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木心:我的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是给上帝看的 内容: 文章来自网络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出版多部著作。 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 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 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82年定居纽约。 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 第一次和木心见面,人比较多,也比较拘谨,两个人客套一下,很遗憾没有建立主题。 后来我回去再看他的书,非常激动。 第二次见面就坐在他旁边。 我说木心先生,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想跟你聊聊家常话。 他一看我说“你说说家里有什么人? ”。 我说有尼采、托斯陀耶夫斯基、福楼拜。 大概从那一刻开始,到他去世,我们这个话题就没停过。 ——童明2. 有一次和木心去逛旧货店,他买了几个小玩意儿,一个袖珍银质烟灰缸,一枚铜书签,别的则忘了。 记得当我们在众多旧物摊位之间来回走的时候,木心说:“哎,买旧东西多不景气,应该像古希腊人那样,买虎,买豹,才有意思呢,你看豹子多好看,多神气! ”——曹立伟3. 一九八九年跟我们讲课以前,木心有过很活跃的社交生活。 夏志清他们约在哥伦比亚附近的中国餐馆吃饭,夏教授是个蛮夸张的老上海人,一见木心来了,就迎过去叫道:‘伟大的木心’,还抱着木心亲一下,木心很难为情,又有点不太情愿,当然,他去时总会西装革履,皮鞋擦亮,头发梳梳好,跟人家谈笑风生。 ——陈丹青4. 木心先生是一个儒雅、整洁、完美主义的老先生,他讲普通话,也会讲上海话,常有英文单词蹦出来,声音轻软妥帖。 没聊多久,就发现他老人家很幽默。 我说,我们见你很紧张。 他说:“你们紧张,我也紧张呀。 ”——孔明珠5. 我们曾经有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彻夜谈天,在我家,从下午到早上7点,我粗鄙得很,完全不是他的交谈对手。 但他居然可以面对我这样一个愚笨的人,把话题层层递进深入,让你不断地产生好奇心,不断被他的话题吸引,我甚至在想这是不是催眠。 我至今还记得,他的眼睛居然是不疲倦的,闪闪发光。 有一个人说他的眼光没有年代感,没有年纪感,我太喜欢这个说法了。 看一个人的眼睛,你不知道他是30岁了还是60岁了,这很不可思议,但这是真实的。 ——曹立伟6. 初见木心先生,晚餐后,先生给黄帆和我看他的画册。 到“榕荫午雷”一幅,先生手指浓云密布的空中一方乍现的天光:“画到这里,我得救了。 ”“我得救了”四个字,先生说起来是带着笑容的,一副跌宕自喜,打心眼里开心的样子。 我后来知道,那边是他日常的神情,却当即令我想起另外一层意思。 ——仲青7. 木心不愿意写自己的传记(但不反对别人写),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美学原则:艺术家的传记,最好是艺术家把自己投射到他人的故事里完成。 读木心的作品,不妨留意他中有我,我中有他,是一种文学化了的传记。 ——童明8. “你看里面的蜜蜂,多好看! ”地上一只破碎的瓶子,里面一只蜜蜂在舔食什么残存物,阳光穿瓶而过,“肢解”着那蜜蜂,显得光怪陆离了,木心说:“以后写我,就要这么写,不要写什么身世啊、经历啊什么的,就这么写,才好! ”——曹立伟9. 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像样工作,便是与木心的单位合作,布置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馆)内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展览会,木心任总体设计,我担任展墙插图。 一次谈到广告,对于五颜六色的广告,木心鄙夷地表示“反而一副穷相! 西班牙的广告一律黑色,贵族气派”。 我不明白的是,那年代何来广告? 更不用说西班牙广告。 继而木心暗示他通晓音律,精于键盘,曾经在兰心大戏院独奏钢琴。 我问他最喜欢的钢琴作品是哪首? 木心略有思考:“弗朗克的《交响变奏曲》。 ”我默然。 这位冷僻的法国外省教堂管风琴手的作品,即便今天也鲜为国人所知。 木心继而评论起达利来。 萨尔瓦多·达利为80年代初始介绍到我国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1975年木心双手托着尖下巴,倚在简易工作台上评论道:达利好是好,有点装腔作势……更令我钦佩不已的是每周政治讨论,木心带领大家学习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他竟能如数家珍随口道出某一页第几段的内容。 ——夏葆元10. 一九七六年的一天,木心约请了我们几位至友,到吴大姐家,在她两个儿子的工作室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一套极为特殊的艺术作品。 说特殊,是因为以前从未见过这种形式,这种技法。 他可以极娴熟地控制这种特殊的肌理,完成大气磅礴的山川日月,江河大地,森林云海,是天地间的高大全。 这是木心五十岁之际,特意向我们展示的五十幅精心之作,以期博得一片赞扬之声,却不料众人对他这种全新的艺术太过陌生,不知如何评说,都保持了沉默。 ——陈巨源11. 木心在防空洞里向我描绘,他上大学期间在南海旅游时,望着湛蓝的大海心潮激荡,竟脱下金戒指扔进海里,以表达一名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怀。 记忆中,无论木心经受多少打击、劳作多么辛苦,下班后一定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特别是冬天,他戴一顶黑色的鸭舌帽、系好围巾、披一件整洁的旧黑大衣,从容走向晚霞燃烧的前方;他还在极其有限的生活费中省出小钱,慰劳自己,如他喜欢吃“凯歌”5分钱一只的葡萄干面包、西海电影院对面小吃摊上的生煎包子,在夏季买一根8分钱的雪糕,立马像顽童般兴高采烈……这时,木心凸显了他单纯、幼稚、可爱的一面。 ——秦维宪12. 我们聊天,他很少谈及自己,特别是过往在大陆的生活。 聊天多了,我隐隐感到他必然出身世家,或许享受过优渥的青少年,但是后来必然遭遇过肉体与心灵的折磨。 他不谈的,我从不问,或许因为如此,他有时会主动透露一些。 有次,我们一起去看了一场关于“文革”的影片,看完我一直说可怕。 他跟我说,最可怕的并没表现出来,那是把人带进丑恶,所谓“改造”,是把人变成不是人。 于是,他说到要抵制那种折磨,太难了。 他曾经受不了,决定自杀。 我听得屏气不敢出声。 他继续说下去,他其实也不敢面对死亡,想来想去选择了投河。 他走进河里,走到河水快淹没整个人的地方,勇气消失了,急急忙忙涉水回到岸上。 他的讲述非常平淡,我听了后却一直忘不掉。 ——王渝13. 木心聊天充满灵感,妙语如珠,说到即兴起来,几乎像个孩子。 他讲笑话后,众人大笑后,他本人也笑的不行,本能的顺势做出奇怪的动作,就是身子往后一退,抬出胳膊盖住自己的脸,防范被人打的样子。 ——曹立伟14. 木心有一个特点,这个是再未遇见第二个人有的那种能耐——能把谈话永远聊下去的能耐。 彻夜的聊,都不会觉得话题灯枯油尽,他有这个本事。 阿城也很健谈,但阿城的渊博,是他的见识丰富,在自己熟知的范围里兜圈子,听的人很难插嘴。 木心不是这种风格,他不会让你觉得你什么都不是。 他会是模模糊糊、慢慢吞吞,非常家常得就把事情谈得非常远、非常丰富、非常深刻。 他有本事去启迪另外一个人的灵感,让你在瞬间,至少在跟他谈话当中,你觉得自己比平常的自己要聪明多了。 ——曹立伟15. 木心渴望知道谁是他的读者,又不肯见;他希望有人来聊天,来过后,他又失望。 偶然来人有趣,但不得体,有的人得体,却又无趣,这些,他都会挑剔。 寂寞时,园子里太静了,静到像要有谋杀案,可是有人来了,他又烦。 ——陈丹青16. 他一发表作品,误解就来了——他以为这样清通明白的作品,大家会懂的,可是当时台湾大部分读者的回馈,失之千里。 他很苦恼。 我知道这是刚发表作品的人都会有的感觉,就跟他讲,出名一定是被误解的,还早呢! 他听了一机灵,若有所思地笑,回去后给我电话,说,这倒是个说法。 他从此好像释然了。 后来他就把这意思写成一句话:知名度来自误解。 你们没见他刚发表作品的兴奋。 快六十岁的人,喜滋滋看自己印成铅字的版面,所有《华侨日报》、《中国时报》的副刊,只要有他一个角落的文章,他就剪下来,用手艺粘贴成很好看的版式,然后我陪他去唐人街复印,分送给大家。 我们一老一少坐在书店地上数那些复印件,他就说,古人成语真好:“坐地分赃”,一定要有“坐地”两个字! ——陈丹青17. 我曾半开玩笑的跟木心先生说:“木心老师你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群众观点。 ”他笑了笑,回答说:“群众没有观点。 ”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对木心先生反感的地方,就是他说:“我的文章不是写给人看的,是给上帝看的。 ”我这样出身的人,对这种讲法非常“反感”。 我是坚持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我的圣经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 对于文章不是写给人看,写给上帝看,对这样的文学家我是对立的,所以那时我很反感。 ——章学林18. 讲课中,木心两次提到与他相熟的街头松鼠,还有寓所北墙密匝匝的爬墙虎:“它们没有眼睛哎! 爬过去,爬过去! ”每与我说起,木心啧啧称奇。 忽一日,房主未经告知,全部拔去了,他如临大事,走来找我,狠狠瞪大眼睛:“那是强暴啊! 丹青,我当天就想搬走! ” ——陈丹青19. 《瓷国回忆录》他还是动手过。 那天他很严重地给我打电话,声音在发抖。 他从来情绪稳定,很沧桑的声音,这次不然,他说丹青啊,回忆录开始写了。 我说好啊,他说你有时间吗,我读给你听,然后就很端正地念。 真有点像托尔斯泰长篇那样,字句不玩精炼,实打实写细节,好多长句子、形容词……写的是什么呢? 一上来就是监狱里放风的时刻。 ——陈丹青20. 我想,假如我掉到水里去了,岸上站着我父亲和木心,如果我又浮到水面,看到他们两个人,我会从我父亲的眼光,看到对我的安全的关怀,觉得你有没有呛到水还有危险吗。 但木心,他会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你,并且祝贺你,你终于浮上来了,你终于有了这样一个经理,这个经历是宝贵的。 ——曹立伟21. 他常常谈起《世说新语》里面的嵇康和孙绰,对嵇康的态度有些矛盾,一方面非常赞美,一方面觉得有点可惜,他说《世说新语》里的身份对嵇康的评价是对的,死容易,而活下去难,所谓牺牲就是想做的事终没有做成。 他说他研究过自杀,年轻时几次差点自杀掉,实在忍不住还是拼命忍,反正人终归要死,何必着急。 ——曹立伟文学回忆录(上. 下册) 木心 讲述,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3-04-29 14:06: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