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清净法师:执著于不执著 内容: 执著于不执著和几个居士聊天。 一个经商的居士问:“师父,有的同修学佛多年了,竟然还喝酒吃肉。 您对此怎么看? ”清净说:“喝酒吃肉是不好。 你现在怎么样? ”居士说:“我坚决断除酒肉。 我修行也不精进,智慧也不高,但这一点我坚持住了。 不管出席什么聚会,不管谁劝我,我决不犯戒。 我做生意多年,也积累了千万资产,我的观点是:宁可破产,也绝不破戒。 ”清净及在座的居士一起为其鼓掌随喜。 另一个居士引经据典说:“我觉得也不要太绝对。 佛陀曾开示弟子:‘过去的诸佛,允许穿着粪扫衣,我也允许;同时,在家信众的供养,衣衫穿着得庄严,也不是甚么罪恶的事。 过去的诸佛,行乞食法,我也是行乞食法;同时我也允许在家信众的请求供养,因这样可以让他们多种些福田。 过去的诸佛,行过日中一食,这我也准许;但身体弱的人,每日二餐三餐,我也认为可以,食以调身,只要不过份贪取食欲,这并不能说为非法。 过去的诸佛,允许修行者居住露地,这我也许可;不过居住精舍讲堂,便于过集体的僧团生活,这也是极其自然的事。 关于食肉的问题,我曾经说过,见到杀,听到杀,特为杀的三种不净肉是不可以吃,但我也准许在不得已的环境之下,是可以吃三净肉。 ’因此,在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中不仅是在家人,就连出家人也可以吃肉,甚至日本和尚还可以娶妻生子,由后代继承寺院。 汉传佛教的素食传统,是由梁武帝规定的,并非佛教本有规矩。 师父,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清净说:“佛教的核心是解脱。 因此无论是“戒定慧”三学,还是“经律论”三藏,乃至于“佛法僧”三宝,都是服务于这个核心。 戒律的目的是防非止恶,成就解脱。 我们之所以生在汉地,就是和汉地的法有缘。 梁武帝以帝王菩萨之身推行素食,是符合佛陀思想和精神的。 经过1500多年的普及,素食生活已成为汉传佛教最优秀的传统之一。 ”“任何一种行为,都需要自我内在价值观的衡量和取舍。 吃肉一定会有果报的,没有侥幸和例外。 但如果素食和解脱成为矛盾,那就取解脱,放弃素食。 如:在西藏雪域高原,食物匮乏;南传佛教托钵乞食,不便挑拣。 而在汉地则无此矛盾,物产丰富,汉僧可自行生火做饭。 ”“而日本和尚之所以娶妻生子,是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是国家意志干涉宗教的结果。 明治维新时期,由于连年幕府战争,导致日本民族人口急剧下降,男少女多,比例严重失调。 而为了逃避兵役,很多男丁躲进深山,出家为僧。 明治天皇平定天下,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颁令僧人全部还俗,娶妻生子,增加人口。 僧团据理抗争,后来双方调停,各让一步:比丘娶妻,可不还俗;比丘尼不可婚嫁;禁止托钵。 明治维新的佛教世俗化运动如同欧洲的基督教新教运动一样,是由政府通过政令方式的宗教改革。 到今天,这种形态已经成为日本佛教的特色,甚至影响到韩国的一部分僧团。 由此也可以看出,佛教在弘传中很灵活,适应性极强,并不僵硬。 ”“因此,我们作为汉传佛教的弟子,实在是有福,要珍惜这种大好法缘,精进办道,志求解脱。 我们不要以我们的传统指责其它传承的佛教弟子,各有背景因缘。 同样,我们自己坚持素食,在应酬中也可以引导别人素食,但却不必强求。 如果你在官场混,面对上司时不是你能说了算,如果你为了素食放弃官职,我会赞叹;如果你希望保持官职而放弃素食,我也能理解。 我们不必一定要把佛教的吃素传统带进吃肉的官场,也不能把官场吃肉行为带进佛教素食圈。 ”居士讲了一则祖师公案:德山宣鉴禅师,年轻时就擅讲《金刚经》,因俗家姓周,故人称“周金刚”。 他对禅宗那种不立文,直见本心的法门,更不放在眼里。 他常说:“不知有多少出家人,花了多少年工夫,去学佛的威仪和戒行,但都未能成佛。 南方这些小丑,居然敢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一定要捣毁他们的窟穴,杀尽他们的子孙,以报答佛恩。 ”於是,他挑着《青龙疏钞》,从四川奔向澧阳。 半路上,遇到一位衣着褴褛、面貌丑陋的老太婆卖点心,饥肠辘辘的德山放下担子,向老太婆买点心。 只见老太婆指着地上那担《青龙疏钞》说:“这些是什么书? ”德山不耐烦地回答说:“《金刚经》。 ”老太婆不慌不忙地向着禅师说:“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得出来,我请你用点心,不要钱好啦,否则,请你到别的地方去买。 《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请问,你点的是哪个心? ”德山一时震惊,不能作答,骄傲之色立即收敛,也不顾辘辘的饥肠,挑起担子直向山中走去,而且将《青龙疏钞》付诸一炬! 居士说:“点哪个心呢?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点一个不执著的心。 师父认为对吗? ”清净说:“这个故事还没讲完,德山禅师还有后话。 ”德山禅师被在路上卖点心老太婆难倒了,内心着实不好受,饿着肚子上山直奔龙潭寺,暂时住下习禅。 一天深夜,德山随侍在崇信禅师的左右。 崇信对他说:“夜已深了,还不回去吗? ”德山说:“外面太黑了,伸手不见五指。 ”崇信说:“你等着,我给你拿一盏灯来。 ”崇信说完话后,转身提来一盏灯,虽然是一盏小灯,可在漆黑的夜里,却显得光亮四射,青石小路在灯光下照得清清楚楚。 德山刚要伸手去接,崇信突然“呼”的一声,将灯吹熄,院子里顿时陷入黑暗一片。 此时,德山顿然彻悟,忙向崇信禅师顶礼。 崇信问道:“你看见了什么? ”德山恭敬地说道:“谢谢大师指点,弟子再也不会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第二天早晨,崇信升堂说法:“你们当中有一个人,他的牙齿像利剑,嘴巴像血盆,打他一棒,连头也不回一下,将来他会跑到孤峰上去建立我的宗门。 ”一德山禅师开悟后,曾说一偈: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海。 德山不负众望,后来创立“云门宗”,禅风大盛! “所谓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当外在的根尘、烦恼、执著熄灭,内在的慧光才可显发。 不执著于外在的事相,才可获得内在的解脱。 就戒律来说,戒律戒自己,不戒别人。 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历代祖师公案万象纷纭,我们不能把所学佛法用于为自己的某种行为找依据,这恰恰是我们内心不安的一种表现。 我们是凡夫,毫无实证,当我们不执著于素食,其实就会执著于肉食,不执著于持戒,往往就执著于犯戒。 我们老在说不执著时,其实已经执著于不执著,当把不执著作为一种执著时,可能更危险。 建国初期,虚云老和尚拼上一身剐,为僧人保留了‘僧装、素食、独身\’的优良传统,我们当深深感恩,依教奉行。 ”居士问:“有一个佛经故事讲:一个人在路边休息时,随手捡起身边第一块木头,雕刻了一尊佛像供在路边,就走了;下雨了,一个路人怕佛像淋了,就把随身带的一条破裤子给佛盖上,也走了;雨停了,一个路人发现佛像头上压了一条破裤子,感觉很不尊重,就取下来扔在一旁。 于是这三个人因此功德死后都升到忉利天。 这三个人行为虽不一样,但发心都是敬佛,所以获得相同的果报。 ”清净说:“确是如此。 ”居士问:“那我如果在应酬中,朋友说‘你吃一块肉我就学佛\’,那我吃还是不吃? 吃了有功德还是有过错? ”清净说:“不要吃。 这只是朋友一个很不严肃的玩笑,你不必当真。 如果在商务交往中,你能公开佛子身份,坚持素食戒酒,他们很快会认可和赞扬你的行为,你个人的品牌价值会提升,无形资产会增长。 大家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非常可靠的,因为在法律之外你更有道德和信仰的约束。 他们会愿意与你交往和合作,也喜欢自豪的把你介绍给别人,他们会说:‘这是我朋友,信佛的,不喝酒不吃肉不害人,光做好事,和他交往你尽管放心。 ’从而更多的人受你引导感化,进入佛门。 但如果你轻易就放弃自己的信仰,放纵自己的行为,他们会认为你学佛是假的,虚伪的,从而轻视和防范你。 我们虽然不必把自己佛子的身份昭告天下,但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佛很丢人,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那说明你对佛陀和佛法没有信心,在修行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收益。 ”就戒律而言,对自己无论如何严格要求,都不为过;就处众而言,对他人无论如何宽容,都不为过;就出离而言,无论放弃哪种执著,都不为过;就解脱而言,无论哪种行为,都不是根本目的。 发布时间:2025-06-26 13:37:0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