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因明逻辑 内容: ◎ 杨维中因明二字是梵语希都费陀的意译。 因指推理论证的依据,明指知识和智慧。 因明是印度古典逻辑中佛家所发展起来的一个逻辑系统,除研究推理、论证等逻辑形式外,也着力于探讨如何认识对象的一些问题。 从世界范围而言,佛教的因明逻辑与古代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的名辩思潮并列为世界三大逻辑起源。 随着以因明逻辑作为重要论证手段的佛教经论的大量译出和流传,这一与中土固有逻辑有着显著差别的逻辑系统引起了思想界的极大注意。 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吉迦夜与昙曜合作译出了因明学的重要经典《方便心论》。 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毗目智仙与瞿昙流支合作译出了另外一部因明论典《回诤论》。 梁建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真谛译出了《如实论》并撰写《如实论疏》。 这些古因明著作的译出对于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方面的不朽名著《文心雕龙》,在叙述体例上即有明显的因明痕迹。 迨至唐代的玄奘大师西行至天竺求学,深得因明精髓,在天竺撰写《制恶见论》立真唯识量,被崇奉为千圣同尊的万世立量之正轨。 玄奘回国后,译出了不少因明方面的论典,如《瑜迦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正理门论》、《入正理门论》、《大乘掌珍论》等。 玄奘在译经过程中反复宣讲,并令门人疏释,形成了唐初因明学的研究热潮。 由玄奘始,中国学人的因明研究不仅是世界佛教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学者研究,玄奘对于因明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别宗体与宗依:宗依必须两宗共许,而宗体必须顺自违他。 第二,强调寄言简别,以利于立论者发挥思想而不成过失,使三支比量的运用富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三,将生因、了因分为言、智、义三种情况而成六因,正义唯取言生、智了二因,对因的把握更加准确了。 第四,将每一过类分为全分、一分两种类型(对概念的内涵的全部或部分极成),使因明学的过失论更加丰富。 第五,将有体、无体分析为别体的有无、言陈的有无,又将言陈的有无又细分为三种不同情形,虽然有过于烦琐之嫌,却也通过精细的分析穷究了因明各类的一切可能,显示出因明的严谨性。 (参见刘培育《玄奘法称遥可接--虞愚论玄奘在因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载黄心川主编《玄奘研究:第二届铜川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第42-43页。)而玄奘的弟子窥基撰写《因明入正理论疏》,对于玄奘的思想作了深入细致的发挥。 因为此疏对于因明的注疏十分精到,为诸疏之冠,后世称之为大疏。 窥基的弟子慧沼继承了其师未竟之业,完成了《大疏》的写作,史称《因明入正理论续疏》,又撰《因明入正理论义断》、《因明入正理论纂要》、《二量章》等著作,阐发佛教逻辑思想。 慧沼对于汉传佛教逻辑思想的贡献,除了对因明能立以及对过失论的新的阐发之外,最主要的是坚持了因明以立破为中心的工具性质。 印度因明本来是逻辑学、知识论、论辩学的共同体,但从陈那后期的著作《集量论》到法称因明更注重于量论。 藏传因明更是把因明和内明合一,把因明作为佛家的解脱道之一。 但玄奘所传的是以陈那前期著作《正理门论》和天主《入论》为依据的因明体系,是以立破为中心的论辩逻辑,把因明看作法户之枢机、玄关之钤键,强调因明是一种各派通用的工具性学科,神泰《理门述记》即云:自古九十六种外道,各制因明。 慧沼坚持了这一立场,并有进一步的阐发。 譬如关于自相与共相的概念问题,窥基在《大疏》中已经将逻辑角度的涵义从佛教教理之中区别出来。 慧沼在《义断》中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总之,汉传因明注重逻辑,把因明工具化,就佛家教义而言,因明似乎并非大道,但却有利于因明向世俗传播,有利于逻辑学的分化与独立。 (姚南强《因明学说史纲》,第305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正因为此,近代以来,因明学又重新引起了思想界的重视。 摘自《中国佛学》 发布时间:2025-06-19 15:22: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