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焦虑的心法 内容: 不焦虑的心法南怀瑾心法一: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老子教我们了解一个人生的道理,人生什么才是福气。 知足不辱,真正的福气没有标准,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 今天天气很热,一杯冰淇淋下肚,凉面半碗,然后坐在树荫底下,把上身衣服脱光了,一把扇子摇两下,好舒服! 那个时候比冷气、电风扇什么的都痛快。 那是人生知足的享受,所以要把握现实。 现实的享受就是真享受,如果坐在这里,脑子什么都不想,人很清醒,既无欢喜也无痛苦,就是定境最舒服的享受。 不知足,是说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所以永远在烦恼痛苦中。 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如果不刹车止步,车子滚下坡,整个完了。 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 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这句话意味无穷,所以知止才不会有危险。 这是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虚名所骗,更不要被情感得失蒙骗自己,这样才可以长久。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东方出版社)什么是罪,什么是福,很难下定义。 中国儒道两家的观念看来,什么是幸福? 知足常乐就是。 人能安于现实就是幸福的,但是人类的心理,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幼,通通是不安于现实的,这是人的通病,所以通通没有幸福。 真正的幸福在哪里? 就在禅宗讲的,当下即是,就在现在这一刹那。 你现在有张椅子坐,手中有本《维摩诘经》,不管它是二是不二,就把心一放,哪管你是讲佛经也好,歌星唱歌也好,安于现实马上就舒服了,这一下就是福,就在一念之间,这就是不二。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古人有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一个人即使活到一百岁,不是忧愁就是病痛。 这个人生未免太惨了。 通常人的寿命是六七十岁,但计算一下:十五岁以前不懂事,不能算;最后的十五年,老朽不堪,眼看不见,耳听不见,也不能算;中间三四十年,一半在睡觉,又不能算。 余下来的日子不过十五年左右,这十五年中,三餐吃饭、大小便又花去许多时间,真正不过活了几年而已。 这几年如果真正快乐还好,倘使不在愁中即病中,那么在人生哲学上,这笔账算下来,人活着等于零,够悲惨的! 如果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简直活不下去。 尤其像孔子,看得见的,忧国、忧家、忧天下;看不见的,还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他既要忧,还要管,如果这样算起来,孔子这一生痛苦得很,实在受不了。 果真如此,所谓圣人者,只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而已。 慢着! 我们且看下面说到他如何面对这种忧患一生的平日生活情况。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里燕居的燕与晏相通,在文学上也叫平居,就是在家的日常生活,这里说: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很舒展,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在忧愁。 他修养好得很,非常爽朗、舒展,夭夭如也,而且活泼愉快。 所以,尽管忧国忧民,他还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泼的心情,能够自己挺拔于尘俗之中,是多么的可爱。 但是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不是为己,为天下苍生。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心法二:无论欢乐与痛苦,一切都会过去的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有四个字,就是乐天知命。 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些都清楚了,故不忧,没有什么烦恼了。 所谓学易者无忧,因为痛苦与烦恼、艰难、困阻、倒霉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得意也是。 每个阶段都会变去的,因为天下事没有不变的道理。 等于一个卦,到了某一个阶段,它就变成另外的样子。 就如上电梯,到某一层楼就有某一层的境界,它非变不可。 因为,知道一切万事万物非变不可的道理,便能随遇而安,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 (《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佛学对于本性,比方作大海。 我们现在的思想--包括了感觉、知觉,是海面上的浪头。 一个浪头、一个浪头过去了,不会永恒存在的。 我们从这里看人类的思想、感情,无论如何会变去的。 譬如说张三发了脾气,就让他去发,发过了他就不发了。 就是这个浪头打过去了。 佛学在这一方面就告诉人们,这是空的。 宇宙间一切现象,包括了人类心理上生命的现象,一切都会过去的,没有一个停留着。 这在佛学上有个名词叫无常。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 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 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要到乡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 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了,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 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的。 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刚经》了。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 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金刚经说什么》东方出版社)心法三:得意、痛苦、烦恼,统统丢出去,你就前途无量,后福无穷我们的心脏只有拳头那么大,将来你出去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我看你前途很辛苦,责任很大,这个心只有这样大,什么事情不要装进来,痛苦也好,烦恼也好,得意不要向里头装。 我们心脏,拳头那么大,装不了多少东西的,什么东西,痛苦、烦恼、得意,统统丢出去,都丢出去,都丢,什么不准装进来,统统丢掉,你就前途无量,后福无穷。 (《南禅七日》东方出版社)佛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就是这一句话。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修行? 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 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评你,骂你两句,你气得三天都睡不着觉,那你早住在那个气上。 今天有一个人瞪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 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这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回头看另一边,这一边做梦一样就过去了。 但是我们做不到无所住,我们永远放不下,小狗没有喂啦! 老爷没有回来啦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统统放下。 (《金刚经说什么》东方出版社)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 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叫修行。 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都丢掉了。 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 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 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得,就是痛苦丢不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 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 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 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 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金刚经说什么》东方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5-06-27 13:20:3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