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行漫谈 内容: 一、唐代高僧神秀禅师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句法语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明白佛教的道理,依法修行。 如何修行呢? 依经教来讲,有许多与道不相应的尘埃,大的如贪、瞋、痴、十缠、十使等,小的还有尘沙无明。 当我们起恶念时候,迅速觉照,使恶念不见诸行动。 佛教称起念这种境界为打妄想,觉照即看这妄想从何而生。 知妄即离,离妄即觉。 古人说:不怕念起,祇怕觉迟。 能够觉照,妄念当下冰消瓦解。 要使思想清凈,不染,尘埃,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没有坚强意志,下大决心尘埃是不易除掉的。 稍一疏忽,染了尘埃还不知道。 所以,一方面要广学多闻,明白佛理,把尘埃(妄念)消灭于未萌之前;另一方面,拨菩提心,积极多做善事,凡有利益,无不与崇。 这样再向前进,达到能所俱泯,人法双忘,才是修行的极则。 二、唐代高僧惠能禅师说: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 他的弟子永嘉大师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俱安然。 这说明二六时中,无不是修行的时刻。 初学佛法的人,在一个时期内,静坐思维,参究禅理,这是必要的,环境幽静,比较容易入门。 但若认为不静坐便不是修行,那就错了。 一个人不可能每天从早到晚,或一辈子都静坐。 若说静坐时有功夫,不静坐就没有功夫,那不算究竟。 必须做到在闹中亦有功夫,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专注一境,绵绵密密。 佛陀在世时,不拿银钱,穿粪扫衣,乞食活命。 彼一时,此一时。 我国《宪法》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公民在爱国守法的前提下,信仰自由,自己劳动生产,解决生活问题,是应该的。 那么劳动是不是会影响修行呢? 我认为不会。 因为修行目的是断烦恼,证菩提。 方法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止恶防非,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为戒;见境不乱,有条不紊为定;明白整理,心地无痴为慧。 掌握戒定慧,工作一定做得好。 当然劳动余暇,早晚静坐或念佛,听我自便。 这样精神舒畅,身心安乐,无形中就是修行。 古德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是真解脱。 总之,烦恼是无尽的,我们的菩提愿力也永远没有究尽,要尽未来际,常随佛学,断除烦恼,直至成佛。 发布时间:2025-06-20 12:23:3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