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奘法师:向自己开刀,禅修是一场冷酷的心灵的实验 内容: 向自己开刀,禅修是一场冷酷的心灵的实验——2009年9月11日上午在甘涧禅修中心IT经理人禅修营,明奘法师开示奘师:相信这句话对大家都很熟悉:宗教就是麻醉人的鸦片,宗教也是一般人,心灵穷苦的人的叹息。 可是我推广禅修,发现跟这两种都不大相关。 所以后来发现,禅修只有他真正喜欢的才行,你只是盲目推广都没什么用。 只有他真正喜欢了,才愿意来实践。 因为这场实践太过残酷也太过冷静,它拒绝一切麻醉也拒绝一切的包装,它只需要像理性的外科手术医师一样的拿了一把刀,这把刀很尖,刺向哪里去呢? 刺向自己的内心去。 没有谁帮你,没有谁来搀扶你,也没有谁在手术后帮你包扎,都要自己清理自己。 所以,手术是一把向内看的刀,切割的对象就是我们的身体、心灵。 所以,一切叫做内观。 向内观,向内观。 你说活着很压力。 那我问你,压力是环境给你的? 家庭给你的? 你的事业给你的? 还是……? 最后,你会发现,环境给你,哪怕泰山压顶,你拒绝它也压不到你。 你说家庭给你的? 你要是拒绝,也一样。 所以一切都是回到你的内心中来。 所以,禅修是这么冷酷,一般人受不了。 没有那种很迷醉又很梦幻,很唯美的那种感觉。 禅修就是彻底的向内来看自己。 因此,释迦牟尼佛何其冤也。 他冤在哪里? 本来他是一个超级冷酷又超级内省的一个手术医师,向自己开了刀,然后把自己开刀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公之于众。 但是他没有被当成医生,没有被当成一个精神领袖,却被当成一个神圣的、可以予取予求的一个向他祷告的神灵。 真是冤死了! 特别的冤。 所以上来先给大家一棒子,不要以为禅修有多么美妙多么浪漫。 禅修一点不美妙一点不浪漫,禅修很痛苦。 相信三十分钟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痛苦。 首先是来自于你身体的知觉方面的,你不习惯于这样一种姿式。 脊柱要直,但是要放松的直,不要硬挺。 硬挺的直你一会儿就僵了酸了。 很放松,你可以体会你二十四个骨节一节一节的放松。 慢慢的你掌握这个,让自己最大程度的放松。 腿是盘着的。 也是刚一开始很浪漫很好玩儿。 过一会儿,一点都不好玩儿。 不是酸就是痛,不是麻就是胀,还有冷还有热,总归那些感觉,你会在内心里边由生理的觉知引发到对心理的一个反问,困惑:我真的犯傻吗? 我干嘛自己把自己交在这么一个地方,让自己来活活的受阳罪? ……你会有很多的问题,让你不想再坐下去。 由生理的觉知、不舒服,然后向心里的那种不愉悦产生。 这个时候,如果是你一个人,你会觉得哭一场笑一场无所谓。 但是你突然的睁开眼睛,看看前边的人坐得像尊佛,后边的人坐得像尊佛,左边的人右边的人都坐得像尊佛,只有我自己……那种沮丧:我在事业上那么成功,社会上地位那么好,可是在这里我却如坐针毡。 那种沮丧在心上会非常涌动,像波涛一样涌动。 但是你又再一次看看身边的人都坐得这么好,更加不甘心做一个失败者。 所以,一定要再去深入地痛苦地跟内心的这种困惑,跟生理的酸麻冷热胀痛痒作斗争。 结果,越斗争越煎熬,越煎熬越斗争,整个一场这一小时的禅坐,没有得到什么乐趣,相反,你觉得自由就来自于自我折磨之后的解放。 因为腿子盘起来眼睛闭起来,手机关掉,拒绝一切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层面向外的认知。 眼睛不再看,耳朵不再听,鼻子自由的呼吸不去特意找好的、喜欢的味道,舌头已经关闭了。 身体,生理的觉知在进行。 但是心灵,尽管我们说不要去。 这个时候,因为你的眼耳鼻舌身五个东西已经关闭了,只剩下一个心灵。 心灵不甘平淡,不甘寂寞,也不甘无所事事,然后开始坐在这里。 如果准许我去吃红烧肉,我会去慕田峪吃。 如果准许我干什么,我会去干什么。 开始去幻想没有发生的。 过了一会儿发现,总想着吃,总想着玩,总想着没有发生的,并不好玩儿! 开始想,昨天应该把广州那个客户交代一下,但是我怎么忘了? 能不能现在打开手机呢? 可惜手机被没收了。 昨天不应该跟儿子吵架,不应该跟妈妈怎么样怎么样,又开始回到过去的回忆中……。 在禅修的状态下,佛教专门给这有一个词汇:掉举。 掉,掉入深渊,掉入情绪,掉入痛苦的回忆之中,叫掉。 这是心灵的一个运转模式。 另外一个,举。 还没有发生的,你把它抬起来。 没有发生,你抬起来,尽管你手托虚空一分钟二分钟,不觉得劳累。 举上五分钟,你会觉得怎么样? 没有举的物,就是举的姿势,一定让你不堪忍受。 何况你还要举一个没有发生的事件搁在这里,也会累。 然后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回忆掉下去不好玩,想将来不好玩,那干嘛呢? 眼前正在发生的。 禅修的方法和技巧很多。 无论是佛教有,婆罗门教有,印度教有,中国的道家也有,乃至西方的宗教中的祷告也是有,也算是禅修的一种。 但是佛家的禅修呢,相对来说,更加系统化,更加符合现代科学这种阶梯的教学方式,叫九次第定,九个次第的禅定。 所以,入门有很多。 但是,这个九次第定是个非常严谨的课程手术。 从第一步,饮食不能过多。 七分饱六分饱、乃至五分饱四分饱三分饱,甚至是不吃,慢慢的。 但是不要吃八分饱,八分以上你是坐不住的。 一,(胃部)堵住了。 你至少拿出一个小时跟这里的壅堵作对抗。 然后呢,因为这里壅堵,往这儿一坐,这个姿势容易让你犯瞌睡。 所以,第二个睡眠。 睡眠要充足。 这种充足不是跟长短挂钩,是跟你的认知观念挂钩。 有时你睡一个小时,精力旺盛,够了。 有时候你睡十个小时,觉得精力还不够,所以睡眠要充足。 很多人打坐禅修,会把一种麻木当成禅定,这是一种误区。 这个不叫禅定。 这个叫昏沉。 你说他睡着了,没有睡着。 你说没有睡着,他又完全是在似梦似醒之间,所以,也不叫睡着也不叫清醒,昏昏沌沌。 所以,第二个要调整睡眠。 第三个,调身体的坐姿。 不强调大家一定要双盘或单盘或怎么样的。 只要你有乐趣,只要你觉得双盘是个乐趣,你就来双盘。 你觉得双盘太过残酷,痛得无法忍受。 那你就单盘。 单盘你也觉得无法忍受,那你就自由的散盘,都可以。 因为禅修是关乎心灵为主的。 但是呢,关乎心灵为主的时候,在有些情况下,要降伏这颗心,先降伏这腿,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很多人错了,一看别人坐得好腿也不痛,我也一定要坐。 最后实际上这一坐,完了! 跟疼痛去对抗。 这就跟禅修毫不相关。 当然,我也走过这种极端,认为坐着不动才是禅修,不是的。 当你的心灵的掌控疼痛的能力,也就是你的疼痛像孙悟空,观察疼痛的能力像如来佛的手心的时候,随便它怎么痛,你就坐。 但是,当你觉知观照能力已经圈不住疼痛,疼痛已经要撕裂你的时候,放下来,把你的腿放开,哪怕把你的腿伸直了,乃至你躺下来,都无关紧要。 所以在身体坐姿这方面,我的方法比较独特,就是放松。 但是放松不等于没规矩,大家仍然是个群体。 人家前面正坐好,你一脚伸过去,二踢脚把人踹了,不行。 所以,仍然有一定的规矩。 不要发出特别大的声音影响别人。 最根本的原则,让脊柱保持自然的挺直。 给大家提供了这个黑色的蒲团,你不要把屁股全部坐上去,只要坐上1/3到1/4就好,让后边高前边低,这样自然前倾的,那我们这个脊柱就会自然放松。 (眼睛)自然平视前方。 (高了)这样很容易不舒服,(低了)这样很容易瞌睡。 所以,调身体的坐姿,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呼吸。 这个呼吸界定四个层面。 第一个,风。 (奘师深呼吸),这个叫什么,大喘气,是吧? 这个叫风。 你想一个修禅定的人这样子,可能会定下来吗? 不可能。 所以,如果你剧烈运动了,你爬完山了打完球了,都不适合禅修,至少要缓一下。 第二个,叫喘。 能定下来吗? 也不可能。 第三个是气。 那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气。 你可以尝试听气息出入有一个微弱的声音。 现在这个环境下你来听一听,听自己的气息的声音。 听得到吗? 这是外呼吸。 如果还有很强烈的,那个仍然不可能定下来,所以,第四个叫息。 一进一出曰一息。 所以佛教讲,一息不来,人则成死人。 指一呼一吸之间。 小沈阳怎么说的? “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 一闭不睁,一生过去了。 ”一息是含了一呼一吸的。 一息不来,你或者进气或者出气。 只出不进不行,只进不出不行。 所以,我们要调的是一呼一吸之间的空档。 你们可以尝试,一呼一吸可以停顿一下,你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吐出去和吸进来之间,或者吸进来到吐出去中间那个间段。 体会一下,吸……在这个中间段,有没有想法? 有没有念头? 有没有心念的运作? 还有,是吧? 就在一呼一吸之间,来停靠在这个空间段,来看那个是谁,是什么,是什么力量在观察这个东西。 在一呼一吸,或者是一吸一呼中间的空间段来观察,把心把观照力、觉知力、审察力就停靠在那个地方,来看,是今天观察? 是谁在感知? 是谁在清楚的知道这一切在发生着。 就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这个地方,能明白吗? …………有不明白的马上就举手来问。 学员:我问个问题,呼吸是连绵不断的吗? 那我怎么去分割呢? 奘师:所以让你尝试。 来,你马上吸一下气。 你不要刻意停留太久,就像你在水中潜水一样,你是在故意闭气。 那是故意的,太长了。 ……自然的。 怎么发生二氧化碳出去,氧气进来这个过程你不要管。 你就是,进来到出去之间是不是有个空档? 有吗? 找到没有? 能找到那个空档吗? 再试一次。 一定要自然的,不要憋得太久。 憋得太久,你坐不久,坐10分钟你就会疲累得不得了,很累很累。 这个呼吸之间要特别放松,再体验一下。 学员:师父,这个吸呀呼呀,是用嘴还是用鼻子,还是一块儿都用? 奘师:用鼻子呼吸。 除非你特别困,困得不行了。 打坐时候一定会犯困。 尤其是像你们,习惯了晚上九点才开始生活,早晨九点才开始深层睡眠这样的人,那对你们是个煎熬。 说实在话,三天禅修根本没有什么用,七天时间禅修,你前三天前四天都是在调整你的社会上的节奏跟山里的节奏而已,是吧? 我把国外那些课程引进来,就一直在劝说那些方法管理者和导师们,尤其缅甸泰国那些地方,农耕时代,基本保留了那个传统,所以,四点多就起来禅修。 要知道城市里,不要说北京上海这样大都市,就是我们三级的县城,都开始晚上十一点十二点才睡觉。 整个前三四天,全都浪费在调整作息时间上,一点效果都没有。 因此,你在困得不行的时候,加重呼吸试一下。 就三次,别多了,多了你也会累。 但是这样子,你马上很轻松。 鼻子吸嘴巴吐,把这个困倦逼出去。 还有,有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困得不行了,这个时候可以大吼一声。 这一下子,有种振动,也把那个困劲儿逼出去了。 要是旁边有人正在坐,吓死了。 所以,这只适合自己一个人禅修的地方,可以这样去对治。 再来找一下呼吸之间的空档。 找得到吗? 关键在这个空档中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好比说,我要抓贼抓老鼠,抓到了是处死它还是把它吃掉还是把它放掉,对吧? 干什么。 那这一呼一吸的空档,有谁读过《坛经》,请举手!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的空档,你再体会。 平时你一分钟有多少个念头? 答:八万四千。 奘师:你学什么的? (中文系。 )那你一定学习盲目相信宗教。 你怎么就知道佛经上说八万四千,你就认为是八万四千? 你又没有实证到,对吧? 八万四千,形容念头极多而已。 真的是八万四千吗? 不一定。 但是,来,再体会一次,什么叫做“不思善不思恶”,把鼻子都捏住,来观察你的心念有没有念头? 看得到吗? 眼睛照看,是吧? 看得到吗? 听得到吗? 再来一次试验。 看看有没有想法有没有回忆有没有担心的将来? 有没有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判断? 有吗? 没有对过去的“掉”,回忆;没有对将来的“举”,想像;没有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一个判断、分别、了知。 但是你又没死。 你真实的活着,你又没死。 所以,我教给大家的禅修方法比较独特。 你们去书上找不到。 你去其它的禅堂打上个五九四十五天,七七四十九天,是吧? 你找不到这个方法。 你就在一呼一吸的空档处去寻找无念的、无分别的去找,谁是知道的那个东西? 学员:师父,这个方式是让人集中注意力吗? (奘师:不是。 )是思考吗? (奘师:不是。 )奘师:这个问,是参禅的疑情,产生了疑情。 什么疑呢? 不是疑惑疑问的疑,也不是转移的移。 是什么,是真的对你固有的生命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原来,身体的眼睛,竟然睁着眼睛看而没见,是吧? 看见。 听了但没听到任何东西。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终于体会到。 这时候,你对原有的所有的认知方式,根本性的疑情。 你看很多禅宗的书,“疑情”,现在有些明白了。 千万不要指望这三天,从我这儿发一个毕业证,以后你们都可以去闯荡江湖了。 禅修是终生的事,禅修是永远的事。 因为禅修是要解决我们心灵的认知模式的这样一件事情。 要知道,我们的认知模式随时随地需要校正。 那禅修就是校正的方法。 但是,我们以往的校正都是怎么样? 拿一个认为最前沿的、最科学的、最文明的否定或者取代另一个。 从来没有想到,放下所有的认知方式。 没有方式的认知是什么样子? 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写笔记没关系。 记下所有认知的困惑。 这回明白了吗,这个方法? 学员:师父,当我闭息的时候,还是有想法有念头的。 奘师:没问题。 好比说,真的拿个时间看一下,30秒不闭息你有多少个念头。 你观察。 (答:肯定更多。 )对,所以,心、念、气、息四个东西分不开的。 因此它既是科学的也是物理的,同时又是纯精神的。 所以,唯物说物质决定心灵,是吧? 那唯心说心灵决定物质。 但是,透过我们的禅修实践,我们会发现,他们不是在桌子的这边,就在那边,从来没有在桌子上。 没有真正体验过所谓的唯心唯物都是桌子。 那我们再想像一下,这边是心灵这边是气息。 这是一个方的。 拿一个刨子锯子,把角砍掉,削成一个圆。 再削再削,彻底的圆,你还能找出心和物的关系吗? 学员:师父,如果你去分,这个禅修有什么阶段吗? 或者是出现什么情况,就到了第二个阶段? 奘师:恩,《心如晴空》都发给大家了,是吧? 专门有一个禅修问题的对治。 抓紧时间看一看,禅修问题对治。 这是因人而异。 有的人坐了五年也不会爆发任何问题,还是单纯的坐。 那有的人刚一坐不到五分钟,就面临所有的问题。 这个是没有次第的。 问题的爆发,不跟你坐的时间长短有关。 这个很神奇。 有的人一坐,就所有问题全冒出来了。 有的人坐了五年,任何问题都没有,还继续坐。 所以,有问题,先看那个禅修的问题与对治,都有。 这几天我会带你们,所以我会及时的面对你们的问题。 学员:那我不去观察我的呼吸,心念就离开了吗? 奘师:你不去观察呼吸,那你就随着你的心念,实际上你的心念很多很多,是吗? 眼睛看,是不是个念? 眼睛看到东西,这是杯子,是不是心念透过眼睛的作用? 我耳朵听,是心念透过耳朵的作用。 实际上你没有观察,但是心念透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种种种种的给分割了。 现在因为盘坐这个方式,眼睛让你尽可能的不看,耳朵尽可能的不听,鼻子自然呼吸,舌头没有去尝,但是接下来,就会身体已经开始痛了吧? 那个不舒服的感觉,包括酸的包括麻的包括胀的包括冷的包括热的……,最难受的是痛和麻,会让你无法忍受。 还有一种,胀,胀得你觉得腿肚子跟大象似的。 睁开眼还是我的腿,但去摸自己的腿,就是感觉是大象的腿,那种气胀的感觉。 因为它要过去,过不去,就全都聚在这儿,很不舒服。 但是一过去,就很自在很自由。 所以这些方法无非让你体验心、念、气、息的交互作用。 当你明白了,你明白这些道理,我再让你老老实实观察这个呼吸之间的空档,那个心念,去找什么在起作用,你才能明白。 学员:这个一念,一念我是能感受到的,它很实在的。 但是心在哪儿? 奘师:是的。 我也不知道心在哪儿,所以才让你找。 问题来了吧? 这样你坐着就有兴趣了。 心念知道有在作用。 但是知道心念在作用,不知道心在哪里? 这是很大的麻烦和问题呀。 你一定会像探索未知领域一样的充满了乐趣。 所以禅修一定要有乐趣。 你没有乐趣,在这儿煎熬活受罪,不如去打球不如去爬山不如去游泳不如去搓麻将,真的是那样子。 但是你一旦有乐趣了,会发现,其乐无穷。 学员:奘师,您刚才让我们停下来感受那个心。 那如果不停下来,那个“心”还是存在的? 奘师:对。 但是平时,你不知道呀。 本来就在,但是不经过这样一个特殊的方式你是不知道的。 所以,这也是佛法的修行跟其他不同。 其他的冥想,是没有那个东西,你要想出一个东西来,弄假成真。 佛教的禅修很直接。 是本来就有这个东西,但是因为你本来就有,你却找不到发现不了。 所以,只是让找回原有的。 这是佛法为什么叫“内明”? 向内明白自己最核心的原因。 它是本来一切都在,只不过,我们拿了太多外来的认知,把这原来的给遮住。 所谓的内明,就是“丢弃”的过程,丢弃丢弃,就是放下。 放下什么呢? 就是放下很多很多我们捍卫为真理的那些东西。 好比说“我”,认为我实实在在的有,认为我所有的东西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我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的身我的心我的认知我的理想我的主义,都是不可撼动的。 但是随着你慢慢的体验,就会发现,四个字:变化密移。 所谓变化密移,变化随时在发生。 但是悄悄的移。 一寸,甚至一寸的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的在移,非常科学。 但是被宗教化了,就变成黑白无常。 白天就是白无常,黑天就是黑无常,大舌头。 这就是宗教。 但是佛法告诉你,变化密移。 能明白了吗? 这个基本的方法。 如果能明白,我们坐一会儿,好不好? 发布时间:2025-06-12 12:32:0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