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六) 内容: 感谢两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生命改变的分享。 尤其是第二位同学高光先生讲他的高光时刻,高光先生说肩子上重担卸下来之后,他后面就变了,变得特别快,这一切好像瞬间消失了。 这其实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无念”。 他为什么放不下? 他在妄想、在执着,他期待着这一个、抗拒另一个,也就是我们的人欲在作祟。 当他说那一刻哭了我好像法喜充满了,好像肩上的千斤重担一下就放下来了,事实上就是入了不二法门,因为只有当你入了不二法门之后,你才会心无挂碍,你心无挂碍,肩上的千斤重担就不会给你带来情绪。 所以包括高光先生,也包括我们很多同学在生活中都见证了这样一个时刻。 我们通过袁了凡,就是给大家信心。 之前我们一直跟大家讲知行合一、讲阳明心学,可能没有一个故事能够让大家更有感觉,而《了凡四训》是融合故事性。 故事还不是袁了凡编的,是他一生真实的经历。 从袁了凡16岁到74岁去世,将近60年,才成了这一部书《了凡四训》。 所以我相信这样的课程,能够给到大家更多的信心。 我们之前讲到了“夭寿不贰”,只有入“不二法门”,你才能“无念”,你才能真正改命。 那我们接着看:原文:“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云谷禅师接着跟袁了凡讲,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是云谷禅师跟袁了凡继续解释,修身是什么。 孟子讲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夭寿不贰,入了“不二法门”,你不再有二元对立的思想,就是“无念”了,但同时你还必须要修身。 修身,我们在讲《大学》的时候讲过,“修身在于正心,正心在于诚意,诚意在于致知,致知在于格物”。 修身,做什么事情? 格物致知,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处理情绪,四念处这个方法。 袁了凡虽然没有讲我们常跟大家讲的格物致知,但他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云谷禅师说修身是积德祈天之事,云谷禅师给修身非常非常高的评价,积德、祈愿、改命,靠的是修身。 那怎么修呢? 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 这不就是格物致知嘛。 身有过恶,你有贪嗔痴慢疑吗,你有怨恨恼怒烦吗? 这些行为、心理、言行都是恶呀。 我们说,不杀僧、不偷盗、不邪淫,过恶可以没有;不两舌、不诳语、不绮语,就是你不会搬弄是非、不会说谎、不会夸大,就是你积口德嘛;但同时不贪、不嗔、不痴,你不贪嗔痴呀。 你不能说我光不杀生、不偷盗,可是我贪婪、嗔恨、愚痴,那你还是没有积德。 你还是没有把过恶,治而去之,就是过恶根本没去干净。 你要去恶,最根本的是从心上去。 你贪嗔痴去了,你自然不会杀盗淫;你贪嗔痴不去,你杀盗淫不除。 后面袁了凡讲的“改过之法”:事上改、理上改和心上改。 事上改:不杀不盗,雕虫小技啊,或者说事倍功半。 而心上改,袁了凡说,直断其根。 心上改,从根上改;事上改,从枝叶上改,效果不大。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 觊觎、将迎,不都是念吗? 觊觎之心、将迎之心,这都是你的妄念、你的执着、你的邪念……全是这样的。 你有觊觎之心吗? 你有将迎之心吗? 对过去不断的追忆留恋,这是将;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渴望,这是迎;你就不是当下。 “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出自《庄子》)。 所以皆当斩绝之。 这个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云谷禅师教袁了凡虽然没有用“格物致知”这个词,事实上在做的就是“格物致知”。 而且云谷禅师讲,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先天之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如来智慧得相、你的本自具足,这才是实学,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改命之学、圣贤之学。 如果不是这样,就不究竟,或者说效果不大。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汝未能无心,你有很多的妄念,你的思绪很多。 我们每个人都是嘛,尤其在你碰到事的时候,脑子根本停不下来,脑子有时候想的都大脑发胀发晕,这就是你不能无心。 越是无明的人,他妄念越多。 云谷禅师教袁了凡准提咒,就是让袁了凡“无念”,让袁了凡一念代万念。 所以我们给大家“观法无我”或者“阳明四句教”,除了让你开悟之外,还让你能够一念代万念,用“念念致良知”来代替所有的“邪思枉念”。 无记无数,你不用数,你也不用去记。 我在贵州的时候,有朋友跟我讲,他的朋友也来听课了,他的朋友念阿弥陀佛每天1万遍,拿计算器念一遍摁一下、念一遍摁一下……摁到1万次,这一下就成了。 根本不需要这样,你去记数字,其实你在摁数字的时候已经动了念了,你已经动了别的念了,所以你不需要去记这个数字。 不令间断,就是念念致良知。 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就是我们说的“观法无我”。 开始的时候,可能你需要有意识的“观法无我”,等你到了一定的阶段,你无意识的就在“观法无我”,就在默念“阳明四句教”。 看到任何东西,你可能无意识的都会提示自己,“哦,这是无善无恶的;哦,我应该知行合一;哦,我有情绪了,我要格物致知”,到了这个境界,就是持中不持,不持中持。 这是个练的过程,它需要你修,需要你练。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感谢两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生命改变的分享。 尤其是第二位同学高光先生讲他的高光时刻,高光先生说肩子上重担卸下来之后,他后面就变了,变得特别快,这一切好像瞬间消失了。 这其实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无念”。 他为什么放不下? 他在妄想、在执着,他期待着这一个、抗拒另一个,也就是我们的人欲在作祟。 当他说那一刻哭了我好像法喜充满了,好像肩上的千斤重担一下就放下来了,事实上就是入了不二法门,因为只有当你入了不二法门之后,你才会心无挂碍,你心无挂碍,肩上的千斤重担就不会给你带来情绪。 所以包括高光先生,也包括我们很多同学在生活中都见证了这样一个时刻。 我们通过袁了凡,就是给大家信心。 之前我们一直跟大家讲知行合一、讲阳明心学,可能没有一个故事能够让大家更有感觉,而《了凡四训》是融合故事性。 故事还不是袁了凡编的,是他一生真实的经历。 从袁了凡16岁到74岁去世,将近60年,才成了这一部书《了凡四训》。 所以我相信这样的课程,能够给到大家更多的信心。 我们之前讲到了“夭寿不贰”,只有入“不二法门”,你才能“无念”,你才能真正改命。 那我们接着看:原文:“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云谷禅师接着跟袁了凡讲,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是云谷禅师跟袁了凡继续解释,修身是什么。 孟子讲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夭寿不贰,入了“不二法门”,你不再有二元对立的思想,就是“无念”了,但同时你还必须要修身。 修身,我们在讲《大学》的时候讲过,“修身在于正心,正心在于诚意,诚意在于致知,致知在于格物”。 修身,做什么事情? 格物致知,就是我们跟大家讲的处理情绪,四念处这个方法。 袁了凡虽然没有讲我们常跟大家讲的格物致知,但他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云谷禅师说修身是积德祈天之事,云谷禅师给修身非常非常高的评价,积德、祈愿、改命,靠的是修身。 那怎么修呢? 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 这不就是格物致知嘛。 身有过恶,你有贪嗔痴慢疑吗,你有怨恨恼怒烦吗? 这些行为、心理、言行都是恶呀。 我们说,不杀僧、不偷盗、不邪淫,过恶可以没有;不两舌、不诳语、不绮语,就是你不会搬弄是非、不会说谎、不会夸大,就是你积口德嘛;但同时不贪、不嗔、不痴,你不贪嗔痴呀。 你不能说我光不杀生、不偷盗,可是我贪婪、嗔恨、愚痴,那你还是没有积德。 你还是没有把过恶,治而去之,就是过恶根本没去干净。 你要去恶,最根本的是从心上去。 你贪嗔痴去了,你自然不会杀盗淫;你贪嗔痴不去,你杀盗淫不除。 后面袁了凡讲的“改过之法”:事上改、理上改和心上改。 事上改:不杀不盗,雕虫小技啊,或者说事倍功半。 而心上改,袁了凡说,直断其根。 心上改,从根上改;事上改,从枝叶上改,效果不大。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 觊觎、将迎,不都是念吗? 觊觎之心、将迎之心,这都是你的妄念、你的执着、你的邪念……全是这样的。 你有觊觎之心吗? 你有将迎之心吗? 对过去不断的追忆留恋,这是将;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渴望,这是迎;你就不是当下。 “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出自《庄子》)。 所以皆当斩绝之。 这个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云谷禅师教袁了凡虽然没有用“格物致知”这个词,事实上在做的就是“格物致知”。 而且云谷禅师讲,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先天之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如来智慧得相、你的本自具足,这才是实学,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改命之学、圣贤之学。 如果不是这样,就不究竟,或者说效果不大。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汝未能无心,你有很多的妄念,你的思绪很多。 我们每个人都是嘛,尤其在你碰到事的时候,脑子根本停不下来,脑子有时候想的都大脑发胀发晕,这就是你不能无心。 越是无明的人,他妄念越多。 云谷禅师教袁了凡准提咒,就是让袁了凡“无念”,让袁了凡一念代万念。 所以我们给大家“观法无我”或者“阳明四句教”,除了让你开悟之外,还让你能够一念代万念,用“念念致良知”来代替所有的“邪思枉念”。 无记无数,你不用数,你也不用去记。 我在贵州的时候,有朋友跟我讲,他的朋友也来听课了,他的朋友念阿弥陀佛每天1万遍,拿计算器念一遍摁一下、念一遍摁一下……摁到1万次,这一下就成了。 根本不需要这样,你去记数字,其实你在摁数字的时候已经动了念了,你已经动了别的念了,所以你不需要去记这个数字。 不令间断,就是念念致良知。 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就是我们说的“观法无我”。 开始的时候,可能你需要有意识的“观法无我”,等你到了一定的阶段,你无意识的就在“观法无我”,就在默念“阳明四句教”。 看到任何东西,你可能无意识的都会提示自己,“哦,这是无善无恶的;哦,我应该知行合一;哦,我有情绪了,我要格物致知”,到了这个境界,就是持中不持,不持中持。 这是个练的过程,它需要你修,需要你练。 往期回顾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五)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六)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七)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八)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九)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一)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二)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三)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四)许方勇解读《了凡四训》(十五) 发布时间:2025-06-13 15:17:2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1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