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内容: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 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 【观世音菩萨。 誓愿宏深。 寻声救苦。 若遇刀兵。 水火。 饥馑。 虫蝗。 瘟疫。 旱涝。 贼匪。 怨家。 恶兽。 毒蛇。 恶鬼。 妖魅。 怨业病。 小人陷害等患难者。 能发改过迁善。 自利利人之心。 至诚恳切念观世音菩萨。 念念无间。 决定得蒙慈护。 不致有何危险。】这段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希望在危难、恐怖当中念『观世音菩萨』得到感应,得到观世音菩萨加持解脱,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个『改过迁善、自利利人的心』。 这个心我们现在就要发,不能等到真在急难当中,恐怕都忘了。 现在发起来,每天要认真改过,要做个善人、做个好人,就用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来对照自己的身口意,凡是不符合经典所说的,我们都要把它改过来,认真的反省、认真忏悔改过,真正到急难恐怖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就自然有感应。 我们平时要存养一颗慈悲心,也就是一颗爱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众生都要懂得关怀照顾,不可以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自己要吃素戒杀。 每天都能够念佛号、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是加强跟佛菩萨的感应道交,到真正临急抱佛脚的时候,也能够感应现前。 所以念观世音菩萨也要能够发起至诚恳切的心。 至诚心,至就是极的意思,极其真诚,真诚里面就没有妄想。 如果边念观世音菩萨,还边想着其它的事,还想着其它的人,那个诚心就不足,不能叫做至诚,念得就不恳切。 真正恳切的心,是念念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我,让我能够离苦得乐,永脱苦海。 祈求救度的心,就像一个人漂浮在大海里面,四处都没有救援,这个时候就念观世音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来救我、救命,这样的一种感觉。 『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只要有这个真诚心、恳切的心,心诚则灵,一定能够得到菩萨的慈悲护佑,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就不致有任何危险。 下面说:【倘仍存不善之心。 虽能称念。 不过略种未来善根。 不得现时感应。】所以印祖这里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心还存有不善,还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还一天到晚都贪瞋痴慢,还贪着五欲六尘的享受,搞自私自利,追求名闻利养,这有很多不善夹杂在我们心里,心就不诚、就不纯,感应就不会那样的及时和明显。 这么念好不好? 好,总比不念的好,但是不能得到现时感应,感应是在未来,那是为未来种个善根,你跟观世音菩萨结个缘;但是真正有难,自己如果心行不善,念观世音菩萨也没用,得不到感应。 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平时要养成慈悲心、无私的心,可以跟观世音菩萨感应,所以平时断恶修善就非常非常重要。 《无量寿经》上讲的,「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你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念观世音菩萨才能够得到解脱;如果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念观世音菩萨就得不到解脱。 这里讲的善,标准不算很高,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他不需要到出世间。 出世间的善那是标准很高的,净业三福全部要做到,这才能真正称为善男子善女人,《阿弥陀经》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要净业三福做到。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在哪里? 三福里面做到第一福,前面四句,就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把这四条做到,这叫世间善男子善女人。 你真正孝养父母,对父母尽孝,能奉事师长的,心里有孝道、有师道,慈心不杀,有慈悲心,不伤害一切众生,修十善业的,这种人念观世音菩萨就有感应。 【以佛菩萨。 皆是成就人之善念。 绝不成就人之恶念。 若不发心改过迁善。 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 冀己之恶事成就者。 决无感应。 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印祖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不善的心念观世音菩萨得不到感应? 因为佛菩萨所成就的是人的善念,他帮助你成就善念,绝对不帮助你成就恶念,你成就恶念那是堕落,他不会成就你堕落。 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他不来跟你显现,跟你没有感应,其实也是慈悲,不成就人的恶念,不会把人往三恶道里推,这是菩萨的慈悲。 所以我们『若不发心改过迁善』,不肯改过,不肯修善,所求的都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还有损人利己的念头。 有的甚至念观世音菩萨求什么? 求自己升官发财,还求打官司打赢,或者求把邻居家的房子占了,求种种的,都是恶事,满足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念头,他是妄求。 『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来成就自己的恶事,『决无感应』,这个道理我们就很清楚。 所以切勿生此颠倒之想,不要颠倒错乱。 求要求正的、善的这些事情,才会有感应。 下面说到:【念佛最要紧。 是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存好心。 说好话。 行好事。 力能为者。 认真为之。 不能为者。 亦当发此善心。 或劝有力者为之。 或见人为。 发欢喜心。 出赞叹语。 亦属心口功德。】这是讲到我们平时存养善心,念佛功夫才能够得力,『念佛最要紧』的,是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己敦伦尽分,敦伦,伦是伦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处理好,不要跟任何人结怨,要跟人和谐相处;尽分,尽自己的本分,为人父就做好父亲,为人子就做好儿子,在这五伦关系中尽到自己的义务。 「闲邪存诚」,内心里不要有邪念,存真诚;「诸恶莫作」,凡是恶事都不做;「众善奉行」,凡是善事我们都奉行。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这样认真去做,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要去做;即使没有能力的,也要发起这个善心,我要改过迁善,我要发起随喜的心,或者是自己不能做的,劝别人来做。 譬如说弘法利生,这是大好事,自己有能力的,我发心弘法利生;自己不能做的,我鼓励别人去做,鼓励年轻人,有这个志愿的,我们随喜他,生『欢喜心,出赞叹语』,鼓励他,这也是属于『心口功德』。 功德,实际上不是说你非要有这个能力才能够做,你只要动一个善念、出一句善言,你就有功德,叫随喜功德,随喜功德跟你真正自己做功德一样大,所以这个我们要懂得。 如果不能够自己去做:【若自不能为。 见他人为。 则生妒忌。 便成奸恶小人心行。 决定折福折寿。 不得好结果也。 宜痛戒之。】这是讲到有一类人心量狭小,自己不能去做好事,见到别人做好事,心里还生妒忌心,不能够随喜。 因为看到别人做好事,为大家服务,得到大家的爱戴敬仰,看到他有名闻利养,心里妒忌的念头就生起来,这种妒忌属于瞋恚。 瞋恚的根还在于贪念,因为心里还贪这个名闻利养。 贪图这些,自己得不到,别人得到,他就妒忌,这就是瞋恚,地狱的业因。 这是成为奸恶小人了,『奸恶小人心行』,现生『决定折福折寿』,没有好结果。 我们从历史上看到,凡是妒忌人的都没有好下场。 你看看,南宋时代的秦桧妒忌岳飞,他进谗言,把岳飞置之死地,最后自己没落个好下场,得到的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这个世间人看到他是这样,这是花报,果报那是堕大地狱。 所以『宜痛戒之』,要把自己嫉妒的念头戒掉,要承认一切众生跟我一体,不要有这些你我的分别。 一件好事你去做很好,跟我做没有两样,你我是一体,要有这样的一种心量,学佛才能够入门。 世间人也要讲求个雅量,正人君子他都不会妒忌人,更何况修出世道的,对这个世间一切都放得下,还贪图个什么,还嫉妒个什么? 下面还有一类,也是印祖批评的:【切不可做假招子。 沽名钓誉。 此种心行。 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 有则改之。 无则嘉勉。】还有一类的修行人,他的问题就是会出现『做假招子』,意思就是说,他内心里并不是真正改过迁善,而故意做出个改过迁善的样子给别人看,让别人对他生起恭敬、赞叹、供养,说你是修行人,改过迁善,真的是好人。 实际上他做的种种的好事,都没有真正发起个为众生的念头,还是为自己『沽名钓誉』,为自己挣得个好名声。 这种心行虚伪,儒家讲的叫伪君子。 伪君子跟小人差不多,这种心行实际上是为天地鬼神所厌恶的,所以他的灾殃必定会更多。 我们看到明朝俞净意先生,他遇到灶神,开悟了,断恶修善,改造命运。 在没有遇到灶神之前,他也是这类人,都是做个假招子,就是外表很好看。 在自己的家乡设文昌社,跟大家一起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做种种的善事,依《文昌帝君阴骘文》修行;可是自己实际上没有从内心深切的愿意改过迁善,他只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看而已,他所提倡的这些美德,自己都没真正做到。 真正做到了再来提倡,这是圣人,做到再说是圣人,说到做到是贤人,如果说到做不到,那叫骗人。 所以俞净意先生虽然在他的乡里提倡善事,大家也都尊称他为一个好人,一个君子,可是他的命运却是愈来愈糟糕。 生了九个儿女,最后只剩一个,死的死,散的散,剩一个女儿。 他的妻子因为哭儿女的原因,眼睛都哭瞎了。 自己又考不上功名,当了秀才以后,几十年都考不上举人,只能够教点书维持生活,家境非常贫寒。 天天都祷告灶神,希望灶神爷降福,结果命运是愈来愈差。 最后灶神爷来点化他,说你不可以做这些假招子的事情,沽名钓誉,这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都厌恶。 所以告诉他,你再不改你的心,这种虚伪的心,可能你的灾祸会更多,你还想要祈福? 你的心行不善,这个因不善,果怎么可能是善? 就好像遍地的荆棘、野草种下去,你痴痴然妄收嘉禾。 就是你想收获好的稻米、农作物,可是你没种好的种子,你怎么能够收成? 所以种善因才能得善果。 这个善是要真正的善,从外表到内心都是这么纯善的,没有夹杂着丝毫的虚伪、谄曲这种心。 以这种真诚心、纯善心来念观世音菩萨,当然得到感应,即使是在大灾难当中,众生共业当中,你是别业,你不受灾难。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改心,把那种不善的、虚伪的心,改成真诚慈悲的心。 所以印祖勉励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下面我们继续来看下一段:【世有女人。 不明至理。 或不孝公婆。 欺侮丈夫。 溺爱儿女。 虐待婢仆。 或属填房。 虐待前房儿女。 不知孝公婆。 敬丈夫。 教儿女。 惠婢仆。 教养恩抚前房儿女。 实为世间圣贤之道。 亦是佛门敦本之法。 具此功德。 以修净土。 决定名誉日隆。 福增寿永。 临终蒙佛接引。 直登九莲也。】这是印祖要特别的提醒在家女众,因为末法时代佛门里面女众比较多,这是末法中的现象,大家环顾四周看一看,是不是女众比男众多? 印祖那个时候已经是这样,所以印祖对女众的开示就特别多。 他讲到世间女人,这是讲有些不明事理的女众,她在家不懂得孝顺公公婆婆。 没有成家之前,没嫁出去,在自己本家要孝敬父母,嫁出去以后要孝敬公公婆婆,如果不能够孝敬公公婆婆,这就不是善人。 『欺侮丈夫』,就是欺负丈夫,现在很多当先生的都怕老婆,老婆很厉害,常常欺负丈夫,这个是没有夫和妇顺。 一个家里面,夫妇是一室,那是生活得最亲近的两个人,一定要和顺。 所谓夫义妇听,这是古德教导我们的,做丈夫的要有道义、恩义、情义,做太太的要懂得相夫教子、和顺丈夫,跟丈夫能够配合得很好,孝敬公公婆婆。 先生在外工作挣钱养家,太太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对公公婆婆,还有底下的儿女,都要尽到义务。 下面说,『溺爱儿女,虐待婢仆』,如果不明事理的人,任性的,从小没有很好的家教,长大以后她就任性,对自己儿女喜欢她就溺爱,不懂得教育,把儿女都宠坏了。 养大以后,这儿女不会孝敬父母,反而自己自私自利,欲望无比的膨胀,跟父母没有一点报恩的心,只有永无休止的索取,溺爱儿女最后就得这么个结果,所以活到老气到老,气死拉倒。 所以儿女,要懂得教育他,教导儿女要恩威并施,对他要爱,但是更要让他学会伦理道德,学会这些规矩,他有这种德行,将来长大成人他会感恩你,他会孝敬你,那个时候你才能够活到老笑到老。 虐待婢仆的,这是古代大家族家里都有佣人,当主人的心行不善,动不动就打骂这些仆人,这都是心不善。 还有『或属填房』的,就是丈夫前房过世了,留下的有儿女,现在又娶了太太。 那太太对待前房的儿女,也要像爱自己儿女一样,不可以偏心,更不能虐待,这是仁爱的心。 还有『不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儿女』。 这是做媳妇的在家里要负起这种义务,第一是孝敬公公婆婆,这跟孝敬自己父母是一样,因为先生跟自己是一体,先生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 「敬丈夫」,对丈夫要敬要顺,所谓女子以阴柔为美,女子如果是性格太刚强,气也粗、声也大,这个不美,以阴柔为美。 男属阳,女属阴,男子以阳刚为美,女子要懂得和顺,这是符合天道的,这样的家庭一定是很幸福很美满。 如果是阴盛阳衰的家庭,男子不敢出声的,太太在那里动气发粗,肯定这家庭不和,它不符合天道。 做女子很重要的个使命就是教养儿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是真正能够传承家道的人。 能够传承家道,就是他要有伦理道德,他是个正人君子,才能传承家道;如果没有道德,家庭很快就会衰落,家道就衰。 所以教养儿女,当母亲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她这个责任比先生还要重,男主外、女主内,内比外更重要。 不孝有三是无后为大,有没有后看母亲的,所以母亲为大。 当先生的,实际上他等于是个外护,真正内护是当母亲的,所以整个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社会的下一代出自于母亲的手。 所以印光大师常说,治国平天下的大权掌控在谁手上? 掌控在母亲手上。 大家当母亲的,妳们来培养将来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如果国家没有这些人才,这个是母亲没做好。 世间现在为什么缺少圣贤人? 这是因为缺少圣贤的母亲。 所以我们想要真正为这个社会造福,在哪里? 在家里就能造福社会,尽好自己的本分义务,教导好下一代,这就是给人类、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福祉,以这种功德来求生净土,妳决定得生。 下面又讲『惠婢仆』,这是对于下人要有仁慈心,常常关怀他们。 对『前房儿女』要多多的教养抚育,跟自己亲生儿女没有两样,平等的心。 这是『世间圣贤之道』,真正能这么做的,这是圣贤女子。 男子、女子都可以成圣成贤,世间的圣人。 你看孔子、孟子、文王、武王、周公这类的圣人,他们都是出自圣母之手。 没有孔母就没有孔子,没有孟母就没有孟子,没有周朝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就没有文王、武王、周公。 所以你想想,做女人的对这个社会有多大的功德! 不仅是世间圣贤之道,也『是佛门敦本之法』,一切教育都要懂得抓住根本,根本是什么? 是孝道。 所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跟我们讲,《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说,一切道德的根本。 世间的儒道以孝为本,佛法也是以孝为本。 印光大师特别撰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佛教以孝为本论」。 所以佛法建立在哪里? 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佛法是师道,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所以敦本之法就是孝道。 孝道,包括在五论关系当中尽好自己的义务,也包括自己好好的修德立身,做个正人君子,成就世间圣贤之道。 这都属于孝道的内容,也就是伦理道德,这是本。 所以师父上人现在劝勉我们大家也是要落实三个根,这是敦本之法,三个根教导我们的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有了这个根本,我们将来道业成就才大。 就好像一棵树,它的根深,它的叶才茂。 『具此功德,以修净土,决定名誉日隆,福增寿永』。 所以功德在哪修? 不要说我得跑到寺院道场里才叫修功德,那在心外求法;就在自己家里面就能修功德,好好尽好自己的本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就是修功德,积功累德,真的就在自己的角色、自己的本分上面就能做到。 做个善人,做个正人君子,用这种功德来回向求生净土,加以信愿持名,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决定可以得到。 现生决定名誉日隆,福增寿永。 这世间福报你能够得到,为什么? 善有善报,有德之人才有福。 所以名闻利养那些不是自己想求就求得来的,是自己真有德行,名誉日隆,就是你的美名、你的声名就广泛的流传,不是自己想要去出名,是别人来宣扬的,因为他们很希望看到个好的榜样。 现代社会为什么会乱? 榜样太少,所以你能做得好,你能敦伦尽分,你在家做个孝子,做女子的出嫁了能孝敬公公婆婆,能够相夫教子,尽到自己的人伦本分,你就是好的样子。 大家也就效法你、学习你,所以你名誉日隆,福增寿永,你的福报愈来愈增加。 福报增加,就是你不管做什么事都很顺利,不会有什么烦恼,人每天过得快快乐乐、无忧无虑,这是福报现象。 不一定是你有很多的钱财、很高的地位,那个不一定是真实福报。 你很多钱财、很高的地位,可能天天都活在痛苦和烦恼当中,天天担心别人会偷我的钱财、谋我的家产;名位高的,又怕别人来妒忌、来下手把我推翻,有这些忧虑,这不是福报。 真正福报是内心里面得到快乐,寿命长远。 寿永,永是永远的永,寿命现生你得高寿,而且到晚年还不得病,这才叫福。 如果年岁很大,寿命很长,但是基本上后半辈子都躺在病床上过,这个不是福,这样寿命愈长愈痛苦。 寿命要什么? 要健康的寿命,要快乐的寿命,这才是福报。 怎么得到? 修善修德。 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那真的是寿永,那个无量寿,永远不会再搞生死轮回。 『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九莲也』,这临命终的时候,自然感得佛来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在九品莲花化生。 所以我们一生就希求这个。 你说人一辈子图个什么? 就图我这晚年能够自自在在的、快快乐乐的,自在往生极乐世界,这生就算没白来。 其它的,哪怕是大富大贵,那都是虚幻的,一个轮回过来,这些东西全部都没有了,一样都带不去。 所以始终要把往生净土当作第一重要的事情来办,所有的善事功德,只回向自己顺利往生。 【须知有因必定有果。 己若种孝敬慈爱之因。 自得孝敬慈爱之果。 为人即是为己。 害人甚于害己。 固宜尽我之职分。 以期佛天共鉴也。】这是印光大师提醒我们因果不爽,有因就有果,种善因必得善果,造恶因必得恶报。 自己能够『种孝敬慈爱之因』,在家里敦伦尽分,对父母、对公婆能够尽孝道,对先生或者是对太太,夫妇之间能够和顺,互相关怀、互相照顾,对儿女要认真的养育教育,把五伦关系处好,这就是德,这就是善,这种善因必得善果。 你能孝敬父母公婆,将来你的儿女也能孝敬你,这个是很明显的。 世间的因果最明显的就是孝,你现在能够孝敬父母公婆,给儿女做个好样子,儿女学到了,他长大以后自然也就孝敬你。 所以孝敬父母,这个是父母来给儿女做个好样子,儿女是这么来学孝道的。 像我母亲,她就是对我的公公姥姥很孝敬,对我的爷爷奶奶也是很孝敬。 从小就已经有一种习惯,养成这种思惟,处处都要关怀老人,常常要替老人服务,让老人开心。 这是家庭里面已经养成这种氛围,所以自己长大以后很自然的就能做到。 所以孝道,它是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这么做,儿女也就学到,所以这因果是这一生就能见到。 『为人即是为己』,所以你对人好,最后就是对自己好。 『害人甚于害己』,如果是害别人,损人利己,实际上损人绝对不利己,损人是害己,害人的报应是很惨的,自己最后就吃自己所种的苦果。 就像我们看到古时候的一个故事,讲到有个家里,父亲带着孩子,把他的老母亲用个小车,一个有轮的小车,把他母亲装在车里,推到山上,把他的母亲就扔到山里面,放生了。 什么叫放生? 就是不管了。 结果他带着孩子把这事做完以后,要回到家里,孩子还把这个车推回来。 他父亲就跟孩子说:这车用完就不要了,还拿回来干什么? 这孩子说:等你将来老了,我还得用这个车把你推到山里来。 你看,害人甚于害己,你给他做什么样的榜样,孩子就学什么样。 所以自己不孝,肯定儿女对我就不孝。 所以应该尽我的职分,职是职责,分是本分,尽到我的职责本分。 『以期佛天共鉴也』,期望佛菩萨、天人、鬼神都能够来给我做证明,证明我是个善人。 我们修德行善不需要世间人来证明,世间人不知道也无所谓,我们对自己负责,对佛菩萨负责,对皇天、上苍负责,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天地,这就行了。 下面继续看底下一段:【小儿从有知识时。 即教以孝弟忠信。 礼义廉耻之道。 及三世因果。 六道轮回之事。 令彼知自己之心。 与天地鬼神。 佛菩萨之心。 息息相通。】这是印祖又特别开示我们如何教导儿女,就像我们现在师父上人强调大家从《弟子规》来学起,《弟子规》是过去给小孩就开始学的《童蒙养正》的读本。 《弟子规》讲的是什么? 就是伦理道德,从小就要学。 从小有知识的时候,就是他懂事、他能够明白点事的时候,就要教他『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伦理道德就要教导他。 教他做人,教他守规矩,教他正直诚实,教他爱人敬人、敬事敬物,从小就要教。 还要教导他因果,『三世因果』的道理要跟他讲,让他知道有前生、有来世,知道有报应,如果自己做了错事,将来就会有恶报。 而且教他每天要懂得反省忏悔。 孩子,每天要问他,你自己想一想,你从早到晚,到现在这个时间,做了什么错事,赶快向父母承认、忏悔;如果不忏悔,这有因果的,你这个恶业积在心里,将来会有报应。 就这么告诉他,让他自己就要学会反省忏悔,他就能够断恶修善。 让他也知道,自己的心跟天地鬼神、佛菩萨的心都息息相通的,他起心动念,天地鬼神、佛菩萨都知道,都很清楚。 大人也要留心,因为小孩,只要你生活一段时间,你就知道他的生活规律,他的起心动念,他都有规律的。 所以他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你基本上能看出来他心里想什么,这个时候就提醒他。 你知道他起心动念了,提醒他,你这个念头起来,父母已经知道了;不仅父母知道,天地鬼神都知道,佛菩萨那更知道,你骗得了谁? 所以小孩如果是有虚伪、有欺瞒,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不能放过他,不能让他养成个不诚实的心。 像我们的华严讲堂现在有位小朋友,每天也在拜佛,规定他早上起来拜一百拜,中午拜一百拜,晚上拜一百拜,他自己拿计数器。 如果是没拜够一百拜,他自己也会把它摁够一百拜,六岁的小儿都已经懂得这些事。 譬如说他拜了三十拜,他就说拜了一百拜,就懒了,不想拜了。 这个时候就要非常严厉的来纠正他,不能够让他养成一种欺瞒的心,你起这些虚伪的念头,不要以为大人不知道,不要以为天地鬼神不知道,都知道,比你自己更清楚。 所以该打的时候就得打,该骂的时候就得骂。 小孩从小最重要的是导之以正,童蒙养正,心要正。 心要是歪邪,他养成习惯,将来就很难扭转。 所以下面印祖说:【起一不正念。 行一不正事。 早被天。 地。 鬼。 神。 佛。 菩萨。 悉知悉见。 如对明镜。 毕现丑相。 无可逃避。 庶可有所畏惧。 勉为良善也。】小孩要用因果教育,用因果和伦理道德合起来,来教导他。 身要正,心要正,行为要正,不可以有丝毫不孝不敬的念头,不可以有丝毫欺瞒狡诈的念头,不可以有贪心、图自己私利的心,不可以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把欲望看作高于一切。 所以,吃不必给他吃很好,睡也不必给他睡很饱,就是通过苦行、通过规矩,让他的根子长正,这个很重要。 如果他起了个不正的念头,譬如说他起贪心,看见糖果他自己就想要,就拿走,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或者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 这种行为一定要导之以正,刚发现有,立即严厉的惩处,让他以后永远记住。 甚至他起个念头不正,你在旁边看到眼神不对,或者是他的行为有点不正常,你就知道他心里想什么。 因为小孩容易观察,他每天活动就这么一点,你知道,他到什么时间就会起什么念头,你做父母的只要留心就能够观察出来。 这个时候,他一有不正的念头,马上提醒他,你知道,天地鬼神、佛菩萨都知道,赶紧要把这个念头放下。 对天地鬼神、佛菩萨,我们起个念头,就好像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什么样的丑相全部给照出来,没有你隐瞒逃避的地方。 真正这么帮助小儿导之以正,他的真诚心就养成,他起心动念都不会有欺骗人的念头。 他既然不会有欺骗人的念头,他就不会有妄举,他就不会有偷盗,他就不会有邪思,这个很重要。 所以让小孩从小要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当父母的不能够光是宠他、溺爱他,样样满足他的欲望,想吃什么吃什么,想要什么要什么,这样太顺他的意思,就对他没有好处。 应该什么? 他不想要的就给他,譬如说小孩子,他喜欢吃甜食,不喜欢吃有苦味的,这种小孩,偏偏多夹点苦瓜,苦的东西多给他,最不爱吃的偏偏给他,把他的那种放纵的心理打掉。 他爱吃的,尽量的只要满足他身体客观需要就行了,不需要过分的满足,欲不可长,不可以滋长他的欲望。 「对饮食,勿拣择」,不能有挑剔的心,不能够在好丑、好坏上面起太多的分别,这些都是从小要养成他的习惯。 父母跟儿女是有亲情交流的时候,但是也不可以太过亲近,亲近得没大没小,孩子可以骑到父母头上来,这就不行。 孩子要对父母,特别是对父亲要有敬畏之心,他恭敬你,又敬你、又爱你、又怕你,就那么个心,这是最好的。 所以父母两个人配合,父亲可以扮黑脸,母亲可以扮白脸,黑白相间,合起来,配合着把这孩子教好。 要打的时候,那得真正把那威势造起来,让他生起恐惧心,而且让他自己知道为什么要打他。 当然打也不要打得太狠,就是要把那威势制造出来就可以,让他知道自己错了。 其实小孩,你打得他再疼,他以后都会忘掉;但是你那个威势制造出来,他心里对这个事情会记得很清楚,他以后不敢犯,这就是教育的效果。 下面继续看到:【无论何人。 即婢仆。 小儿。 亦不许打骂。 教其敬事尊长。 卑以自牧。 务须敬惜字纸。 爱惜五谷。 衣服。 什物。 护惜虫蚁。 禁止零食。 免致受病。 能如此教。 大了决定贤善。 若小时任性惯。 概不教训。 大了不是庸流。 便成匪类。 此时后悔。 了无所益。 古语云。 教妇初来。 教儿婴孩。 以其习与性成。 故当谨之于始也。 天下之治乱。 皆基于此。 切勿以为老僧迂谈。 无关紧要也。】这是对教导儿女方面,乃至教导奴婢,这是家里的佣人,教导晚辈、下人,都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不许打骂』,这个打骂是真生起瞋恨心,这是自己生气了,用打骂来发泄,不可以。 这样子的话,万一真失手把人打伤、打死就不好了,很麻烦。 但是也不排除你用一种教育的心来打骂,这个打和骂,刚才讲最重要是把那个威势要造起来,让他知道自己错了,自己承认,这效果就达到了。 实际上打也不必打得很厉害,那要不要打? 有必要的还是要打。 就像我们师父上人以前学经教的时候(他常跟我们讲),他老师李炳老(雪公)教导大家学经教,也是有打有骂。 你这句话要是听不清楚、听不懂,老师说了一次,听不懂,以后你再问老师,老师就打你,打你还不告诉你,这是什么? 让大家有一种真正恭敬学习的态度。 当然这老师打不是发瞋恨心的那种打,他是爱心打,真的,打就是爱、骂就是疼,不忍心看你堕落,用这种严厉的手段来激励你改过自新,这种是可以。 如果是心有瞋恨就不可以,做父母、做长辈的,自己要有那种修养,学那种定力,不可以真生气,真生气,那自己未度,何能度人? 『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这是教导儿女、小辈要敬事尊长。 譬如说,小孩子五、六岁就懂事了,你教给他什么,他就能够学着做。 你走到哪里,你可以讲,譬如说爸爸走到这里了,门你要抢先两步给爸爸打开,爸爸进门了,你把这门关上,这是敬事尊长。 《弟子规》上讲的「晨则省,昏则定,冬则温,夏则凊」,冬天冷了,想到给父母多盖点被子,现在有电热褥,先把它开好,开好以后被褥暖了,再把插头拔下来,不要插着电睡觉。 小孩,你告诉他这些事他就懂,就让他做,他做的时候就生起这种对父母敬事的心。 夏天也是,夏则凊,古时候夏天孩子给父母搧扇子,让父母好好入睡,把凉席都给搧凉了,才让父母睡觉;那现在孩子他会摁空调机那个遥控器,卧室空调打开让孩子来做,孩子会做了,他的敬事尊长的心就能养成。 要学会「卑以自牧」,自己要谦卑,永远要学着服务别人,恭敬别人。 而且要『珍惜字纸』,珍惜纸张,珍惜纸张就是珍惜资源。 纸张是木材做的,森林现在大面积的被砍伐,资源都很少了,很珍贵,我们要珍惜,尽量的节省。 好像用过的纸,正面用过的反面还有空白,还继续用。 大部分纸都用完了,还有点空白的,剪下那一条,那条可以做便签。 有些包装盒,像牙膏盒那些,你把它剪开之后反面还能够写字,这珍惜字纸。 最重要的,珍惜文字,文字是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尊重文字就是尊重圣贤之道,所以有字的纸我们不可以乱扔,都要有专门的回收。 特别是佛经的这些书,善书,我们都不可以乱扔。 古时候要用焚化,烧掉,但是现在纸张资源很紧缺,我们也就不要去焚化。 把这些有字之纸、经书妥善的收好,可以一个团体,譬如说一个道场收在一块,专门送到造纸厂重新打浆造纸。 或者是你把它包好,定期送给回收站。 这是珍惜字纸。 『爱惜五谷』,爱惜粮食,惜福,爱惜衣服、杂物,对每样东西都要珍惜,用的时候要很小心。 还有『护惜虫蚁』,对小生命,哪怕是蚂蚁,再小的生命都要爱护,培养慈悲心。 『禁止零食』,不能够乱吃零食。 吃零食,第一个对身体不好,小孩吃零食多的,很多是虚胖,不健康,正式的饭他就不吃了,零食都吃饱了,营养就不均衡。 一日三餐,就吃这三餐,其它时候最好不要吃东西。 另外对牙齿也不好,吃的零食里面有很多糖果,甜食,这腐蚀牙齿。 另外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爱吃零食,他欲望增长得很快,因为他可以想吃就吃,想拿就拿。 零食,零食就是随便什么时候要吃就吃,他欲望没有个节制,这对他品德修养是个大的障碍。 还有禁止零食,『免致受病』,不仅身体的病,还有心理的病。 能如此去教,这样按照印祖所说的,用伦理道德因果来教育,让他起心动念都知道收敛,养成好的习惯,养成孝敬、奉事尊长的习惯,惜福的习惯等等。 这样教导,孩子大了一定『贤善』,是个贤人、善人,将来学佛必定有成就。 这是讲到如何教子。 最后一段说:【光老矣。 精神日衰。 无力答复来信。 但以邮路大通。 致远近误闻虚名。 屡屡来信。 若一概不覆。 亦觉有负来意。 若一一为覆。 直是无此精神。 以故印此长信。 凡有关修持。 及立身涉世。 事亲教子之道。 皆为略说。 后有信来。 以此见寄。 纵有一二特别之事。 即在来信略批数字。 庶彼此情达。 而不至过劳也。 若欲大通经教。 固当请教高竖法幢之大通家法师。 须知大通经教者。 未必即生能了生死。 欲即生了生死。 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从这字里行间,我们看出印祖的慈悲,如《无量寿经》上所说,佛菩萨对众生「甚于父母念子」,给我们都是最切要最真实的教诲。 所以祖师最后劝导我们的就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只有到西方,才是一切圆满,真的是彻底悲心!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也算是圆满了。 谢谢大家。 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诸位法师大德多多批评指正,感恩大家。 发布时间:2025-06-15 15:15:1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