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奘法师:明上座本来面目 内容: 明上座本来面目【经文】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 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 ”曰:“病即无,衣法已南传矣。 ”问:“谁人传授? ”曰:“能者得之。 ”众乃知焉。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 行者! 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 ”惠能拜别了五祖,马不停蹄,向南而行。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大庾岭就在现在的韶关以北湖南的最南边——郴州以南的那个地方。 南华寺山门有一副对联,写的:“庾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 大庾岭,在崇山峻岭之中。 洙和泗,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山东的洙水和泗水。 以儒家的推崇来比拟、界定六祖的这个道场,这是最高的推崇了。 五祖送了六祖归来,连续多日不上堂说法。 大众疑惑,即来问候:和尚是否生病或者有什么心事? 五祖告诉大家,身体没病,就是衣法已传给惠能,去往南方了。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到了大庾岭,之后有数百人来追,欲夺衣钵。 人还真是不少。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 ”那肯定有一定的武功了。 “性行粗糙。 ”性格也暴躁,这符合军人的特性,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 ”惠明努力争先,抱着一定要建功立业的那种凡夫的心态追上了惠能。 “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 ”惠能一看,好,把衣钵往石头上一搁。 “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这个衣是传法承继的表证,你能够凭强力夺取吗? “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 ”然后自己隐草莽中,藏起来,不出声。 惠明到了,“提掇不动”,拿不动。 “乃唤云:‘行者! 行者! 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这一下,惠明心里边开始反思了。 这些人根基都是大利,当下就知道迷途知返,知道自己哪里有了问题,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绝对是行得通的。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 ”惠明马上作礼,不敢再粗行,反而作礼了。 “望行者为我说法。 ”看,这真正是为寻法而来了。 “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好啊,你既然不是为衣而来,那你“屏息诸缘”。 “屏”,除去;“息”,息掉“诸缘”,屏息一切外在的缘。 “勿生一念”,想要净心,就什么都不要了,连“想要净”这一念也没有了,当下的心没有对立了,“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呀。 “明良久。 ”惠明在这“勿生一念”坐了很久。 他平时在五祖身边,应该是有一定的功夫,只是没透而已。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应该是很有教学的味道,大喝一声,或者是轻描淡写地一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一念不生”,没有善,没有恶,没有是,没有非,没有人,没有法,也没有我与非我……没有这一切对立了,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又一个悟了。 悟了什么? 前面讲的六祖悟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本不生灭、本自清净、能生万法。 现在又是“正与么时”,不思善,不思恶,不生一念,屏息诸缘,本来面目当下现前。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还有点不彻,“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这就可以看出凡夫的心。 他已经明了了,但是仍然用的是一种凡夫的心理,以为这个是行者密语密意给他传了一个秘密之外的东西。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 ’”说给你,就不是密了。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让他没有任何的妄想,让他不要出任何离开自性自心之外的旁岔。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当下即是。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个四品将军一旦解决了生命的根本问题、自性自心的问题,不再是一个粗人,智慧马上现前,他就是一个祖师了。 “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依法不依人,那个时候,六祖才二十四岁,还没有剃头,是一个在家人。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 ’”光是明白了还不行,还要好好护持,所谓保养圣胎。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后来惠明为了避惠能的尊者讳,改名道明。 去到江西袁州(现江西宜春)的蒙山住下来。 发布时间:2025-06-11 14:40:2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40821.html