不断成长,外在的伤害就不会再成为伤害,自己也才能具有更强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问:大师,为什么有时候很容易被别人所影响做不到时刻内心开朗和向善。 求大师指导! 答:所以要修啊。 人的心是起伏的,时而光明时而黑暗,修行就是要让内心光明的时间越来越长,黑暗的时间越来越短。 问:法师您好。 请问捐献遗体、器官等问题在佛教上怎么看? 支持这样做吗? 答:关键看捐献者的悲心愿力是否足够。 佛教中对死亡的认识与医学有所不同,认为肉体死亡后,人的神识不会马上离开,此时还能够感受到疼痛。 若亡者因为被触碰的痛苦而生起巨大的嗔心,很可能因为这种嗔心而堕落恶道,所以要谨慎。 但如果是意愿坚定的大菩萨,布施身体就是无畏施,大善行。 问:师父,不要住相是什么意思? 答:譬如做好事,心里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执著于别人的理解和认可,或者暗暗期待得到好的回报。 这种心一般隐藏得比较深,有时自己不容易发现,但当逆境出现时,如遇到他人的冷脸或冲撞,自己或家人有什么不顺利,就会产生好人难做老天爷不公平等念头,委屈埋怨。 是谓住相。 问:师父好,遇到同修做有损道场和三宝的事,如果自己 不观过和止语是不是会造 共业? 请师父开示。 答:要劝诫、帮助。 不观过,绝不是指对任何事做壁上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要打消内心的烦恼。 没有烦恼,才能够对人坦诚相待,彼此帮助。 问:师父,在做公益时遇到帮助他们却还提出许多要求的人,我很容易起烦恼,像是欠她一样。 请问有什么对治的方法吗? 答:很多人做慈善、公益事业,都是想要改善外境、帮助别人,这种心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不能与对治自心相结合,做久了也会做不下去,种种烦恼都会冒出来。 要把利益他人与修行自我结合到一起,用慈悲对待他人,以智慧调伏自己,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长远。 问:顶礼师父,弟子做很多事都不能坚持,刚开始很大热情,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没有坚持下去。 请师父开示该怎么办? 答:大多数人都是这样,随性而为,五分钟热情,新鲜感过去了,热度也就冷下来了。 修行要发长远心,感性要慢慢进化为理性,才能有坚持的动力,最后才能升华为悟性。 刚开始难以做到时,就要依靠团队,有善友的陪伴与拉拔、师长的指点和鼓励,才不容易放弃。 问:法师您好,佛法相信八字算命吗? ?苦命该怎么对治? 比我命苦的人该怎么帮? 比我命好的人是否追随? 命理是不是一些条条框框,束缚着相信它的人们? 答:命运是有迹可循的,造了什么样的业,就会感得相应的果报。 当下的际遇,都是过去业力所感,故可以推测、预料,但不是注定的。 因为现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也是在造业,这个业力也能参与并影响命运,所以现在造什么业就有着关键的意义,因为过去我们无法改变,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就能以崭新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命运:不是去克服苦难,而是去营造未来。 业果之理不是束缚,而是指引,引导我们在人生的迷宫中避开陷阱、险路,走向光明。 发布时间:2025-06-30 14:18:4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