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代名僧鸠摩罗什 内容: 一代名僧鸠摩罗什◎ 林正乾 鸠摩罗什,龟兹人(今新疆库车),我国后秦时期著名僧人、译经家。 祖父为天竺世宰,父鸠摩罗炎弃相位而止龟兹,被逼与龟兹国王妹耆婆成婚,生罗什。 鸠摩罗什富有传奇的经历以及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以及佛教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而灿烂的一页。 罗什一生在佛学上著作等身,颇有建树,这与其优裕的家庭环境和青年时期多方游历有很大的关系。 他早年的活动主要在西域的龟兹、罽宾、疏勒等地。 出生于父母双双奉佛的家庭里,罗什小时候就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七岁随母一同出家,初学佛教的小乘经典,能通大义。 九岁时随母渡过辛头河前往罽宾国,从盘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经典,由于其天资聪颖,经常受到老师的赞许。 罽宾国王听到了他的大名,邀他到宫里和外道论难。 十二岁时随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停留年余,遍参名宿,学问精进。 疏勒国王听从当地三藏沙门喜见的建议,为了鼓励国内僧众,兼以对龟兹王表示友好,举行大会,请罗什升座讲说《转法轮经》,年轻的罗什从此腾誉西域。 后回龟兹,约于二十岁时,罗什在龟兹王宫受戒。 不久,他的母亲要返回印度,临行前嘱咐他到中国弘宣方等深教,他毅然引为己任,表示当忍受诸苦来弘法。 此后的二十余年,罗什一直在龟兹广习大乘经论。 罗什在西域生活的这四十余年间,生活安定,在学术思想上完成了从小乘到大乘的转变。 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中土僧人僧纯、昙充等从龟兹游学归来,称述龟兹佛教盛况,说到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深明大乘佛学,当时高僧释道安在长安,极力奖励译经事业,听到罗什在西域有这样高的声誉,就一再劝苻坚迎他来华。 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派遣吕光攻焉耆,继灭龟兹,俘获罗什。 吕光原不奉佛,更不知罗什智量过人,又见他年纪不大,便以常人对待,并强迫他和龟兹王女结了婚,还时常使罗什乘牛和劣马出丑来戏弄他,罗什备受凌辱,心里很痛苦。 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于是割据凉州建立后凉,劫罗什至凉州。 罗什滞留凉州达17年,隐晦沉没,佛法不得弘传。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攻灭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迎来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 不过这时,罗什已经五十八岁了。 姚兴笃信佛教,对罗什非常尊敬,以国师礼待入住逍遥园西明阁,并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 随后的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讲法和译经事业,奠定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不朽基业。 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294卷。 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实论》及《十诵律》等。 所译之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的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 此外,所译之《法华经》,肇启天台宗之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之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之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之发达;《坐禅三昧经》之译出,促成了菩萨禅之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得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之重要资料。 自佛教入传,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精熟梵文,博览印度古典,又因留华日久,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 同时他对于文学还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 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有些经典后世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在中国译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罗什在译经的同时,注重僧才的培养。 其弟子甚多,后世有八俊、四圣、十哲之称。 罗什在翻译上的成就,与当时参加译场的这些弟子分不开。 其中僧肇、僧叡、道生、道融、昙影、道恒、慧观、慧严等人尤其着名,他们既精教理,兼善文辞,执笔承旨,各展所长,故能相得益彰。 姚兴以为罗什聪明超凡,希望他有承继之人,于是强以十女令罗什受之。 罗什临终前曾嘱咐其弟子应以其著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 譬喻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 后于弘始十五年(413年)示寂于长安,有年七十。 寂后火化,舌头不烂,以证明他所翻译的经典绝对可靠无误。 罗什成学于西域,成名于汉地,从一异域僧人而成为华夏佛教界的精英,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鉴于此,学术界掀起了研究鸠摩罗什的高潮,1994年,是罗什诞生1650周年,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等七个单位在其故乡新疆克孜尔石窟,曾经召开了鸠摩罗什与中国民族文化国际研讨会,并举行了鸠摩罗什铜像落成典礼仪式。 有来自大陆、台湾、日、韩、德、法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以缅怀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名人所做出的丰伟贡献。 摘自《空林佛教》2004第2期 发布时间:2025-06-13 15:42:5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