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卅六课 总说 内容: 第卅六课 总说释尊应种种机,说种种法,故有大小,权实、渐顿、真俗、偏圆、空有等的不同,此皆应病予药。 行者但于诸法中,择其适合于我之根机个性者,勤而行之,自能收效。 倘若不解此意,而大小互轻。 权实互非,渐顿互谤,真俗互许,偏圆互执,空有互争,则醍醐 (1)成毒药矣。 在经论中,因众生多执有,故般若三论,特说空义,以破其迷执。 后来学者,因受了说空的影响,以空为究竟义,陷于偏空,由是瑜珈唯识,乃说妙有,以为补救。 在宗派中,禅宗是一法不立,连佛都没有著落何论处;何论其他;然而净土三经中,说弥陀行愿,极乐庄严处,却极其详尽,禅净二宗,其立场不同,所以其所标榜之法亦不同。 有智慧的行人,自能优游于两宗之间,融会而贯通之,而各得其益,惟有浅见之流,才坚据一义,以抨击他人。 学者若不了解:禅门扫除踪迹,直显真心的深意,而但学丹霞烧佛 (2),德山云门,呵佛骂祖 (3) 的举动,则会购成出佛身血,及毁谤三宝的罪愆,纵使千佛涅槃 (4),果报尚在无间地狱中受苦。 这就是不悟古人宗旨,而但效法其补偏救弊的过激行动,所招致的恶果。 说到律:它是修持途径上的重要因素,善见律 (5) 中说:「毗尼 (6) 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所以不管那一宗,不管出家或是在家,对戒律,都要一样的尊重。 佛门如果无戒律,则一切行人,不特身份不分明,而且也无从维持秩序。 尤其生善去恶,是要借重戒律,才会生效,因此律是各宗所普遍遵守的,不但律宗。 至于教呢? 它是转凡成圣的法宝,佛门一切宗旨法则,都包含在里面,因为有了这经律论三藏,二千数百年来,就不知度了多少人? 严格说起来:懂得教义的信,才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懂得教义的修,才是真修,而不是盲修。 行者在三大阿僧祗劫中,经过三贤十圣,一步步都要解行并运,以解导行,以行证解,然后才至走入歧途,教义的重要性,可以想见。 (7) 有一老人,在百丈禅师处听法,谓百丈曰:昔我住此山,有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遂对曰 :「不落因果」,以此错误,五百世堕野狐身,请和尚为我下一转语,师曰:你但问,老人便问,师曰:「不昧因果」老人大悟曰:今已脱野狐身,在山后,乞依亡僧例焚化。 (8)言将口任意开合,捏造言语也,后遂通作信口开河,因合与河,音相近也。 (9)梵话泥犁,译为地狱,作口业之恶者,当堕拔舌地狱,从口中拔出其舌,以铁钉张之,如张牛皮。 (10) 略学而未专精,名为涉猎。 发布时间:2023-04-30 19:16: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