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别说没时间,这十种人正好念佛 内容: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 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 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 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 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 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念佛即是契理契机之法。 今略举十种人正好念佛,请各三思,赶快发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 既已削发为僧,发心修道,割恩断爱,背井离乡,住清净之伽蓝,受现成之供养,无忧无虑,不羁不绊,正好发心念佛,求出生死。 念佛之时,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轮回,依业受报,无有了期。 必须精专恳切念去,万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摄矣。 今举一例,昔有国王,见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称)清闲,一日谓一念佛僧曰:朕见婆罗门(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 比丘但念佛名,相去远矣。 僧对曰: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 僧人虽清闲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 六根终日对境,而六根都摄,眼根不见色,耳根不闻声,乃至意根不缘法尘之境。 王闻不信。 僧知其意,即启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验之。 请王明日,派宫娥彩女两班,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 另着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执持。 告言:汝罪应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随行,若油在何处倾出,立即斩首。 若行竟,油不倾出,赐汝无罪还乡。 囚犯闻已,心思今日是个生死关头,乃一心专注所执之油,不敢丝毫疏忽。 四街行竟,油不倾出。 归至王所,乃赦其罪。 僧请王问囚犯曰:汝于东街见何物最为美观? 答曰:不见。 又问:西街闻何声最为好听? 答曰:不闻。 王斥曰:乱道。 东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岂得不见不闻? 答曰:大王,我一心顾着这罐油,哪里还有心去看去听,是以不见不闻。 王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脱生死,六根都摄,不见不闻,斯言诚不谬也。 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 托生人世,秉质女流,不出户庭,执掌内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劳神役,故正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 又女人月经不净,生育痛苦,多有厌恶女身,欲为男子者。 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转女成男,诚非易事,须经几世修行。 若肯专心念佛,则临命终时,娑婆业卸,净土缘深,莲华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转男身,而且寿命无量,得与观音、势至把手共行。 女界之人,既有这个微妙法门,可以满汝愿望,望大家赶紧念佛。 三、聪明人正好念佛。 世人聪明难,而不为聪明所误更难。 每见聪明,恒多自误。 只因好奇好妙,反视念佛为平常。 费尽心机,徒求世智,哪知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若肯以聪明用之于佛法,多看净土经书,研究念佛宗旨。 了知持名念佛一法,为诸佛所护念,群贤所继述,以一念而空尘念,藉一佛而证净心。 专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达理念,亲见自性弥陀,得生唯心净土,岂不快哉! 四、愚痴人正好念佛。 人无论智愚,而佛性一也。 愚痴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学,惑深业重,故感此报。 若是聪明之人,则贤者多劳,念佛恐难一心。 而愚痴之人,则事少身闲,正好念佛。 又愚人心直,知见不多,容易生信起行。 而持名念佛法门,不假参究,不劳观念,故不怕愚痴。 只要直心道场,将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努力无间,即得成功。 古诗云: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 若不从兹勤努力,几时撑得到滩头。 此数语,可为念佛之助也。 五、富贵人正好念佛。 今生富贵,都从前世修来。 当知娑婆福乐,终不久长。 古云: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正好趁此福乐,衣食无忧,受用具足,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登不退地,享无为乐。 西方边地,犹胜天宫。 娑婆福乐,何足与比? 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报,而得极乐净身。 六、贫贱人正好念佛。 今生贫贱,都由夙业所招。 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贡高,故感此报。 既无田园产业,又无房屋栖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饱受众苦,正好念佛,求生净土。 而七宝楼阁,不俟经营;自然衣食,随念而至,可以永离贫贱之苦。 有此良好法门,慎勿错过。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 桑榆晚景,岁月无多。 如鱼少水,斯有何乐。 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急宜恳切志诚,发心念佛,求生净土。 善导和尚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竹名,取摇动貌)。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老年人,请三复斯言,切莫万般放不下。 总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 当知: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 年华少壮,膂力方刚,既无老病之忧,正好发心念佛。 莫道修行尚早,务宜预布津梁。 岂不闻: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当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 慎勿蹉跎岁月,虚度时光。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 俗云:积谷防饥,生子养老。 今既生子,长大成人,家业有托,宗祧有赖。 正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切莫千谋百计,为子为孙。 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如果儿孙有福,不必先人遗产,也能白手成家。 倘若儿孙不肖,任汝万贯家财,不足以供数年挥霍,反令造业,反害儿孙,诚为失计。 好把世间,许多富贵人家,作个高抬贵手。 十、无子人正好念佛。 世人生子既多,负担必重,抚养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经营,撑持门户。 既然无子,清闲绝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妇同修,称念弥陀,求生净土,疾趣菩提,为大悲父。 则尽大地众生,无非是佛之子,岂不快哉! 举世之人,无一人不可念佛。 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摄群机也。 发布时间:2025-06-26 12:49:5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