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内容: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 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 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无不沉溺在对五欲的强烈希求中。 财欲:是人类对财富的需求。 色欲:主要是指对异性的需求。 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 食欲:是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经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这里所说的食,包括了断食、触食、思食和识食。 断食是我们的日常饮食,是色身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触食是我们接触的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思食是求生的意志和欲望;识食是指精神食粮,睡欲:是人们对睡眠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对食和色的希求是人类欲望中最大的欲望,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并延续后代的基本手段。 但具体到每个人,对待欲望又会有所偏重。 欲界的众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奔忙于世间,一生劳碌愁苦,举心动念都在造业,为了欲望的满足而欢喜,为了欲望的受挫而颓丧,无非是做了欲望忠实的奴仆! 欲望的表现形式  欲望的表现形式大体上有三个方面:占有、比较、竞争。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 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占有,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进行攀比。 攀比会使我们背上沉重的负担,使人生处于紧张的拼搏之中。 比较又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都处于强烈的竞争中。 竞争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严酷的竞争又使我们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 一个人得到越多,负担也就越重,对得而复失的恐惧也越强烈,所以,现代人的生活正是在物欲的纵容下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艰难。 真正珍惜生命的人,应当懂得享受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而不是在盲目的占有、比较、竞争中消耗生命。 在我们的生命中保有闲暇,就能使心灵获得更自由的空间。 有鉴于此,古今一切贤哲都倡导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只有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佛教对欲的看法  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 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 有了明确的愿望后,我们的行为就有了针对性,我们要离苦得乐,要了脱生死,要成佛作菩萨去度化有情,这些欲望就是菩提心,就是成佛的资粮! 有的人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无视他人乃至社会的利益,这样的欲望就属于恶的范畴。 所谓无记,是指非善非恶的欲望,如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包括在家信徒正当的家庭生活,都属于无记之列。 由此可见,欲望并非都是坏事,也无须视如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通过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欲望。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佛陀在《善生经》中,就为在家众开示了赚钱及合理支配财富的方法,鼓励在家众通过正当谋生技能去获取财富。 佛教对欲望的态度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遵循中道法门。 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 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 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实际作用。 同时佛陀也反对放纵欲望的生活。 他在经典中时时提醒我们要少欲知足,要我们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 唯有降低了物欲的需求,才能精勤于道业的修持。 其实,人类维生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并不多,属于生活必需之外的奢侈品,固然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和享乐,但若是耗费一生光阴为其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对于解脱道的修行来说,少欲知足更是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 欲望越多,由此而来的烦恼也就越多。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克服贪欲,它就会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戒为无上菩提本,戒律所规定的,正是俭朴的生活原则。 如果欲望减少,我们的执着就会相应减少。 只有认识到欲望带来的过患,才不会有追名逐利带来的烦恼,内心才能趋于纯净和安祥。 也只有这样,众生原有的佛性、智慧光明才能得以显现,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摘自《辽海潮音》2016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5-06-28 15:30:1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