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界诠法师:怎样做才是合格的居士_居士所要具足的条件 内容: 常常有人问,做居士应该怎么样做呢? 那下面有几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探讨,做居士应该具足这样这样的条件堪称居士。 普天下的居士都是卡在一些小问题上,我们所到之处居士常常问一些小事情,也因为一些小事弄得烦恼不堪。 所以我们根本的知见要树立起来。 第一个信要具足。 这个信不是单单说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信愿行的信。 所谓信具足,是广义地讲,修净土所谓信具足,它只是局限于净土法门所讲的信。 这个地方讲信是信仰三宝,信仰因果罪福。 有人说我不烧香不拜佛,我也是信。 但是佛教我信,基督教也信,天主教也信,伊斯兰教也信。 这根本就没信嘛! 你什么都信,什么都没信。 对不对? 那就信杂了,你到底信什么。 你没有烧香,也没有拜佛,吃素也没有,何以说明你在信佛呢? 是不是这样? 你信佛要有所表现。 有人说信就信吧,不一定要表现,不要做什么嘛。 我们在家人常常讲说心好就好,不需要去做什么事情来表达,信在内心则可。 可不可以这样说,可以吗? 有人说可以啊,只要心好就好。 心好何必要吃素呢,心好何必要烧香呢。 如果说心好就好,那你舅舅到你家来做客,你根本就不理他,椅子不叫他坐,茶水也不给他泡。 然后他看你不理他,他就走了。 哎,你怎么走了呢? 他说你没招待我啊,我只好就走了嘛! 哎呀,其实我对你很好的嘛,我内心对你很好,这说得过去吗? 饭也不叫吃,茶也不叫喝,椅子都不叫坐,你说你对他很好。 你要有所表现呐,请坐喝茶,中午在我这吃饭。 你即使不愿意,也得做一下子,让他觉得你对他很友好,是不是这样? 所以说你信佛,一点意思都没做出来,让人家怎么知道你在信呢? 所以这行为上要有所表达。 第二个要有善根因缘。 佛教所讲的是身口意三业,你心在信,要表达在身口上,换句话说你身口的表现,说明你内心的动作。 那怎么表现出来呢? 你内心的虔诚,你看见佛菩萨、看见三宝,会非常地恭敬,说明说你有信仰。 你内心一点意思都没有,何以说明你在信仰三宝呢? 所以说要信仰三宝,信仰因果罪福。 这因果罪福义理是很深的,说浅,我们随处可见,因果一点都不陌生,因果就活生生的在我们的周围。 那天我们到乡下,坐在车里面就看见一群乡下的小孩子去读书,他们要走十来里路,提个饭盒,拿把雨伞。 天在下雨,那路泥泞不堪,他们自己走去的,城里的小孩子要父母开车送去。 最没本事的人,起码也有自行车带他去上学;一些大款老板,就要用小车去接送了;或者有一些人就委托给学校,学校也有车接送。 你说那乡下的小孩他缺什么呢? 他也两个眼睛,鼻孔也没朝天,也两个耳朵,他什么都有,可是他就得那样走路去上学,晚上还得走路回来,城市的小孩就不一样。 难道说这就是上帝的安排,是不是这样? 这是因果罪福,一个人的福德不一样。 他总的报是一样的,可是别的报不一样。 总报他也是人呐,他不缺什么。 可是他往往会比城里的小孩少机会读书。 有些乡下人读不起,他往往就这样辍学了,那是为什么? 这就是因果,过去世的因,今天如是果。 还有一些人小孩家里环境很好,可是他不会读书,父母硬逼他读,他实在读不进去,读书不是硬逼能够逼得出来的。 如果小孩都能够逼得出来,天下就没有傻子了,是不是这样? 乡下的小孩他有智慧而没有福报,生长在一个不好的家庭当中,他没办法,这就是因果罪福的道理,佛教就讲到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业报有四期现报、次报、后报、不定报。 有的是现生做现生报,有的是来生报,有的是更晚叫做后报,有的不一定,这是业报如是。 我们眼前所看到只是短暂的,人生无限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当中只是一点,只是一小段而已,我们常常把这一小段做为观察人生的目标准则,那是错误的,他肯定过去会影响到今生,今生的事情会影响到来世,这是三世因果相连,要不然你的人生是解释不通的。 有一些人做坏事,他尽得好的事情;他丧尽天良,但是他所做的事情没有求不到的。 有一些人好心的不得了,什么好事都做尽了,但是所招来的坏报他都有。 那是为什么? 过去世的恶报现在感来,所以好事才有恶报,做坏事的人有好报也是过去世的因。 要不然你怎么解释这个世间呢? 这就是因果的道理,因为业是不定。 同样的造业,但是看你以什么心来造,所感的果又是不一样。 造业起惭愧心、后悔心,你没造之前或者正在造,造了以后看你以什么心来对待这事情很惭愧、后悔、忏悔,以这样心造罪,即使重罪也是变轻报;如果你无有惭愧心,以邪见心、不信心,也就是不信圣教、不信果报,这样的心来造业,造轻罪也要得重报。 所以说业是不定的,都是我们心所造。 所以要相信三宝因果罪福,我们第一个要相信这个,你才会走入佛门,没有信仰无法进入佛门。 那么这信心还没培养起来怎么办呢? 佛教这个道理不是说所有人叫他信他就信,佛教的教导不是满天下去拉人,你来吧,没关系啊,来,不是这样。 佛教讲善根因缘,你有善根因缘,在某一个环境,某一个事情当中他自然会信佛的。 你看今天晚上来这么多人,我们常住只是在外面贴一个通知而已,就来这么多人,有的从很远的地方赶到这里来,有的老早就来,没位子占位子,是不是这样赶来? 大家静静地听着,这都是因缘,善根因缘所使。 我们过去有这么一点对佛法的好乐,所以会产生信心,这个信心不是说他听一次都能生起。 有人听了一次,他觉得这讲得没道理,他不信。 有人说道理是蛮好的,但是我不信,常常有这样的人。 所以要有善根因缘,他才能对佛法产生好乐和信心,没有这个善根因缘,实在是很难信的。 所以说佛法叫作宝,百千万劫难遭遇,很难遇到。 遇到佛法能够产生信心,依此而修证,那是更难的事。 所以我们首先要信,信要具足。 再来戒要具足。 有戒我们才有人身的保全,没有戒就会失去人身,所以我们得人身,最起码的要修三皈五戒乃至十善。 修十善有人天的果报,就是天的果报。 修人道要守持五戒,我们的人身才能够保住。 所以我们不一定、完全、所有人都能够马上成佛,或者说都去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起码能够皈依三宝、受持五戒、这个人身才能够保住,才能够继续修学,得人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佛法里面讲得人身实在是太难的事情了,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过去世的种种罪障业障都会现前,随着这种业障罪障把我们拖去轮回。 我们今生虽然积得一点点小善,也修得一点相似的佛法,但是这个力量远远抵不住我们过去世的业报。 你现在念佛也念了很多年,也打坐、诵经、忏悔,你能不能叫你那个主观的内心说:我不要起妄想,你一下子咔嚓,它门就关住了。 能吗? 还是不能,你把握不住。 你说我晚上睡下去要做个好梦,你能吗? 搞不好你做恶梦出一身冷汗,我们一点都没有办法把握。 你到菜市场去买菜的时候能不能提起正念,随时随地能够都起正念呢? 一会可以,慢慢慢慢地我们的正念就失去了,就会想别的事情去,我们过去的习气就会现前,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现前这样子。 已经相信佛法并对佛法有所修学,都没有办法把握住我们的内心,你怎么能够把握你的未来世,我们甚至发愿说生生世世留在这个世间,我们有没有这个把握? 我们心能够转业,自由自在,我们有没有办法这样? 小小的感冒,我不要让它感冒。 你能够转这个报体吗? 我们都做不到。 所以我们要有皈戒保全人身,更好地修学。 在家居士三皈、五戒、八戒要守持好,时常地受八关斋戒,是种出世的一个善根因缘。 有人说我持就好,不一定去受。 我常常遇到居士有这样讲说,受戒麻烦呐,我持就好了。 那问你,受都不敢受,怎么说你能够做到持戒呢? 居士就说如果持不到,万一犯了我不算犯戒,我如果是去受戒我就有犯戒。 好,问题就出在这了,你不敢去受没关系,有时候遇到因缘,我想喝酒就喝一杯,我不破戒啊,你就会去做这事情。 你受戒有一个框架让你约束着这个不能做,你时时警惕自己这个不能做。 你没有受,内心那种抵抗力就很弱,遇到事情你就觉得我反正没受戒。 吃素的人也是一样,说我随缘吃一吃,不一定规定啊,六天、十天、吃长斋我也吃,但是遇到有好吃的呢,我反正没吃素,是不是这样? 我没持十斋六斋,你就随缘。 有好吃的我要去吃荤,没有什么好吃的就吃素,是不是这样? 你就会随这个缘去改变,所以受这个皈戒很重要。 受戒也只是一种仪式而已,但那个仪式非常重要,仪式启发我们内心的一种善根因缘。 受戒很尊重、很庄严,你起这样的内心作用,通过仪式达到内心的目地。 戒要具足,三施具足。 我们在家居士,要把有相的钱财做无相的布施,这个布施不一定说,师父想钱了就向我们要钱,不是这样讲的。 这个布施是广义的,不一定拿到寺庙,拿到寺庙通常叫供养。 社会上穷苦的事情,乃至慈善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叫布施。 把有相的钱财,在你生活之余随缘随力做一些布施,就是修我们的福德,为我们将来的修学铺一点平坦的道路。 这个布施要无相布施,三轮体空。 能施的我和所施的物、对方所接受布施的人,你都要把它空掉,但这很难空的。 随缘布施的送给人家,你不能执着在那个相上,卡在那里,莫作是念。 要希望人家对你说表示感谢,你就觉得心满意足,这个功德就很小。 《金刚经》里面说,如果不执着于相的布施,那功德如虚空。 因为《金刚经》里面讲福德无故,所以如来说福德多。 说无就是要空一切相,这个福德才大。 所以以利益一切众生,供养十方三宝,这样的一个心性去修布施,功德才大。 不能说无奈啦,事到临头迫不得已我去布施。 常常有些没有信佛,似乎在信佛的,他自己标榜说我信佛的人,这种人的家人健康,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的,他不到庙里去烧香的,遇到灾难就赶紧跑到庙里去烧香,这样我们通常叫临时抱佛脚。 临时抱佛脚,肯抱倒好,恐怕都不肯抱,不肯抱怎么办呐? 拿钱,我拿钱,你替我消灾。 拿钱能不能消灾呢,能消一点,《地藏经》里面讲七分消一分,而且要十分恭敬地相信,你七分当中得一分利益而已。 如果说你都起轻慢心、贡高心、不恭敬心,那一分都得不来。 不是说拿钱就可以买到功德的,如果拿钱能买到功德,那我们就不要去修了。 所以说真正的布施是你要从利益消除业障这个角度来出发布施,要做到无相。 [page]第四要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 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这个听闻正法你们不要拣择说,一定指定某个人给我讲我才接受,其他人给我讲我不接受,这个是你们自筑围墙,把自己围墙给建起来,这种本身就是一种恭高我慢的表现。 你觉得那个人讲得不行,说明你比他还更好,你才觉得他不怎么样喽。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到处去参学,乃至哪个师父有一技之长,我都应该参学。 出家师父也好,在家居士也好,每一个人的修学过程都有他的心得,都有他的长处。 我们在某个地方的理解和修学过程,未必有这样的一个知见、观念。 我们从他那里学来一句一字都是增长我们的知识,对我们的修学都有帮助,我们有这样的缺点,正好这个师父指出来了,他一句话或许受用终生。 你不要去拣择一定要哪个人,这样你听闻佛法的机会就失去了,你要多听,什么师父讲我们都听,这样就好。 皈依三宝的人也是这样,也不要拣择什么人,你皈依三宝就好了嘛,不要拣择哪个师父给我皈依我才接受,那个师父给我皈依不接受。 那意思说那个师父比较有修行,将来这个师父往生佛土能把你拉上去,那么好拉的吗? 如果那么好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早就把我们拉去了。 修行要自己去修,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你通过那个师父给你皈依,证明你是三宝的弟子就了事了,你也不要一定找那个师父做你的干爹,做你的干妈,这样你就很累,就有一种眷属感。 那个师父我拜他啦,就打听那个师父的生日什么时间,然后我拼命给他过生日,送东西啊,办祝寿啦,这是我们世俗人的情见。 我们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修学佛法要断世间的情爱,了解吧? 这个世间有种种情长儿女情长,我们一轮回生死,就是有情有爱,就不能出轮回。 我们要慢慢去断恋情爱,跟师父这种关系本身是建立在法义上,这师父有告诉我们佛法,给我们法身慧命带来利益,所以我要亲近他,这样而已。 不是说那个师父对我很好,经常送我东西、泡茶喝,然后我才要亲近他;那个师父冷冰冰的,所以我就不亲近他。 如果冷冰冰的能够告诉你佛法,你应该亲近。 所以说与师父应该建立在法义上这么一种关系,也就是一切出家人都是我们的师父,应该这样观念才对。 不要认准哪一个是我师父,其他不是我师父。 你是皈依僧,所谓僧就是所有一切出家众,剃光头的都是你的师父,它本意是这样,佛陀告诉我们道理是这样。 我们学佛,一切佛为师,一切法为师,但是其他的十方诸佛已经入灭,唯有释迦牟尼佛来这个世间成道,由他说法告诉我们,所以有本师释迦牟尼师他说的法,我们现在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法。 那个师父给你皈依叫本师,证明人。 如果说你偶尔对他有一点恭敬、偏重一点,那也不是有多大的罪过,理应对一切出家人都一样对待。 那是因为那个师父引导你成为三宝的弟子,你有所感恩、报答,那也没关系,是这样子。 应该对一切出家人都有这么一种恭敬心。 我们要听闻正法,要亲近善知识。 所谓听闻正法,你要经常多听,听完了以后要去比较,不能像前面讲了那样自筑围墙,我听这一个人的,其他我就不听了。 佛法里面没有讲听闻正法只能听一个人的,没有这样说。 为什么华严里面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呢? 他就告诉我们要多学、广学、多听这个道理。 只听一个人的,知见、见解是非常有限的,除非他是佛、大菩萨,他的见解才能够圆满。 否则的话,你就跟他一个人学,学着学着你就学偏了,知见就错了,搞不好就会变成这样子。 那有人说不能多听,其他一听那就变成杂了、乱了,经里面也没这样讲。 专修净土的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里面都说要读诵大乘。 读诵大乘也没有专指的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啊,这一切经典都应该去读诵,乃至下下品往生的人,临终能够听到大乘经典的名称,他都能够得解脱。 所以说推动大乘佛法,这里面经的重要性,不能执着只是一经一论,或者一个师父的一种观念,要多听闻正法、学习教理、看经典,然后你慢慢就懂得佛法当中的所谓是非。 不是说我们人我是非,谁讲的正确,谁讲的不正确,你进行比较,经典里面有没有这样说。 你了解了,你的知见就圆满了,然后这样来取其长去其短,修学上就圆满。 要听闻正法,闻具足。 第五要慧具足。 要有智慧,不能修得越来越傻。 佛教徒常常会这样子,修修修得变成怪模怪样,走路跟人家也不同,那就很惨,就变成怪异了。 要有智慧,智慧则解脱,大乘里面讲的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全是智信,而不是迷信。 要有智慧才能够得度生死。 六度当中讲说五度为盲,般若为导,以般若的智慧引导我们到彼岸。 修学要有智慧,所谓智慧你要长智慧眼,你要去分辨佛法当中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的,这样一种抉择修学。 学习佛法尽量不要搞得很怪异,佛法是以人为本,就是在生活当中体会佛法,以佛法去检验生活这样一个过程。 你慢慢修的话,也不能讲眼睛都不能睁开,越修越傻,不能那样。 整天说菩萨给我讲话,佛来指点我啦,这都是一种怪异,不能这样,要正常一点。 也不要指望菩萨来。 有些人说看见菩萨,有时候没看见的人也说看见,这样不好,你没看见就没看见。 我出家这么久,二十多年了,我连鬼都没见着,我整天想看鬼什么样都没见着,但是我依然相信佛法殊胜的道理。 他所讲的是,我们要相信这教理。 所以你不要去搞这怪模怪样,去搞那什么卜卦,有没有? 两个东西这样摔摔的。 那个不是原先佛教的东西,有一些人实在是没有办法决定了,去找菩萨去摔一下。 如果两个都趴下你也不愿意,两个都这么翻过来也不愿意,一定要摔成这样子,你花半天时间肯定会摔出这个的嘛。 你自我安慰的,是不是这样的? 你这样不显得很没智慧吗,对不对? 有人到小庙去抽签,抽一签不好然后换一签。 他说这一签不好复一签,复一签又不好,再抽,抽个好他自己很高兴,总算抽好了。 那也是自我安慰。 你总摇摇,它总会掉一根出来的嘛,有时候是巧合,掉重复一根,你说菩萨很灵,掉不好,你说菩萨不灵,不能这样子。 每年都有高考,很多人就跑到庙里去许愿,去做这个事情。 佛教当中有讲发愿而没有讲许愿。 所谓发愿,发愿成佛,发愿度众生,有这样的事情。 没有说许愿,许个愿,我满愿了就去还愿。 所谓佛教说还愿,你要去行,身体力行,你发菩提心了这要去做,这都不是原先佛教那种本质的东西。 所以你要有智慧去选择,要有这个智慧具足,你修学当中就能够以无我而修,你就不会怪异标榜你是佛,是菩萨;也不会给别人贴封,那个是什么再来。 常常有些人说某大德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我说那你是阿弥陀佛再来喽? 你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你怎么知道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呢? 你境界肯定比他高,你才会知道他是菩萨再来。 我说我凡夫肉眼,我看不出来他是什么再来。 再来肯定是再来,是不是这样? 我们过去世不知道做什么,现在来了嘛。 那我们不知道他什么再来,你怎么可以给他贴封是什么再来。 这样无形当中就有一种我执我相修行。 过去有个修道人,问惟宽和尚说:道在何处? 他说道在什么地方呢? 惟宽和尚讲说道就在眼前。 这个修道人说我怎么没见着呢? 惟宽禅师说仁者有我。 你有我所以不见。 修道人说我有我不见,那和尚你老人家有没有我呀? 惟宽和尚答说,有你有我那就更不见了。 你说有我嘛,然后有你这样子更不见了。 修道人说有你有我不见,那无我无你见不见呢? 我们肯定说那就见了。 惟宽和尚说无你无我谁见呐! 妙不妙? 无你无我就不要见了。 这说明什么道理? 不要执着于种种我相,我们这样才是有智慧的修学,有智慧我们能够做到无住的生活。 所谓无住生活,不会执着于世间的种种名相、名言,认识世间种种假相叫作无住。 无住生活不是不住,而是要住在世间生活,不要执着于世间种种相。 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假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你修不要以为有得到一个什么东西,觉得我有感觉,那就是邪见了。 我们初步修行的人你不能有什么得。 《心经》里面讲你究竟要得也不能得,说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必须要所有一切的杂念都全部放下,能所双亡才能够究竟得到佛法的真理,以为有所得那就不对。 比如说你们学开车,学会开车的人会不会得到什么? 你说给我一个东西吧。 我们学自行车,不会骑的人他开始总是会撞到树上去,跑到沟里去,开始学的人总是撞个脸肿鼻子青。 那会骑的人他得到什么呢,有没有个东西得到? 他肯定有得啊。 得到这种有没有相? 肯定是无相的。 你们看我会不会骑自行车,从我的身体上你们能看出来? 你不知道嘛,所以这种东西不能得。 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妄,即使说你学会一种技术,它也不是说有一个相东西可得。 你的修行当中要无得而修,这样才能够做到智慧具足。 居士起码要具足这几点:第一个信具足;第二个戒具足;第三个施具足;第四个闻具足;第五个慧具足。 做到这样,我们才是一个标准的居士。 但是有人说我没有啊。 你相似的少有一点,不能说没有。 没有的人慢慢要去具足。 你相信佛法,你不能说没有相信,没有相信你怎么坐在这里呢,对不对? 大家都搭上缦衣了,你们起码都有受三皈五戒了。 那么布施,你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布施,你也听闻佛法,多少有一点智慧,那智慧不是很大,但这个智慧尽量让它圆满。 修学当中不要卡在一些小事情上,常常在那里苦恼。 他说师父啊,我要问你问题啊。 问问题都是一些小事,那些小事都没有关系,你把它放下就好。 发布时间:2025-06-20 13:07:1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