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内容: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 念佛明明是心住于佛,怎么说无住生心呢! 须知净是净,禅是禅,这两门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 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处,凡夫住于六尘而生心,住于贪镇痴烦恼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三界六道。 念佛人住于佛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佛国净土,境虽不同,其有生则同。 生佛国的最后,还要把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无生无灭,无相无为的涅槃,这不但是往生以后的事,也是过三贤十圣以后的事。 昔禅宗四祖道信,乘法融禅师不在时,在他坐椅上,写一「佛」字,融至,疑惧不敢坐。 祖说「你原来还有这个」! 盖讥其尚有佛之一念,未曾排遣精净也,融闻大悟,遂成禅宗旁系。 观此可知:心中有一佛存在,这是净土宗的境界,并不是禅宗境界。 学者对于禅净两宗诸师的语录,都读过了,我们可以细心地,把来比较一比较。 大体说起来:禅是返其初,净是定于一,这两宗的玄旨,都是治心的法要,为千古不磨之论。 禅德语录中如:「放舍」「离诸想」「无所求」「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即心即佛」「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息念忘虑」「心空境自空」等,都是教人:息多生妄想,回到无心。 净德语录中如:「念得佛熟,一切教理,都在里许。」「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一念中,止观具足,」「奋起一念,如倚又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念极情忘,心空佛现。」等,都是教人:借一句洪名,平空万念。 如是二法,排在学者面前,如秋菊春兰,并皆佳妙,倘若入宝山而空手,真堪哭一场。 5. 大修行人,纵使不作恶事,但作善事,然而也总脱不了因果。 例如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善趣,不害得长寿,谦下得大威德,施灯得天眼,以乐奉佛得天耳,轻语安慰众生,得迦陵频伽音等,皆是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又如初住是二住因,二初住果,二住又是三住因,三住是二住果,以此类推,菩萨四十二位,位位无非因果,乃至最后,修行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转*轮,入涅槃是果。 这样看起来,佛门中,那一事能离因果? 可知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者,是瞎人慧眼之言,报得五百世堕野狐身,并没有枉。 6. 不念佛时,并不觉得有念头,念佛时,反然觉得念头多者,这些念头,并不是念佛后才生起的,乃是本来就有,经念佛才发觉耳。 一切众生,平日胸中,皆有无限妄想,憧憬往来,作生死根本,作三恶道根本,而主人翁向来迷于尘境,总不觉得。 一旦经世途挫折,或善友提撕,乃幡然觉悟,精勤念佛,方才发现妄想众多,扰乱心体。 此后若继续精勤,念佛不辍,则彼妄想,自渐次消灭,终得圆证真常,成就佛道。 譬如昏君,迷于酒色,不理朝政,以致权臣窃柄,敌间潜滋。 一旦这个昏君,偶尔受了刺激,猛然觉醒,发愤修政,才发现他的左右,布满了奸佞和间谍,大加清除,国乃安定。 所以若说念佛时,妄想愈多者,乃是颠倒之谈,此刻正是君主精明,发现奸佞之时,乃大好消息,亦用功的效果也。 7. 行者为了解脱生死,离三恶道苦,所以才念佛。 换言之:亦即为了尽未来际,出三界火宅,得清凉自在的一大事因缘,所以才念佛。 世人笑念佛者,是他糊涂无知,如小孩在火宅中嬉戏,反讥评大人仓皇奔避为可笑。 我辈念佛人,对于此等愚人,当加怜悯,决不宜怕他们取笑,而不敢公开念佛,念佛若怕人笑,是认识不清,生死心不切,试思此是何等事? 而可偷偷摸摸,自惭形秽。 佛子当学善导、少康诸师,改变风俗,使世人皆知念佛,若自己先不敢露头面,安能令人与我同化耶。 8. 发布时间:2023-04-30 17:22:1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