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能弘法师:受三皈五戒的弟子如何和别人和谐相处? 内容: 问题:现在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作为一个受皈依五戒的弟子,要守好一些规矩。 却显得和别人格格不入,如何才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 能弘法师:像受三皈五戒,和别人相处并不难,要和谐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不难。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件事情:皈依三宝,以三宝作为我们的信仰,这是个人的事情。 我们要明白,皈依三宝,不皈依天魔外道、外道邪说、外道邪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皈依以后,不要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好像别人还没皈依,就觉得人家不好,不要以一种排斥的心去看待别人。 皈依是自己的事情,信仰佛教也是自己的事情。 别人不信或者暂时不信是很正常的,就如我们一开始不信仰佛教、我们也没有皈依一样。 所以我们开始皈依也要体谅别人还没有皈依。 所以宗教信仰自由,互相尊重信教和不信教互相尊重,信这个教和信哪个教也互相尊重,在尊重中互相了解、理解就是对的,就不会因为信或者不信产生冲突。 假如我们有能力就对机说法。 假如你学修得好,看别人有对佛教有好感的,有愿意来皈依的,或者有愿意了解佛教的,要尽我们的所能来随机随分的说法,引导别人来了解佛教,乃至深入佛教、皈依三宝、断恶修善,乃至走解脱觉悟的路。 信仰是个人的事,人情来往要互相尊重,以德化人、以智引人、以悲接人,人际关系还是能照样搞好。 以德化人,就是要提高自已的德行。 什么是德行? 凡是不伤害别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有利益,而去多做就是有德;损人利己就是缺德;那损人又不利己,就更缺德了。 所以要有德就是多做利益他人乃至利益自己的事,让人感觉我们学佛之后,德行提高了,而且为人处事的能力提高了,感觉确实信佛的人道德更高尚,值得尊敬、恭敬。 这是以德化人。 以智引人,就是要用智慧来引导人,智慧地做事。 光有善心、好心,而没有智慧,还是糊涂人,不一定能做好事。 所以要有智慧。 智慧分两方面,一个是缘起的智慧,就是对各种事相了知,对各种差别相了知,对因果了知,能够对机说法,做事有善巧方便,这是一种智慧。 另外一种,就是甚深的智慧,甚深的智慧就是有空性无我的心,不执着、不着相、不计较,这样也能解脱自己。 所以要用智慧来度自己,也度他人。 还有悲心接人,以悲心来接人,就是要经常观众生苦,不论是暂时的苦,还是轮回的苦,而产生一种救度的心,不忍众生苦。 看见别人苦有如自己受苦,感同身受。 你对身边的人这样去做,和父母搞好关系,和儿女搞好关系,和亲戚朋友搞好关系,和同事、领导搞好关系,和所有一切人搞好关系,都是带着德行、智慧、慈悲来做事,那你所到之处,自然普受欢迎。 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和谐,敬上和下,那你所到之处,谁不欢迎你? 谁不喜欢你? 你待人很懂礼貌,也经常为人着想,有礼有节,做事不糊涂,有智慧,有德行,有慈悲,这不就是现身说法吗? 所以身、口、意三业,经常要求自己与法相应,律已要严,待人要宽。 这样的话,人家看你学佛确实非常好,德、智、悲都具足,为人处事很有道理,进退有节,礼貌谦卑,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世间模范吗? 假如说我们做不到,就好好去努力,慢慢的增上。 那你持戒有谁会障碍你? 另外一个,你受戒了,受五戒乃至菩萨戒,有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去显摆自己。 别到处宣扬说:我受戒了,你们不知道? 我吃素了,你们不知道? 到处去显摆,这样也不好,要低调点。 有些人不相信佛法,不接受佛法的人,也没有必要和他宣扬。 否则,他故意给你障碍,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所以有时候要注意善巧,这样在家学佛也不难。 实际上很多烦恼并不是因为你受三皈依、信仰佛教了,也不是因为你受五戒产生的,很多烦恼就是因为你没有搞好人际关系,不懂得尊重人,因为你多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你多了一些批判的眼光。 所以自己要省思一下,佛陀讲的父母和儿女要互相尽好五种责任,你做到了吗? 夫妻要互相尽好五种责任,你做到了吗? 朋友要互相尽到五种责任,你做到了吗? 上司、下属要各自尽好五种责任,你做到了吗? 在家与出家的师父要各自尽好五种责任,你做到了吗?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这些世间的伦理,你做好了吗? 还是要经常省思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 德、智、悲有没有欠缺之处? 经常的这样省思、增上,在自己身上下手,看你在哪个方面提高了。 人格道德提高了,为人处事提高了,就没有不受欢迎、不受尊敬的道理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空中大道场 发布时间:2025-06-23 14:19:1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