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 内容: 原文“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要改命了。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你现在既然明白了,就要把不能考中进士、也没有后代的命给它改掉。 尽情改刷,怎么改刷呢?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包荒,包纳包容一切的荒秽、肮脏污秽的东西。 那是什么? 忍辱、格物致知呀! 你的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别人侮辱你、别人辱骂你、你羡慕嫉妒恨……这些都要“包荒”,都要去“格”掉、去人欲,回到爱喜悦和平、良知光明。 惜精神,葆元毓神。 善养你的浩然之气,精气神比较足。 比如你熬夜,良知会告诉你的,你不舒服嘛。 你熬到12点,已经眼睛困得不行、或者心跳加速,良知已经提示你了,身体已经告诉你别熬夜了;你还熬夜,就是没有积德、没有惜精神。 看手机已经眼花了,别看了,身体提示你了,这就是惜精神,还是知行合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就是日日新,每天都是一个样,所以修行人的命是算不准的。 因为你一天一个样,你今天格物致知,你明天就不一样;你明天格物致知,你后天就不一样。 一天一个样,积少成多,慢慢慢慢的量变到质变,可能一年两年三年之后,你发现你的命有了和以前一个比较大的不同。 此义理再生之身。 这就是法身慧命、不是肉身了。 血肉之身有数吗? 肉身就是你的命、你的血肉之躯。 而义理就是良知,义是良知,理是天理,你就有良知再生之身、法身慧命了。 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良知光明就能改命。 云谷禅师引用《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尚书》中的太甲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切都是你自作孽啊。 你的命就是你自作孽,自作自受,自导自演,自设自显,你的命就是这么来的。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言配命,你永远要和天道去合一、永远和良知去合一、去配命。 自求多福,福是自求的,福不是别人给你的,福是你自己求的,你自己求到福,你的命就能改。 原文“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汝信得及否? ”孔先生算你考不中进士、命中无子,是你先天之命——天作之孽,你出生就带来的。 或者说你这一辈子发不了财,是天生就决定的;你这一辈子体弱多病,天生就决定的,这是天作之孽,但它可得而违,什么呢? 你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 你要去改命,你要逆天改命,怎么逆天改命? 云谷禅师说的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就是致良知(我们后面会讲),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会受享,也就是你的命会改。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什么意思呢? 《易经》只有君子才能用,才能改命。 小人用《易经》是用不出来的,《易经》是为君子谋。 因为君子是改命的。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一个良知光明;一个良知不光明。 良知光明就是君子;良知不光明就是小人。 区别就在这。 福报大的叫君子;福报小的叫小人。 所以,“易经”——改命之学,算命,但是君子才真正是“易经”为他改命。 如果你是个小人,你妄念,你福报小,你用“易经”算的命,你改不了,“易经”算的命可能给你算的很准,算你怎么样怎么样,最后你一生就如此了。 所以《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如果命不能改,那还谈得上什么趋吉避凶呢? 你命只能改,才能说你谈得上趋吉避凶,如果根本就动不了一分一毫,你哪里能趋吉,哪里能避凶呢?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汝信得及否? 《易经》里讲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就是积善、大善,所以百世子孙保之。 孟子不也是嘛,孟子多少代子孙保之,包括颜回也是多少代子孙保之……全是这样的。 如果你现在有孩子或者没孩子,你想让你的孩子将来考个好大学,命很好,别盯着他,盯你自己,你的善会有馀庆,会让他受到的。 如果你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你在积恶。 你想让孩子好,你的这个恶,也会把这个殃带给他。 所以你自己去修福报,如果你的福报足够大,你可能是百世子孙保之,到了2000年之后还有人给你上坟。 袁了凡也是,袁氏的后代子孙也是遍布海内外啊,他们也像王阳明、孔子的后代、后人一样,会去寻根、祭祖,进行袁了凡研究。 袁了凡后代至少四百年,也是20代子孙保之。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惜精神,葆元毓神。 善养你的浩然之气,精气神比较足。 比如你熬夜,良知会告诉你的,你不舒服嘛。 你熬到12点,已经眼睛困得不行、或者心跳加速,良知已经提示你了,身体已经告诉你别熬夜了;你还熬夜,就是没有积德、没有惜精神。 看手机已经眼花了,别看了,身体提示你了,这就是惜精神,还是知行合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就是日日新,每天都是一个样,所以修行人的命是算不准的。 因为你一天一个样,你今天格物致知,你明天就不一样;你明天格物致知,你后天就不一样。 一天一个样,积少成多,慢慢慢慢的量变到质变,可能一年两年三年之后,你发现你的命有了和以前一个比较大的不同。 此义理再生之身。 这就是法身慧命、不是肉身了。 血肉之身有数吗? 肉身就是你的命、你的血肉之躯。 而义理就是良知,义是良知,理是天理,你就有良知再生之身、法身慧命了。 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良知光明就能改命。 云谷禅师引用《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尚书》中的太甲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切都是你自作孽啊。 你的命就是你自作孽,自作自受,自导自演,自设自显,你的命就是这么来的。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言配命,你永远要和天道去合一、永远和良知去合一、去配命。 自求多福,福是自求的,福不是别人给你的,福是你自己求的,你自己求到福,你的命就能改。 原文“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汝信得及否? ”孔先生算你考不中进士、命中无子,是你先天之命——天作之孽,你出生就带来的。 或者说你这一辈子发不了财,是天生就决定的;你这一辈子体弱多病,天生就决定的,这是天作之孽,但它可得而违,什么呢? 你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 你要去改命,你要逆天改命,怎么逆天改命? 云谷禅师说的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就是致良知(我们后面会讲),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会受享,也就是你的命会改。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什么意思呢? 《易经》只有君子才能用,才能改命。 小人用《易经》是用不出来的,《易经》是为君子谋。 因为君子是改命的。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一个良知光明;一个良知不光明。 良知光明就是君子;良知不光明就是小人。 区别就在这。 福报大的叫君子;福报小的叫小人。 所以,“易经”——改命之学,算命,但是君子才真正是“易经”为他改命。 如果你是个小人,你妄念,你福报小,你用“易经”算的命,你改不了,“易经”算的命可能给你算的很准,算你怎么样怎么样,最后你一生就如此了。 所以《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如果命不能改,那还谈得上什么趋吉避凶呢? 你命只能改,才能说你谈得上趋吉避凶,如果根本就动不了一分一毫,你哪里能趋吉,哪里能避凶呢?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汝信得及否? 《易经》里讲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就是积善、大善,所以百世子孙保之。 孟子不也是嘛,孟子多少代子孙保之,包括颜回也是多少代子孙保之……全是这样的。 如果你现在有孩子或者没孩子,你想让你的孩子将来考个好大学,命很好,别盯着他,盯你自己,你的善会有馀庆,会让他受到的。 如果你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你在积恶。 你想让孩子好,你的这个恶,也会把这个殃带给他。 所以你自己去修福报,如果你的福报足够大,你可能是百世子孙保之,到了2000年之后还有人给你上坟。 袁了凡也是,袁氏的后代子孙也是遍布海内外啊,他们也像王阳明、孔子的后代、后人一样,会去寻根、祭祖,进行袁了凡研究。 袁了凡后代至少四百年,也是20代子孙保之。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就是日日新,每天都是一个样,所以修行人的命是算不准的。 因为你一天一个样,你今天格物致知,你明天就不一样;你明天格物致知,你后天就不一样。 一天一个样,积少成多,慢慢慢慢的量变到质变,可能一年两年三年之后,你发现你的命有了和以前一个比较大的不同。 此义理再生之身。 这就是法身慧命、不是肉身了。 血肉之身有数吗? 肉身就是你的命、你的血肉之躯。 而义理就是良知,义是良知,理是天理,你就有良知再生之身、法身慧命了。 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良知光明就能改命。 云谷禅师引用《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尚书》中的太甲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切都是你自作孽啊。 你的命就是你自作孽,自作自受,自导自演,自设自显,你的命就是这么来的。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言配命,你永远要和天道去合一、永远和良知去合一、去配命。 自求多福,福是自求的,福不是别人给你的,福是你自己求的,你自己求到福,你的命就能改。 原文“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汝信得及否? ”孔先生算你考不中进士、命中无子,是你先天之命——天作之孽,你出生就带来的。 或者说你这一辈子发不了财,是天生就决定的;你这一辈子体弱多病,天生就决定的,这是天作之孽,但它可得而违,什么呢? 你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 你要去改命,你要逆天改命,怎么逆天改命? 云谷禅师说的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就是致良知(我们后面会讲),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会受享,也就是你的命会改。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什么意思呢? 《易经》只有君子才能用,才能改命。 小人用《易经》是用不出来的,《易经》是为君子谋。 因为君子是改命的。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一个良知光明;一个良知不光明。 良知光明就是君子;良知不光明就是小人。 区别就在这。 福报大的叫君子;福报小的叫小人。 所以,“易经”——改命之学,算命,但是君子才真正是“易经”为他改命。 如果你是个小人,你妄念,你福报小,你用“易经”算的命,你改不了,“易经”算的命可能给你算的很准,算你怎么样怎么样,最后你一生就如此了。 所以《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如果命不能改,那还谈得上什么趋吉避凶呢? 你命只能改,才能说你谈得上趋吉避凶,如果根本就动不了一分一毫,你哪里能趋吉,哪里能避凶呢?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汝信得及否? 《易经》里讲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就是积善、大善,所以百世子孙保之。 孟子不也是嘛,孟子多少代子孙保之,包括颜回也是多少代子孙保之……全是这样的。 如果你现在有孩子或者没孩子,你想让你的孩子将来考个好大学,命很好,别盯着他,盯你自己,你的善会有馀庆,会让他受到的。 如果你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你在积恶。 你想让孩子好,你的这个恶,也会把这个殃带给他。 所以你自己去修福报,如果你的福报足够大,你可能是百世子孙保之,到了2000年之后还有人给你上坟。 袁了凡也是,袁氏的后代子孙也是遍布海内外啊,他们也像王阳明、孔子的后代、后人一样,会去寻根、祭祖,进行袁了凡研究。 袁了凡后代至少四百年,也是20代子孙保之。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原文“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要改命了。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你现在既然明白了,就要把不能考中进士、也没有后代的命给它改掉。 尽情改刷,怎么改刷呢?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包荒,包纳包容一切的荒秽、肮脏污秽的东西。 那是什么? 忍辱、格物致知呀! 你的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别人侮辱你、别人辱骂你、你羡慕嫉妒恨……这些都要“包荒”,都要去“格”掉、去人欲,回到爱喜悦和平、良知光明。 惜精神,葆元毓神。 善养你的浩然之气,精气神比较足。 比如你熬夜,良知会告诉你的,你不舒服嘛。 你熬到12点,已经眼睛困得不行、或者心跳加速,良知已经提示你了,身体已经告诉你别熬夜了;你还熬夜,就是没有积德、没有惜精神。 看手机已经眼花了,别看了,身体提示你了,这就是惜精神,还是知行合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就是日日新,每天都是一个样,所以修行人的命是算不准的。 因为你一天一个样,你今天格物致知,你明天就不一样;你明天格物致知,你后天就不一样。 一天一个样,积少成多,慢慢慢慢的量变到质变,可能一年两年三年之后,你发现你的命有了和以前一个比较大的不同。 此义理再生之身。 这就是法身慧命、不是肉身了。 血肉之身有数吗? 肉身就是你的命、你的血肉之躯。 而义理就是良知,义是良知,理是天理,你就有良知再生之身、法身慧命了。 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良知光明就能改命。 云谷禅师引用《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尚书》中的太甲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切都是你自作孽啊。 你的命就是你自作孽,自作自受,自导自演,自设自显,你的命就是这么来的。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言配命,你永远要和天道去合一、永远和良知去合一、去配命。 自求多福,福是自求的,福不是别人给你的,福是你自己求的,你自己求到福,你的命就能改。 原文“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汝信得及否? ”孔先生算你考不中进士、命中无子,是你先天之命——天作之孽,你出生就带来的。 或者说你这一辈子发不了财,是天生就决定的;你这一辈子体弱多病,天生就决定的,这是天作之孽,但它可得而违,什么呢? 你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 你要去改命,你要逆天改命,怎么逆天改命? 云谷禅师说的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就是致良知(我们后面会讲),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会受享,也就是你的命会改。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什么意思呢? 《易经》只有君子才能用,才能改命。 小人用《易经》是用不出来的,《易经》是为君子谋。 因为君子是改命的。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一个良知光明;一个良知不光明。 良知光明就是君子;良知不光明就是小人。 区别就在这。 福报大的叫君子;福报小的叫小人。 所以,“易经”——改命之学,算命,但是君子才真正是“易经”为他改命。 如果你是个小人,你妄念,你福报小,你用“易经”算的命,你改不了,“易经”算的命可能给你算的很准,算你怎么样怎么样,最后你一生就如此了。 所以《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如果命不能改,那还谈得上什么趋吉避凶呢? 你命只能改,才能说你谈得上趋吉避凶,如果根本就动不了一分一毫,你哪里能趋吉,哪里能避凶呢?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汝信得及否? 《易经》里讲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就是积善、大善,所以百世子孙保之。 孟子不也是嘛,孟子多少代子孙保之,包括颜回也是多少代子孙保之……全是这样的。 如果你现在有孩子或者没孩子,你想让你的孩子将来考个好大学,命很好,别盯着他,盯你自己,你的善会有馀庆,会让他受到的。 如果你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你在积恶。 你想让孩子好,你的这个恶,也会把这个殃带给他。 所以你自己去修福报,如果你的福报足够大,你可能是百世子孙保之,到了2000年之后还有人给你上坟。 袁了凡也是,袁氏的后代子孙也是遍布海内外啊,他们也像王阳明、孔子的后代、后人一样,会去寻根、祭祖,进行袁了凡研究。 袁了凡后代至少四百年,也是20代子孙保之。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良知光明就能改命。 云谷禅师引用《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尚书》中的太甲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切都是你自作孽啊。 你的命就是你自作孽,自作自受,自导自演,自设自显,你的命就是这么来的。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言配命,你永远要和天道去合一、永远和良知去合一、去配命。 自求多福,福是自求的,福不是别人给你的,福是你自己求的,你自己求到福,你的命就能改。 原文“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汝信得及否? ”孔先生算你考不中进士、命中无子,是你先天之命——天作之孽,你出生就带来的。 或者说你这一辈子发不了财,是天生就决定的;你这一辈子体弱多病,天生就决定的,这是天作之孽,但它可得而违,什么呢? 你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 你要去改命,你要逆天改命,怎么逆天改命? 云谷禅师说的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就是致良知(我们后面会讲),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会受享,也就是你的命会改。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什么意思呢? 《易经》只有君子才能用,才能改命。 小人用《易经》是用不出来的,《易经》是为君子谋。 因为君子是改命的。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一个良知光明;一个良知不光明。 良知光明就是君子;良知不光明就是小人。 区别就在这。 福报大的叫君子;福报小的叫小人。 所以,“易经”——改命之学,算命,但是君子才真正是“易经”为他改命。 如果你是个小人,你妄念,你福报小,你用“易经”算的命,你改不了,“易经”算的命可能给你算的很准,算你怎么样怎么样,最后你一生就如此了。 所以《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如果命不能改,那还谈得上什么趋吉避凶呢? 你命只能改,才能说你谈得上趋吉避凶,如果根本就动不了一分一毫,你哪里能趋吉,哪里能避凶呢?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汝信得及否? 《易经》里讲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就是积善、大善,所以百世子孙保之。 孟子不也是嘛,孟子多少代子孙保之,包括颜回也是多少代子孙保之……全是这样的。 如果你现在有孩子或者没孩子,你想让你的孩子将来考个好大学,命很好,别盯着他,盯你自己,你的善会有馀庆,会让他受到的。 如果你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你在积恶。 你想让孩子好,你的这个恶,也会把这个殃带给他。 所以你自己去修福报,如果你的福报足够大,你可能是百世子孙保之,到了2000年之后还有人给你上坟。 袁了凡也是,袁氏的后代子孙也是遍布海内外啊,他们也像王阳明、孔子的后代、后人一样,会去寻根、祭祖,进行袁了凡研究。 袁了凡后代至少四百年,也是20代子孙保之。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 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 发布时间:2025-06-14 14:04:4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