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三条并不究竟的路 内容: 第三条并不究竟的路◎ 见 君顺从生存意志,走占有物质而试图心灵解脱,是第一条不究竟(彻底之意)的路。 逆生存意志,走克制肉身的苦行,用尽量少占有物质来解脱心灵,是第二条不究竟的路。 于是聪明人发现,第一条贪婪的路与第二条苦行的路,其中必有一个交叉、交汇或中和的点。 这个点可以兼容,可以适可而止,于此处修心,大概没错。 人们希望不论贫或富,都能于这个点上知足常乐。 人们对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点,寄予希望。 这个点,儒家叫中庸。 于生活上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叫心理平衡了,安详知足了。 真的? 我说这叫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什么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谁让你比了,用心去比,心态本身已经不对了。 比富的,嫉妒来了;比穷的,沾沾自喜了。 这哪里是修心的解脱? 这是在玩弄和摧残自心。 让自心苦得无可奈何,苦得没有生气,苦得没有一丝对生活的爱。 这种苦的知足,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近来大学生们兴起曾国藩热,崇尚这老先生的求阙。 曾国藩认为人的一生是不圆满的,总有欠缺,承认和接受下这欠缺,潇潇洒洒地去笑傲江湖,去狂歌五柳前。 真的行得通? 反正曾老先生立论著书,并把自己的书斋名为求阙斋,迷倒不少当代学子。 可这是种什么心态? 是人家怕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而故作此态,给皇帝和世人看的。 自己心态只有他自己知道,与你们何干? 没来由的学人家做甚? 这第三条路的特点是攀比后的无奈。 你钱再多,也有比你钱多的;你夫人再漂亮,也有比你夫人更漂亮的。 如此比下去心态不平衡了,马上毒害自己的心,抱残守缺也是个门派,再说咱混得也可以了,凑合吧。 仔细品味,苦得更深,苦在心底,苦得无可救药,这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用物欲的鞭子抽打我们的自心,让她在贪欲的路上去跑、行、爬这怎么是解脱? 用道德的刑具拷打我们的自心,这怎么叫修? 用心理平衡的毒酒灌进我们的自心,硬逼着她高喊缺欠的美、不完整不圆满的解脱,这又叫什么? 可世人哪位不是在这三条路上徘徊和寻觅? 世人有几个知道路在哪里? 为什么不关心一下自己的心? 关心,观心。 只此一条路。 摘自《唯止一心》 发布时间:2025-06-28 14:14:3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