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七) 内容: 原文: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袁了凡接着讲,不光是这样,在你没有咽气之前、在你临终之前,只要你能够开悟,弥天之罪都有机会改。 就是你在死之前,突然间明心了,你过往的罪一笔勾销,这就是八识转四智,清空阿赖耶识里的种子。 临终的悔悟,都能让你不带着这个业走到下一世,所以古时候有这样的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原文: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 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 当下的明心见性,就可以把你过往的恶全部消除掉。 比如这个房间,一直是黑的,把灯一打开,原来看不到的地方全看到了,黑暗不见了;一个千年的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直讲要开悟、要明心、要八识转四智。 简单说一下“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识;眼睛让你看——眼识,耳朵让你听——耳识……这是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就是你有思想、念头,你能思考。 第七识,末那识,它是个搬运工,它把意识、你的每一个念头给你储存起来,再把仓库里的这些念头再给你搬出来;搬出来,让你能看到、听到你该看到、听到的,所以你能看到、听到的都不是意外和偶然,是末那识搬出来的;末那识像个双向通道、双车道。 第八识,阿赖耶识,你生生世世的种子库;如果你已经活了500辈子,这500辈子每一世你的念都在这里面,一个没少。 那怎么把这些彻底清空呢? 那就是你由“识”转“智”,你由“念”到“觉”,你才能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也就是“阿赖耶识”转“大圆镜智”,就像一面镜子,朗照种子库,所有的种子被它一照,累生累世的业力一笔勾销。 但是这需要你开悟,这就是所有的圣人:老子、佛陀、六祖……他们其实不怎么教你做格物致知,他们让你一直在做的就是明心、就是觉醒。 “阿赖耶识”是“大圆镜智”,“末那识”是“平等性智”,“意识”是“妙观察智”,前五识是“成所作智”,这叫四智。 其实就是一个字:“觉”。 原来的前八识,就是一个字“念”,你要转到“识”;由“念”到“觉”。 所以“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所以为什么说你要让自己不断的熏,因为这是一劳永逸的,这个叫功德,永不退转。 你一旦这辈子开悟了,你生生世世都是个开悟者。 但是福报不一样,如果福报这辈子耗尽了,下辈子不一定有;但是功德,你这一辈子有,你生生世世都会有。 这也是佛法里讲的两个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要破分段生死来到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什么意思? 你的人生就像电视剧一样,一集一集的,一集就是一生,每一集都是被业力给牵引。 什么叫变易生死? 乘愿再来,你已经跳出分段生死了,你来是有大愿,比如孔子、老子、悉达多、王阳明,甚至毛爷爷都是变易生死,乘愿再来,他来是要做事情的,他来是要为世界来贡献的,而不是来招果报的。 但如果你是在无明当中,你就是在轮回,生生世世可能在受苦,所以需要开悟。 原文: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 乌得不畏? 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哪怕你临终前改过都来得及,袁了凡是这个意思。 今天你在现场,你80岁,来得及改过;不是说我都80岁了,你看他才20岁,我这辈子算了改不了了,我下辈子吧。 下辈子也不一定有机会,下辈子说不定到80岁你还没机会。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袁了凡说你不要等到最后一刻,你不要说,我明白了,我现在才20岁,我先享受吧,我到临终前再忏悔、再改过,怕你来不及。 所以你不要说我要等着,你现在就开始,因为尘世无常,肉身易殒,就怕你来不及。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在阳间,你就是恶名,历史上有好多,比如秦桧。 有一首诗叫秦姓羞以桧为名,就是姓秦的谁都不愿意再起个名字叫秦桧。 因为恶名嘛,在历史上,好多古代的被恶名的,他的子子孙孙也不能帮他洗涤。 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 乌得不畏? 就是阴间,你生生世世都要偿还,也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所以果报,圣贤菩萨不得援引。 为什么呢? 无缘不可度啊,你必须经历够了,你必须把这些苦受够了,把果报还完了,可能逐渐逐渐的,你才有机会接受,所以改过不要耽误。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原文: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袁了凡接着讲,不光是这样,在你没有咽气之前、在你临终之前,只要你能够开悟,弥天之罪都有机会改。 就是你在死之前,突然间明心了,你过往的罪一笔勾销,这就是八识转四智,清空阿赖耶识里的种子。 临终的悔悟,都能让你不带着这个业走到下一世,所以古时候有这样的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原文: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 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 当下的明心见性,就可以把你过往的恶全部消除掉。 比如这个房间,一直是黑的,把灯一打开,原来看不到的地方全看到了,黑暗不见了;一个千年的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直讲要开悟、要明心、要八识转四智。 简单说一下“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识;眼睛让你看——眼识,耳朵让你听——耳识……这是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就是你有思想、念头,你能思考。 第七识,末那识,它是个搬运工,它把意识、你的每一个念头给你储存起来,再把仓库里的这些念头再给你搬出来;搬出来,让你能看到、听到你该看到、听到的,所以你能看到、听到的都不是意外和偶然,是末那识搬出来的;末那识像个双向通道、双车道。 第八识,阿赖耶识,你生生世世的种子库;如果你已经活了500辈子,这500辈子每一世你的念都在这里面,一个没少。 那怎么把这些彻底清空呢? 那就是你由“识”转“智”,你由“念”到“觉”,你才能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也就是“阿赖耶识”转“大圆镜智”,就像一面镜子,朗照种子库,所有的种子被它一照,累生累世的业力一笔勾销。 但是这需要你开悟,这就是所有的圣人:老子、佛陀、六祖……他们其实不怎么教你做格物致知,他们让你一直在做的就是明心、就是觉醒。 “阿赖耶识”是“大圆镜智”,“末那识”是“平等性智”,“意识”是“妙观察智”,前五识是“成所作智”,这叫四智。 其实就是一个字:“觉”。 原来的前八识,就是一个字“念”,你要转到“识”;由“念”到“觉”。 所以“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所以为什么说你要让自己不断的熏,因为这是一劳永逸的,这个叫功德,永不退转。 你一旦这辈子开悟了,你生生世世都是个开悟者。 但是福报不一样,如果福报这辈子耗尽了,下辈子不一定有;但是功德,你这一辈子有,你生生世世都会有。 这也是佛法里讲的两个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要破分段生死来到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什么意思? 你的人生就像电视剧一样,一集一集的,一集就是一生,每一集都是被业力给牵引。 什么叫变易生死? 乘愿再来,你已经跳出分段生死了,你来是有大愿,比如孔子、老子、悉达多、王阳明,甚至毛爷爷都是变易生死,乘愿再来,他来是要做事情的,他来是要为世界来贡献的,而不是来招果报的。 但如果你是在无明当中,你就是在轮回,生生世世可能在受苦,所以需要开悟。 原文: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 乌得不畏? 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哪怕你临终前改过都来得及,袁了凡是这个意思。 今天你在现场,你80岁,来得及改过;不是说我都80岁了,你看他才20岁,我这辈子算了改不了了,我下辈子吧。 下辈子也不一定有机会,下辈子说不定到80岁你还没机会。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袁了凡说你不要等到最后一刻,你不要说,我明白了,我现在才20岁,我先享受吧,我到临终前再忏悔、再改过,怕你来不及。 所以你不要说我要等着,你现在就开始,因为尘世无常,肉身易殒,就怕你来不及。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在阳间,你就是恶名,历史上有好多,比如秦桧。 有一首诗叫秦姓羞以桧为名,就是姓秦的谁都不愿意再起个名字叫秦桧。 因为恶名嘛,在历史上,好多古代的被恶名的,他的子子孙孙也不能帮他洗涤。 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 乌得不畏? 就是阴间,你生生世世都要偿还,也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所以果报,圣贤菩萨不得援引。 为什么呢? 无缘不可度啊,你必须经历够了,你必须把这些苦受够了,把果报还完了,可能逐渐逐渐的,你才有机会接受,所以改过不要耽误。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六) 发布时间:2025-06-22 15:26:4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